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史国安  郭香凤 《特产研究》2000,22(2):14-16,20
新鲜槲叶呈黄绿色,经一系列工序加工后呈黄褐色,色素的转变与组织的褐变程度相关。加工过程中,槲叶组织中总酚、类黄酮和蓊色素苷含量明显下降。工艺改良后总酚含量降低,且氧化程度低,褐变轻,槲叶加工品质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2.
大叶栎组织培养中外植体褐变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分析大叶栎多酚类物质含量对初代培养外植体褐变的影响情况。[方法]将大叶栎外植体接种在添加不同浓度的活性炭和抗坏血酸的MS培养基上,观察其褐变致死情况。同时对大叶栎不同年龄、不同部位试样的多酚类物质含量进行测定,分析其对初代培养外植体褐变的影响,初步研究降低大叶栎初代培养外植体褐变的措施。[结果]大叶栎不同器官、不同部位的试样多酚类物质含量不同,多酚类物质含量与大叶栎初代培养外植体褐变呈极显著的正相关(r=0.899),在培养基中添加1.0~3.0 g/L活性炭和0.1~0.3 mg/L抗坏血酸有利于降低大叶栎初代培养外植体的褐变,活性炭的效果略优于抗坏血酸。[结论]大叶栎初代培养外植体的褐变与多酚类物质含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植物组织培养中褐变现象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马莉贞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5):3583-3584
阐述了植物组织培养中褐变现象的原理及影响褐变的因素,提出了防止褐变的措施和方法。  相似文献   

4.
根据对出口小松菜褐变规律研究要求,对春季、秋季和越冬3个不同季节、不同部位原料褐变的比例进行了调查研究,探讨了不同季节原料速冻小松菜的不同储藏时间内褐变规律和不同部位的褐变规律。结果表明:速冻小松菜在正常的储藏条件下,会随着储藏时间加长而加速褐变;原料的采收季节会不同程度地影响褐变的程度;不同部位的小松菜变色也会有所不同,茎的褐变比例明显高于叶的比例。  相似文献   

5.
果蔬加工过程中褐变及其控制措施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果蔬加工过程中的褐变因素,即酶促褐变和非酶褐变。前者是指多酚氧化酶(PPO)和过氧化物酶(POD)引起的变色;后者主要指美拉德(Maillard)反应引起的褐变、非焦糖化反应(Caramelization)引起的褐变、抗坏血酸(AsA)氧化变色和酚类化合物自动氧化变色等因素。详细论述了果蔬加工过程中控制褐变的措施,即物理措施:加热处理、低温处理、包装处理、高压处理等方法;生物技术措施:品种选择与基因工程改良、涂抹蜂蜜处理、植物提取液处理和酶制剂处理等方法;化学措施:添加有机酸(降低pH值)、螯合剂、SO2或亚硫酸盐、食盐、抗坏血酸及其他试剂联合应用等方法。阐述了果蔬褐变控制措施的应用情况和发展前景,对几种控制褐变措施进行了比较,指出物理措施较其它措施更为安全,但是应该将多种物理措施综合应用,才能取得更为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植物组织培养中褐变问题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褐变问题是植物组织培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已经成为影响组织培养成功的重要因素。结合近些年的研究,对褐变发生的原因、影响褐变的因素以及控制褐变的措施进行了综述,以期为解决褐变问题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不同光照条件对槲蕨组织培养外植体褐化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组织培养方法,探讨了黑暗、1 000 lx、2 000 lx和3 000 lx等4种不同光照条件对槲蕨外植体褐变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光照时间的延长,槲蕨外植体的PPO、POD和总酚含量均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在相同培养时间下,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槲蕨外植体的PPO和POD活性也同时增加,其中光照强度1 000 lx处理的PPO和POD的活性均低于其他光照强度处理;光照对槲蕨外植体的总酚含量在相同培养时间下影响并不直接,但1 000 lx处理下的槲蕨外植体的总酚含量积累较少,说明1 000 lx是槲蕨的组织培养较为适宜的光照条件.  相似文献   

