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为了提高目前化学性诱剂的诱集效率,采用电生理方法测试斜纹夜蛾对4种植物气味化合物、4种植物叶片提取液及其与性诱剂混合组分的触角电位(Electroantennogram,EAG)反应。结果表明:这些植物挥发物均可刺激斜纹夜蛾产生触角电位反应,且随着浓度的增加,部分挥发物引起电位值呈逐渐上升趋势,剩余挥发物使电位值先上升后下降。试验所测单种植物挥发物对性诱剂均有显著的增效作用,而2种或2种以上气味化合物混合,只有苯乙醛和水杨酸甲酯同时存在时,对性诱剂才有增效作用,缺少其中任何1种,增效作用都不显著。此研究结果将为下一步开发研究斜纹夜蛾雄虫的引诱剂或性诱剂的增效剂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红棕象甲成虫对5种植物发酵挥发物的行为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Y型嗅觉仪测定了红棕象甲(Rhynchophorus ferrugineus)成虫对甘蔗(Saccharum officinarum)、椰子(Cocos nucifera)、假槟榔(Archontophoehix alexandra)、槟榔(Areca catechu)和菠萝(Ananas comosus)等5种植物发酵挥发物的选择行为.结果表明,红棕象甲成虫对不同植物发酵挥发物敏感性不同,对寄主植物的选择性显著高于非寄主植物菠萝,依次排序:甘蔗≈椰子>假槟榔≈槟榔>菠萝.雌成虫和雄成虫对椰子和甘蔗的行为反应同其他3种植物相比有更强的趋性,但雄成虫对假槟榔、槟榔和菠萝3种植物发酵挥发物的选择性无显著差异.甘蔗、椰子、假槟榔3种植物食物诱饵的田间诱捕试验结果表明,植物挥发物对红棕象甲聚集信息素具有极显著的增效作用(P<0.01).3种植物田间诱捕效果差异显著(P<0.05),依次为:甘蔗>椰子>假槟榔.不同食物诱饵诱捕的雌成虫数均多于雄成虫.  相似文献   

3.
茶毛虫是我国茶区主要常发性害虫。本文通过在茶园开展茶毛虫性信息素试验示范,检测茶毛虫性信息素组合诱捕器对茶毛虫的防治成效,并比较不同厂家性信息素对茶毛虫的诱杀防控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安装性信息素诱捕器的区域茶毛虫幼虫虫口数对比空白对照有显著差异,中茶所茶毛虫性信息素比A厂家诱捕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4.
柳黑毛蚜是危害园林植物最严重的害虫之一。选择18种植物挥发物,用Y型嗅觉仪对柳黑毛蚜进行行为测定,结果表明,柳黑毛蚜对青叶醇的选择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对反-β-罗勒烯、芳樟醇、反-2-己烯醛、苯甲醛、顺-3-己烯乙酸酯的选择达到显著水平(p<0.05)。将这6 种挥发物等比例混合,行为测定结果显示,柳黑毛蚜对混合组分具有极显著趋向性(p<0.01)。将这6种挥发物单组分及混合组分制成引诱剂,分别与素馨黄粘板组合,制成柳黑毛蚜诱捕器,于园林生态系统中试验,结果表明,6种挥发物单组分对柳黑毛蚜均表现出引诱活性,其中素馨黄粘虫板附加青叶醇(Z)-3-Hexenol的防治效果较为显著,2、6 d后的防效分别为46.65%、31.58%,而素馨黄粘虫板附加挥发物混合组分后的防治效果最为显著,2、6 d后的防效分别为53.50%、41.09%,达到了目前的生物防治水平。  相似文献   

5.
有关棉铃虫性诱剂使用的几个问题张廷军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北京1000801棉铃虫性诱剂的使用效果棉铃虫性诱剂是指根据棉铃虫雌蛾性信息素组分,通过人工合成的、具有较强引诱雄蛾能力的化学物质。它通过载体(如橡皮塞)形成诱芯,与诱捕器配套使用,既可作为测报...  相似文献   

