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陕北农牧交错区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进行了评价。根据贴近度的大小,对该区域6个县(区)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程度进行了排名,认为府谷县和定边县的水资源可持续程度相对较高,神木县和靖边县的水资源可持续程度一般,横山县和榆阳区的水资源可持续程度相对较低。最后根据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实际情况,提出了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指标构建原理为基础,运用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和不安全指数计算模型及综合评价方法对吉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显示:1993年和2003年吉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不安全综合指数分别为0.420和0.286,均处于"较不安全"的状态.评价结果表明:2003年吉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度比1993年有明显提高,但和全国相比,生态安全度还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3.
吉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指标构建原理为基础,运用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和不安全指数计算模型及综合评价方法对吉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显示:1993年和2003年吉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不安全综合指数分别为0.420和0.286,均处于“较不安全”的状态。评价结果表明:2003年吉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度比1993年有明显提高,但和全国相比,生态安全度还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4.
成都平原是中国水旱轮作发源地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水旱轮作两熟制逐渐发展成为现在多样化的水旱轮作和旱作模式。[目的]为研究成都平原不同种植模式的农田生产效率,基于2017年对成都市郫都区13个乡镇92户农户调查数据,[方法]运用DEA-Tobit 模型分析了郫都区主要的水旱轮作和旱作种植模式的农田经营效率及影响因素。[结果]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种植模式平均农田生产效率为0.793,不同模式农田生产效率排序依次为蔬菜连作或轮作(0.957)、水稻-大蒜(0.847)、水稻-油菜(0.782)、韭菜连作(0.759)、水稻-蔬菜(0.722)、水稻-圆根萝卜(0.689),农田生产效率未达到有效值1的原因主要是规模效益较低;同时,各模式均存在资金和劳动力投入冗余,水稻-蔬菜、水稻-油菜模式还存在产出不足问题;影响6种模式生产效率的因素均不相同,政策因素对农田生产效率的影响相对较大。[结论]为进一步提高郫都区农田生产效率,建议适度推广农田规模化经营,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完善各类农业政策措施,以进一步促进郫都区农业的高效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对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定量评价,一些国内外学者已经做了一定程度的研究,但是对于其不确定性的定量研究却相对较少。本文以保证人类发展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和谐发展为出发点,提出了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框架。并且针对本套指标,从综合可持续度和可持续发展不确定性两个方面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状态进行评价。最后本文以济南市为例,分析和确认了该研究与方法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6.
为了更好地实现对辽宁省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程度的评价,应用农业水资源复合系统的理论,将Delphi与AHP法相结合,构建了包括3层、18个指标的辽宁省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并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对辽宁省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现状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辽宁省农业水资源可持续隶属度为0.457 6,可持续隶属度最高的城市是沈阳,为0.742 3。该评价指标体系能够真实反映辽宁省农业水资源可持续状况。  相似文献   

7.
如何科学评价目前中国粮食主产区高产农田的生态健康现状与问题,为制定科学合理的对策,促进中国粮食主产区农业可持续健康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当务之急。目前关于农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从土壤-作物-环境三大子系统综合考虑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很少,没有比较完善的、为大家公认的关于农田生态健康状况评价的指标体系。采用总体分析法,查阅统计了国内外关于农田生态健康评价研究的相关指标。在此基础上,为了使评价指标更加切合中国三大平原粮食主产区高产农田土壤、作物以及环境的健康问题,采用专家问卷调查法,最终初步确定了中国农田生态健康评价指标体系,每个区域的评价体系都有22个指标,三大平原指标之间有所区别,充分体现了整体的一致性和区域的特殊性,使得指标体系更具实用性和针对性,可为该领域的研究与决策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8.
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是人类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为深入了解江苏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状况,该文利用相关统计资料,从农业生产、农业经济、农村社会以及农业资源与环境4个层面选取31项指标构建农业可持续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以及聚类分析方法对江苏省2000—2012年农业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评价分析,同时对各县市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区域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虽然农业可持续发发展水平逐年提升,总体发展水平比较高,但区域间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存在明显差异性,在空间分布上表现为由北向南逐渐降低的趋势,并划分成3区域:一是集中在北部区域的农业可持续发展优势区县市,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高,但子系统发展不均衡;二是以中部沿江和沿海为典型的县市,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居中,但子系统发展较均衡;三是以苏南地区县市为典型的农业可持续发展劣势区。通过对影响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限制性因素进行分析,提出了针对不同区域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9.
一种区域森林可持续经营水平评价体系的构思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为了有效地评估区域森林可持续经营水平,在综合目前有关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各国际公约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参考现有的一些资料.提出了评价区域森林可持续经营的三大体系模块:社会指标体系模块、生态环境指标模块和经济指标体系模块.设想分别对各体系中的单项指标用神经网络方法进行训练,然后由网络输出三大体系各评价指标的结果,其值用红、绿、蓝三原色取值范围(0~255)中的整值来表达;用红、绿、蓝三维立体坐标形成三大体系指标值的立方体图,得到其体积,用该体积来表示当前研究对象的综合可持续发展水平;把RGB图转化为HSB图,通过数据在HSB饼图中的落点靠近中心点的距离来表达综合可持续经营水平状况的均衡性.另外,还引入了评价风险机制来引出区域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潜力的算法。  相似文献   

