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1.人均粮食、肉类产出率:我国的人均谷物产出量是美国的0.8%,日本的5%,世界平均值的50%;人均肉类产出量是英国的0.6%,日本的7%,世界平均值的40%。 2.农业科研投入:农业研究与发展经费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中国是0.2%,  相似文献   

2.
越西县属苹果生态适宜区,现有苹果园2433hm^2, 2007年苹果总产12695t、总产值2031万元,其中优质苹果产量3900t,占总产30%;产值1326万元,占总产值65%;老品种产量8795t占总产70%.产值704万元.占总产值35%。  相似文献   

3.
三十年来,桃源县的农业生产有了较大的发展。1979年,全县粮食总产10亿1243万斤,棉花总产11万4731担,食油总产10万5000担,牲畜饲养量77万1300头,农业总产值2亿4534万元。与1949年比较,粮食增长1.8倍,棉花增长9倍,食油增长1.5倍,牲猪饲养量增长6.2倍,农业总产值增长4.3倍。1979年向国家出售农产  相似文献   

4.
引黄灌区是宁夏农业发展的精华之地,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与农村经济总体水平较高,农业基础设施、农业技术人员数量在全国同类灌区属较高水平。2004年,灌区粮食产量占全区(宁夏全区,下同)66.7%,肉类产量占全区66.8%,蛋产量占全区90%,奶产量占全区98.5%,农机化综合作业水平达到60%;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407元,是全区平均的1.5倍;以占全区30%的耕地、44%的乡村人口创造了全区70%左右的农业产值和主要农产品,其中粮食单产水平。人均粮食、奶占有量在全国位居前列。枸杞、牛奶、蔬菜、优质大米等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具有一定规模,形成一批国内外知名品牌,  相似文献   

5.
安徽省地处长江、淮河的中下游,是全国重要的农业省份之一。建国以来,我省农业生产有了较快的发展,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业生产发展速度更快,取得了很大成绩。1983年与1949年相比,粮食总产达394.3亿斤,增长2倍,棉花总产379.6万担,增长10倍;农业总产值127.3亿元,增长2.1倍。但由于对自然  相似文献   

6.
一、农业自然资源丰富,是重要的粮棉产地华北平原又称黄淮海平原,她是我国最大的平原,地跨冀鲁豫苏皖五省及京津二市,总面积30多万平方公里,耕地2.7亿亩,农业人口1.4亿。冲积平原是黄淮海平原的主体,地势平坦,土层深厚,极有利于农业生产。水、热、光资源比较充足,适合小麦、玉米、水稻和大豆、花生、棉花等作物生长,是我国重要的粮棉油产区之一。该区土地利用率平均为55.2%,复种指数平均为154%。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全国粮食总播种面积的18%以上。粮食总产为全国总产的15%以上;棉花播种面积约为全国播种总面积的40%以上,总产为全国的34%。但无论是粮食或棉花,单产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因而农业生产潜力很大。加速黄淮海平原的治理开  相似文献   

7.
天下     
《中国农村科技》2009,(8):12-13
草原又到繁殖季 从畜产品供应的严重匮乏,到如今百姓餐桌饮食的丰富多彩,我国畜牧业经历了一个从家庭副业成长为农业农村经济支柱产业的发展历程。目前我国肉类人均占有量已达到世界平均水平,而蛋类则达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2008年,全国畜牧业产值达到20583.6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5.5%,比1949年时提高了23.1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8.
据初步统计,1999年浦城县农业总产值达6.58亿元,比上年增长5.3%;粮食总产为29.63万吨.比上年增长2%;畜禽肉类总产为17075吨,比上年增长21%;经作总产比上年增长2%;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736元.比上年增长4.7%。农村经济在调整中求稳定、得发展,这一成绩确实来之不易。  相似文献   