8.
植物组织培养中褐变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丰先红  李健  杨开俊 《现代农业科技》2009,(23):155-156,160
褐变是植物组织培养中的一种常见现象,目前已成为组织培养中的一大障碍。综述了褐变机理、产生的因素,并提出了防止褐变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植物组织培养中褐变的影响因素及防止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褐变问题在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普遍存在,严重影响了外植体的生长与分化,结合国内外研究褐变的相关报道,综述了植物组织培养中褐变的影响因素和防止措施。  相似文献   

10.
植物组织培养中褐变的产生机理及抑制措施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5  
陈凯 《安徽农业科学》2004,32(5):1034-1036
褐变是植物组织培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 ,已经成为影响组培成功的重要因素。结合近几年的研究 ,对产生褐变的影响因素、产生褐变的机理 ,以及抑制褐变的措施等方面进行了综合评述。  相似文献   

11.
北京栎属8个种的核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北京地区栎属(Quercus Linn.)中的北京槲栎(Quercus aliena var.pekingensis Schott.)、锐齿槲栎(Q.aliena var.acuteserrata Maxim.)、辽东栎(Q.liaotungensis Koidz.)、蒙古栎(Q.mongolica Fisch.)、夏栎(Q.robur Linn.)、栓皮栎(Q.variabilis B1.)、麻栎(Q.acutissima Carr.)和槲树(Q.dentata Thunb.)8个种和变种的染色体核型。染色体数目均为2n=24,由中部着丝点染色体和近中部着丝点染色体组成。染色体长度在1.14—3.18微米之间。通过核型分析,将该属8个种(变种)分为三个类型:①栓皮栎型,2n=24=20m+4sm,②夏栎型,2n=24=14m+10sm;③槲栎型,2n=24=22m+2sm。其中3种为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2.
作者测定了短柄枹栎、锐齿槲栎、扁果麻栎、北方麻栎、蒙古栎、白栎、栓皮栎、北京槲栎、麻栎、槲栎、辽东栎等11种树叶中的蛋白质、氨基酸、矿质元素和微量元素的含量,并在种间进行了比较,阐述了这些成分的含量与生长季节、生长地区、树种本身的关系,为探讨种间的化学分类提供部分数据。分析表明这些栎叶的蛋白质含量在9.8—17.9%之间,均含有18种氨基酸,但各种之间的含量差别很大,其中含量较高的氨基酸有天门冬氨酸、谷氨酸、丙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赖氨酸、精氨酸,含量较低的氨基酸有胱氨酸、蛋氨酸、组氨酸、色氨酸。在各种间氨基酸的组成和含量有共同的变化趋势,但个别氨基酸在种间有较大差别。 各种栎叶的矿质元素含量也有各自的范围,镁、磷在树种间含量较为近似,钙、钾、铁差异较大,钠和锰比其它科属的树叶含量均高,铜、锌含量最低仅有几个ppm。 槲树、槲栎、辽东栎等树叶均可食,而且是个好饲料。  相似文献   

13.
测定了陕西栎属主要落叶种枯叶的6个燃烧性因子,经层次分析法计算认为,7个种的叶燃烧性由强到弱依次为:锐齿栎、栓皮栎、槲树、麻栎、辽东栎和子栎.  相似文献   

14.
中国栎属木材的构造及物理—力学性质(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落叶栎属中的辽东栎、栓皮栎,以及槲树的木材解剖构造与材性测试结果。三种栎木均属环孔材,心边材明显,木射线较宽,薄壁细胞发达。容积重较高,干缩系数也较大,强度指标较高,属于高强度的木材。其中辽东栎的纤维细胞较长,侵填体发达,早晚材的导管直径差异小,顺纹抗拉力最大,栓皮栎的容积重较其它二种为高,干缩系数的差异也较大。  相似文献   

