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梁26(中梁91250)是甘肃省天水市农科所小麦抗锈育种中心选育的丰产、抗条锈、优质冬小麦新品种。该品种于是2007年2月通过甘肃省品种审定(审定编号:甘审麦2007005)。1育种目标甘肃陇南和天水地区是我国小麦条锈病的常发易  相似文献   

2.
1956年以来,在小麦抗锈育种上,我们一直坚持以抗秆锈为主,兼抗条、叶锈病,先后育成了徐州1号、3号、4号、6号、8号、14号、15号、17号和徐州32331等十多个小麦抗锈良种.这批小麦良种不但抗锈性强,而且丰产性好,适应性广.例如徐州4号、6号、8号能兼抗三锈,且穗大粒多,一般比碧蚂1号增产20~30%.徐州1号、3号除抗三锈外,抗寒、抗旱、耐盐碱、耐瘠能力较强,适于亩产300~500斤的旱薄地种植.徐州14号虽然抗锈性稍差,但丰产性较好,品质优良,并可迟播早熟,能适应稻麦两熟地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国内现有小麦品种的抗条锈性及品质状况,对40个小麦品种(系)的品质参数,以及反映小麦条锈病发生程度的量化指标进行了测定,分析了小麦品质与抗条锈性的相关关系,同时筛选了影响小麦品种抗条锈性的主要品质参数。结果表明:(1)形成时间、稳定时间、评价值与小麦条锈病普遍率间存在正相关性,相关系数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2)品质性状中稳定时间是影响小麦条锈病的最主要自变量,加强小麦品种稳定时间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可降低小麦品种(系)的抗条锈性水平。  相似文献   

4.
对甘肃省40个小麦品种(系)进行抗条锈性鉴定。结果表明:全生育期抗病的参试材料较少,在苗期感病的许多材料,在成株期抗病,并且反应型非常低,说明小麦不同生育阶段抗性存在差异;而且成株期绝大部分品种(系)的严重度、普遍率及病情指数均低于苗期。并针对本研究结果对今后品种抗条锈鉴定、抗锈育种及现有品种的生产应用所涉及的有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本文是十三年来小麦品种抗叶锈性鉴定工作的系统总结。十三年来在温室和田间共测定了小麦材料6798份(次),鉴定出一批抗叶锈病的中间材料和抗源,为培育和推广抗锈良种提供了抗锈材料,并提出应压缩种植面积的感病品种,和不应采用的感病材料,对生产和抗病育种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在理论和方法上指出了测定品种抗锈性时应有群体观念,应研究品种与锈菌群体的关系。提出了生态类群概念和指出测定抗锈性时应注意在不同生态条件下形成的锈菌的群体毒性可能不同。此外还提出不仅研究个体品种的抗锈性,还应研究几个品种的联合抗病性等,为提高抗病育种的功效,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新的工作方法。  相似文献   

6.
5个抗条锈冬小麦新品种(系)农艺性状观察及评价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对甘肃省冬小麦研究所育成的5个抗条锈冬小麦新品种(系)进行了农艺性状观察及评价。结果表明,00-30和兰天19号抗寒、抗旱、抗锈、丰产,宜在陇南山旱地、临夏州等地种植;96-43-5抗寒、抗锈、丰产,宜在甘肃中部及河西走廊冬麦区种植;SH 197抗寒、抗旱、抗锈,但丰产性欠佳,宜作为抗源亲本在育种中重点利用。  相似文献   

7.
我国条锈病核心疫源区陇南冬小麦育种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我国条锈病核心疫源区甘肃省陇南地区的生态和生产条件,对近年来在小麦抗条锈病育种及品种抗病性利用研究方面的进展做一简要总结,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小麦育种在产量、品质、抗病性和适应性等方面的育种策略及构想.  相似文献   

8.
我组从1973年开始研究小麦叶锈菌的生理小种和进行小麦品种抗叶锈性测定。1973~74年度鉴定了叶锈病标样27个和1974~75年鉴定了163个,都观察到小麦品种洛夫林10对来自全国各地的叶锈菌是高度抵抗的。我们喜庆发现了这一抗叶锈病过硬的品种,并向小麦育种部门推荐。育种部门也同时发现这一品种在田间兼抗条锈和叶锈病,并采用它作抗锈育种的抗锈亲本。  相似文献   

9.
我国22个小麦品种苗期温敏抗条锈性测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抗病品种控制小麦条锈病是最经济、有效和环境可接受的主要措施之一。早期研究表明 ,温敏抗性对品种抗性的持久性有协助作用〔2〕。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已有报道〔1〕,但所选品种有一定的局限性 ,数量较少。本研究在常规工作基础上 ,选择 2 2个成株表现一定抗条锈性的重要生产品种进行温敏抗条锈性测定 ,为持久性抗锈育种提供有价值的信息。1 材料与方法1 .1 供试小麦品种2 2个供试小麦品种来自各育种单位 ,分别具有 0~ 3个温敏抗条锈基因的小麦品种S1 1 0 ,S1 1 1 ,S1 1 2 ,S1 1 3、只含主效基因 Yr1 0的 Moro、具有主效基因 Yr1 …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对定西市小麦抗锈育种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及可行性作出初步的分析,着重对小麦抗锈病育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如抗源不足、抗锈性丧失、抗锈性材料的选择以及解决的途径作出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1.
小麦品种抗赤霉病性与丰产性矛盾很突出。所谓小麦抗赤育种,实质上就是抗赤丰产育种。本文通过对小麦品种产量性状与抗病性以及产量性状与抗病性状的通径分析、相关分析、提出,按下述模式,可能统抗赤与丰产于一体。这就是:大粒,穗较长,薄颖壳,圆锥或方柱型穗。  相似文献   

