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根据2008—2014年鱼类放流及渔获量统计数据,结合太湖鱼类监测数据,对太湖鲢鳙放流增殖效果和容量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2008—2014年的调查采集到鱼类67种,隶属10目19科46属。鲢、鳙放流量和鲢、鳙增殖产量相关性显著,最佳拟合模型分别为Y_鲢=exp(8.109-47.351/X_鲢),r~2=0.978,P=0.001;Y_鳙=exp(9.223-292.226/X_鳙)r~2=0.955,P=0.004;鲢、鳙增殖量与湖泊增殖总量相关性显著(r_鲢=0.903,P_鲢=0.0360.05;r_鳙=0.947,P_鳙=0.0150.05);2008—2014年鲢和鳙年增殖量每年从太湖水体中析出总氮40.88~235.26 t,总磷9.96~65.34 t,减少水体总氮浓度7.9~45.7μg/L,减少水体总磷浓度1.90~12.69μg/L,每年从水体中消耗藻类1.73万~8.99万t;放流鲢、鳙对太湖水生生物群落结构有一定的调节作用;2008—2014年放流鲢、鳙增收与节支费用总量合计61 071.86万元。综上所述,鲢鳙放流在太湖取得明显生态、经济和社会效果;提出了目前湖泊生态和管理现状下鲢鳙合适的放流量和增殖容量:鲢放流量应控制在约130~150 t,增殖容量约2 400~2 700 t。说明鳙的放流量应控制在约1 000 t,增殖容量约8 000 t。  相似文献   

2.
岩滩水库青鱼增殖放流效果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岩滩水库渔业生态环境调查的基础上从放流青鱼的生长发育、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方面评估增殖放流的效果。调查共记录渔民6个月全部渔获物1 409.55 kg、52 365尾,记录分析青鱼生物学数据21组。结果表明,库区放流青鱼的年龄与相应体长生长指标正常,体长及全长生长比例协调,88.89%的放流青鱼超出理论体质量,平均超质量25.15%,库区青鱼难以自然增殖。2013年,库区水域放流青鱼31万尾,可产出青鱼123 t,直接经济价值246万元,间接经济效益384万元,直接效益投入产出比1∶53。放流青鱼可去除库区底栖动物1 230 t,提取库区水体中的氮3 690 kg、磷740 kg。鱼类增殖放流已在岩滩水库显现较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及社会效益,但库区鱼类资源枯竭,渔业生态环境隐患依然存在,库区应坚持青鱼增殖放流,并进一步增加增殖放流青鱼数量。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青海省海西州地区水库生态渔业为研究实例,结合当地养殖存在的问题,提出水库渔业放流增殖、库区野生经济鱼类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局部库区渔业调控和控藻等关键性的养殖技术,希望改善青海省海西州当地水库生态渔业养殖效果,为其他区域生态渔业的养殖工作开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义乌市岩口水库鱼类资源现状、群落结构特征及主要鱼类的生长特性,2013年3月、5月、7月、9月和11月对水库鱼类资源进行了系统调查。共采集鱼类样本452尾,经鉴定属于37种,隶属5目8科。其中,鲤形目28种,占总数的75.7%;鲇形目5种,占总数的13.5%;鲈形目2种,占总数的5.4%;鲑形目和合鳃目各1种,分别占总数的2.7%。生态类型组成分析结果显示,以肉、杂食性鱼类为主。群落优势度分析发现,全年优势种有5种,分别为鳙、鲢、伍氏半、圆吻鲴和翘嘴鲌。生物多样性指数分析表明,鱼类种群丰富度指数(D)值变化范围为2.09~6.05,Shannon-Wiener多样度指数(H')变化范围为0.87~1.42,种类均匀度指数(J')变化范围为0.41~0.92。同时,构建了鲢、鳙生长模型:鲢的全长、体重生长方程分别为:L(t+0.136)0.265(t+0.136)t=73.591[1-e-0.265],Wt=5.911[1-e-]2.812,鳙的全长、体重生长方程分别为:L 0.318(t+0.12)t=73.256[1-e-],Wt=7.625[1-e-0.319(t+0.012)]3.070。通过分析鲢、鳙生长情况,发现岩口水库鲢、鳙体长增长速度以1~4龄较高,4龄以后逐渐降低,鲢、鳙体长生长拐点分别为3.759龄和3.327龄,为使鲢、鳙鱼最大程度地发挥洁水保水功效,建议鲢、鳙的起捕年龄为5龄。  相似文献   

