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不同移栽期对短葶山麦冬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给短葶山麦冬规范化栽培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大田随机区组试验,定期采集短葶山麦冬样品,测定各器官生长量,采收时测定产量与多糖、水浸出物等含量,研究不同移栽期对短葶山麦冬生长发育动态、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移栽期的短葶山麦冬地上部生长发育规律相似,均呈“先升后降再缓升”的发育趋势,分蘖数则呈“先快后慢”的趋势。4月份移栽的地上部和地下部生长发育均优于其他移栽期,此间移栽,植株生长迅速,有利于分蘖和块根形成,且增加了块根的发育时间。不同移栽期的产量差异显著,随着移栽期的推迟,产量逐渐下降,多糖和水浸出物含量也随之下降,综合以上研究结果,适宜的移栽时期为4月初至5月初。  相似文献   

2.
苎麻种植密度对重金属Pb、As富集能力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以两个苎麻主栽品种为研究对象,设计了2种种植密度,研究苎麻在Pb、As污染农田中的生长情况及植物体内不同部位的Pb、As含量,期望从中发现不同的种植密度对苎麻产量以及对重金属Pb、As富集能力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的种植密度对苎麻的产量影响较大,“湘3”和“中1”正常密度产量分别为10.49kg/亩和8.80kg/亩,而高密度依次分别达到22.82 kg/亩和20.86 kg/亩;正常密度2个品种苎麻地上部Pb、As含量均高于高密度,Pb、As的小区迁移量都是湘3高密度最高,分别达到4.97mg/m2和0.194mg/m2,高密度会减少苎麻单株地上部重金属的含量,但是总迁移量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3.
种植密度对棉花生长结铃及产量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冀863为供试材料,研究了5个不同密度水平(3.0、5.0、7.0、9.0与11.0万株/hm~2)对棉花生长结铃及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棉花株高呈先上升然后略降之后再升的趋势,单株果枝台数与总果节数呈降低趋势;单株外围铃、下部铃、上部铃的成铃数呈下降趋势,而单位面积的成铃数则均为先升后降趋势,单位面积的总成铃数以9.0万株/hm~2处理最高,各部位的成铃率则以7.0万株/hm~2处理最高。不同处理之间的单位面积子棉产量、单位面积植株干物重和总生物量差异显著,处理9.0万株/hm~2的单位面积子棉产量最高,7.0万株/hm~2处理次之;不同处理之间的棉花纤维品质上半部平均长度、整齐度指数、断裂比强度、马克隆值和伸长率差异均不显著。冀863适宜的种植密度为7.0~9.0万株/hm~2。  相似文献   

4.
选用云烟87,研究4种种植密度(16 665、15 150、13 875和12 825株 hm-2)对烤烟下、中、上3部位叶片光合及其同化物的影响。结果表明,叶片净光合速率(Pn)、比叶重以及碳水化合物总量在成熟期(移栽60 d以后)明显表现出密度效应。随着群体生育进程的推进,密度对3个指标的影响程度有增大趋势。降低种植密度可以减小叶片Pn下降率,延缓光合功能的衰退,延长同化产物的积累时间。下部叶除12 825株 hm-2外,其他3处理均未出现光合“午休”现象; 而上部叶片均出现“午休”现象; 较高种植密度能够减轻中部叶片“午休”的程度。在15 150株 hm-2的种植密度下,中部叶片日光合总量较高,光合产物也达到较高水平,叶片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也达到最为协调的状态,有着较高的水分利用率。  相似文献   

5.
为解决西藏作物生产上易受干旱、霜冻危害寻找安全环保的新途径,选择“天达2116”对冬青稞进行拌种、叶面喷施、春天复壮、拌种+叶面喷施、拌种+春天复壮、拌种+复壮+叶面喷施等6个处理,研究其在高原这种特殊生态环境条件下对西藏冬青稞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6个处理的青稞籽粒产量均高于对照,依次比对照增产4.84%、29.49%、19.19%、14.35%、19.03%、38.07%,其中“拌种+复壮+叶面喷施”处理青稞的增产幅度最大,达38.07%,主要是通过提高青稞的千粒重、单株有效穗数来提高其产量;6个处理的青稞秸秆产量均高于对照,且增产趋势与子粒增产趋势基本一致;6个处理的青稞子粒每公顷比对照经济效益高324.30元,2047.80元,1293.30元,901.50元,1244.25元和2601.30元。因此,建议“天达2116”在西藏青稞上应用以“叶面喷施”或“拌种+复壮+叶面喷施”2个处理为最佳。  相似文献   