9.
1 2007年全区农业工作取得重大成绩 1.1主要农作物生产继续保持稳定发展 粮食生产实现了由小区平衡向大区平衡的转变,总产量达到878万t,与上年基本持平,确保了全区粮食产需平衡;2007年,棉花产量再创历史新高,总产达到270万t,增长23.9%,在全国棉花市场的占有份额继续上升。蔬菜总产1128万t,增幅11.1%,甜菜总产586万t以上,油料总产超过40万t。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农业取得的显著成就主要表现在: 主要农产品实现了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产量居全国前列。其中,全省粮食总产居全国第9位,棉花总产居全国第4位,油料总产居全国第7位,蔬菜总产居全国第2位,禽蛋总产居全国第1位,奶类总产居全国第3位,肉类总产居全国第5位。  相似文献   

11.
董彦龙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6):16245-16247
选取我国粮食产量最大的河南省作为研究对象,以1978~2009年粮食产量作为产出指标,从业人数、耕地面积、农业机械动力、有效灌溉面积、化肥施用量、农村用电量作为投入要素指标,运用逐步回归进行演算,定量分析河南省农业投入要素与产出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耕地要素投入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化肥和电力的投入对农业发展贡献突出。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12.
农田水利建设是农业健康稳定发展的基本保障,深入探究农田水利建设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之间的内在联系,可以更好地发展农田水利来促进农业生产。分别选取8个投入指标以及8个产出指标,运用灰色系统模型,分别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田水利建设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业生产投入要素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得到灌溉面积和有效灌溉率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关联度分别为0.635 349和0.594 240,依次位居第13和15位,有效灌溉面积位居第5位,有效灌溉率位居第8位。从结果可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农田水利投入对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作用并不明显,表明农田水利建设对促进农业综合生产力还有着较大的潜力,并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3.
关于山西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山西省作为农业欠发达地区,其未来农业如何发展,如何在山西特定自然生态条件下实现农业转型,实现农业现代化,是当前急需明确和解决的重大战略问题。建设现代农业的核心是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保证粮食安全和增加农民收入。分析了山西农业现状,借鉴国内外现代农业发展的先进经验,提出了今后山西农业发展的方向:至2020年,在耕地保有量400万hm2,基本农田保护面积333.5万hm2的基础上,调整作物种植结构,重点发展适宜半干旱地区的高产作物玉米和马铃薯,使粮食总产量达到140亿~150亿kg,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390~410 kg的安全目标;大力发展畜牧业,畜牧业产值占到农业总产值的50%以上,实现畜牧强省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14.
农业节水灌溉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张会茹 《河北农业科学》2009,13(9):44-45,53
我国农村用水存在水资源紧缺与水资源污染、浪费严重的突出矛盾,水分利用率仅为30%~40%;节水灌溉设备存在很大差距,管理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为了解决该问题,应该更新理念,研究领域围绕现代农业的发展,不断向节水、高效和环保的领域扩展。采取加大工程设施建设力度、加强灌水设备和量水设备的研制与开发、加强作物需水规律和灌溉制度的研究、加强农田水利应用基础研究等措施,解决农业水资源短缺,保证农业、水利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姜含春  吕建  费捷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5):2090-2092
[目的]分析安徽省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提高该省的经济发展水平建言献策。[方法]统计并比较2005年全国主要农业省份的乡村总人口、农业生产总值、粮食种植面积等数据,阐述安徽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现状及问题,最后提出了解决方法。[结果]安徽省农业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64.50%,比重大,人均产值远远低于全国平均值,农民增产不增收。存在粮食主产区产出效率低、耕地面积减少、农业基础薄弱、抗灾能力差和农业技术推广进度缓慢等问题。应从安徽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基本矛盾出发,通盘考虑农业生产安全、农民增收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逐步建立和形成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结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安徽省经济发展的紧迫任务。  相似文献   

