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沙打旺根腐病及其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7年5月至2001年7月在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对沙打旺根腐病防治的研究表明,沙打旺根腐病病原菌经鉴定为茄病镰刀菌黄芪专化型和尖孢镰刀菌黄芪专化型,为世界首次发现;BM生防菌剂在田问表现出良好的防病效果和促进生长作用,防治效果49.13%~64.18%,是防治沙打旺根腐病最佳的生防菌剂,具有防效好、持效长、能延长沙打旺寿命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沙打旺根腐病发生及病原菌鉴定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周洪友  杨合同  唐文华 《草地学报》2004,12(4):285-288,297
调查内蒙古赤峰沙打旺根腐病发生情况,结果表明沙打旺株龄越高,根腐病发病率和严重度越高,3~5株龄发病率达100%,而病情指数则在85以上;4株龄和5株龄沙打旺的返青率较低,分别为68.8%和54.8%;分枝返青率不到30%和20%.依据柯赫氏法则自典型病株分离病原菌,经鉴定,致病菌株为茄病镰刀菌和尖孢镰刀菌.对19种植物进行温室接种实验,结果表明两菌株均对沙打旺、鹰嘴紫云英、蒙古黄芪、达呼里黄芪、草木樨状黄芪等黄芪属植物有致病性.寄主范围试验表明,病原菌初步定为沙打旺茄病镰刀菌黄芪专化型(Fusarium solani f.sp astragali Sad 1)和尖孢镰刀菌黄芪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sp astragali Sad 2).  相似文献   