15.
北京市栎类植物空间分布及生长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掌握北京市栎类植物的资源状况,结合北京市二类资源调查数据,在各区县典型栎林(蒙古栎林、栓皮栎林、槲栎林、槲树林)中进行67个标准地调查及261个年轮条分析。结果表明:北京市栎林主要以蒙古栎林和栓皮栎林为主,蒙古栎林主要分布在海拔1000m以上的阴坡和半阴坡,以怀柔区喇叭沟门乡、门头沟区清水乡、密云县云蒙山林场较为集中且生长良好,最大蓄积量为173.834m3hm2;栓皮栎林主要分布在海拔750m以下的阳坡和半阳坡,以平谷区分布最为广泛;槲栎林和槲树林则很少有成片出现。蒙古栎天然次生林、栓皮栎人工林、槲栎天然次生林和槲树人工林的胸径生长量一般在1~12年最快,数量成熟龄分别为60、45~48、51和42年之后。  相似文献   

16.
三叶木通(Akebia trifoliate (Thunb.) Koidz.)具有很高的开发应用价值,其优良品系组织培养快繁体系的建立尤为重要。以三叶木通幼嫩枝条及叶片作为外植体,研究了三叶木通无菌外植体获得、愈伤诱导以及胚状体诱导等过程,同时分析了抑制愈伤组织褐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外植体经75%乙醇处理1 min,0.1%升汞灭菌12 min,再经无菌水浸泡处理3 min后,接种至MS+NAA 0.4 mg·L-1+2,4 D 4.0 mg·L-1+活性炭1.0 g·L-1+蔗糖30.0 g·L-1 +琼脂6.0 g·L-1培养基中,避光培养可得到愈伤组织,并能有效抑制愈伤组织褐化。愈伤组织接种至MS+NAA 0.4 mg·L-1+6 BA 2.0 mg·L-1+蔗糖30.0 g·L-1 +琼脂6.0 g·L-1的培养基中可得到胚状体,然后接种至无激素的MS培养基中,可以得到种苗。  相似文献   

17.
39份柿属种质资源的抗寒性综合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赵红星  耿攀  杨勇 《西北农业学报》2010,19(12):128-133
试验以柿种(D.kakiThunb.)内30个不同的柿栽培种及5种1变种内9份资源为材料,将1 a生枝条经低温处理,通过观察芽组织褐变程度,确定抗寒性强弱;并利用相同材料的叶片低温处理后测定其SOD活性、蛋白质、脯氨酸和MDA含量,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和隶属函数法对39份柿属资源抗寒性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39份柿资源抗寒性由强到弱排序依次为老鸦柿、夕红、君迁子雌-07、玉环长柿、刀根早生、中华巨柿、台湾正柿、君迁子雌-01、辉县小柿、红富、曹县早四瓣、无核托柿、金枣柿、和平长塘柿青-1、阳朔牛心柿、富阳方柿、槽箕柿、上虞方柿、老鳖盖、地藏柿、秋艳、油陂、美洲柿VM10、御所、小广扁柿、美洲柿VF8、西村早生、册亨水柿、圃杂1号、澄江无核柿、甜宝盖、涉县无核君迁子、和平林寨柿青-3、南靖扁柿、野柿(165-02)、松阳扁柿、吊红、浙江柿(雄)、油柿-01,这一结果与组织褐变观察法得出的抗寒性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8.
CaCl2处理对铁棍山药块茎采后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试验研究了CaCl2处理对铁棍山药采后贮藏过程中块茎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块茎含水量快速下降是其品质降低的关键因素。用适宜浓度(0.1%~1.0%)的CaCl2处理,可明显抑制贮藏期间铁棍山药块茎含水量的下降,使块茎褐变率大大降低,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总糖含量维持在较高的水平,而较高浓度(2.0%)的CaCl2处理则作用相反。  相似文献   

19.
铁棍山药POD特性及褐变抑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铁棍山药为试材,采用分光光度法,研究了与其褐变相关的过氧化物酶(POD)的特性以及抑制剂对POD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铁棍山药POD对愈创木酚的最适反应pH为5.0,温度为50'℃,在80℃下温育5 min基本失活,酶促反应的最佳底物为愈创木酚,且最适浓度为0.04 mol/L,Km值为 0.012mol/L;L-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