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以7种果树寄主离体枝条为试材,采用菌丝块接种法,测定了蓝莓枝枯病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的寄主范围,将蓝莓枝枯病菌(B.dothidea)和苹果轮纹病菌(B.dothidea)分别在苹果枝条、果实以及蓝莓枝条上进行交互接种试验。结果表明,蓝莓枝枯病菌还可以侵染桃、李、樱桃、葡萄、苹果、梨等6种果树寄主,来源于我国辽宁地区的蓝莓枝枯病菌与苹果轮纹病菌可以交互侵染。  相似文献   

2.
【目的】苹果免套袋栽培是我国苹果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在此模式下,苹果的病虫害发生较为严重。探究免套袋苹果采后真菌的发病情况以及精油对其抑菌效果,为免套袋苹果病虫害的绿色防控奠定基础。【方法】分别调查山东苹果主产区的免套袋、套袋2种栽培模式下苹果的采后发病情况;采用传统形态鉴定结合ITS序列比对对免套袋苹果致病真菌进行了分类统计及种属鉴定;熏蒸处理评价了肉桂精油对致病菌的离体抑菌效果,并通过电子显微镜分析了其抑菌机制。【结果】免套袋苹果的采后发病率显著高于套袋苹果(p 0.05),免套袋苹果果实上共分离鉴定出6种病原真菌,分别为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链格孢属(Alternaria)、粉红单端孢菌(Trichothecium roseum)、韦司梅拟盘多毛孢菌(Pestalotiopsis vismiae)、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及产核枝顶孢菌(Acremonium sclerotigenum)。80μL·L~(-1)的肉桂精油对以上6种真菌的抑菌率均超过80%。精油对苹果的活体防治试验表明,80μL·L~(-1)肉桂精油可显著降低苹果果实的发病率(p 0.05)。经显微镜分析可知,精油抑制了孢子萌发,改变了病原菌的正常菌丝形态。【结论】肉桂精油作为免袋栽培苹果采后防腐抑菌剂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从感染苹果轮纹病的苹果枝干获取分离物,进行培养与纯化,采用形态学、病原菌致病性和分子生物学3种方法相结合进行鉴定。结果表明,苹果轮纹病病原为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同时,对16个苹果品种(系)对苹果轮纹病的抗性进行评价,筛选出2份稳定高抗苹果轮纹病试材—‘鸡冠’和74-178。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引起苹果轮纹病的病原菌为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其主要通过自然孔口直接侵染苹果,并分泌细胞降解酶等使苹果组织降解以促进病菌的进一步侵染,而苹果可通过增强细胞壁的木质化、释放抗菌化合物以及产生免疫蛋白等抑制病菌。通过对苹果轮纹病的危害及病原菌种类、病菌侵染机制、苹果的抗性机制等方面的详细综述,为有效防治苹果轮纹病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正近几年,苹果枝干轮纹病在渭北苹果产区大面积发生为害,已成为继威胁苹果产业两大病害"苹果树腐烂病、苹果早期落叶病"之后的第三大病害,尤以富士苹果发病最为严重。富士品种在我省渭北栽植面积占到70%以上,所以防治富士等苹果枝干轮纹病非常关键。现就苹果枝干轮纹病防治技术做以简单论述。1 病原菌、症状及发病规律苹果枝干轮纹病又称粗皮病,病原菌主要是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 (Moug.) Ces.et D  相似文献   