3.
为鉴定青海省民和地区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var.mongholicus)根腐病病原菌及筛选防治该病害的有效杀菌剂,本研究基于形态学特征、rDNA-ITS,TEF-1α和RPB2序列分析对蒙古黄芪根腐病病原进行鉴定,并利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8种杀菌剂对病原菌的抑制作用。结果发现,引起黄芪根腐病的病原菌为腐皮镰刀菌(Fusarium soani)、逗号镰刀菌(F.virguliforme)、木贼镰刀菌(F.equiseti)和锐顶镰刀菌(F.acuminatum)。室内药剂试验表明硅唑·咪鲜胺对4种镰刀菌的抑制作用最好,EC50在0.195~0.588 mg·L-1之间;多菌灵对腐皮镰刀菌、木贼镰刀菌和锐顶镰刀菌的抑制作用较强,EC50在0.113~0.869 mg·L-1之间;咯菌腈对逗号镰刀菌、木贼镰刀菌和锐顶镰刀菌的抑制作用较强,EC50在0.153~0.390 mg·L-1之间;甲基硫菌灵、噁霉灵、溴菌腈和石硫合剂对4种镰刀菌的抑制作用较差,EC50在1.018~4.360 mg·L-1之间。试验结果为生产上合理选用杀菌剂防治黄芪根腐病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从黑龙江省安达市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草业科学系试验田健康紫花苜蓿根部分离出1株拮抗真菌BIBA-G563,对其进行形态学观察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并研究其对紫花苜蓿根腐病病原真菌镰刀菌的抑制能力及盆栽防治根腐病的效果。经鉴定,拮抗真菌BIBA-G563为变灰青霉。BIBA-G563与腐皮镰刀菌、尖孢镰刀菌、层出镰刀菌、轮枝镰刀菌四种病原真菌的第9 d平板对峙抑制率在28.62%~64.67%之间,无菌发酵液对四种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率在10.34%~15.98%之间,对四种病原菌孢子萌发的抑制率在16.95%~35.95%之间,对盆栽紫花苜蓿镰刀菌根腐病防效为75.40%。表明生防真菌BIBA-G563能够有效抑制紫花苜蓿根腐病病原菌,具有良好的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5.
方香玲  张彩霞  南志标 《草业学报》2019,28(12):169-183
紫花苜蓿(简称苜蓿)是我国和世界种植面积最大最重要的豆科牧草。由镰刀菌引起的根腐病(称为镰刀菌根腐病)是苜蓿生产上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严重影响该牧草的产量和品质,导致草地衰败和利用年限缩短。镰刀菌作为一类重要的土传病原真菌,一直是苜蓿根腐病研究的热点。由于镰刀菌能在土壤中长期存活,且苜蓿为多年生牧草,导致苜蓿根腐病的防治尤为困难。从苜蓿镰刀菌根腐病的分布与危害、病原种类与生物学特性、侵染源及发病规律、镰刀菌对苜蓿的致病性及致病机理、苜蓿品种对镰刀菌的抗病性以及防治方法等方面阐述苜蓿镰刀菌根腐病的研究进展,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苜蓿镰刀菌根腐病后续研究及其防治新方法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尖孢镰刀菌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尖孢镰刀菌是一种主要的土传病原真菌,可侵染100多种具有重要价值的作物,包括经济作物、园艺作物、食用豆类以及豆科牧草等,引发作物枯萎导致根腐病。该菌从根部侵染植物,在植株全生育期均可引起植株发病,严重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尖孢镰刀菌遗传多样性复杂,根据植物寄主已被细分为100多种专化型,同一专化型又可分为不同生理小种。通过植物寄主、生理生化和分子水平等方面综述了尖孢镰刀菌遗传多样性的研究进展,并对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研究重点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农业生产中尖孢镰刀菌的检测及有效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紫花苜蓿(简称苜蓿)是我国和世界种植面积最大最重要的豆科牧草。由镰刀菌引起的根腐病(称为镰刀菌根腐病)是苜蓿生产上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严重影响该牧草的产量和品质,导致草地衰败和利用年限缩短。镰刀菌作为一类重要的土传病原真菌,一直是苜蓿根腐病研究的热点。由于镰刀菌能在土壤中长期存活,且苜蓿为多年生牧草,导致苜蓿根腐病的防治尤为困难。从苜蓿镰刀菌根腐病的分布与危害、病原种类与生物学特性、侵染源及发病规律、镰刀菌对苜蓿的致病性及致病机理、苜蓿品种对镰刀菌的抗病性以及防治方法等方面阐述苜蓿镰刀菌根腐病的研究进展,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苜蓿镰刀菌根腐病后续研究及其防治新方法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为探索芒果镰刀菌病害生物防治的有效途径,开展了4株生防芽孢杆菌对芒果上镰刀菌的平板对峙和分生孢子萌发等室内生物测定实验。结果表明,供试生防菌发酵液对芒果镰刀菌菌丝生长及分生孢子萌发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中菌株FCK抑菌活性最强,最高达66.10%,抑菌带达0.85 cM,菌株5a-9、6c-5次之,菌株6a-3抑菌率最弱;菌株FCK对分生孢子萌发的最高抑菌率达56.80%,菌株6a-3次之,菌株6c-5最低;生防菌的发酵灭菌液热稳定性差,高温灭菌后抑菌活性显著下降,对部分镰刀菌分生孢子萌发起到一定的促生作用;发酵灭菌液对分生孢子萌发的促生作用强于发酵滤液。本研究表明,供试芽孢杆菌可以作为芒果镰刀菌病害的生防材料,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通过田间试验和野外调查 ,对沙打旺生长状况、病虫害分布 ,危害及防治措施等进行研究。并分离鉴定出沙打旺两种致病菌—茄病镰刀菌和尖孢镰刀菌 ,描述了病斑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苜蓿根腐病病原菌较为复杂,因此明确不同生态环境下苜蓿根腐病病原菌的种类和优势菌株,对于苜蓿根腐病的防治非常重要。利用柯赫氏法则对采自内蒙古三个不同地点苜蓿田中疑似根腐病的病样进行了分离和鉴定。结果表明,从供试病样中共分离得到6个不同种的镰刀菌:木贼镰刀菌(Fusarium equiseti)、锐顶镰刀菌(F.acuminatum)、产黄色镰孢菌(F.thapsinum)、变红镰刀菌(F.incarnatum)、尖孢镰刀菌(F.oxysporum)和三线镰刀菌(F.tricinctum)。其中,木贼镰刀菌是上述三个供试地点苜蓿根腐病的优势致病菌。在室内条件下,利用优势菌株木贼镰刀菌以及三线镰刀菌对32个苜蓿品种的抗根腐病水平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供试的品种间对根腐病的抗性水平呈现出一定的差异,其中品种康赛对两种不同的镰刀菌种表现出最高的抗性水平,其病情指数分别为26.07和26.81;按照抗性水平的划分标准,32份供试材料中对三线镰刀菌呈现中抗水平的品种18份,占供试品种的56.25%;表现为中感水平的品种14份,占43.75%,未见高感品种。对木贼镰刀菌而言,呈现中抗水平的苜蓿品种9份,占28.13%;呈现中感品种14份,占43.74%;呈现高感水平的苜蓿品种9份,占28.13%。本研究中未发现针对上述两种根腐病病原菌呈现免疫和高抗水平的苜蓿品种。  相似文献   

11.
沙打旺根腐病菌致病力的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分离自不同地区的沙打旺根腐病菌19个菌株的致病力测定得知:不同种的根腐病菌对沙打旺的致病力不同,尖孢镰刀菌的致病力较强,茄病镰刀菌次之,串珠镰刀菌的致病力最弱;同种根腐病菌的不同菌株其致病力也有一定差异,证明沙打旺根腐病菌存在着致病力的分化.菌株的致病力与地区分布没有关系.  相似文献   

