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单头切花菊品质性状综合评价体系构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09年和2010年通过大田试验对收集保存的58个单头切花菊品种主要品质性状进行观察统计,并建立了单头切花菊综合评价体系。应用专家咨询法并结合其他观赏植物评价体系,筛选出13个对单头切花菊品质性状影响较大的因子。应用层次分析法对各影响因子的权重进行定量评价,其中花径对单头切花菊品质影响最大,其权重为0.113;花色和舌状花数次之,其权重均为0.106。对58个单头切花菊品种进行K-Means聚类分析的结果为:优等级品种14个,占24.14%;良等级品种24个,占41.38%;差等级品种20个,占34.48%。品种评价结果与实际生产经验相符,表明应用专家咨询法、层次分析法和K-Means聚类法建立的评价体系可以很好地对单头切花菊品种进行评价和分级。  相似文献   

2.
40个品种菊的切花用途评价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依据菊花Chrysanthemum morifolium切花品种的评价标准,从众多品种菊中初选了40个大花型秋菊品种。将40个初选品种与2个对照品种金黄切花和神马按切花菊的生产要求进行栽培试验,在栽培过程中观察各品种的性状表现,并根据专家意见从菊花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DUS)测试技术中确定出适合于切花选择的14个测试性状:株型、植株高度、茎曲直性、节间长度、叶的硬度、叶柄的着生角度、叶色、花梗长度、外花瓣角度、花径、花色、短日照到开花的周期、清水瓶插寿命和病虫害抗性。每个品种随机挑选10株进行性状测试,最后运用层次分析法赋予各性状一定的权重,通过综合打分,从40个大花型秋菊品种中选出了唐山6-48、桃花尖、麒麟阁、东篱陶黄和黄托桂等5个适合做切花菊的品种,同时建立了一套科学的切花菊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朱顶红花径、花梗高度等6个观赏性状在杂交一代(F1)的遗传表现,为朱顶红遗传育种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外院1号、苹果、红狮子等10个朱顶红品种为亲本,配成12个杂交组合,观测其F1代花径、花梗高度、花梗直径、花色、花型以及花朵开张角度等遗传性状,并与其亲本的相应性状进行比较,计算狭义遗传力。【结果】朱顶红F1代的花径、花梗高度、花梗直径与其双亲比较,表现出明显的衰退现象,杂种总平均花径、花梗高度和花梗直径分别相当于中亲值的89.8%,81.0%和88.1%,但仍有超高亲个体存在;在花色遗传上,红色较红白间色、粉色、白色的遗传能力强;在花型遗传上,重瓣对单瓣表现为显性遗传;在花朵开张角度遗传上,直角和钝角较锐角具有更强的遗传能力。朱顶红花径、花梗高度、花梗直径和花朵开张角度的狭义遗传力分别为81.5%,83.8%,49.4%和22.2%。【结论】朱顶红花径、花梗高度遗传力较高,适宜在世代早期进行严格选择;而花梗直径和花朵开张角度遗传力较低,适宜通过综合方法在晚期世代中选择。朱顶红花色遗传表现为红色遗传能力强,瓣型遗传表现为重瓣遗传能力强,花朵开张角度遗传表现为直角和钝角的遗传能力强。  相似文献   

