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中国是世界重要的食糖生产国、消费国和进口国,中国糖业的发展与变化影响着世界食糖市场的格局,同样世界食糖市场格局的变化与发展也会对中国糖业的发展产生影响.本文对世界食糖的生产、消费、贸易和主要产糖国家和地区的糖业生产和政策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分析,旨在为准确把握中国糖业的发展状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食糖是我国重要农产品之一,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性产业。国际原糖价格长期保持低位,而国内食糖生产成本不断提高,制糖行业面临着巨大挑战。广西是全国最重要的食糖生产基地,为进一步降低广西糖业生产成本,稳步提高产出效益,增强综合竞争力,推动糖业高质量发展,提出了一些关于广西糖业降本增效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3.
马光霞 《农业展望》2007,3(6):41-44
从中国糖业生产现状入手,分析了中国糖料生产的成就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中国糖业生产与发展的对策和建议,即:中国食糖消费应以国内生产为主,制糖企业要充分认识到“糖料生产是食糖生产的第一车间”,提高单产、提高含糖率是我国糖料生产大力发展的正确选择。  相似文献   

4.
姜晔  茹蕾  杨易  李岩 《世界农业》2019,(1):99-103
中国是世界食糖市场的重要参与者,既是生产大国也是主要的净进口国和最有潜力的消费国之一。面对国内巨大的食糖消费市场与高企不降的食糖生产成本,合理利用国际资源与市场,推动糖业"走出去"成为中国糖业发展的新契机。目前,中国糖业"走出去"已在东南亚、大洋洲、南美洲、非洲等区域进行了积极探索,但糖业"走出去"仍处于初级阶段,企业数量及规模水平有限。结合中国糖业发展需求与"走出去"基础,建议以东南亚、非洲为重点加强蔗糖产业资源开发合作,建立境外原料保障基地;以美洲和大洋洲地区为重点加强投资合作,参与国际糖业竞争,提升中国糖业话语权。  相似文献   

5.
2003年中国实现了食糖生产的自给自余。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糖业有了长足发展。2002/2003榨季我国的食糖产量达到1063.7万吨。我国已摆脱了对进口食糖的依赖。一般认为,加入WTO后中国糖业面临严峻挑战,国内食糖产业会受到产糖大国的冲击,然而这种挑战至今尚未表现出来。相反,中国糖业却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国内生产增长造成库存大幅度增加,市场价格出现异常波动。自2003年4月中旬到9月,国内市场糖价连续6个月下滑,然而自10月份以来,食糖价格连续攀升,部分地区一度突破了3000元/吨,形成了多年来少有的“新糖上市价格上涨的局面”…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我国食糖消费的快速增长,糖料生产科技水平逐步提高,我国食糖产业规模不断扩大。2008/09年度,我国糖料面积达2665.42万亩,食糖产量达1243.12万吨,食糖消费量达1390万吨,已成为世界上第四大食糖生产国和第三大食糖消费国。尽管我国食糖已基本实现自给自足,但在国际糖业竞争中我国糖业仍处于较低水平,多年来仅有微量食糖出口。  相似文献   

7.
在新疆发展甜菜生产,不仅能满足人民对食糖消费的需要,促进轻工业和畜牧业的发展,还可以充分利用和改良盐碱地。种植甜菜,发展糖业,也是冷凉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重要门路。目前,甜菜是新疆最大的订单农业,甜菜糖业已经成为新疆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在内外价差直接驱动下,中国食糖进口过度增长,对国内食糖产业造成严重损害。而造成糖业困境的主要原因是中国糖业基础竞争力先天不足、关税保护水平低,随着国内成本上升和进口对国内糖价持续打压,食糖产业生存艰难。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从提升竞争力、加强国内支持、坚守保护空间、实施贸易救济等多方面着手,为食糖产业安全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9.
1993—1994年榨季世界食糖生产情况初报1993—1994年榨季世界糖业生产情况,据李希特公司首次预测,预计糖产量有11300万吨。总的情况是世界库存将会减少,糖业生产不容乐观。古巴糖业种植结果决定了北美洲和中美洲甘蔗糖产量。1992—1993年...  相似文献   

10.
目前,我国甘蔗糖业面临着四个问题;一是食糖减产,食糖产量不能满足国内需求;二是蔗糖主产区严重萎缩,新区建设尚未跟得上;三是种蔗比较利益较低,影响蔗农的种蔗积极性破是不少甘蔗糖厂负债,发展生产举步维艰。要实现我国食糖自产自给,这些问题不容忽视.必须采取六条基本对策:一是进一步提高对发展我国甘蔗糖业重要性的认识;二是加快蔗糖新区建设;三是合理调整原料蔗收购价格;四是努力提高甘蔗产量;五是抓好糖厂建设;六是培育蔗糖市场。  相似文献   