6.
摘要:为给皖北及邻近地区引种大麦新品种“花11”提供依据,研究了不同播期和不同播种密度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花11”品种在皖北地区的播种期为10月下旬至11月上中旬,播种密度为22万/667m2较为合适,其中播种期对产量的影响比较小,而播种量对产量的影响比较大。因此设置更多的播期、适当再提高播种密度可能有助于找到更适宜的播期和密度来提高“花11”在皖北地区的产量。  相似文献   

7.
王冲 《中国种业》2015,(7):33-34
以耐密型玉米品种登海618为试验材料,设置6个种植密度处理,研究了该品种在天津地区不同种植密度条件下对该玉米穗部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该品种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玉米的穗长、穗粗都呈减小的趋势;产量先增加后降低,种植密度为5569株/667m2时产量达到最高值。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讨不同种植密度对大豆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确定晋北区大豆的适宜种植密度,以晋豆43号为试验材料,设置了6个不同密度处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密度的加大,株高呈先升后降趋势,茎粗、主茎节数、分枝数、单株粒数、单株荚数、单株粒重均下降,百粒重先降后升,产量呈先增后降的趋势,适宜种植密度为21万~27万株/hm~2。相关性分析和通径分析表明:密度是优化大豆群体结构的重要措施,维持合理的种植密度,同时适当地提高单株粒重和分枝数,有利于提高大豆产量。通过SPSS曲线估计,得出种植密度与大豆产量关系的最佳预测模型是二次曲线模型y=b_0+b_1x+b_2x~2,晋北区大豆种植密度与产量关系最佳数学预测模型是y=-5762.478+791.819x-16.147x2,理论最适密度为24.5191万株/hm~2,产量为4 046.61kg/hm~2。该研究为晋北早熟区大豆高产栽培技术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东稻2号在不同播量条件下的秧苗素质,以及在盐碱地大田种植、人工插秧条件下不同播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播种量对秧苗的生长发育状况影响显著,随着播种量的增加,秧苗素质下降,每盘播量50,80,100,120 g明显优于150 g与200 g,秧苗个体生长良好,素质较高.随着播种量的增加,产量呈现先升后降的...  相似文献   

10.
摘要:以美国“格福”与日本“山水”两种耐盐性不同的西兰花为试验材料,采用基质营养液栽培,研究了外源氯化钙对盐胁迫下西兰花鲜重、干重、MDA、抗氧化酶活性及离子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外源钙的添加,可显著促进西兰花的生长,减轻盐胁迫,增加地上部、地下部干重及鲜重。外源钙处理明显降低了西兰花叶片MDA含量,减轻盐胁迫对叶片膜脂过氧化程度。外源钙处理对西兰花SOD、POD、CAT活性的影响因品种耐盐性不同表现不一。外源钙处理可减少西兰花地上部、地下部Na+的积累,增加K+、Ca2+ 的浓度。外源钙处理对盐敏感品种的效果要好于耐盐品种。最佳的钙浓度为10mmol/L。  相似文献   

11.
探讨棉花染色体片段代换系皮棉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明确其产量育种的主攻方向,以1套陆地棉染色体片段代换系及F1为材料,采用相关与通径分析的方法,对5种环境条件下代换系亲本及F1的皮棉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产量构成因素的变异系数以铃数最大,铃重次之,衣分最小,且F1产量构成因素的变异系数在所有环境下均比代换系亲本要小。铃数、衣分及铃重与皮棉产量均呈正相关,除个别环境外均达到显著性水平,其与皮棉产量的相关和偏相关系数在代换系亲本中以铃数最大,而F1中则以衣分最大。衣分,铃数与皮棉产量的相关程度受环境影响小,而铃重受环境影响较大。除1种环境外,代换系亲本的直接通径系数以铃数最大,衣分次之,铃重最小,而F1中则以衣分最大,铃数次之,铃重最小;代换系亲本中各因素的间接通径系数均为正值,而F1中铃数与铃重相互之间的间接通径系数均为负值。材料类型和环境条件不同,其产量构成因素与皮棉产量的相关程度及贡献大小也存在较大差异。代换系亲本产量育种的主攻目标前期应该重在衣分,后期重在铃数,而F1则始终以提高衣分为主。  相似文献   