10.
基于能值理论分析体系,比较不同耕作模式下农田系统的生态指标和可持续发展性,为筛选出适合本地区应用的农田耕作模式提供理论依据。本试验共设置农民传统耕作(CK)、传统耕作+秸秆还田(T1)、深松耕作+秸秆还田(T2)、免耕+秸秆还田(T3) 4个处理。农田能值系统分析可知,CK模式下农田生态系统经济发展活力低,属于消费型生态经济系统,环境负载率超过T1模式的4倍,说明秸秆还田能有效降低农田生态系统的环境负载率,降低农田对不可更新环境资源依赖程度,减轻农田环境压力;同时秸秆还田能提高土地面积的能值投入量,T1、T2、T3处理能值投入率分别为农民传统耕作的1. 57、1. 63、1. 59倍,增强农田生态系统集约化程度;四种不同处理(CK、T1、T2和T3)下农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指数分别为0. 31、0. 91、1. 01、1. 02,说明T1、T2、T3处理均能显著提高农田系统可持续发展水平,其中T2、T3为更适合本地区的农业生态耕作模式。  相似文献   

11.
福建省农业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农业生态环境评价指标筛选的原则,选择与福建省农业生态环境质量密切相关的19个因子作为候选因子,通过专家对候选因子进行排队打分筛选,得出福建省农业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方法确定各因子指标权重Ki。经过归一化处理,得到福建省68个县归一化后的因子值aij和农业生态环境质量总指数值的计算公式Pj=∑aij.Ki,再根据总指数值的大小,将各区、县(市)的农业生态环境质量划分为好、较好、一般、较差、差五个等级。利用G IS制作福建省农业生态环境质量现状分布图,结果表明,福建农业生态环境质量现状有从东南沿海差或较差向西北好逐渐变化的趋势;灾害面积率、林地面积占土地面积百分率、耕地面积占土地面积百分率、化肥使用量、农药施用量、人均耕地面积是决定福建各地农业生态环境优劣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中部6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也为其他区域的耕地保护、耕地可持续利用及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方法】利用文献分析法对耕地面积变化时空特征进行分析,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我国中部6省的耕地驱动力因子进行分析。【结果】在时间特征上,2000~2010年中部地区的耕地面积呈“增加—减少—增加—减少”的阶段性发展特征,耕地利用程度呈“减少—增加—减少—增加”的阶段性发展特征;在空间特征上,中部6省耕地数量变化不大,但是土地利用结构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异。影响中部6省耕地面积变化的15个驱动因子可分为社会经济驱动因子(又分为人口驱动因子和经济发展驱动因子)、农业驱动因子(又分为农业科技驱动因子和农业生产驱动因子)和政策驱动因子(城镇用地驱动因子)三大类。【建议】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5省可以通过重点加强以农田水利设施为基础的田间工程建设,改进农业耕作方式、健全科技支撑与服务体系,巩固提升全国重要商品粮生产基地地位;山西省可以晋中南产粮大县为重点,推进抗旱水源、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地力培肥和水土保持,推广应用高产栽培、节水灌溉等技术,充分挖掘粮食单产潜力,增强区域粮食供给能力。  相似文献   

13.
黑龙江省作物生长季农田土壤水分分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据对农田土壤水分状况的表征程度 ,确定了包括土壤水分常数、土壤蓄水量以及土壤蓄水量盈亏值三类共计 9个指标 ,对黑龙江省农田土壤水分盈亏状况进行了较为客观的分区。分区结果表明 ,整个生长季全省呈现西亏东盈中部正常的特点 ,且依不同生长季时段和土层厚度有较大差异 ,为指导黑龙江省农业生产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4.
本文简要介绍了我国五大农区农业生产在全国的地位、灌溉地粮食生产对粮食安全的贡献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对水利的要求。2004年五大农区粮食总产占全国粮食总产的74.6%,棉花总产占全国棉花总产的95.1%,肉类总产占全国肉类总产的66.8%,苹果总产占全国苹果总产的89.1%,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占全国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70.5%,人均粮食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15倍;2003年五大农区耕地灌溉率为49.2%。灌溉地粮食产量占粮食总产的81.2%。灌溉地粮食产出量与非灌溉地粮食产出量之比为4.5。分别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5倍、1.2倍和1.1倍。提出今后五大农区应继续发挥优质小麦、优质玉米、优质水稻、优质棉花、优质苹果主产区的作用。根据农业可持续发展对水利建设的要求。提出了“重点农业区域水利支撑战略、产粮大县水利保障战略、农业可持续发展创新动向水利跟进战略”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基于虚拟耕地视角构建了县际耕地生态补偿分析框架,以县区为基本核算单元,选择河南省为研究对象,开展支付/受偿区域划分与补偿标准测算的研究,并提出了构建跨区域耕地生态补偿的政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1)河南省虚拟耕地净流出的县区主要分布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农业生产条件优越的区域,净流入的县区主要分布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2)根据虚拟耕地流动格局,对耕地生态补偿支付/受偿区域进行划分,耕地生态补偿受偿区主要集中在河南省东部和南部平原地带,支付区主要集中在河南省中部地区、西部丘陵山区以及地级城市主城区所在地。3)各县区间支付额度差异较大,郑州市辖八区、洛阳市辖六区、平顶山市辖四区的支付额度较大,总支付额度所占的比例超过50%;永城市、息县、唐河县、太康县、滑县、郸城县、正阳县、商水县、西平县、固始县等县区的受偿额度较高,总受偿额度所占的比例超过了60%。  相似文献   