12.
俞斌华  南志标  李彦忠 《草业科学》2011,28(7):1301-1306
埃里砖格孢(Embellisia astragali)引致的沙打旺(Astragalus adsurgens)黄矮根腐病是沙打旺草地早衰的主要原因。在室内无菌条件下将沙打旺黄矮根腐病菌接种于10份沙打旺材料上,测定发芽率、发芽势、幼苗苗长、根长、苗干质量、菌丝扩展长度及菌丝侵入深度。结果表明,该病原菌显著提高了10个材料的种子发芽势(P<0.05),未显著降低参试材料的发芽率(P>0.05);显著增加了供试材料幼苗的根长,但显著降低了所有材料的苗干质量及6份材料的苗长。菌丝侵入程度也存在显著差异,内蒙早熟和宁夏彭阳幼苗的侵染率在不同侵入水平下均显著高于陕西榆林和中沙一号的侵染率。根据病情严重度,各材料的抗病性评价结果为陕西榆林和中沙一号抗病性较强,内蒙早熟和宁夏彭阳抗病性较弱,其余材料介于中间。  相似文献   

13.
燕麦镰刀菌(Fusarium avenaceum)是引起燕麦(Avena sativa)根腐病的主要病原菌之一,为开发高效防治燕麦根腐病的绿色生物菌剂,本研究从健康燕麦根际土壤中分离筛选出一株燕麦镰孢菌高效拮抗细菌YF,并开展了形态学和分子鉴定,研究了该菌的抑菌谱及对燕麦镰孢菌的室内防治试验和作用机理。结果表明,该菌被鉴定为多粘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polymyxa)。活性测定发现该菌对燕麦镰刀菌的菌丝生长抑制率达到70.69%,对孢子萌发抑制率为85.92%。通过抑菌谱筛选发现该菌对常见的8种病原真菌均有较好的防治作用。利用该菌发酵液处理后燕麦镰孢菌菌丝出现异常分枝、囊泡状畸形且伴有细胞壁破裂。盆栽试验表明,该菌对燕麦根腐病的防治效果达到81.45%,其防效显著高于化学农药多菌灵(61.87%) (P < 0.05),且该菌对燕麦表现出较好的促生长作用。因此,该菌株多粘类芽孢杆菌具备了开发燕麦根腐病生物防治菌剂的潜力。  相似文献   

14.
陈书珍  季绪霞  杨成德  王艳 《草业科学》2017,34(12):2470-2475
2012-2016年对岷县当归(Angelica sinensis)病害的种类进行了调查,并对褐斑病和细菌性叶斑病进行了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岷县当归病害主要为腐烂茎线虫(麻口)病(Ditylenchus destructor)、根腐病(Fusarium sp.)、褐斑病(Septoria sp.)、白粉病(Erysiphe heraclei)、灰霉病(Botrytis sp.)、炭疽病(Colletotrichum dematium)、菌核病(Sclerotinia sp.)、水烂病(Pseudomonas fluorescens)、细菌性油脉病、细菌性斑点病(病原待定)和病毒病(番茄花叶病毒ToMV);80%代森锰锌、10%苯醚甲环唑、70%甲基硫菌灵和46.1%氢氧化铜对当归褐斑病防效较好,分别为64.83%、59.66%、53.84%和51.56%;46.1%氢氧化铜、50%多菌灵和70%甲基硫菌灵对当归细菌性叶病防效较好,分别为74.20%、59.67%和58.07%;该研究结果为当归病害的诊断和防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茎基腐病是百香果毁灭性病害之一。本研究结合症状观察、病原菌分离纯化、致病性测定和分子鉴定等手段,确定了病原种类,进而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法对其进行室内毒力测定,以期筛选出高效防控药剂。结果表明:病原菌有典型的镰刀菌特征,其ITS序列与腐皮镰刀菌(Fusarium solani)的多条序列聚在同一分支上,相似性达100%,说明百香果茎腐病的病原为腐皮镰刀菌(Fusarium solani)。室内毒力测定的6种药剂中,250g/L升苯醚甲环唑乳油对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最明显,EC50为0.3372 mg/L,其次是450g/L咪鲜胺水乳剂和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EC50分别为0.4749 mg/L和0.7172mg/L;但镰刀菌孢子萌发测试表明, 450g/L咪鲜胺水乳剂浓度为9mg/L时的抑制效果最好,为74.78%,其次是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400mg/L和250g/L苯醚甲环唑乳油250mg/L,分别为58.89%和33.67%,30%噁霉灵水剂效果最差,浓度为600mg/L时,抑制率接近于0。  相似文献   