4.
【目的】明确中国观赏芍药品种资源多样性水平,并从切花品种农艺性状角度分析资源特点,为种质收集、利用与创新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集来自4个主要栽培地的346个中国观赏芍药品种,从品种资源整体和不同栽培地品种两个方面对采集的表型性状进行频率分布统计、变异系数计算和多样性指数计算,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我国观赏芍药品种多个性状多样性丰富,二元性状、有序多态性状和无序多态性状的多样性指数为0.29—1.90,数值性状的多样性指数为1.90—2.08。二元性状、有序多态性状和无序多态性中,花色和花型多样性指数最高,分别为1.90和1.88,其次是花蕾颜色(1.46)和雄蕊瓣化程度(1.42)。数值性状中,株高和茎长多样性指数最高,分别为2.08和2.07,其次是蕾径(2.04)、花径(2.04)和花高(2.01),仅茎粗(1.99)和花梗长(1.90)多样性指数小于2。株高和茎长呈正态分布,株高介于38.50—100.50 cm,茎长介于43.19—120.00 cm;蕾径、花径、花高、茎粗和花梗长等5个指标呈非正态分布,蕾径偏大,分布介于1.22—3.99 cm;花径变异系数最小,为15.65%,分布介于3.11—19.50 cm;花高偏大,分布介于1.73—14.30 cm,变异系数最大,达32.55%;茎粗偏小,分布介于0.18—0.59 cm;花梗长偏小,分布介于5.57—40.00 cm。聚类分析将芍药分为9组,绝大多数组包含来自2—4个栽培地的品种,各组品种的蕾径、花径、茎粗和花梗长间无明显差异,但株高、茎长、花高及雄蕊瓣化程度有一定差异。从切花适用性分析,目前我国观赏栽培品种中受市场喜爱的圆形花蕾且不绽口的品种数量较多,占71.39%;重瓣品种虽然较多,但受市场喜爱的绣球型品种仅占4.9%;79.8%品种花香不明显;71.7%品种有侧蕾;62.7%品种花期为中花期,早花、晚花品种少。不同栽培地品种的株高和茎长无显著差异,但临洮和菏泽品种的茎粗显著高于扬州和洛阳栽培品种,且菏泽品种的蕾径和花径显著更大。【结论】中国观赏芍药的多样性水平较高,作为一种多功能植物,需要注意芍药多样性的保护。但从切花适用角度看,存在直立品种数量少、花香不明显、有侧蕾、花期集中等问题。临洮和菏泽两地栽培品种在茎粗、蕾径和花径上有一定的切花优势。我国芍药品种作为切花筛选和选育尚有不足,各地均需发展创新种质,亟需引入具长茎、单秆、香花和晚花等特征的种质参与育种。  相似文献   

5.
大丽花花型群体表型性状遗传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4个花型群体84个优良大丽花品种为试材,对大丽花7个表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丽花不同花型群体间在茎粗、叶长、叶宽、花径和花梗长性状上差异显著,在株高和叶柄长性状上差异不显著;巨大花型的在叶长、叶宽和叶柄长性状上分化明显,其它花型的叶分化不明显,4个花型群体间在花径和花梗长性状上分化均明显;花径在大花型中与株高、茎粗呈极显著负相关,小花型中与叶柄长显著正相关;4个花型群体内叶长与叶宽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同一花型群体内,不同性状相关程度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6.
多头切花菊品质性状综合评价体系构建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目的】建立多头切花菊品质综合评价综合体系,为快速筛选优良品种和新品种引进与选育提供技术支撑。【方法】2009年和2010年通过大田试验对收集保存的160个多头切花菊品种主要品质性状进行观察统计,并应用专家咨询法、层次分析法和K-Means聚类法建立评价体系。【结果】应用专家咨询法并结合其它观赏植物评价体系,筛选出11个对多头切花菊品质性状影响较大的因子。应用层次分析法对各影响因子的权重进行定量评价,其中株型对多头切花菊品质影响最大,其权重为0.228;花色次之,其权重为0.150;分枝长度居第3位,其权重为0.132。对160个多头切花菊品种进行聚类分析的结果为,优等级品种41个,占25.63%;良等级品种71个,占44.38%;中等级品种35个,占21.88%;差等级品种13个,占8.13%。【结论】品种评价结果与实际生产经验相符,表明应用专家咨询法、层次分析法和K-Means聚类法建立的评价体系可以很好地对多头切花菊品种进行评价和分级。  相似文献   

7.
非洲菊品种间杂交主要观赏性状在F1代的遗传表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14个切花非洲菊品种配制成16个杂交组合,研究了切花的6个观赏性状在F1代的遗传表现。结果发现:(1) 所有观赏性状在F1代都发生了广泛分离,这意味着无性繁殖使亲本品种保持着高度的杂合性;(2) 花色、瓣型两个质量性状表现为倾母性遗传,绿心表现为隐性遗传;(3) 花径、花梗长、舌状花瓣数3个性状在F1代总体上呈明显衰退,但因变异幅度大,仍有超亲个体存在。  相似文献   