6.
茶蚕(Andraca bipunctata Walker)是我国一种重要的茶树食叶害虫,严重时其幼虫可将整株茶树的叶片取食殆尽,造成极大危害。本研究对我国茶蚕大陆种群性信息素进行了鉴定,利用正己烷浸提法对求偶高峰期的茶蚕雌虫性信息素进行了提取,利用气相色谱-触角电位联用仪(GC-EAD)筛选性信息素提取物中的活性成分,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活性成分进行分析,采用触角电位技术(EAG)测试了性信息素成分的电生理活性,并通过田间诱捕试验筛选出性信息素最佳剂量,最后利用性信息素对海南五指山地区的茶蚕种群进行了监测。GC-EAD结果显示,茶蚕性信息素提取物中只有1种成分可引起雄虫的触角电位反应。GC-MS分析结果初步确定该活性成分为顺11,顺14-十八碳醛(E11,E14-18Ald)。EAG测试和田间引诱试验验证了性信息素鉴定结果,田间诱捕数据显示不同剂量的性信息素在田间的引诱效果不同,当剂量为0.9 mg时,田间引诱效果最佳。虫口监测结果表明,茶蚕性信息素是一种理想的虫口监测方法,利用该方法明确海南五指山地区5—10月共有两代茶蚕,成虫高峰期为6月17日和8月27日。本研究结果为我国茶叶主产区利用性信息素进行诱杀防治或虫口监测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桔小实蝇对不同水果及挥发性化合物行为反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涂蓉  季清娥  陈家骅 《热带作物学报》2013,34(11):2267-2271
为了解桔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Hendel)]对不同水果及挥发性化合物的行为反应,以未交配的和已交配的桔小实蝇雌雄成虫为试虫,采用Y形嗅觉仪测定其对10种果实的反应差异。结果表明,对于同种水果,雌虫比雄虫反应明显,未交配成虫比已交配的成虫反应明显。同时利用触角电位技术测定桔小实蝇对其寄主挥发性物质中常见的10种组分的反应。结果表明,对同种物质,雄成虫交配前触角电位反应值均显著大于交配后触角电位反应值。在交配前雄虫比雌虫的触角电位反应值大,对多数挥发物组分,在交配后雌虫触角电位反应值比雄虫的大。  相似文献   

8.
性诱芯对棉铃虫的测报及诱捕效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田间设置棉铃虫性诱芯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棉田使用性诱芯,不仅可以预测棉铃虫的发生高峰期及发生规律,而且对棉铃虫成虫有明显的诱捕效果  相似文献   

9.
巨尾桉挥发物化感作用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巨尾桉(Eucalyptus grandis×E.urophylla)新鲜桉叶和桉油的挥发物对4种受试植物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巨尾桉挥发物对受试植物的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均有抑制作用,且抑制作用强度,桉油挥发物均显著或极显著大于桉叶自然挥发物.桉油挥发物的作用强度有明显的浓度效应,浓度增大,抑制作用增强.不同受体植物对巨尾桉挥发物化感作用的敏感性差异明显,其中甜菜心和白萝卜敏感性较强,水稻和热研2号柱花草敏感性则较弱.  相似文献   

10.
1986~1993年期间,在河南省新乡、西华、镇平三县,对使用菊酯类农药不同水平棉田中的棉蚜及棉铃虫抗药性进行了动态监测。测定结果表明,棉蚜对速灭杀丁的抗性,在新乡、镇平均达极高抗水平;棉铃虫对这灭杀丁的抗性达高抗水平,镇平处低抗至中抗阶段。根据室内测定结果和菊酯农药连续使用情况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棉蚜在连续使用3~5年,棉铃虫6~7年,对迷灭杀丁就会表现明显的抗性;棉蚜连续用药5~6年,棉铃虫9~11年,抗药性发展将有一个较大幅度的突增。  相似文献   

