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额济纳绿洲生态环境变化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制止额济纳绿洲生态环境的继续恶化,介绍黑河下游额济纳绿洲的自然概况,分析近年来该区域植被退化、水资源减少、土地沙化等环境恶化的原因。结果表明,造成环境退化的主要原因,是黑河下游的地表水径流减少,其次是人类活动的破坏。提出了协调管理全黑河流域水资源、采用科学的节水措施这一控制额济纳绿洲环境继续恶化的治理措施和思路。  相似文献   

2.
黑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河西走廊中部黑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蔬菜和经济作物生产基地之一,也是我国内陆河流域近30a来受人为经济活动影响最强烈的地区之一。黑河中游水土资源过度开发,导致黑河下游出现了严重生态环境问题,已威胁到整个流域的生态安全和国防建设的环境保障。主要表现在河道断流加剧,湖泊干渴,地下水位下降;天然林面积大幅度减少;草地严重退化;土地沙漠化和沙尘暴危害加剧等。黑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影响问题已经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全社会的广泛关注,黑河流域当前实施的节约用水和合理分配水资源,是保护黑河流域生态环境的根本性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3.
黑河中游河道生态环境需水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黑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人们只重视河流的经济效益而忽略了河流系统的生态环境需求,导致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随之而生.为了减少水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提出河道生态环境需水量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计算结果显示:黑河流域河道生态环境需水量为10.44亿m3/a,其中莺落峡生态环境需水量为4.755亿m3/a,约占河流地表水资源来水量的30%,正义峡生态环境需水量为3.06亿m3/a,约占河流地表水资源来水量的30%.考虑到其他因素.实际的生态环境需水量可能比计算结果要大.研究结果表明:黑河流域水资源利用率非常高,如何调控水资源开发利用,减少潜在生态环境问题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4.
本文试图通过对黑河流域,特别是肃南县境内黑河上游生态环境状况的分析,提出加强综合治理研究,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促进全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巴音河流域植被与水文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流域生态环境严重退化,成为我国区域生态环境演变研究的重点地区之一,而植被是生态环境中最重要、最敏感的自然要素,植被覆盖变化对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有着重要影响。因此本文基于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采用一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利用NASA全球数据中心16天合成全球250m的MODIS数据,分析了近11a来巴音河流域的植被分布及变化情况,并简单分析了植被生长的气候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近11a来,巴音河流域7月份大部分地区植被的植被指数为0.1~0.4;植被指数变化率为-0.04~0.04;植被生长与气温和降雨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06和0.03;巴音河流域植被处于非常低的分布状态,而自然植被的破坏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因此该区域植被生态环境非常脆弱,亟待改善。  相似文献   

6.
简要分析了黑河流域的主要生态问题及其危害,并结合当地社会经济条件,对流域进行生态环境建设分区,在分区的基础上,提出以区域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生态环境建设对策。  相似文献   

7.
宁夏中部干旱风沙区生态环境的演变与修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陇堂 《水土保持研究》2003,10(4):162-164,282
宁夏中部干旱风沙区是我国北部生态环境严重恶化的地区之一。在综述宁夏中部地区生态环境历史演变的基础上,论述了生态环境的演变趋势,分析了生态环境退化及问题产生的原因,认为生态环境严重退化的宁夏中部地区,必须在人类的干预和引导下,使生态环境得以修复,并提出生态环境修复的七项对策。  相似文献   

