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江南稻作文化与日本──稻的收获、干燥、保存形态的变化及景日本神奈川大学河野通明关于日本稻作之起源,自柳田国男以稻作文化作为日本文化中心以来,各种论述相继问世。柳田(1952)(1)设想了经由台湾、西南诸岛以迄九州的“海上之路”。安藤广太郎(1951)...  相似文献   

2.
中国稻作文化东传日本的方式与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作、米的历史是与日本的历史共同开始的。稻作与米可以看作日本历史的象征,至少是 日本历史形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有的学者甚至认为日本民族固有的生死观 、世界观乃至宇宙观,都可在这成为日本人生存根基的稻作文化中得到解释(2)。这 种使日本列岛的社会历史发生了最深刻变化的稻作文化,一般都承认是中国稻作文化的东传 。然而,中国的稻作文化到底在什么时候从哪条路线传入日本?对此则众说纷纭。有的主张 “陆路说”,有的主张“海路说”,有的主张“北路说”,有的主张“南路说”,也有的干 脆提出“多路说”…  相似文献   

3.
通常谈论中日文化交流,时间大多集中于汉朝之后,特别是唐朝以后;内容集中在文字、文学、艺术、宗教等方面。然而,中日文化交流从农学角度,特别是稻作文化的传播,应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早期文化。日本考古学家原先坚持认为日本的稻作始于弥生时期,距今约2200—2300年。1978年在九州板筑遗址第十层发现了稻作文化成分与余苏型陶器,这些稻作文化成分包括有水闸的灌溉水稻田、石镰、木锄等。按中村(1979)的研究,这个遗址的稻粉出现在深达地表以下290厘米处,地表以下200厘米处水稻花粉占禾本科花粉60%。葛原等利用植物蛋白石分析法,…  相似文献   

4.
中国史前稻作文化的宏观透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中国史前稻作文化的宏观透视(谨以本文稿费献给国际农业考古学会筹委会)山西省平陆县博物馆卫斯关于中国史前稻作文化的研究,目前是考古界、农史界的一个热门话题。笔者在一个月前召开的“中国·枝江关庙山稻作文化研讨会”上,对中国稻作的起源地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5.
壮族“那”文化研究的开新之作──评覃乃昌《壮族稻作农业史》广西社会科学院潘其旭所谓“那”文化,即稻作文化。打开亚洲地图我们会看到,在珠江水系流经的地带,分布着许多冠以“那”(或“纳”)字的地名,其中又以桂西的左江、右江和邕江沿岸最为密集。这类地名亦散...  相似文献   

6.
浅谈稻作农耕文化的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作农耕是稻作农业区新石器时代居民的一项重大发明。故农业(包括稻作农业、麦作农业、粟作农业、高梁种植业)被视为人类社会由旧石器时代步入新石器时代的标志之一。恩格斯给予高度评价时指出:“农业是整个古代世界的决定性的生产部门。稻作农耕的发明或传播,在世界各地虽有早有晚,但自稻作农耕发明以降,遂与稻作农耕区的居民结下不解之缘,迄至今天。随着稻作农耕的不断发展,稻作农耕文化的内涵也不断丰富,并可大致分为稻作农耕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大类。拙文拟就稻作农耕文化内涵中的稻作农具、作物遗存、稻田遗迹、水利工程、仓储遗迹与遗物及稻作农耕民俗和反映稻作农耕的雕塑、绘画作品、诗词、谚语等作一初浅的探讨和介绍。  相似文献   

7.
向安强  张薇 《农业考古》2008,(1):212-218
侗族,是我国少数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侗族作为一个独立的民族最早出现于宋代的文献上,史称“仡伶”,“骆越”,“僚”,“峒蛮”,“峒苗”,“峒人”,“洞家”等称谓,是我国古代百越族的后裔之一,现有人口251多万人。湖南、贵州、广西三省交界的毗连地带是侗族的主要聚居地,其中以贵州省人口最多。这些地区气候温暖,霜期短,年平均温度摄氏十六度左右;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为一千二百毫米,为发展农、林业生产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主要经营农业、兼营林业。在农业方面,盛产水稻,还有小麦、小米、红薯、玉米等。经济作物有棉花、烟叶、油菜、黄豆等。侗族是中国传统的水稻耕作民族,水稻是其基本粮食作物;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侗族在稻作农耕文化上,形成了许多独特特征。侗族传世史诗叙述侗族的祖先选择靠近水源的地方作为居住地,为侗族人从事水稻的种植提供了有利的先决条件。事实表明稻作文化的发展一直伴随了侗族文明的发展,成为侗民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刘猛将信仰与吴中稻作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猛将信仰与吴中稻作文化南京农业大学吴滔,周中建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吴中地区是江南腹地。长期以来,水稻生产对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性格心理和习俗信仰等均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近年来,愈来愈多的学者开始关注于对稻作文化作文化学人类学意义上的探讨。所谓文化...  相似文献   

9.
彭头山文化的稻作遗存与中国史前稻作农业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1988年秋,湖南省的考古工作者在澧县彭头山遗址发掘中见到了水稻遗存。它不仅是中国稻作农业的最早证据,也是现阶段世界上最早的稻作资料之一。毫无疑问,这里的发现对于稻作农业发生与发展的研究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本文将在简要介绍彭头山文化稻作遗存与经济生活的基础上,探讨中国稻作农业的若干问题。一、彭头山文化的稻作农业与经济生活彭头山文化是近年新发现的一支新石器早期文化。已正式发掘过的遗址有湖南澧县彭头山、湖北宜都城背溪、枝城北等。  相似文献   