11.
唐代江西粮食生产与贸易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西地处长江以南地区,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比较优越,气候温和、雨量充足、土地肥沃,适宜以水稻为主的粮食作物生长。随着秦汉以来江西农业开发的逐步展开,江西粮食产业不断加强,六朝隋唐时期江西已逐渐成为全国著名的稻作区、粮食供应的主要基地之一。特别是唐安史之乱以后,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包括江西在内的江淮成为唐朝经济命脉所在,  相似文献   

12.
肖正广 《农业考古》2021,(2):118-121
生于贵州黔南独山县的清代"西南巨儒"莫友芝才华横溢,一生著述颇丰,同郑珍合撰的《遵义府志》,茶史资料丰富,填补贵州茶史记载空白;撰写的茶诗反映茶事生活状态,表现对茶农的关怀;茶联集取于唐诗宋词,并革故鼎新,另辟蹊径。总之,于历史、文化方面,他为贵州茶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13.
[目的]准确定位我国蔗糖产业的国内竞争力地位,寻求发掘产业潜力的途径,为维护蔗区稳定、推动我国蔗糖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政策建议.[方法]利用成本利润率、产量和进口量等指标定位我国蔗糖产业国内竞争力现状,并选用面板模型对原料蔗主产区竞争力进行分析.[结果]我国原料蔗主产区的生产投入和产值提高呈正比;甘蔗总产值滞后一期会对甘蔗下期生产产生正影响;蔗糖主产区产量差距不大,产值成本区别不明显.[建议]在我国蔗糖产业缺乏国际竞争力的背景下,应通过合理增加原料蔗生产投入,保持主产区甘蔗总产值的经济惯性,稳健推进主产区甘蔗加工业的资源共享,形成主产区规模效益及有效控制生产加工成本等途径降低进口依赖度,增强蔗糖产业国内竞争力.  相似文献   

14.
正在崛起的中国甘蔗糖业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2004年11月29日至12月2日在广西南宁成功举办的甘蔗糖业可持续发展国际学术讨论会得到了参会代表特别是外国专家学者的一致高度赞扬。这次会议有近270位代表参会,其中有58位来自20个主要蔗糖生产国蔗糖生产、管理和科研的专家学者,包括近20位甘蔗糖业方面的世界级权威专家。这是在中国首次举办这样的盛会,会前出版了由中印两国甘蔗糖业专家共同编辑出版代表当今国际甘蔗糖业各领域研究先进水平的论文集。这部宏篇巨著共有770页,144篇论文。中国已有3000多年的甘蔗生产记录。公元1840年以前,中国在世界蔗糖贸易中处于主导地位,但以后由于长期战争和社会不稳而使糖业变得很弱。自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的蔗糖业重新得到迅速发展。目前中国是世界的第三大产糖国,2003/2004榨季全国总产糖量达到1002万吨,其中甘蔗糖占总产糖量的94%。广西是中国最大的甘蔗糖产区,2003/2004榨季产糖量达到588万吨,占全国总产糖量的58.4%,占全国甘蔗糖产量的62.3%。中国已建立起一整套独具特色的有效的甘蔗生产技术体系,特别是占全国种植总面积90%的旱地蔗生产技术体系,使甘蔗单产近年来维持在60~70吨/公顷的较高水平。国际甘蔗糖业的权威专家认为,中国已经崛起成为甘蔗糖业生产和科学研究的超级强国之一。  相似文献   

15.
唐代西南、江南地区茶叶的产地分布面广,但西南产地分布的广泛程度总体不及江南;茶叶的地理布局颇不平衡,西南更为突出;茶叶的分布格局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紧密相关;茶叶产地在唐后期呈扩大趋势,江南更加突出。对两区茶叶地理分布特征进行比较研究,有助于挖掘潜力,打造茶叶品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6.
新形势下云南制糖业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云南制糖业经过多年发展,已成为仅次于烟草的第二大农产品加工业,云南也已成为中国第二产糖大省。制糖业的发展关系到云南省600万蔗农的切身利益,发展好制糖业是解决云南省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尽管取得了较大的发展成绩,但云南制糖业仍然存在甘蔗种植劳动力资源不足、优良品种研发和推广滞后、原料不能满足制糖生产需要、生产规模化程度低以及制糖企业经营规模小、技术装备存在差距的问题。在国家对云南实施“桥头堡”战略的新形势下,云南制糖业应把握好自身优势,抓住机遇,通过加大对制糖业的扶持,实行甘蔗种植产业化、规模化经营,进行结构调整,重视科技创新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等措施,促进制糖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安西地区的屯田是唐代西域屯田的重要组成部分,始于唐军破龟兹的公元648年或稍后,终于安西陷于吐蕃的公元801年,前后历时约一个半世纪,主要分布于库车、新和、沙雅和轮台四县境内。唐代安西地区的屯田,成效显著,产粮能满足安西驻军之需,达到了唐设屯田"供糗粮""省馈运"之目的,为国家节省了军费支出、减轻了财政负担。屯田活动的开展还直接或间接地提高了安西地区生产力水平、促进了安西的水利开发、扩大了安西农业开发面积、巩固了李唐中央朝廷在安西的统治地位。  相似文献   