16.
陕北风沙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现状的评价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陕北风沙区的农业生产现状,选取农业劳动力人数、人均GDP、单位面积农田水资源量、农田实际灌溉面积、水土流失率和植被覆盖率等指标.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其6个县域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程度进行了评价.依据贴近度概念对其可持续程度进行排名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6个县(区)中.府谷县和榆阳区农业发展的可持续程度相对较高.其贴近进度分别达到1.679771和1.206079;神木县和横山县农业发展的可持续程度一般.其贴近度分别为0.200747和一0.437277;靖边县和定边县农业发展的可持续程度相对较低.其贴近度分别为-1.142601和-1.506720。针对区域农业可持续性不高的现状,从劳动力、经济、资源和环境方面提出了促进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为准确评估我国不同地区有效灌溉面积的变化情况,采用趋势分析及常规数理统计方法,对1978—2020年我国31个省级行政区(统计数据未含港、澳、台地区。下同)的有效灌溉面积及相关农业统计数据进行研究,探究我国有效灌溉面积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1978—2020年我国有效灌溉面积总体不断增加,增加趋势的倾向率达到了631.5×103 hm2/a,有效灌溉面积与粮食总产量的相关系数达到0.96(P<0.001);2)我国大部分省区市有效灌溉面积呈现出增加的趋势,其中东北地区增加最为明显,黑龙江省是全国有效灌溉面积增加最明显的省份,河北、内蒙古、山东、江苏、安徽、河南、湖北、湖南、新疆、贵州和云南有效灌溉面积增加也较为明显;3)部分发达省市有效灌溉面积呈现出减少的趋势,北京、天津和上海的有效灌溉面积在2000年后减少趋势较为明显;4)从我国1978—2020年有效灌溉比例变化来看,北京、天津和新疆是我国有效灌溉比例最高的地区,达到了80%左右,南方地区的有效灌溉比例普遍较北方低,东北地区是我国有效灌溉比例增加最明显的地区。综上,1978—...  相似文献   

18.
宋代是湖南地区农业经济加速发展的重要阶段。近年来,学界对宋代湖南地区的农业经济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特点:首先,从地域上看,这些成果对洞庭湖周边区域论述较多,而对其他地区涉及较少,对整个湖南省更缺乏系统、全面细致的专门研究;其次,从内容上看,有关洞庭湖区的农田水利以及粮食生产方面的成果居多,而有关生产关系、生产力方面与农业结构等方面的研究较少;最后,缺乏长时段的纵向与广区域的横向比较,存在着囿于某一“时期”、限于某一“区域”的倾向,对历史时期湖南农业经济的发展变化及其规律缺乏全局性的把握。  相似文献   

19.
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辽宁省粮食生产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客观、定量地表明了粮食生产和影响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辽宁省粮生产的主要影响因素的关联序依次为:粮食单产、播种面积、化肥折纯量、有效灌溉面积、农机总动力、农村用电量和受灾面积。针对结果,提出了相应促进辽宁省粮食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为中部6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也为其他区域的耕地保护、耕地可持续利用及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方法】利用文献分析法对耕地面积变化时空特征进行分析,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我国中部6省的耕地驱动力因子进行分析。【结果】在时间特征上,2000~2010年中部地区的耕地面积呈“增加—减少—增加—减少”的阶段性发展特征,耕地利用程度呈“减少—增加—减少—增加”的阶段性发展特征;在空间特征上,中部6省耕地数量变化不大,但是土地利用结构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异。影响中部6省耕地面积变化的15个驱动因子可分为社会经济驱动因子(又分为人口驱动因子和经济发展驱动因子)、农业驱动因子(又分为农业科技驱动因子和农业生产驱动因子)和政策驱动因子(城镇用地驱动因子)三大类。【建议】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5省可以通过重点加强以农田水利设施为基础的田间工程建设,改进农业耕作方式、健全科技支撑与服务体系,巩固提升全国重要商品粮生产基地地位;山西省可以晋中南产粮大县为重点,推进抗旱水源、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地力培肥和水土保持,推广应用高产栽培、节水灌溉等技术,充分挖掘粮食单产潜力,增强区域粮食供给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