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5 毫秒
1.
1998年小麦粒重降低原因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试验示范和广泛调查研究,认识到1998年小麦粒重降低原因是:厄尔尼诺现象造成气候条件的粒重普遍降低的基本原因,蚜虫危害是粒重大幅度降低的重要原因,而品种的综合抗性差以及栽培管理赶上不更是其主要原因,从而明确了重视培养地力,选用综合抗性强的小麦品种,抓好后期补肥、浇水管理和加强病虫防治等,是保证小麦交高较高稳的粒重,实现小麦增产增收的几项战略性措施。  相似文献   

2.
<正>近年来,小麦原有的病害不断加重,新的病害不断出现。原因是多方面的,小麦长期使用有限的抗原,抗性不断降低;生产上推广品种遗传基础越来越窄和大面积推广同一品种;以及氮肥过量  相似文献   

3.
濉溪县小麦新技术研究所把穗粒重作为提高产量的突破口,把抗病耐逆作为稳产的保证,以烟农21为母本、新研3号为父本杂交经改良系谱法选育出小麦新品种新研7号,该品种穗大粒多,千粒重高,综合抗性优,丰产稳产性好,2021年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安徽沿淮淮北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4.
黄淮麦区小麦主栽品种粒重与籽粒灌浆特性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粒重与籽粒灌浆特性的关系对提高小麦产量潜力和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采用Logistic方程, 对2012—2015连续3年度种植在河南安阳的14份黄淮麦区主栽品种和苗头品系的粒重及其籽粒灌浆特性研究表明, 粒重和灌浆速率参数主要受基因型控制, 灌浆持续时间主要受环境影响。不同粒重类型品种间平均灌浆速率、最大灌浆速率和各时期灌浆速率均存在显著差异, 表现为高粒重>中等粒重>低粒重, 灌浆持续时间则差异不显著。灌浆速率, 特别是快增期灌浆速率快慢是造成品种间粒重差异的主要原因。粒重与所有灌浆速率参数均呈显著正相关(P<0.001), 与快增期灌浆速率和平均灌浆速率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7和0.90, 与灌浆持续时间相关不显著。建议采用平均灌浆速率对相关性状进行基因定位, 以进一步改良黄淮麦区小麦品种的粒重。  相似文献   

5.
倒春寒是造成小麦减产的重要因素,培育抗倒春寒品种是重要育种目标。为了明确小麦倒春寒抗性鉴定的适宜处理条件,建立倒春寒抗性评价方法,本研究选用倒春寒抗性差异明显的6个品种进行不同发育时期和不同温度处理,以死茎率作为评价指标,筛选小麦倒春寒抗性鉴定最适处理条件,并用120份小麦品种(系)对该方法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死茎率随温度降低和发育进程推进总体呈升高趋势。药隔期–6℃下处理6 h,品种间死茎率差异最明显,是进行倒春寒抗性鉴定的最适处理条件。验证试验表明该处理条件能有效区分120份小麦品种(系)的倒春寒抗性,聚类分析将120份小麦品种分成极强、强、中等、弱、极弱5类,根据分类结果建立了小麦倒春寒抗性评价标准。本研究为开展小麦倒春寒抗性鉴定和抗性品种培育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6.
六倍体小黑麦灌浆期抗旱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盆栽在六倍体小黑麦灌浆期控水模拟干旱,分析干旱对各个农艺性状指标的影响,然后采用模糊隶属函数与抗旱系数相结合的方法对品种灌浆期的抗旱性进行综合分析,再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各个形态指标与抗旱性的关系,结果表明:(1)灌浆期水分胁迫下所有品种都表现出株高降低,穗长变短,单株粒重、千粒重下降,每穗总小穗数、主茎穗粒数减少,而且与对照之间达差异显著或极显著;(2)品种“Tornado”对灌浆期干旱具有强的抗性,可作为今后小麦抗旱育种的种质资源;(3)单株粒重、主茎穗粒数、千粒重与抗旱性关联度大,可作为灌浆期抗旱形态指标  相似文献   

7.
利用田间抗性鉴定和病毒检测方法,对南阳主要推广小麦品种进行了小麦黄花叶病的抗性鉴定和检测。结果表明,供试品种均感染了小麦黄花叶病毒;不同小麦品种对小麦黄花叶病抗性有显著差异,高抗、中抗、中感和感的品种分别占筛选品种的6.67%、46.67%、33.33%和13.33%。  相似文献   