8.
胡馨  张职亮  张飞  邓波  房伟民 《中国农业科学》2022,55(20):4036-4051
【目的】 通过建立大花型茶专用菊综合评价体系,筛选出综合表现优异的株系,为大花型茶专用菊新品种选育提供理论参考和物质基础。【方法】 以大花型茶专用菊品种‘金丝黄菊’的46个经田间初选的杂交后代无性株系及5个亲本为供试材料,从农艺性状、感官品质、有效成分等方面共选取花干重、舌状花数、盛花期、株高、冠幅、单株花数、干花产量、抗旱性、抗病性、干花径、干花形、干花色、香气、汤花、汤色、滋味及总黄酮、绿原酸、木犀草苷和3,5-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含量等20个性状指标作为评价因子,利用层次分析法及K-Means聚类分析法建立综合评价体系,开展杂种株系的综合筛选。【结果】 通过对大花型茶专用菊F1代株系性状进行观测与分析,结果表明,较多F1代株系花期相对较晚。其抗旱能力相比‘金丝黄菊’有一定提高,抗病性综合表现一般。较多F1代株系在花部观赏性上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良,但整体上花径没有明显增加,在生长、产量指标及滋味上尚有不足。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性状的权重值,其中干花径权重值最大,为0.148;其次是汤花、汤色、滋味,权重值均为0.084;再次是盛花期和干花产量,权重值均为0.080。通过K-Means聚类分析法将材料划分为3个等级,优等6个、良等29个、差等16个,分别占11.76%、56.86%、31.37%。其中,优等株系相比‘金丝黄菊’来说,其单花花序更重,花瓣宽厚且瓣性更高,花色更为纯正鲜亮,有效成分含量也较高,可进一步进行生产区域试验。【结论】 应用层次分析法及K-Means聚类分析法构建的综合评价体系,最终筛选出5个农艺性状佳、抗性强、品质高的优良株系。  相似文献   

9.
利用‘神马’、‘优香’等5个切花菊品种组配成6个杂交组合,进行其杂交F1代花序直径、小花数目、株高等若干性状的统计分析,研究切花菊杂交F1代若干性状的遗传与变异特性。结果表明:与双亲相比,切花菊杂种一代的花期分离广泛,多介于双亲之间;父母本各花色遗传潜能的大小为:白色粉色黄色绿色,且白色表现出较强的偏母性遗传特点;杂种总平均花序直径、舌状花数目和筒状花数目分别相当于亲中值的85.3%、83.5%和93.6%,但不同杂交组合的杂交优势不一样,且优势表现程度依组合而异;花瓣长度、花梗粗度、株高、茎粗度表现出一定的减小趋势;各性状间具有显著相关性,可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根据育种目标所确定的对切花菊性状的选择方向。  相似文献   

10.
烟草主要农艺性状的杂种优势及亲子关系分析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通过对25个杂种F1,7个农艺性状优势指数分析知:烟草杂种F1不仅具有中亲遗传现象,也存在正负杂种优势,杂优大小顺序是叶数、腰叶长宽比、株高、节距、茎粗、叶宽、叶长;亲子相关分析知杂种F1株高、节距、叶数、叶长宽比与双亲值正相关,与中亲值正相关,与双亲差异无关,而其余性状双亲对F1效应方向不一致,F1与双亲差异负相关;叶片有柄对无柄、小叶耳对大叶耳、心脏形对椭园形为显性;为杂种优势利用提供遗传信息。  相似文献   

