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山东近海鳀鱼资源非常丰富。每年春汛,南至日照、胶南沿海,北至长岛周围海域,都有大量鳀鱼分布,鱼群稳定,密度较大,并且常栖息于近底层,适宜底拖网捕捞。 1989~1991年,我们根据近海鳀鱼的生活习性和渔场特点,设计了四片式鳀鱼拖网,在烟威渔场和乳山口近海进行生产试  相似文献   

2.
东黄海区鳀鱼资源变动及渔业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明芝  连大军  卢岩 《海洋渔业》2001,23(3):110-112
我国东黄海区鳀鱼资源丰富,渔场分布广。鳀鱼是一种集群性强、昼夜垂直移动明显的中上层小型鱼类。地方名又称鲅鱼食、离水烂、海蜒等。80年代前,因鳀鱼属于低值小型鱼类,其资源并未引起人们高度重视,仅作为部分拖网、定置网等渔具兼捕对象。进入90年代,随着主要传统经济鱼类资源的严重衰退,鳀鱼资源逐步得到大规模的开发利用,从而由兼捕对象变为主捕对象,取得了巨大的捕捞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3.
东黄海区鳀鱼资源变动及渔业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东黄海区鳀鱼资源丰富,渔场分布广。鳀鱼是一种集群性强、昼夜垂直移动明显的中上层小型鱼类。地方名又称鲅鱼食、离水烂、海蜒等。八十年代前,因鳀鱼属于低值小型鱼类,社会利用价值很低,所以鳀鱼资源并未引起人们高度重视,仅作为部分拖网、定置网等渔具兼捕对象。进入九十年代,随着主要传统经济鱼类资源的严重衰退,鳀鱼资源逐步得到大规模的开发利用,从而从兼捕对象变为主捕对象,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鳀鱼资源特性演变 九十年以代来,鳀鱼渔业经过了开发生产-充分利用-过度利用三个阶段,鳀鱼渔业资源特性…  相似文献   

4.
福建省海洋渔业公司现有441千瓦对拖渔轮46艘,常年作业在外海渔场,北从对马五岛渔场,南到闽南渔场。作业渔区水深80—150米。年产量一般为2万吨左右。主要捕捞马面鲀、带鱼、鲅鱼、大眼鲷等鱼类。近年来,由于传统底层鱼类资源的衰竭,严重地影响了拖网渔轮的正常生产,使公司的生产经营面临着极大的困难。为迅速扭转这种被动局面,改变拖网渔轮单捕底层鱼的状况,1986年在省水产厅海洋处、省水产研究所的帮助下,参照祥渔四片式网型,结合我司渔轮性能、作业渔场特点,我们试验推  相似文献   

5.
日本的以西底拖网渔业,是以长崎以西东经128&#176;30′以西的东、黄海为渔场从事底拖网(对拖)作业捕捞底层鱼的渔业,该渔业需要农林水产大臣批准才能作业的大臣许可渔业,表明其在日本渔业中的重要位置。在上世纪60年代时,是以西底拖网渔业的鼎盛时期,许可作业船数为780艘,经营企业近70家,最高年产量为37万t。但进入70年代后,随着东、黄底鱼资源的衰退,日、中、韩底拖网渔船在渔场上竞争的激烈,  相似文献   

6.
林德芳  王民诚 《水产学报》1992,16(4):378-382
鳀(Engraulie japonieus)广泛分布于黄、东海,从五十年代起在我国进行过灯光围网、舷提网、中层拖网等的捕捞试验。由于对资源数量、洄游分布缺乏系统调查和鱼群探测手段落后等原因,都未获成功。1984年10月挪威王国政府赠给我国的“北斗”号渔业资源调查船到达后,对黄、东海中上层鱼类资源进行了调查。评估结果认为鳀资源最高达300万吨,年可捕量约50万吨。越冬期间鱼群相对集中,渔场稳定。因此开展鳀变水层拖网试验研究,促进商业性开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黄海水产研究所从1986年开始承担这一课题,在变水层拖网设计、作业网位控制、渔场探测和瞄准捕捞技术等方面,研究解决了一些技木难点,为采用变水层双拖网捕捞鳀提供了技术保证。  相似文献   