18.
中国蔗糖简史——兼论甘蔗起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种蔗制糖起源于中国。据《诗经》记载,公元前十二世纪以前就已制糖。公元前三世纪的《楚辞·招魂》已明确指出甘蔗制糖,表明了长江流域早已种蔗制糖了。公元前三世纪末,闽王已从福建向汉高祖晋贡甘蔗制的砂糖。公元三世纪初,明确黄河流域业已种甘蔗。中国许多古籍,对蔗和糖两个字有不同的写法和称呼,各有约三十种;还记述了不同的甘蔗品种、用途、栽培法以及制糖工具和方法等。外国最早的记载是:亚历山大大王于公元前327年东侵印度时,他的随从执事才记录有:当地人‘咬食一种稀奇芦苇,没有蜂的任何帮助,会产生一种密’。意大利人马可·波罗(1254~1324)于1271年11月踏上旅途往东方,1275年5月到达中国,至1292年夏离开。于1295年冬回到他的故乡。在其《游记》中谈到:旅途所经各地,只有中国几个地方产糖,和印度人来中国买糖的情况。表明了印度开始蔗糖生产比中国迟得多。有许多证明,茶和糖是由中国传到印度去的。说种蔗制糖起源于印度,明显是错误的。以下所述几方面的情况,也是佐证。种蔗和制糖是由中国直接或间接向世界各地传播的。马可·波罗《游记》曾说到,中国泉州是世界最大港口之一。实际上,泉州在宋朝(960~1279)就已经是世界著名港口,就有很多阿拉伯人来往了。传说到泉州就是到了天堂。至今还有阿拉伯人墓的遗址。蔗种和栽培技术以及制糖技术,很可能在那时候已被传去中东,然后经地中海传到意大利和西班牙。哥仑布第二次(1490)去美洲带了蔗种植于圣多·多明哥,逐渐在美洲传播开来。夏威夷‘自1852年起,从中国招来大量的蔗田工人和土法制糖技术工人,至今还留存当时从中国运去的甘蔗压榨木辊’。印尼爪哇和菲律滨等地的种蔗制糖是十六世纪由华侨传去的。日本人乌仓龙治和伊波普猷等的著作中有说到,中国唐朝鉴真和尚东渡扶洋时,把制糖法传入日本。中国台湾省的种蔗制糖是由福建省传去的,并有从漳州聘去熬糖师的记载。世界蔗糖贸易是中国领先的。在鸦片战争(1840)前,中国是世界唯一产糖大国,所产蔗糖畅销世界各地,远达英国、美国。1840年后,降为世界五大产糖国(中国、印度、爪哇、菲律滨、古巴)之一。日本侵占台湾后,再降为蔗糖进口国。果蔗更是中国早有的,也销售国外。“中国种”甘蔗是世界最古老的栽培种。近年来的甘蔗学研究,如 P.H.Moore《蔗属开花的研究Ⅱ.诱导期与叶簇里的叶片数》,A.G.Alexander《蔗属品种的光合活动光谱》(以上两文皆刊载于十五届国际甘蔗技师会议论文集)和周可涌、梁天干、卢川北《甘蔗叶片光合膜面积的比较研究》(福建农学院学报,1981,[2])等的研究结果,已经给予证明。“中国种”甘蔗不是从伊里安传来,更不是在印度东北部由热带种和当地野生种甘蔗自然杂交形成的,是中国农民长期选择的产物。中国解放后的蔗糖业以及甘蔗科学研究情况,因篇幅关系,客另文陈述。  相似文献   

19.
甜菜制糖产业发展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阐述了中国食糖生产、消费、进口以及食糖价格形成机制,指出我国食糖价格受供求关系、能源及格以及政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呈周期性波动,未来十年中国食糖的生产和消费将呈缓慢增加总趋势,并且食糖消费增长会快于食糖生产的增长。通过分析甜菜主产区土地资源禀赋,甜菜生产具有的比较优势,以及甜菜制糖产业存在研究投入不足、研发能力不强、甜菜种植规模小、农业机械化技术水平低等问题,提出了国家应在政策上对甜菜制糖产业予以扶持、加大科技投入,提升甜菜研究水平和新产品开发力度,拓展产业链、提高企业竞争力等建议,挖掘甜菜制糖业产业发展潜力,促进甜菜制糖业产业稳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邢窑白瓷在我国陶瓷发展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一种传统茶具,它也是我国茶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邢窑白瓷创制于北齐,发展于隋朝,兴盛于唐朝,衰落于唐末五代,虽仅有数百年的历史,但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与时代价值,对后世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