8.
正春季小麦返青后,做好中后期管理对小麦获得高产至关重要。小麦中后期管理的关键是防治病虫害,要根据病虫发生情况、品种抗性,确定防治对象和时期,注意选用高效低毒农药防治,提倡综合防治,推广杀虫剂、杀菌剂混合使用,减少用药次数,降低用药成本,达到最佳防治效果,最终确保小麦稳产高产。1小麦条锈病1.1为害症状主要发生在叶面,成熟时表皮开裂一圈,别于条锈病。必要时可把条锈菌和叶锈菌的夏孢子分别放在两个  相似文献   

9.
2个小麦品种籽粒灌浆性状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对小麦新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依据,利用Richards方程对小麦品种‘绵麦37’(四川省小麦新品种区域试验对照品种)和‘川麦42’(长江上游冬麦组品种区域试验对照品种)的灌浆性状进行了研究。研究得出了2个品种的主要灌浆性状参数,结果表明,在四川盆地,灌浆速率比灌浆持续时间更能影响小麦粒重,小麦粒重主要受灌浆前期和灌浆中期的灌浆速率的影响,灌浆中期对粒重的贡献达到45%以上。通过以上结果,认为在小麦新品种选育的实践中,要兼顾较长的灌浆持续期、较高的平均灌浆速率和最大灌浆速率、以及抗倒伏性等性状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冬小麦杂种后代(F1F2)粒重遗传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洪岭 《作物学报》1980,6(2):125-128
<正> 小麦单位面积产量是由穗数、穗重决定的。在保证一定穗数的基础上,增加穗粒数和增加粒重是提高单产两种不同的途径,所以育种工作者十分注意大粒型品种的选育。但如何选育大粒型品种,对后代又怎样选择,都有赖于了解小麦粒重性状的遗传规律。我们在选育新品种实践中研究了冬小麦不同粒重品种杂交早期世代(F1相似文献   

11.
旨在研究小麦籽粒相关形态性状与粒重的关系,筛选籽粒形态性状优良品种,为小麦籽粒形态相关性状的遗传改良提供参考。以76个山西省主推小麦品种为试材,对小麦7个籽粒相关性状进行测量,运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对其进行分析和评价。供试材料的千粒重与籽粒面积、粒宽、籽粒周长、粒长存在极显著正相关,与籽粒长宽比负相关;依据综合评价值(D值)将参试小麦品种聚为3类,其中第Ⅰ-1类综合评价值最高,包括编号60、72的品种,平均D值达0.896,籽粒性状综合表现最好,尤其是千粒重、籽粒面积和籽粒周长。千粒重、籽粒面积和籽粒周长可作为小麦粒部性状考察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2.
旨在为小麦育种和生产上预防倒伏、提高稳产能力提供参考。以来源于野生二粒小麦远缘杂交组合的82个高代系为试材,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试验站测定并分析抗倒性影响因子和产量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株高与抗倒性呈负相关关系,成熟期茎壁厚与抗倒性呈正相关关系,各个性状的抗倒性排序为株高>成熟期茎壁厚度>单穗重>单株重;(2)粒宽、穗粒数和单穗重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0.413**、0.767**);(3)倒伏引起千粒重、单穗重下降,导致减产;(4)小穗数、小穗粒数及穗粒数等产量因子及抗倒影响因子的杂种分离世代都出现小于低亲值的遗传特点,分离子代产量接近高亲值的单株占1.5988%,杂交育种中分离世代最低群体需在120株左右。选择茎壁厚、植株高度适中、增加粒宽(饱满大粒)和穗粒数(大穗、多花结实性好),有望筛选出高产抗倒品种。  相似文献   

13.
小麦主要品质性状相关性及主成分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为了评价小麦主要品质性状对小麦品质贡献关系,对219份小麦品系品质性状进行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本研究主要通过多种粉质仪和近红外谷物分析仪依并依据国家粮食检验标准对小麦多个品质性状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变幅较大的是容重和最大拉伸阻力,变幅较小的是湿面筋含量和吸水率;稳定时间变异系数最大,为41.85%。容重与硬度,蛋白质含量和湿面筋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硬度与吸水率和延展性相关性最高;除了容重,沉降值与其它品质呈极显著正相关;蛋白质含量和湿面筋含量与容重呈极显著负相关;吸水率与延展性和最大拉伸阻力呈现极显著正相关,与稳定时间呈极显著负相关;稳定时间与拉伸面积、延展性和最大拉伸阻力呈极显著正相关;拉伸面积与延展性和最大拉伸阻力皆呈极显著正相关。主成分分析可将小麦主要品质性状综合为沉降因子、面团因子和容重因子,累积贡献率达到93.54%,基本反映小麦品质性状的全面信息。研究结果将为小麦品质性状的有效改良及优良品质小麦品种选育提供理论基础和参考依据。研究结果将为小麦加工品质的预测及小麦优质品种选育提供理论基础和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在小麦生育前期施用氮肥不过量和苗株稳健生长的情况下,通过孕穗期重施氮肥,观察研究结实灌浆过程中植株各部位干物质积累的变化,得知中后期施用氮肥可增强叶片素质,提高后期光合效率、延长灌浆时间、千粒重明显增加.同时,茎、叶鞘也相应得到充实,使小麦后期的抗倒、抗“干热风”能力增强,并且从籽粒灌浆速度变化和千粒重增重过程看出,中后期追施氮肥即使过量,也没有出现贪青现象.  相似文献   