8.
20世纪50年代以来,额济纳地区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引发众多学者对其环境变化及驱动机制进行研究.通过对黑河下游天鹅湖-2孔湖泊沉积柱状岩芯的多环境指标的分析,同时参照相关的历史文献记录,提取了其中包含的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信息.根据湖泊沉积记录与历史文献记录的对比研究,将额济纳地区近200 a环境演变分为7个阶段.近200 a来额济纳地区环境演变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水系变迁包括额济纳河的溯源退缩和尾闾湖泊的萎缩干涸;二是额济纳绿洲退缩,土地荒漠化加剧.影响该地区环境演变的主要因素包括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在这两个因素的共同影响下,水环境的变化成为额济纳绿洲荒漠化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9.
黑河是流经我国青海、甘肃、内蒙古三省区的国内第二大内陆河。从二十世纪中叶开始,由于区域人口剧增,用水量加大,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导致下游内蒙古额济纳旗西、东居延海先后干涸,草原逐渐荒漠化,沙尘暴等灾害性天气频繁发生。黑河流域生态环境问题引起了国家领导和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借助西部大开发的东风,国家实施了黑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得到了全流域干部群众的支持和响应,特别是地处黑河流域中游的张掖地区广大干部群众顾全大局,牺牲局部利益,在国家投资支持下,全力实施综合治理工程,取得了明显的经济、社会、生态效应。本文立足全流域经济和生态的协调发展,从黑河水资源分配的历史和现实、黑河流域日益严重的生态问题及后果、黑河流域综合治理目标的制定、实施和成效、黑河流域综合治理的政策取向等方面,对实施黑河流域综合治理与保持全流域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10.
黑河流域生态环境建设问题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简要分析了黑河流域的主要生态问题及其危害,并结合当地社会经济条件,对流域进行生态环境建设分区。在分区的基础上,提出以区域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生态环境建设对策。  相似文献   

11.
干旱区石羊河流域水资源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资源是干旱区石羊河流域生态环境最重要的限制性因子和主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和人口的迅速增长,石羊河流域生产生活用水不断占用生态环境用水,大部分地区水资源利用已经超过了极限,导致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该文按照“产生的问题—影响机制—过程模拟和情景预测—提出对策”这一思路总结了国内近30a的研究成果,研究结果发现:石羊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机制研究较少,在实践中仍然面临着许多问题。因此,今后的重点应以机制为基础,从流域的宏观角度,过程模拟和情景预测为突破口,综合开展石羊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对生态环境影响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黑河下游额济纳绿洲是我国西部干旱区具有重要生态防护功能的绿洲,近年来,在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双重作用下,绿洲生态环境发生了一系列变化。通过分析绿洲水环境变化特征、植被演化特征和土地生态变化,提出了额济纳绿洲生态恢复和重建对策,旨在提高绿洲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土地利用转型对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并明确相关驱动因素作用机理,以黑河流域中游这一典型干旱内陆河为研究对象,利用生态环境质量指数、标准差椭圆模型和地理探测器工具,在对研究区2000—2020年土地利用转型生态环境效应数量变化、空间分布及方向特征进行多维测定基础上,对影响生态质量空间分异的驱动因素及其交互作用机制进行了识别与分析。结果表明:(1) 2000—2020年,研究区土地利用转型频发,林地、灌木和人造地表大幅增加,草地、裸地和湿地减少,“南草北裸”的空间分布特征未发生扭转,草地和裸地是流域其他地类最为重要的转型补给源;(2)黑河流域中游生态环境质量整体处于较低水平但向好发展,“北低南高”的空间分布格局显著,其生态环境质量呈“正西北—正东南”朝向的变化趋势特征;(3)人为活动及高程、植被覆盖和坡度是黑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空间分异的主要驱动因子,自然、社会和经济诸因素激烈的交互与协同作用,共同导致流域生态环境质量的空间分异。综上,黑河流域中游生态环境质量趋好,但需严控人为活动,保障流域土地利用与生态安全持续稳定。  相似文献   