5.
孙家屯水库总库容1 025万立方米,兴利库容691万立方米,宜渔水面80~100hm2,自2004年以来,通过调整渔业养殖结构、加强渔政治安管理力度、科学施肥等一系列措施,渔业产量稳步上升,年均渔业纯收入在29万元左右,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2008年鲢、鳙产量68t,团头鲂、鲤、鲫、青鱼、草鱼产量17.5t,实现渔业纯收入32万元。总结了5年来水库渔业综合养殖技术,为水库渔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上海市江心水库鲢、鳙年龄结构及生长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口江心水库青草沙地理位置、供排水系统特殊,主要采用鲢、鳙为主的生物操纵技术调控水质。在2015年6月至2017年5月共采集了鲢139、鳙59尾,以鳞片、脊椎骨作为鉴定年龄的材料,并对每个样本的体长、体质量等生物学数据进行了采集,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它们各自的生长特性。结果表明:青草沙水库鲢由1~10龄组成,其中以3~4龄居多;鳙由1~11龄组成,其中以2~3龄居多。鲢、鳙体长和体质量回归方程分别为W=0.037 9L~(3.027)和W=0.039 0L~(2.946);鲢体长、体质量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分别为:L_t=77.73~([1-e~(-0.183(t+0.60))]),W_t=20 024.3[1-e~(-0.183(t+0.60))]~(3.027),其中t代表鱼的年龄,生长拐点年龄在5.4龄;鳙的体长、体质量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分别为:L_t=92.11[1-e~(-0.172(t+1.27))],W_t=23 875.2[1-e~(-0.172(t+1.27))]~(2.946),生长拐点年龄在5.0龄。建议青草沙水库中的鲢、鳙鱼以5.5龄为起捕年龄。  相似文献   

7.
6月6日,自治区农牧业厅和巴彦淖尔市人民政府联合在黄河巴彦淖尔段乌拉特前旗三湖渡口举行了增殖放流活动。这次放流的都是黄河鲤鱼种,共投放了规格为300—500克/尾3000千克、100—150克/尾2000千克、10克/尾的100万尾。放流行动对于增加黄河水生生物资源、改善水域生态环境,促进渔业发展、渔民增收和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同步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2013年度,调查分析岩滩水库渔民6个月全部渔获物1 409.55kg、52 365尾,青鱼生物学数据21组。结果显示,库区放流青鱼的年龄与相应体长生长指标正常,体长及全长生长比例协调,88.89%的放流青鱼超出其理论体重、平均超重25.15%,库区青鱼难以自然增殖。2013年度库区水域放流青鱼31万尾,可产出青鱼123 000 kg,直接经济价值246万元,间接经济效益384万元,直接效益投入产出比1:53。放流青鱼可去除库区底栖动物1 230 000 kg,提取库区水体中的氮3 690 kg、磷740 kg。鱼类增殖放流已在岩滩水库显现较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及社会效益,但库区鱼类资源枯竭,渔业生态环境隐患依然存在,库区应坚持青鱼增殖放流,并进一步增加增殖放流青鱼数量。  相似文献   

9.
浙江省洞头海域三疣梭子蟹增殖放流效果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有效恢复洞头海域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资源,2014年采取增殖放流的生态修复措施,人工增殖放流三疣梭子蟹苗种1 894×10~4尾,并在放流前后实施渔业资源调查和社会调查;利用调查数据,分析放流前后洞头海域三疣梭子蟹资源密度和空间分布变化,并引入内禀增长率来表征自然群体在放流前后的种群扩繁能力,由此推算放流后放流群体所占比例;同时,根据三疣梭子蟹的体长频率分布情况,采用世代分析法估算当年补充群体所占比例,进而推算回捕率和放流经济效益,定量评估增殖放流效果。结果表明:洞头海域放流前后三疣梭子蟹资源密度分别为163和7 974尾/km~2,放流后呈现向周边海域扩散的趋势;三疣梭子蟹当年补充群体占总渔获的61.3%,放流群体占24.2%,放流回捕率为3.30%,当年可形成捕捞量39.6 t,回捕经济效益达158.4×10~4元。综上所述,增殖放流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修复洞头海域三疣梭子蟹资源、促进渔民增产增收的效果。本研究认为,该海域三疣梭子蟹尚有一定的增殖空间,建议可继续开展该品种的增殖放流,以有效利用该海域的基础生产力,提高渔业捕捞产量。  相似文献   