12.
施氮量和栽插密度对郑稻18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摘 要:以郑稻18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施氮量和栽插密度对其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施氮量设置4个水平,分别为0kg?hm-2(N0)、150kg?hm-2(N1)、225kg?hm-2(N2)、300kg?hm-2(N3);栽插密度设置3个水平,分别为18.0×104hm-2(B1)、24.0×104hm-2(B2)、30.0×104hm-2(B3)。结果表明:(1)施氮量、栽插密度对郑稻18的产量均有显著影响。N3产量水平最高,N2产量与之相当,且较N1、N0增产均达显著水平;栽插密度B3产量最高,较B2、B1增产均达显著水平。(2)施氮量及栽插密度对产量构成因素有着不同的影响,其中对单位面积穗数影响最大,每穗粒数次之,结实率、千粒重相对较小。(3)施氮量与栽插密度的12个处理组合中,N2B3最为环保高效。  相似文献   

13.
不同密肥条件对蚕豆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为了明确优良品种的高产栽培技术,实现良种良法配套应用推广,更好地发挥优良品种的增产潜力,以‘成胡14’为材料,研究密度、肥料水平对蚕豆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密度和肥料对大部分农艺性状和产量均表现极显著影响,且农艺性状的密度效应大于肥料效应,产量的肥料效应大于密度效应。在5个密度梯度和4个肥料梯度中,以15.0万株/hm2和375 kg/hm2时‘成胡14’的各农艺性状和产量均表现较好。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第一和第四主成分偏重不利于产量的提高,第三主成分对产量影响较小。在合理的栽培技术调控下,‘成胡14’可实现突出相应农艺性状和高产的协调。  相似文献   

14.
小麦品种边行优势和内行表现对小区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区产量是小麦育种中重要的评价指标。边行优势和内行表现对小区产量影响很大,明确不同品种间边行优势和内行表现的差异,对科学评价品种产量水平有重要意义。选取黄淮冬麦区南片株高相近的半冬性半矮秆小麦品种周麦18、华育198、郑育8号和百农207进行小区试验,分别以边行、内行和小区为收获计产方式,研究不同品种的边行优势和内行表现对小区产量的影响。结果显示,4个品种的边行产量均高于内行产量;除周麦18外,其余3个品种边行与内行间的产量差异均达显著水平。边行产量和小区产量由高到低的品种排序皆为百农207、郑育8号、华育198和周麦18;内行产量由高到低的品种排序为华育198、百农207、郑育8号和周麦18。不同小麦品种在小区试验中边行优势和内行表现会对品种产量评价产生很大影响,在小麦品种选育及推广栽培过程中应予以充分考虑。  相似文献   