7.
由中国水产联合总公司组织的我国第三批赴西非远洋渔业船队,于3月20日从广州渔轮厂码头启航,奔赴西非渔场。这支船队是由舟山海洋渔业公司的5艘拖网渔轮、一艘冷藏运输船及湛江海洋渔业公司的一艘大型冷藏运输轮共7艘渔轮组成。这是继我国赴西非第一、二批船队进行远  相似文献   

8.
黄东海的柔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永敏 《海洋渔业》1986,8(4):165-168
<正> 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初,我国底拖网渔轮在黄东海生产中,渔场较今偏西,无大量捕获柔(鱿)鱼的历史。据日本资料“以西底拖”在1971年以前就在江外到温外的广阔海域兼捕到柔鱼及其他头足类(包括围网兼捕),并认为遍及日本列岛之柔鱼为太平洋斯氏柔鱼(Todarodes pacificus),其南限可达东海南部之北纬26度。而在黄海部分则在连青石及大沙间及沙外在10~12月兼捕到。因而1972~1973年曾在黄海试捕,  相似文献   

9.
根据10多年在黄海中南部鳀鱼(Engraulis japonicus)越冬场进行的声学/拖网调查生物量评估结果,利用调谐有效种群分析方法(VPA)对黄海鳀鱼资源种群动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提出了鳀鱼限额捕捞工作内容和程序框架。并根据2001年鳀鱼生物量情况推荐,F↓(0.1)为0.7时  相似文献   

10.
日本的以西底拖网渔业(是指在长崎以西东、黄海渔场作业的对拖网渔业)是长崎市的基干渔业,在上世纪60年代时,是以西底拖网渔业的鼎盛时期,曾拥有底拖网作业船780艘,经营企业近70家,最高年产量为37万t,然而进入70年代后,随着东、黄海底鱼资源的衰减和日、中、韩三国底拖船在渔场上的竞争激烈,特别是进入本世纪以后,随着新的日中渔业协定和新的日韩渔业协定的正式生效以及在东海设置了中间水域和暂定措施水域等,  相似文献   

11.
去年10~11月,辽宁省东沟县海洋渔业开发公司将300多座人工鱼礁投进黄海北部的近海海域。这种窗板沉箱式集鱼保护型人工鱼礁是钢筋、水泥结构,每座礁体积为6.75立方米。此批人工鱼礁的投放,将起到阻止大中型拖网渔轮在近海作业,使幼鱼虾得到保护的作用;并为近海渔场的经济鱼类提供  相似文献   

12.
3月26日下午,荣成市政府在石岛渔港隆重举行欢送仪式,为即将奔赴摩洛哥渔场的大鱼岛渔业公司、马道渔业公司四艘600马力渔轮送行。这支远洋船队将于3月31日从青岛港启航,奔赴摩洛哥渔场进行为期两年的拖网作业。这是继1991年11月份龙须岛渔业公  相似文献   