11.
采用触角电位技术(EAG)测定热带作物主要害虫绿鳞象甲对11种绿叶挥发物组分的触角电生理反应,并以茶树、芒果、柑橘、荔枝等4种绿鳞象甲常见寄主植物为供试对象,对其进行绿鳞象甲的室内选择行为试验。EAG试验结果表明:绿鳞象甲雌雄虫均对反-2-己烯-1-醇表现出最强的EAG反应,对吲哚表现出最弱的EAG反应,两者之间差异显著;从EAG反应值上看,绿鳞象甲雌雄虫对所测定各种化合物的EAG反应强度大小顺序基本一致。室内选择行为试验结果表明:绿鳞象甲对芒果的选择性最强,其次是荔枝和柑橘,选择性最弱的是茶树,说明芒果为其更适宜寄主。  相似文献   

12.
采用触角电位仪(EAG)和Y型嗅觉仪测定了中华稻蝗6龄若虫和成虫对9种植物挥发性化学物质的嗅觉和行为反应.EAG反应结果表明,中华稻蝗成虫对9种植物挥发性化学物质的反应值均低于6龄若虫,其中对顺-3-己烯-1-醇的EAG反应值6龄若虫显著高于成虫,对香叶醇的EAG反应6龄雌性若虫显著高于成虫及雄性若虫.1-戊醇可引发中华稻蝗雌、雄6龄若虫间显著的EAG反应差异,雌、雄成虫对9种挥发性化合物的EAG反应表现一致.行为测定结果表明,除6龄雄虫外,中华稻蝗其他各虫态对反-2-己烯醛和乙酸顺-3-己烯酯2种化合物均表现出显著的行为趋性.中华稻蝗对香叶醇的EAG反应和行为反应相一致.对水稻、稗草和马唐3种寄主植物的行为反应测定结果表明,中华稻蝗雌性成虫和雌性6龄若虫对马唐存在显著的行为趋向性,而所有试虫对水稻和稗草却表现出随机选择效应.因此,香叶醇很有可能会在中华稻蝗对寄主植物的定向行为中发挥重要作用,而对寄主植物的选择性可能会影响中华稻蝗雌虫的生长发育及产卵行为.  相似文献   

13.
几种植物挥发物对椰心叶甲成虫的触角电的生理活性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利用触角电位技术(EAG)研究了椰心叶甲[Brontispalongissima(Gestro)]成虫对19种植物挥发性化合物的嗅觉电生理反应,结果表明,这些化合物均可刺激椰心叶甲产生触角电位反应,而且雌雄虫对这些化合物的EAG反应趋势相似。引发雌雄虫最高EAG值的前6个化合物相同,即是:香叶醇、1-己醛、顺-2-己烯-1-醇、1-庚醛、1-己醇、1-辛烯-3-醇。雄虫对1-己醇,反-2-己烯醛和1-戊醛三种化合物的EAG反应值大于雌虫,其余16种化合物引发的EAG反应值,都是雌虫大于雄虫,但只有对1-己醛的EAG反应值雌虫与雄虫间达到差异显著水平。本文讨论了这些结果与椰心叶甲寄主选择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茶梢和茶花信息物引诱有翅茶蚜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韩宝瑜  周成松 《茶叶科学》2004,24(4):249-254
用四臂嗅觉仪和昆虫触角电位仪(EAG)研究了新鲜茶梢和茶花的15种单一挥发性组分对有翅茶蚜的引诱效应。结果表明其中的顺-3-己烯-1-醇、反-2-己烯醛、水杨酸甲酯、芳樟醇、正辛醇和己醛等组分,及茶花主要香气组分橙花醇和烯丙基异硫氰酸酯显著引诱有翅茶蚜。在嗅觉仪生测中,15种组分的10-4βg/ml和10-2βg/ml两种剂量引诱蚜数的差异明显。EAG反应还表明:①新鲜芽下第一叶气味引出的EAG值最大;②用10-2βg/ml的正己醇、正戊醇、1-戊烯-3-醇、2-戊烯-1-醇、反-2-己烯醛、顺-3-己烯-1-醇和乙酸顺-3-己烯酯按1∶1∶1∶1∶1∶1∶1比例组成“绿叶气味”,也可引起有翅蚜强烈的EAG反应;③蚜害茶梢嫩茎的气味忌避有翅蚜。认为新梢和茶花释放的绿叶气味和水杨酸甲酯可引导有翅茶蚜朝茶梢定位,严重遭受蚜害的茶梢可能释放忌避有翅蚜的信息物质。  相似文献   