14.
黑河流域土地沙漠化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土地沙漠化,是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可持续发展的严重问题之一,特别是在生态环境脆弱的西北干旱区的内陆河流域。以黑河流域为例,从流域沙漠化的现状和特点;土地沙漠化的发生、发展;沙漠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15.
郝守宁    董飞  刘晓波  郭永刚  苏立彬 《水土保持研究》2023,30(2):378-383,430
针对青藏高原流域生态景观格局的演变所引起的生态风险问题,选取青藏高原生态脆弱区的尼洋河流域为研究区域,以1980年、1995年、2010年、2020年4期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根据景观生态学理论将尼洋河流域划分为814个生态风险评价单元,构建景观生态风险评价模型,对尼洋河流域景观生态风险的时空动态演变特征进行了评价和分析。结果表明:(1)尼洋河流域近40年来的6种土地利用类型面积皆发生了改变,其中水域和建设用地变化幅度最明显;(2) 1980—2020年流域内高生态风险区与中生态风险区面积增加,流域内总体景观生态风险呈增加的趋势,生态恶化的区域主要发生在尼洋河干流河谷区和高海拔区;尼洋河流域各期景观生态风险等级以尼洋河干流为轴线呈现对称式分布,跟随海拔高程的上升生态风险等级增加;(3)尼洋河流域景观生态风险空间分布呈逐年上升的正相关性,在空间上表现为集聚效应。综上,1980—2020年尼洋河流域生态风险总体呈上升的趋势,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是驱动生态恶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黄河流域经济带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经济走廊,科学评估黄河流域经济带生态环境绩效水平,提高黄河流域沿线9省生态环境质量是实现黄河流域经济带的高质量发展重要举措之一。运用生态环境质量评估、生态效率评估等研究方法,开展2012—2017年的生态环境质量、生态效率和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评估。结果表明:黄河流域经济带生态环境绩效水平总体呈现由较低水平不断提升的趋势;黄河沿线九省在生态环境质量和生态效率系统层中有明显差异,生态环境质量系统层中,上游地区的最优;生态效率系统层中,中下游地区的生态效率最优且稳定。研究结果从生态系统修复功能、产业绿色发展和完善生态环境顶层制度设计3个方面提出加快推进黄河战略的实施,提升黄河流域经济带生态环境绩效。  相似文献   

17.
黄河流域的生态问题和水环境治理问题一直以来备受决策者和沿岸居民的关注。近年来,黄河流域治理的协同性在流域综合治理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然而,在过去的研究中,关于“政策协同”和“协同治理”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涉及公共管理学科的一些领域,诸多政策无法良好协同,导致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的治理效果一直不尽如人意。通过文献调研和梳理分析相关政策法规,针对黄河流域协同治理政策法规层面存在的现实困境,提出了黄河流域协同治理的对策路径:加强各方沟通,建立健全协同机制;明确权责内容,明晰主体责任边界;有效发挥市场作用,引导企业参与治理;统一政策目标和民众价值,唤醒民众参与意识。  相似文献   

18.
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对黄河流域植被覆盖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海  刘凤  郑粮 《水土保持学报》2021,35(4):143-151
黄河流域在我国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定量化评估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黄河流域植被变化影响,对政府管理决策具有重要意义。以黄河流域为研究区,分析1982—2019年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 NDVI)时空动态变化,定量计算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对NDVI变化的贡献度,并对NDVI变化影响因素进行分区制图;在此基础上,讨论生态建设工程对植被变化的影响情况,并评估其成效。结果表明:(1)1982—2019年间黄河流域NDVI呈现显著增加趋势,变化趋势为0.002 4/a;空间上,显著退化的区域分布在流域西部和南部,显著增加的区域分布在流域中部和北部。(2)黄河流域植被变化是气候因素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研究时段内气候因素对NDVI变化的贡献度为82.74%,人类活动贡献度为17.62%,气候因素是黄河流域植被变化的主导因素,但人类活动在植被变化中的影响程度逐渐加深。(3)3个生态建设工程区植被恢复情况为三北防护林黄河中游防护林太行山绿化,生态建设工程对植被恢复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谢剑  高鹏    穆兴民    吴常雪 《水土保持研究》2023,30(2):122-128
为了探究北洛河流域径流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子,对流域治理规划和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基于北洛河流域1937—2018年径流数据,采用现代数理统计方法对径流特征进行了分析,并结合1952—2019年气象资料分析了气候变化对径流的影响。通过降水—径流双累积曲线法定量分析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径流变化的贡献率。结果表明:北洛河流域1937—2018年年均径流量显著减少(p<0.01),在1970年、1994年发生突变,且存在54 a的主周期变化。1956—2019年北洛河流域降水变化趋势不显著(p>0.05),气温显著增加(p<0.01),气候变化对北洛河径流量起到减小作用。与1957—1970年相比,1971—1994,1995—2018年人类活动对于径流减少的贡献率分别高达92%和97%,人类活动是使北洛河径流量发生减少和突变的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