6.
柏素花  祝军  戴洪义 《园艺学报》2012,39(10):1893-1902
 酰基辅酶A结合蛋白(ACBP)是一个保守的蛋白家族,在酰基酯辅酶A的转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在水稻和拟南芥中鉴定的ACBP除了参与长链酰基辅酶A的转运以外,还参与了植物对生物和非生物胁迫的反应。为了探讨在苹果树中是否也存在参与植物对逆境反应的ACBP,并可用于改良苹果品种,以提高抗逆能力,从苹果品种‘鸡冠’中克隆、鉴定了一个ACBP基因,命名为MdACBP2。MdACBP2包含一个378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包含125个氨基酸残基的蛋白质;推定的氨基酸序列中包含有一个ACB结构域,无信号肽序列。序列和结构特征表明该基因是ACBP家族ClassⅠ亚族的成员。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MdACBP2的表达,发现在苹果的根、叶、花、幼果、枝皮、芽等组织中均有表达,在叶中的表达量最高,在幼果中的表达量最低,这一表达模式暗示MdACBP2可能参与多种生理途径。不同胁迫处理的时序表达分析表明,MdACBP2的表达能被轮纹病病原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侵染和10% PEG渗透胁迫所抑制,低温胁迫则能诱导MdACBP2的表达,1 mmol·L-1 Pb(NO3)2处理对MdACBP2的表达没有显著影响。推测MdACBP2可能参与了苹果对低温胁迫的防御反应。  相似文献   

7.
对砂梨果实轮纹病病原菌迚行分离纯化后,采用形态学、病原菌致病性和分子生物学3种方法迚行鉴定。结果表明:砂梨果实轮纹病病原菌为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Genebank登彔号MG595271;对生产上常用的10种杀菌剂迚行筛选,30μg/mL硫磺多菌灱悬浮剂是防治砂梨果实轮纹病最经济、有效的药剂。  相似文献   

8.
葡萄座腔菌科真菌是木本果树及林木上的重要病原菌,其中最主要的种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引起的枝枯病是蓝莓生产中的重要病害之一。综述了蓝莓葡萄座腔菌枝枯病(简称蓝莓枝枯病)的症状特点、侵染过程、发生及流行规律以及综合防治研究,从病害宏观流行学角度提出了亟待解决的病害防控问题。  相似文献   

9.
利用生长速率法测定杧果炭疽病、蒂腐病、畸形病等病原菌对查尔酮的敏感性,并以杧果胶孢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对代森锰锌和三唑酮的敏感性作为参照。结果表明,查尔酮对供试病原菌均具有明显抑菌效果,其中查尔酮对杧果小穴壳蒂腐病病原菌菌株PZ5(Botryosphaeria dothidea)的EC50最小,为4.958 5mg/L,对杧果畸形病病原菌菌株MMD27(Fusarium proliferatum)的EC50最大,为148.688 6mg/L。查尔酮对杧果胶孢炭疽菌的抑制效果要比代森锰锌强,但比三唑酮的抑制效果稍弱。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分离鉴定对苹果枝干病害有抑制作用的新疆野苹果枝干内生真菌,为苹果病害生物防治提供新型菌种资源。【方法】采用组织分离法从新疆野苹果枝干中分离内生真菌,平板对峙试验筛选对苹果树3种致病菌均具有显著抑菌作用的菌株,结合形态学、分子生物学分析,确定菌株的分类地位。【结果】共分离获得内生真菌75株,从其中筛选出对苹果树3种病原菌均具较强抑菌作用的菌株5株(E-m6、S-p5、S-m2、S-p6、E-p5)。对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的最高抑菌率为73.39%,对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的最高抑菌率为73.52%,对苹果拟茎点霉Phomopsis mali的最高抑菌率为82.19%。结合形态学和ITS序列和TUB基因序列分析,菌株E-m6和S-p5为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S-m2为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S-p6为Rosellinia sp.,E-p5为球毛壳菌Chaetomium globosum。【结论】从新疆野苹果枝条中筛选出具生防潜力的内生真菌菌株5株,为苹果枝干病害的生物防治提供了新的微生物资源,同时也为新疆野苹果内生菌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石榴采后腐烂病病原菌的分子鉴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按照柯赫氏法则对石榴采后腐烂病病原菌进行了分离, 应用PCR技术对分离菌rDNA的内转录间隔区( ITS区) 基因克隆后测序, 并将所测序列提交到欧洲分子生物学实验室核酸数据库( EuropeanMolecular Biology Laboratory Genbank) , 通过Blast程序将该序列与数据库已有的序列进行分析比较, 发现与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 的同源性达到了99%以上, 因此认为石榴腐烂的病原菌是葡萄座腔菌。该菌引起的石榴腐烂病害特征与以往报道的石榴干腐病相似。对葡萄座腔菌的部分生物学特性和侵染循环规律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12.
为了明确江西省南昌市郊区梨轮纹病菌的种类归属,本文从果园采集呈典型症状的梨轮纹病样本,采用组织分离法进行病菌分离和病菌纯化,获得5个梨轮纹病菌分离株,其培养性状相同且与已报道的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的培养性状一致。用菌饼对离体梨枝条进行接种,结果5个分离株均导致典型病斑,对该病斑进行再分离,又分离到与原接种菌一致的病原菌。任选其中的一个分离株NC-1进行rDNA-ITS序列扩增和序列测定,获得片段长为543bp的核苷酸序列,通过BLAST分析,发现该序列与GenBank中葡萄座腔菌的同源性高达100%。结果表明,南昌市郊区梨轮纹病菌属于葡萄座腔菌。  相似文献   