15.
施肥和灌水对核桃产量和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冀南太行山区核桃的产量和品质,以7年生‘辽宁1号’核桃为材料,采用正交设计,研究了施肥灌水对核桃产量、干果重、出仁率和干周增长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溉次数和次灌水量是影响核桃产量和干果重的关键因子,随灌溉次数和灌水量的增加,核桃产量和干果重呈显著增加;灌水量和补充施钾量是影响出仁率的关键因子;灌水量和补充施氮量是影响干周增长率的关键因子。从综合评比看,次灌水量在750~975 m3/hm2,灌溉次数在2~3次的组合均能得到较高的核桃产量和干果重;不同组合的核桃出仁率无显著差异。因此,灌水较施肥对核桃产量、干果重和出仁率的影响更大,灌水是保证核桃产量品质和树体生长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16.
长江中下游地区小麦产量育种的方向及其策略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摘要:长江中下游地区近期育成的和大面积应用的小麦品种,在目前中高产水平下(400-450kg/666.7m2),总体以千粒重对产量的作用较大,666.7平方米穗数对产量的作用也较大,但其与环境相关值较高,每穗粒数对产量的作用似较小,但其表型相关值较大;千粒重和666.7平方米穗数对产量的影响主要由本身的直接作用所至,而每穗粒数对产量的影响似主要被通过666.7平方米穗数和通过千粒重的间接作用所分解;不同产量水平下试验品种的三因素表现为,在相对产量由低中产到较高产量时,666.7 平方米穗数增加较多,每穗粒数变化较小,千粒重提高较多,而在高产组次中,666.7平方米穗数基本稳定(或略有下降),每穗粒数增幅较大,千粒重急剧提高。至此,作者初步认为,本地区未来高产小麦育种,虽选育穗粒重齐头并进类型,或以大穗大粒为主类型,或穗粒并重类型似均有可行性,但根据本地区小麦生态条件的特点,在策略上宜稳定穗数,增加粒数,主攻(提高)粒重。同时,还探讨了相适宜的产量构成因素。  相似文献   

17.
播期和播种密度对周麦18号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低(180万株/hm2)、中(270万株/hm2)、高(330万株/hm2)3种播种密度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播期对周麦18号产量和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播种密度下,不同播期对小麦产量影响有极显著差异;在相同播期下,不同播种密度对产量影响差异不显著。播期对周麦18号成穗数和千粒重有极显著影响,对穗粒数影响较小。成穗数是决定周麦18号产量的关键因素,但同时也制约穗粒数和千粒重对产量的贡献。保证周麦18号高产的适宜播期为10月8日~10月15日,播种密度范围较广(180万~330万株/hm2),早播适宜低密度,播期推迟,密度适当增加。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不同品种和栽培措施对盆周山区春马铃薯生育期和产量的影响,笔者在大田条件下进行盆周山区主栽春马铃薯品种‘米拉’和‘川芋56’与各地新品种在产量和生育期的对比试验,以及不同栽培方式对春马铃薯生育期和产量的影响试验。从产量和生育期综合考虑,结果表明新品种产量优势突出,建议推广,而‘米拉’和‘川芋56’,建议引进原原种扩繁;覆膜相对比不覆膜,垄作相对比平作都有明显的增产效应,因此最佳的栽培方式为垄作+地膜覆盖。  相似文献   

19.
稻草还田与不同耕作方式对小麦出苗以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了研究稻草还田与不耕作方式对小麦出苗以及产量的影响,通过小区试验研究稻草还田与不同耕作方式对小麦出苗率、出苗整齐度、均匀性、产量以及主要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显示,稻草还田使小麦出苗率以及出苗均匀性下降;稻草还田条件下,免耕降低了出苗整齐度,旋耕、浅翻耕、深翻耕提高了出苗整齐度;稻草还田后影响小麦产量主要原因是小麦出苗率、出苗均匀性低;稻草还田后小麦出苗率变低、均匀性变差,通过影响小麦千粒重、有效穗数、每穗粒数而影响小麦产量。  相似文献   

20.
在山西雁门关生态畜牧区,普遍应用春箭筈豌豆作为生产饲草和绿肥。为了研究播种行距和灌水量对春箭筈豌豆种子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2013年在山西农科院高寒所试验基地试验田,采用裂区设计,研究4种行距和4种灌水量对春箭筈豌豆种子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1)随着行距增大,春箭筈豌豆植株高度下降,株高和种子产量呈负相关,R=-0.8563。(2)行距和灌水量对种子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程度各不相同。行距对种子产量、有效分枝数、花序数和籽粒数等4个因素的影响较大;灌水量对各因素的影响较小。(3)种子产量构成因素中,有效分枝数(x1)、花序数(x2)和籽粒数(x3)与种子产量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325、0.702和0.804,种子产量的回归方程为y=269.853+64.102x1+49.978x2+5.379x3。(4)当行距为60 cm,灌水量为900 m3/hm2时,种子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