10.
2019年7—11月在滆湖采集了126尾鲢、153尾鳙样本,研究鲢、鳙年龄组成及生长特征.结果显示,鲢由0+~5+龄共6个年龄段组成,其中0+~3+龄的低龄组占据明显优势,种群数量占比为81.0%.鳙由1+~8+龄共8个年龄段组成,其中1+~3+龄的低龄组占据明显优势,种群数量占比为84.3%.鲢、鳙的体长与体质量符合幂指数关系,方程式分别为m=0.011L3.149和m=0.0273L2.9412.鲢、鳙的生长规律可用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表示,鲢的生长方程为Lt=97.55[1-e-0.2052(t+0.4577)]和mt=20203.64[1-e-0.2052(t+0.4577)]3.149,鳙的生长方程为Lt=108.48[1-e-0.16(t+1.008)]和mt=26456.54[1-e-0.16(t+1.008)]2.9412.根据鲢、鳙的生长方程计算出生长速度和生长加速度方程,并得出鲢、鳙生长拐点分别为5.13、5.73龄.综合考虑鲢、鳙的生长特征、生态作用及市场需求,建议选择5+龄作为滆湖鲢、鳙的起捕年龄.研究结果为滆湖鲢、鳙资源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及滆湖生态环境修复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以青海省海西州地区水库生态渔业为研究实例,结合当地养殖存在的问题,提出水库渔业放流增殖、库区野生经济鱼类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局部库区渔业调控和控藻等关键性的养殖技术,希望改善青海省海西州当地水库生态渔业养殖效果,为其他区域生态渔业的养殖工作开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刘名镇 《福建农业》2009,(5):F0002-F0002
3月5日,闽江生态修复建瓯河段鱼类放流增殖活动在建瓯徐墩镇隆重举行。这次鱼类放流增殖活动设二个放流增殖点,共向建溪北津水电站库区水域和松溪东游河段投放8549公斤、平均体长20厘米的大规格鲢鱼春片种10万余尾,从而进一步增加了溪河鱼类资源和生物多样性,构筑和谐渔业生态环境,促进闽江上游渔业生态修复、水质改善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丹江口水库浮游生物资源调查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1986~1987年对丹江口水库浮游生物调查结果表明:该水库浮游植物以蓝藻门、绿藻门、硅藻门种类较多;浮游动物有轮虫、原生动物、枝角类、桡足类等。浮游动物和浮游植物月平均密度分别为1.078×106个/l和4.940×103个/l,月平均生物量为1.603mg/l和0.646mg/l。另外,作者还分析了各采样点及其不同采样时间的浮游生物的差异。该水库浮游生物所提供的鱼产潜力分别为:鲢1293.6万kg、鳙785.9万kg;鱼种投放量为39225.4万尾,平均每亩投放4寸鱼种422尾(鲢309尾、鳙113尾)。  相似文献   

14.
<正>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和党的十九大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促进吉林渔业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推进水域生态文明建设和水生生物资源养护事业发展,4月25日,吉林省农业农村厅在图们江举行了水生生物资源增殖放流活动。此次放流活动由吉林省农业农村厅和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由延边州农业农村局、吉林省图们江边境渔政管理站、珲春市人民政府承办。据了解,此次放流活动共放流大麻哈鱼40万尾(其中标志4万尾)、  相似文献   

15.
常州市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效果评估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2012—2013年常州市不同水域增殖放流的4658万尾不同规格物种进行了经济、生态、社会效益评估,结果表明:回捕量为19 097.03 t,资源增量为16 557.956 0 t,捕捞输出氮2 269.995 t、磷793.204 t、碳汇2 287.60 t,消耗蓝绿藻210 753.8 t,放流水域捕捞产量增加152 t,综合效益36 967.67万元,其中资源增量效益占79.22%,增殖放流投资回报率205.38倍,并据此提出了以资源增量效益、转化效益和增长效益为增殖放流效果评估定量指标。  相似文献   