16.
在水分胁迫及其复水条件下,分别测定代表不同土层厚度的18个丘陵区农田的土壤、植株、群体水分参数,采用系统聚类方法分析农田尺度的土壤-作物-大气连续体的关系,研究水分胁迫与胁迫后复水的响应差异,并通过主成分分析筛选出茎流强度、土壤含水量、伤流、冠气温差作为综合反映农田水分响应的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17.
依据我国农业行业标准(NY 5010-2002)所规定的污染物控制指标及控制值,采用国家农业行业标准《农田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规范》推荐的单项污染指数和综合污染指数法,对凤县平木镇主要蔬菜产区大气的3项污染指标,土壤的5项污染指标,灌溉水的8项污染指标进行了环境质量评价。结果表明,该县平木镇白蟒寺村、平木村和寺河村等3个村的大气、土壤和灌溉水环境质量总体状况良好,处于“清洁”水平,达到“安全”等级,符合目前国家所规定的无公害蔬菜产地环境质量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农地确权会提高农地流转契约的稳定性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农地流转契约的稳定有助于农地流转市场的发育,促进农地规模化经营,提高农地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基于农地确权政策的推进和农地要素市场逐步发育的背景,以江西省12个县的问卷调查数据为例,把农地转出方是否会在契约有效期内提高租金而形成违约作为衡量农地流转契约稳定性的标准,运用多元有序Logit回归模型,分析农地确权与农地流转契约稳定性的关系。结果表明,83.14%的农地转出户已完成确权,但仅有32.40%的农户在农地流转过程中选择书面合同,农地流转契约总体规范性较差,法律约束力较低。农地确权并未直接对农地流转契约的稳定性产生显著影响,政策效应未能凸显;但农地转出对象的非亲缘化、合同的规范化、转出方的近期调地行为却会降低农地流转契约的稳定性。因此,恰当运用农地确权成果,充分融合关系契约与正式契约,维持承包关系稳定,是提高农地流转契约稳定性的重要选项。  相似文献   

19.
农业规模化生产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农地规模经营是农业规模化经营的关键所在.从农户效用最大化的角度,建立了农户农地适度经营规模的测度模型;并利用湖南长沙市2个郊区县141份农户调查问卷数据,对该模型进行了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影响农地适度经营规模的因素包括农产品市场价格、农业生产技术、各生产要素的市场价格及其市场转移概率;目前,农业生产处在规模报酬递减阶段;农地投入对农产品产量的影响最大,其次是劳动力投入,资本投入的影响最小;户均农地适度经营规模为1.42 hm2,但目前户均农地经营面积仅有0.31 hm2;为了使农户家庭劳力与农地达到最优配置状态,进而使农户家庭收入达到最大,应选择转入农地或转出剩余劳动力.  相似文献   

20.
在虚拟水战略背景下,以宁夏19个县市为研究对象,运用定量分析模型,借助Arc GIS 10.0空间数据管理平台,研究宁夏农业生产空间布局现状,探讨宁夏农业生产空间布局的理想态势。结果表明:1宁夏县域人均农村人口虚拟水量呈现"北高南低"的空间分布格局,发达区域农村人口人均虚拟水量普遍高于欠发达区域,农业生产以北部平原地区为主体进行布局,中南部地区布局较少;2宁夏区域农业生产优势度空间差异显著,整体呈现北部地区高,中南部地区偏低的宏观态势;3农业生产布局合理型的县市有灵武市、永宁县、贺兰县、平罗县、红寺堡区、盐池县、原州区、西吉县、彭阳县、沙坡头区、中宁县和海原县;农业生产布局过密型的县市有银川市、石嘴山市、利通区和同心县;农业生产布局过疏型的县市有青铜峡市和泾源县。在此基础上,提出宁夏水资源短缺县市,应在挖掘农业地域资源潜力的同时,加快探索实施虚拟水战略,而水资源相对丰富的县市,应继续发挥地域水土资源优势,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为水资源短缺县市实施虚拟水战略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