16.
对5省(区)沙打旺主产区进行了病害调查,除辽宁建平之外,沙打旺黄矮根腐病在甘肃环县、宁夏盐池、陕西横山、内蒙松山和敖汉均有发生,发病率为5.7%~82.6%,病情指数为2.7~53.7。各级严重度的植株在病株中的比例因调查地点而异。与健康植株比较,病株枝条数增加16.7%~63.7%,但单株干重下降8.5%~32.9%。各地的植株密度、牧草产量、平均枝条数和单株干重均存在一定差异,其中在发病率最高的甘肃环县,植株密度、牧草产量分别与发病率和严重度均呈显著负相关(P<0.01)。对影响发病率的因素进行了分析讨论,提出了防治该病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AM真菌与根瘤菌对紫花苜蓿镰刀菌萎蔫和根腐病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温室盆栽试验,探究了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l,AM)真菌摩西管柄囊霉与苜蓿中华根瘤菌对紫花苜蓿尖孢镰刀菌萎蔫和根腐病的影响,以期为合理利用两类共生菌,提高苜蓿抗病性提供理论依据。试验共8个处理,分别为接种或不接种AM真菌、根瘤菌和病原菌以及两两组合。与对照相比,AM真菌降低紫花苜蓿萎蔫和根腐病发病率80.13%(P<0.05)。AM真菌和根瘤菌互作促进苜蓿养分吸收、叶绿素合成,互作处理较对照叶绿素含量(soil and plant analyzer development value,SPAD值)提高61.85%,茎叶N含量提高26.5倍、P含量提高54.3倍,紫花苜蓿茎叶干重提高23.4倍(P<0.05)。AM真菌促进了紫花苜蓿根瘤的形成,较对照根瘤数多111.73%;AM真菌与根瘤菌二者互作,进一步促进了紫花苜蓿生长、养分吸收,降低了紫花苜蓿发病率,同时显著影响紫花苜蓿根系相关生化指标。互作处理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41.05%,β-1,3-葡聚糖酶(β-1,3-glucanase)活性33.9%,茉莉酸(jasmonic acid,JA)浓度23.32%,木质素(lignin)16.92%,脱落酸(abscisic acid,ABA)、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和过氧化氢(hydrogen peroxide,H 2O 2)浓度分别降低26.68%,9.63%和25.26%,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降低24.57%。综上所述,摩西管柄囊霉与苜蓿中华根瘤菌互作,可有效减轻紫花苜蓿镰刀菌萎蔫和根腐病的发生,二者具有良好的生防潜力。  相似文献   

18.
苜蓿根腐病对苜蓿生长和产量造成严重影响,为了解引起根腐病病原真菌的种类,本文对从陕西省定边县牧草草场紫花苜蓿根部分离得到的根腐病病原菌进行形态学观察、EF-1α序列分析鉴定及接种试验。结果表明:通过对病原菌在PDA培养基中的分离、纯化得到的单菌落形态学观察及显微镜下菌丝、孢子的观察,该病原菌属于引起苜蓿根腐病的镰刀菌属(Fusarium);用CTAB法提取病原菌基因组DNA,并对EF-1α序列进行PCR扩增、回收纯化、克隆测序,将测序结果进行Blast比对,构建系统发育树,分析与Genbank已知近缘种属亲缘关系,结果显示与锐顶镰刀菌(F. acuminatum)亲缘关系最近,可信度达99%;最后通过根部接种试验,接种苜蓿根部发病症状与田间根腐病发病症状一致,鉴定结果显示本试验研究的引起紫花苜蓿根腐病的病原菌为镰刀菌属锐顶镰刀菌(F. acuminatum)。  相似文献   

19.
从紫花苜蓿根际土中分离出2株芽孢杆菌(Bacillus spp.)菌株CYY-6和CYY-42,并评价了其对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的抑制作用,及其对由尖孢镰刀菌引起的苜蓿根腐病的防治效果。经过形态观察、16S rDNA序列分析和生理生化鉴定,确定菌株CYY-6为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CYY-42为短短芽孢杆菌(Brevibacillus brevis)。同时检测发现这2株芽孢杆菌均能不同程度地合成嗜铁素。在平板对峙实验中,2株菌株均能对尖孢镰刀菌产生拮抗作用,并产生抑菌带,抑菌率分别为49.3%和56.3%。且其发酵液可以致使尖孢镰刀菌菌丝及孢子生长异常,出现菌丝扭曲、断裂、破碎,孢子数量明显减少等现象。在盆栽实验中,2株菌株对由尖孢镰刀菌引起的紫花苜蓿根腐病的相对防效分别为57.55%和64.03%,在紫花苜蓿根腐病防治方面具有较好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