10.
广西学术界曾有人提出“广西是亚洲稻作农业发祥地”的观点 ,笔者不敢苟同。本文着重考查了下列诸问题 :广西的地理、气候等自然条件 ;广西已知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址考古发掘出土文物 ;广西野生稻分布状况与稻作农业起源的关系 ;壮语与其他民族语言有关稻作农业起源的词汇异同 ;广西稻作农业生产工具史与岩画 ;铜鼓的出现时间与稻作起源的关系 ;中华民族形成过程中壮族先民血缘与文化融入汉族的复杂历程 ;得出的结论是 ,认为广西稻作农业是在距今 6 0 0 0年前左右从湖南引进的可能性较大 ,并非独立发祥地。广西是亚洲稻作农业发祥地吗?(摘…  相似文献   

11.
长江中游是中国稻作文化的发祥地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长江中游是中国稻作文化的发祥地华南农业大学向安强长江中游在中国稻作起源与传播中的位置至关重要,此已毫无疑义。长江中游成为研究中国稻作起源问题的热点地区,始自本世纪80年代末期湘鄂两省彭头山、城背溪稻作文化的发现。当时,笔者首倡中国稻作最先起源于长江中...  相似文献   

12.
贾湖与彭头山稻作文化比较研究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张居中中国农业大学王象坤贾湖文化是分布于淮河上游地区的前仰韶时代考古学文化,彭头山文化是分布于长江中游洞庭湖西岸澧阳平原的考古学文化,均有距今8000-9000年的历史,近几年来都发现有丰富的稻作文化遗...  相似文献   

13.
彭头山文化的稻作遗存与中国史前稻作农业再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彭头山文化的稻作遗存与中国史前稻作农业再论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裴安平自1989年笔者在《农业考古》上以《彭头山文化的稻作遗存与中国史前稻作农业》为题,就洞庭湖地区彭头山文化的稻作新发现以及中国稻作农业的起源与发展表述自己的观点与认识以来,洞庭湖地区的...  相似文献   

14.
世界稻作农业发祥于何处?这个问题一直是稻作史上的疑案。海外学者最初根据印度古稻及云南三种野生稻的存在,倡导“云贵高原──阿萨姆说”。后来,中国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了大批7op年前的栽培古稻,子是国内学者首倡“长江下游说”。当湖南波县彭头山遗址出土9000年前的栽培古稻后,国内学者又倡导“长江中下游说”。江苏连云港古稻的出土,则又有学者提出“黄河下游首创说”。而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出土8000年前的栽培古稻后,不少学者提出“长江中游──淮河上游说”。亦有学者作泛论,主张“亚洲稻作文化圈说”(‘)。原始稻作的起…  相似文献   

15.
匡达人 《农业考古》2000,(1):129-141
我国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了“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已。”这位严肃治史的太史公的话虽如此,但他在《史记》里多处提到了神农氏(赤帝、炎帝)。说明司马迁是相信炎帝神农氏是确有其人的。但炎帝神农氏在我国史书、古籍及传说中,说法即不一也不系统。即使如此,我们还是可以从这些零碎的记载结合考古资料,对神农氏的兴农与湖南古稻作文化的渊源关系,作一些考证和论述。 一、炎帝神农氏的身世及子孙 (一)两地出生说 据史料及逸闻,炎帝神农氏的出生地,有陕西姜水出生说和湖北随县厉山出生说。一个人只能有一个…  相似文献   

16.
海岱地区史前稻作农业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靳桂云 《农业考古》2001,14(3):91-96
1  引言海岱地区这一概念是从历史文化的角度提出来的(1),其范围是以泰山为中心,包括 山东全省、河北东南部、豫东、皖北和苏北的广大区域。海岱地区史前文化在中国乃 至东亚地区史前文化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对海岱地区史前稻作农业研究的深入开展将推 动对海岱地区和中国史前文化及古代文明发展的综合研究,并丰富中国乃至东亚史前农业研 究的内容。在考古学研究的基础上(2),海岱地区史前农业特别是稻作农业的研究也 取得了初步成果(3)。本文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对海岱地区史前农业特别是稻作农业 进行初步研究并展…  相似文献   

17.
秦汉时期华北地区的农田水利与稻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增高 《农业考古》2006,(1):140-144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公元220年),在我国历史上首次消除了诸候的分裂割据,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的、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经济社会取得进步的时期。本文就在此期间华北地区的农田水利与稻作的发展状况,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8.
桂南以石铲为主体的稻作文化遗存与左江岩画在分布地域、时间、族性、文化渊源等诸方面都有密切的关系,是左江岩画产生的基础,左江岩画中包含着很多稻作文化元素,稻作祭祀文化是左江岩画的主题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19.
稻作文化是中国传统农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稻作文化相关文献的研究基础上,归纳分析了稻作文化的起源、传播及演变形式,对稻作文化的现代发展实例进行了分析,总结了稻作文化的现代化传承模式,为稻作文化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建议和展望。  相似文献   

20.
中国稻作农业的起源之前有一个“孕育期”,即与陶器制作、文字发明、天文历法、车辆制造等等中国古典科学技术一样,都先有“孕育期”,摸索前进;稻作农业,从采集食用开始,到移植成功为止,是“孕育期”;再从移植成功开始,到广泛推广,是稻作农业“诞生期”.《仙人洞》下层的采食野生稻,是中国稻作农业的“孕育期”;《玉蟾岩》的移植成功,呈现大籽粒稻谷,有成熟的栽培工艺经验,是中国稻作农业“诞生期”.从此以后逐步推广,中国才成了稻作农业国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