13.
黄海鳀鱼越冬洄游分布及其与物理环境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依据2001~2003年间秋、冬季调查资料,对黄海鳀鱼的越冬洄游分布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作了初步研究;利用一个以温、盐为参量的刻画海区物理环境对鳀鱼适合程度的指标(环境适合度),对环境因子在鳀鱼洄游分布中的作用做了初步的定量探讨。结果表明,鳀鱼的越冬洄游分布呈现出一种为温盐环境因子所“驱动”的态势;黄海冷水团和黄海暖流是其两个主要控制因素。秋季黄海冷水团决定着鳀鱼的洄游与分布,鳀鱼主要聚集于黄海冷水团的边缘、底层水温11~12℃等温线附近,冷水团边缘应是鳀鱼越冬洄游的主要路径。冬季黄海暖流决定了鳀鱼的越冬分布,鳀鱼主要密集于黄海暖流入侵所形成的暖水舌边缘、水温11~13℃等温线附近。物理环境适合度与鳀鱼的分布有着良好的匹配,适合度由低到高的负梯度方向决定了鳀鱼的越冬洄游路线,适合度高值区恰是越冬鳀鱼的密集区;表明适合度可作为一有效环境指标在预测鳀鱼密集区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正> 东海外海的底鱼资源调查始于1973年初,当时在“东海区鱼类资源调查组”领导下,由东海水产研究所与上海市海洋渔业公司协作,组织了3对底拖网渔轮进行为期2年的冬春季调查,目的为寻找新渔场及新资源。调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东海渔场近海的传统经济鱼类资源继续衰退,特别是在每年的4~5月份前后,渔轮底拖网船队,普遍处于淡汛季节,而6~10月份以捕捞小带鱼为主,影响着带鱼资源的保护。为使群众渔轮船队在此期间能找到一个新的生产增长点,促进带鱼等资源良性循环。浙江省椒江市广大渔民依靠科技兴渔,改革渔具渔法,积极引进先进网具。全市有半数以上渔轮都配备了快速浮拖网,开发利用“上层鱼”资源,特别是大陈岛的钢质渔轮,在浙椒渔6013—6014对船的带动下,认真改革网具,积极试验、摸  相似文献   

16.
<正> 为开发外海鳀鱼资源,缓解鱼粉需求不足,以黄海水产研究所为主,承担了国家"七五"重点科研攻关项目"鳀鱼资源开发"的研究.三年来运用海洋渔业调查船"北斗号",并组织山东省有关渔业公司生产渔船随同进行试捕,已取得重大进展.经调查和专家评估,黄东海区鳀鱼资源丰富,蕴藏量在280万吨以上,年可捕量约50万吨;并基本探明冬季越冬鳀鱼的密集渔场、洄游规律和分布范围.鳀  相似文献   

17.
1982年10月,部分底拖网渔轮在采捕底鱼渔场的过程中,意外地发现了鱿鱼渔场。立即组织渔轮捕捞,延续到十二月份,总卸港量达三千吨。为秋汎渔轮生产,不紧弥补了产量,而且借此增加了收入。更重要是的是,为今后进一步利用好这部分资源,提供了经验。因为过去没有捕到过这么多的鱿鱼,所以,引起了多方面的关注。最主要的是这支鱿鱼群体的利用,是“春常在”,还是不过“坛花一现”而已。  相似文献   

18.
沈瑛 《海洋渔业》1987,9(5):225-225
1987年度鳀鱼资源调查及试捕工作总结会议于1987年7月16~18日在山东省荣成县石岛召开。农牧渔业部水产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及黄海区有关省,市等水产部门领导、专家,科技人员其25人参加会议。这是一项国家“七·五”期间入技攻关项目。会议经审议明确指出,开发黄海鳀鱼资源前景可观。  相似文献   

19.
我国第一艘远洋渔轮于1985年6月3日从上海港出发,首航北太平洋中部的金梅海山渔场、北太平洋西北部渔场、鄂霍次克海南部的北见大和堆大陆架边缘渔场,进行了试捕作业,历经54天,于7月26日返回上海,全航程约为5,422海里(不包括拖网作业时的航行),取得了预期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血1983年1月下旬,公司508号船在黄海南部渔场捅获一条长4米、宽0.33米、重50斤的大带鱼,学名勒氏皇带鱼。▲1983年6月初,公司一艘渔轮在东海北部渔场捕到一条体长63厘米、鳍宽昭厘米、体重20斤的大型乌贼。▲1983年8月,公司303号船在黄海北部渔场捕到一条长1.92米、重51 .5公斤的灰鳍鳖。‘▲1983年i1月初,公司823号船在长江口外渔场捕获一条长1.62米,重13公斤的大鱿鱼。血 1983年10月15日,公司618号船在黄海北部渔场捕获一条长2米、重81 .5公斤的噬人鳌。 这些鱼和乌贼均收藏在大连自然博物馆。捕捞珍闻五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