15.
Terminal drought is threatening the wheat productivity worldwide, which is consumed as a staple food by millions across the globe.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examine the influence of foliage‐applied stress signalling molecules hydrogen peroxide (H2O2; 50, 100, 150 μm ) and nitric oxide donor sodium nitroprusside (SNP; 50, 100, 150 μm ) on resistance against terminal drought in two bread wheat cultivars Mairaj‐2008 and BARS‐2009. These stress signalling molecules were applied at anthesis stage (BBCH 61); drought was then imposed by maintaining pots at 35% water holding capacity. Terminal drought caused significant reduction in grain yield of both tested bread wheat cultivars; however, foliage application of both stress signalling molecules at either concentration improved the performance of both bread wheat cultivars. Maximum improvement in 100‐grain weight (12.2%), grains per spike (19.7%), water‐use efficiency (WUE; 19.8%), chlorophyll content index (10.7%), total soluble phenolics (21.6%) and free leaf proline (34.3%), and highest reduction in leaf malondialdehyde contents (20.4%) was recorded when H2O2 was foliage‐applied at 100 μm . Foliage application of SNP enhanced the grains per spike, 100‐grain weight and grain yield by 14.9%, 11.3% and 20.1%, respectively, than control. The foliage‐applied stress signalling molecules improved the accumulation of soluble phenolics, proline and glycine betaine with simultaneous reduction in malondialdehyde contents, which enabled wheat plants to sustain the biological membranes under stress resulting in better stay green (high chlorophyll contents) under drought. This helped improving the grain number, grain weight, grain yield, WUE and transpiration efficiency. In crux, foliage‐applied H2O2 and SNP, at pre‐optimized rate, may be opted to lessen the drought‐induced yield losses in bread wheat in climate change conditions.  相似文献   

16.
为了有效评估新品种平麦189的环境适应性、抗逆性及稳产高产性,本研究将其种植于河南省8个不同地区,并对该品种的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详细调查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平麦189在亩产量、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最高分蘖数、成穗率、株高、黑胚率等产量及相关性状方面均具有较好的环境适应性和稳定性,同时,该品种的抗旱性和抗病性表现也较为突出。综合分析表明,平麦189在主要农艺性状方面具有较好的广适性和稳定性,其适合在河南省及其周边地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7.
小麦高产育种中产量性状的相关及其改良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把山东省及黄淮麦区建国以来小麦品种产量性状的演变与当前高产新品种(系0相应性状的研究结合起来,从性状的灰色关联度、选择指数、多元回归及相关通径分析等不同角度进行了综合分析。随着品种产量水平的提高,穗重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而影响穗重的主要因素千粒重。不同类型的高产可以有不同的产量构成模式。对于如何协调产量性状之间的关系,抓住改良重点,提高选择效率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水分亏缺条件下冬小麦几个抗旱性状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在盆栽水分亏缺条件下,以15个抗旱性不同的冬小麦品种(系)为材料,对其8个抗旱性状的应用价值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通过乳熟期旗叶气孔阻力和蒸腾速率、两种用水效率(分别用干重和粒重表示)对单株粒重进行选择,其效率比通过3个农艺性状(单株干重、株高、顶部3叶总面积)的要低得多,说明前者在抗旱育种中的应用价值不大.  相似文献   

19.
旱作条件下,选用4个高肥小麦品种与4个抗旱小麦品种,采用4×4不完全双列杂交方法配制16个杂交组合。同时将4个旱地亲本进行M2.5辐射处理,同样采用4×4不完全双列杂交方法配制16个杂交组合。通过对辐射前后主要性状遗传力的分析,结果表明,和辐射前相比,辐射后,中优9507、洛优9906、洛优9909的单株粒重一般配合力效应值增加,其产量构成因素单株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单株生物产量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值也增加。总小穗数、不孕小穗数、株高的广义遗传力和狭义遗传力均有所增加,但总小穗数的广义遗传力增加的幅度较大。单株生物产量、单株穗数、千粒重、单株粒重、穗长的广义遗传力和狭义遗传力均有所降低,但单株粒重的广义遗传力和穗长的狭义遗传力降低的幅度较大。穗粒数和单穗粒重的广义遗传力下降,狭义遗传力提高,但穗粒数的广义遗传力下降的幅度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