12.
一、内麦五号的选育经过: 内麦五号系小麦育种课题组用(欧柔×辽春一号)F_1×如罗复式杂交第一代选株的干种子经CO~(60)γ射线二万伦琴的剂量照射后又经连续的单穗及单株选择培育而成。其具体选育经过如下: 育种工作开始于文化大革命前,当时我区水地小麦的育种目标是抗锈、抗倒、丰产。鉴于生产用种甘肃96号抗锈性丧失,丰产性亦逐渐退化,迫切要求新的良种进行更换。一九六五年智利小麦欧柔引入我区后深受群众欢迎,在生产上迅速推广。但是一般认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甘肃省选育的冬小麦新品系品质的测定 ,评价了我省冬小麦品质的现状与各生态区育成品系的品质差异 ,筛选出一批可供育种利用的资源 ;指出我省冬小麦进行品质育种应在保持抗锈性和品种营养品质优势的前提下 ,加快改善品种的加工品质。  相似文献   

14.
本文评述了小麦品种抗锈性和锈菌毒性遗传学研究的现状以及近二十年来主要的研究成果和争论的问题。评述的内容包括小麦品种低反应型抗锈性的遗传规律,小麦锈菌毒性的遗传规律和变异途径,“基因对基因”理论及其应用,数量抗锈性的遗传等。Person(1959,1962)依据 Flor 试验提出的“基因对基因”概念的理论模型在现代植物病理学发展中具有历史意义,它促进了寄主—寄生物相互关系的遗传学研究。遗传学已成为现代锈病研究的基础,遗传学研究成果已广泛地应用于锈菌小种鉴定、抗锈育种和抗锈性生理生化机制的研究。本文还详细介绍了已定名的小麦抗杆锈、抗叶锈和抗条铸基因。  相似文献   

15.
1996年利用小麦条锈菌25,29,30,31号4个优势小种,采用分小种成株抗条锈性鉴定法,对河北省23份生产品种及59份高世代品系进行了抗条锈性研究,明确了河北省小麦生产品种及高世代品系对优势小种的抗条锈性现状。同年,用上述优势小种对160份原始材料也进行了抗锈性研究,从中筛选出71份抗源材料,在此基础上根据其对不同小种的抗锈性差异,为小麦抗条锈性育种抗病父本的选择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6.
1996年利用小麦条锈菌25、29、30、31号4个优势小种,采用分小种成株抗条锈性鉴定法,对河北省23份生产品种(系)及59份高世代品系进行了抗条锈性研究,明确了河北省小麦生产品种及高世代品系对优势小种的抗条锈性现状。同年,用上述优势小种对160份原始材料也进行了抗锈性研究,从中筛选出71份抗源材料,在此基础上根据其对不同小种的抗锈性差异,为小麦抗条锈性育种抗病父本的选择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7.
关于小麦育种若干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回顾了近年来小麦育种工作的进展,并提出了今后小麦育种的目标和途径。小麦育种目标的制定应该包含4个方面:丰产性,稳产性,品质和生产成本。丰产性的实现要依赖生物学产量和经济系数的提高,可以通过繁茂性和粒叶比的选择来实现。目前我国品质改良的工作重点仍是提高面筋强度,应加强高分子量谷蛋白优质亚基和谷蛋白大聚体含量的选择,耐热性也是黄淮麦区品质改良的重要内容。稳产性的提高应增强品种的抗旱和耐热性能,水旱轮选是选育抗旱品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而细胞膜稳定性和气-冠温差在组织和群体水平上较好地反映了植物耐热性的差异,可用于耐热品种的选择。  相似文献   

18.
洛夫林小麦抗条锈性变异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洛夫林系统小麦是由罗马尼亚引进的抗锈良种,该系统品种除在陇南局部种植外,主要用作小麦抗条锈育种的抗源。北京、山东、陕西、甘肃、河北、河南、山西等省(市)许多育种单位用洛夫林10号(Lovrin 10)和洛夫林13号(Lovrin 13)作抗源已选育了一批优良品种或品系,有希望取代目前华北、西北广大冬麦区已丧失抗条锈性的一些主栽品种。但是洛夫林小麦在陇南种植后,业已感染了条锈病,任其发展下去,  相似文献   

19.
伊犁地区为小麦条锈病严重流行区,小麦育种要以抗锈丰产为主要目标。冬小麦伊农13号是1975年以对条锈病菌免疫的劳夫林13号作父本配制杂交组合,于后代针对抗锈性状、丰产性状、抗逆性状经多年单株选育而成。它对条锈病菌免疫,穗大粒多,抗旱、抗倒伏性好,产量高而稳定,一般亩产300—400kg,较当地主栽品种增产20%以上。  相似文献   

20.
品种区域试验对作物育种科研有导向性作用。通过分析2008~2010年中稻筛选试验和区域试验的结果发现,近3年来湖北省水稻品种选育在稻米品质和丰产性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筛选标准方面,不仅关注品种的品质和丰产性,而且对品种的适应性、抗病性等方面也有要求。水稻不育系种质资源创新仍然是湖北省水稻育种的薄弱环节,因此,资源创新是今后水稻育种工作的重要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