13.
6种杀菌剂对猕猴桃主要腐烂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和拟茎点霉菌Phomopsis sp.是引起江西省奉新县猕猴桃果实腐烂的两种主要病原菌。本文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6种杀菌剂的毒力,结果表明,75%肟菌酯.戊唑醇(拿敌稳)水分散粒剂、50%异菌脲(扑海因)悬浮剂、10%苯醚甲环唑(世高)水分散粒剂、70%甲基硫菌灵(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60%吡唑醚菌酯.代森联(百泰)水分散粒剂等5种杀菌剂对葡萄座腔菌和拟茎点霉菌均有较强的毒力,对葡萄座腔菌的EC50值依次为0.143 9、0.150 2、0.179 5、0.264 0和0.946 6μg/mL;对拟茎点霉菌的EC50值依次为0.089 3、0.222 8、0.132 0、0.403 4和0.792 2μg/mL;50%醚菌酯(翠贝)水分散粒剂则对两种病菌的毒力很弱,对葡萄座腔菌和拟茎点霉菌的EC50值分别高达7 890.7和12 881.0μg/mL。  相似文献   

14.
对Botryosphaeria dothidea通过皮孔侵入果实的过程进行了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发现接种后2d分生孢子完成萌发和附着胞形成过程。接种后10d,菌丝体在皮孔表面缓慢生长。从20 ̄30d菌丝体加速扩展并形成几个分枝,通常从皮孔外围侵入果实,但仅限于皮孔表面组织。从40~50d,菌丝体扩展更为繁茂,一些菌丝开始突入皮孔的第2层组织。接种皮孔中可检测到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但活性比对照高。皮孔有3层,第1层为含果胶的死组织,易被病菌侵染降解,底部的第3层非常坚固,是阻止病菌侵染的有效屏障。随果实发育,皮孔大小、数目和裂口均有规律地增加。我们的研究结果进一步证实了苹果轮纹病的潜伏侵染特性。  相似文献   

15.
对矮砧苹果新植苗木和2~5年生幼树死亡的原因进行研究,表明苗木失水与轮纹病菌协同危害是主要原因;冻害、根部与主干病害、肥害及苗木质量差是重要原因。生产上及时发现问题,根据不同症状,进行准确的病因诊断,有针对性地采用不同的防控措施:培育不潜带轮纹病菌的苗木;苗木贮运、栽植和管理过程防止失水;栽植前用杀菌剂铲除部分病菌;防止冻害;2~5年生幼树合理肥水管理;防止贪绿徒长;有效地预防根部和枝干病虫害发生。  相似文献   