16.
<正>2011年2月23日,北京市渔政监督管理站组织有关专家对《公共水域资源增殖和生态修复》项目——"2011年度市渔政站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方案"进行评审。专家在听取了市渔政站的汇报后认为,项目方案合理、放流品种、规格、数量适宜;通过本项目的实施,能够净化北京市自然水域水质,修复生态环境,发展低碳渔业,有很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专家建议在今后的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工作中要增加重要土著种的增殖放流及其人工鱼巢设置工作,加强对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工作的科普宣传力度,提高社会认知度。  相似文献   

17.
正7月18日,以"养护水生生物资源、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为主题的长江云南省龙开口段鱼类增殖放流活动在大理州鹤庆县龙开口水电站库区放流码头举行。放流5类共计50万尾珍稀土著鱼苗,其中短须裂腹鱼18万尾,细鳞裂腹鱼20万尾,鲈鲤5万尾,岩原鲤5万尾,长薄鳅2万尾。本次放流活动由云南省农业农村厅、大理州人民政府、华能澜沧江水电股份有限公司共同举办。放流鱼种均属于长江上游珍稀土著鱼,是云南省渔业科学研究院在龙开口水电站十几年科研攻关,攻克人工驯养繁殖技术的成果。  相似文献   

18.
探究茜素络合物(Alizarin complex, ALC)对鳙(Aristichthys nobilis)的标记效果,评估其作为鳙增殖放流检测手段的价值,为鱼类的大规模标记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选用不同质量浓度的ALC(50、100和200 mg/L)分别对不同饲养密度(20、40和50尾/L)的鳙进行24 h和48 h的浸泡标记,确定最适标记条件后进行增殖放流。结果表明,ALC对鳙的最适标记条件是:质量浓度100 mg/L,浸泡时间48 h,饲养密度50 尾/L;微耳石是检测ALC对鳙荧光标记最适宜的耳石类型,且在蓝色荧光下观察效果最佳。标记的鳙在为期1 a的灞河放流过程中生长情况良好,标记环清晰可见,说明ALC标记法标记效果稳定,可用于对鳙增殖放流的检测。  相似文献   

19.
贵阳市红枫湖鲢、鳙鱼年龄结构及生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9~11月,对红枫湖鲢、鳙进行调查、取样分析。结果显示,红枫湖的鲢、鳙均由1~4龄组成,其中以2龄为主。鲢、鳙体长与龄径的线性函数分别为:L鲢=13.28×R+6.54、L鳙=13.94×R+6.95;鲢、鳙体长与体重拟合的幂函数公式分别为:W鲢=0.0275×L2.885、W鳙=0.0442×L2.695;鲢的体长、体重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为:Lt=80.60[1-e-0.1317(t+0.6899)]、Wt=8703.24[1-e-0.1317(t+0.6899)]2.885,鳙的体长、体重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为:Lt=96.60[1-e-0.1317(t+0.40784)]、Wt=9884.07[1-e-0.1317(t+0.40784)]2.693。  相似文献   

20.
为查明鲢、鳙在抑藻区的摄食情况及抑藻效果,于2015年8—11月期间在太湖中3个抑藻放流区(乌龟山、月亮湾、竺山湖)采集鲢、鳙肠含物样品,运用镜检法定量分析其食性特征。结果表明,在鲢、鳙的肠含物中分别观察到119、89种浮游植物,11、16种浮游动物。其中蓝藻门占了浮游生物总数量的95%以上,相比浮游植物,浮游动物所占比重更大。在食性的时间变化方面,随着水温的降低,鲢、鳙的摄食强度和食物的多样性都逐渐下降;空间变化则与水域的生物量有关,乌龟山水域鲢、鳙的摄食强度和食物多样性指数最高。通过对比观察发现,前肠中微囊藻大多以具被膜的群体形式出现,后肠中则通常以分散的单个小细胞存在。试验得出太湖3个抑藻放流区鲢、鳙的食性时空特征,说明鲢、鳙肠道的消化可以破坏微囊藻的存在形式,放养鲢、鳙对于蓝藻的治理具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