15.
测定了布氏潜蝇茧蜂[Fopius vandenboschi(Fullaway)]和长尾潜蝇茧蜂[Diachasmimorpha longicaudata(Ashmead)]这2种寄生蜂对寄主植物挥发物中主要的9种化合物的触角电位反应。结果表明:布氏潜蝇茧蜂雌雄成虫均对朱栾倍半萜反应最大,并且均对石竹烯反应最小。长尾潜蝇茧蜂雌虫对α-法呢烯反应最大,对柠檬烯反应最小;雄虫对反-2-癸烯醛反应最大,对β-紫罗兰酮和石竹烯反应最小。  相似文献   

16.
基于化学生态学构建茶园害虫无公害防治技术体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系统介绍了茶树害虫性信息素、虫害诱导茶树挥发物的生态功能、外源诱导茶树抗虫性以及非寄主次生代谢产物对茶尺蠖和假眼小绿叶蝉的行为调控效果四个方面的主要研究进展与应用,并在此基础上对茶园害虫的无公害防治体系进行了构建和展望。  相似文献   

17.
蔡鸿娇  田厚军  魏辉  林硕  陈峰 《热带作物学报》2021,42(12):3402-3408
芒果壮铗普瘿蚊(Procontarinia robusta)是我国外来危险性入侵害虫,坚硬的瘿壳导致药剂防治困难。植食性昆虫主要通过触角接收植物挥发物选择寄主,本研究采用触角电位联用仪(EAG)和“Y”型嗅觉仪观察瘿蚊成虫对芒果叶片挥发物成分(α-蒎烯、3-莰烯、α-石竹烯、异松油烯、乙酸乙酯)的电生理反应和行为选择,结果显示:EAG反应值大小排序依次为α-蒎烯>3-莰烯>α-石竹烯>异松油烯>乙酸乙酯,α-蒎烯处理组显著高于其他挥发物。虽然雌虫对于α-蒎烯、3-莰烯、α-石竹烯3种物质的EAG反应值比雄虫的高,但是雌雄之间对同一挥发物差异不显著(P<0.05)。行为选择结果显示:对瘿蚊吸引率高低依次为:3-莰烯>乙酸乙酯>α-石竹烯>α-蒎烯>异松油烯;3-莰烯对瘿蚊的吸引率最高,达到74.20%,显著高于α-蒎烯和异松油烯,乙酸乙酯吸引率次之,达到66.07%;异松油酯的趋避性最高,达到74.25%,显著高于其他挥发物。实验中也显示浓度阈值现象,α-蒎烯在浓度0.5 mL/L和1 mL/L浓度范围内有显著的趋避效果,在高于或低于此范围内的其他浓度引诱率和趋避率差异不显著。α-石竹烯高浓度(1.0 mL/L and 2.0 mL/L)对芒果壮铗普瘿蚊有显著引诱作用,3-莰烯和α-石竹烯处理组随着浓度的升高对瘿蚊的引诱率增加。研究结果为阐释瘿蚊入侵机理提供理论依据,为开发引诱剂或趋避剂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8.
室内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均表明,辛硫磷、病毒杀虫剂、氟虫脲、除尽和高氯·辛乳油对棉铃虫和斜纹夜蛾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适于在瓜菜上使用,可在目前海南瓜菜生产中大量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