16.
不同抗性苹果果实受轮纹病菌侵染后亚显微结构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苹果轮纹病菌菌株Ls1的菌丝接种苹果抗病品种‘红玉’和感病品种‘金冠’及其杂种后代高抗单株02-24-036和高感单株02-38-071的果实,采用扫描和透射电镜技术观察其表面及皮下组织亚显微结构的变化情况。结果发现,病菌侵染后,红玉、金冠和02-24-036果面均产生特殊的分泌物,其中红玉和02-24-036产生的分泌物抑制菌丝繁殖,金冠果面产生的分泌物不能抑制菌丝繁殖。说明病菌侵染后果面产生的分泌物与抑菌和抗侵入有关。菌丝由果面皮孔或伤口侵入组织后,抗病的红玉和02-24-036皮下细胞内嗜锇颗粒簇积累,而感病的金冠和02-38-071未见嗜锇颗粒簇的积累。说明红玉和02-24-036果实对苹果轮纹病的抗性属于诱导抗性,既表现为抗侵入,也表现为抗扩展。  相似文献   

17.
苹果轮纹病菌对戊唑醇的敏感性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明确苹果轮纹病菌对三唑类杀菌剂戊唑醇的敏感性现状,从有代表性的苹果种植区采集、分离了47个苹果轮纹病菌(Botryosphaeria berengeriana f.sp.Piricola)菌株,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其对戊唑醇的敏感性。结果表明,戊唑醇对47个菌株的EC50值在0.0054~3.3253mg·L-1,平均值为0.4359±0.1902mg·L-1。其中,菌株XX2B(EC50为3.3253mg·L-1)对戊唑醇的敏感性较低,QF2(EC50为0.0054mg·L-1)对其最敏感,其毒力倍数是XX2B的620.38倍。山东省、河南省和辽宁省的苹果轮纹菌对戊唑醇的EC50平均值分别为0.5715±0.4612mg·L-1、0.4119±0.2157mg·L-1和0.2667±0.2083mg·L-1,表明辽宁省的苹果轮纹菌对戊唑醇的敏感程度最高,山东省的敏感性最低。但不同地理来源的苹果轮纹病菌对戊唑醇的敏感性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18.
为明确内蒙古西部地区一种新病害——胡萝卜镰刀菌根腐病病原菌种类,采用组织分离法对病原菌进行分离,用胡萝卜片接种、有伤口和无伤口胡萝卜肉质根接种及盆栽接种进行致病性测定,并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病原菌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分离到的3个菌株F1、F2和F3均表现致病性。经形态学鉴定,F1菌株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F2和F3为茄病镰刀菌(Fusarium solani)。进一步采用真菌通用引物ITS1/ITS4对病原菌r DNA-ITS进行PCR扩增,并将测序结果在Gen Bank中进行同源性比对分析,鉴定结果和形态学鉴定的结果一致。明确了内蒙古西部地区胡萝卜镰刀菌根腐病的病原菌种类为尖孢镰刀菌(F.oxysporum)和茄病镰刀菌(F.solani)。  相似文献   

19.
苹果NBS-LRR1 基因的鉴定与表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霄  柏素花  戴洪义 《园艺学报》2013,40(7):1233-1243
 NBS-LRR 蛋白是植物细胞内普遍存在的主要抗性蛋白家族,该家族的蛋白包含有NBS 结构域和LRR 结构基序,在植物抵御各种病原物的侵袭中发挥重要作用。从‘嘎啦’苹果中鉴定了一个NBS-LRR 类基因,命名为MdNBS-LRR1,(GenBank 登录号:JX126858)。该基因全长为3 116 bp,包含一个2 826 bp 的开放读码框,编码包含941 个氨基酸残基的蛋白质;其氨基酸序列含有典型的NBS-LRR类抗病基因所具有的NB-ARC 结构域。Blast 分析发现MdNBS-LRR1 与大豆NBS-LRR 类抗性蛋白具有较高的氨基酸序列一致性(60%)。RT-PCR 分析结果表明,MdNBS-LRR1 在‘嘎啦’苹果的幼叶、茎、功能叶、芽、皮和花等组织中均有表达,在幼叶中的表达量最高,茎中最低。苹果轮纹病病原菌侵染可促进MdNBS-LRR1 基因表达上调,接种后24 d 表达量最高,是对照的10.6 倍左右,另外,在‘嘎啦’苹果幼苗叶片中,SA、MeJA 和ACC 均可诱导该基因的表达,表明MdNBS-LRR1 基因的表达受到与抗病相关信号转导途径的调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