11.
王青  戴思兰  何晶  季玉山  王朔 《中国农业科学》2012,45(17):3653-3660
【目的】建立盆栽多头小菊株选的综合评价体系,为快速选育新品种提供依据。【方法】以盆栽多头小菊430个株系为试验材料,选取15个性状作为评价因子,采用灰色关联法和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建立评价系统。【结果】应用层次分析法分析各评价因子的权重值发现,决定盆栽多头菊小菊品质的性状主要为株型、花朵繁密度、株高和花色,所占比重分别为0.2016、0.1560、0.1190、0.0944。在此基础上,依据430个株系的灰色关联度值,将其分为3个等级,优选出43个株型丰满紧凑、花色鲜艳纯正、花朵繁密、综合性状优良的株系。【结论】应用灰色关联法和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可以有效地对盆栽多头小菊各株系进行综合评价,并快速优选出符合育种目标的株系,为选择育种提供了一种相对科学严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氮素对日光温室独本菊‘神马’外观品质影响的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定量研究氮素对日光温室独本菊外观品质的影响,为温室切花菊氮肥管理提供决策依据。【方法】以温室独本菊品种‘神马’(Dendranthema morifolium‘Shenma’)为材料,根据不同定植期、不同氮素处理的试验资料,以生理辐热积为发育尺度,以现蕾期叶片累积氮含量为植株氮素特征指标,定量分析氮素对独本菊品质指标(株高、茎粗、叶片数、花头直径、花颈长)动态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建立氮素对日光温室独本菊外观品质影响的模拟模型,并用独立的试验资料对模型进行检验。【结果】在试验的土壤当季供氮量范围内,叶片累积氮含量对株高和叶片数的影响不显著。模型对株高、茎粗、叶片数、花头直径和花颈长的预测精度较高,模拟值与实测值基于1﹕1线的决定系数(R2)分别为0.99、0.96、0.96、0.97和0.98,相对预测误差(RSE)分别为5.25%、3.04%、8.9%、10.92%和9.22%。【结论】本研究建立的模型可以为日光温室中秋菊品种‘神马’生产中的氮素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3.
菊属种间杂种若干花器官性状的表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菊属种间杂种部分花器管性状的遗传表现,为远缘杂交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二倍体野生种甘菊、菊花脑和异色菊,四倍体野菊,同源四倍体菊花脑,栽培菊花(六倍体及其非整倍体)及其种间杂种F1代的花器官性状进行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杂种总平均舌状花数目、筒状花数目和花序直径分别相当于亲中值的112.4%、108.0%、118.6%,且从二倍体物种组合到二倍体与四倍体组合再到二倍体、四倍体与栽培菊花组合,平均舌状花数目、筒状花数目和花序直径杂种优势逐渐降低,但二倍体野生种组合的筒状花数目除外。【结论】F1代的舌状花数目、筒状花数目和花序直径具杂种优势;栽培菊花比二倍体、四倍体的花色遗传能力强,白色、紫色遗传能力大于黄色;平盘型遗传能力比单窄瓣型强;多瓣型遗传能力比单瓣型强。  相似文献   

14.
菊花花器性状杂种优势与混合遗传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花器是菊花观赏价值的最直观表现,了解花器性状的杂种优势和遗传基础以指导菊花育种实践。【方法】以单瓣型秋菊品种‘雨花落英’为母本和重瓣性高的夏菊品种‘奥运含笑’为父本配制F1杂种,调查F1世代6个花器性状在2008-2009两个年度的表型资料,运用单个分离世代的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6个花器性状进行遗传分析。【结果】6个花器性状均存在一定的杂种优势,除管状花数外,花径、舌状花数、舌状花长、舌状花宽和心花直径5个花器性状的中亲优势值均达极显著水平,其中亲优势率分别为-3.19%,-25.17%,-4.46%,-12.81%和5.06%。舌状花长和舌状花宽2个性状无主基因控制;花径符合A-1模型,主基因加性效应(0.618)大于显性效应(0.168);舌状花数符合B-2模型,第一对主基因加性效应(24.575)大于第二对(13.120),显性效应均为0;管状花数符合A-4模型,主基因表现为负向完全显性;心花直径符合表现为加性效应的两对主基因控制的B-3模型。花径、舌状花数、管状花数和心花直径4个花器性状的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66.69%,80.99%,58.24%和56.49%,属于高度遗传力。【结论】杂种优势和超亲分离现象普遍存在,其中花径、舌状花数、舌状花长和舌状花宽4个性状的杂种优势存在显性效应;在花径、舌状花数、管状花数和心花直径4个性状上存在主基因控制且多表现为加性遗传效应,这些主基因存在的发现为菊花花器性状的QTL定位分析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的深入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基于AHP的中国传统盆栽菊花产业化品种筛选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目的】建立中国传统菊花品种综合评价体系,为筛选和利用适宜产业化生产的品种提供依据。【方法】通过田间盆栽试验对32个大花型秋菊品种的19个观赏性和适应性指标进行观测统计,应用层次分析法,从观赏性状、抗逆性、栽培流程3个方面出发,构建传统菊花品种综合评价体系。【结果】确定了19个评价因子的权重值,其中花色、苗期生长势、株高、脚芽萌发力、自然花期时间、苗期抗旱性的权重分别为0.1469、0.1206、0.0959、0.0815、0.0815、0.0679,所占比重较大;依据品种综合评价得分,将试验品种划分为优良品种、较优种、较差种、差种4个等级,其中优良品种整体性状符合选择目标,可直接进行产业化生产。【结论】筛选出7个既有中国传统特色,又适于规模化生产的盆栽菊花品种,为进一步开发中国传统菊花品种提供了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多头切花菊品种茎、枝特性评价体系构建与品种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茎、枝特性是切花菊的重要商品性状,建立多头切花菊茎、枝特性评价体系,为筛选优良茎、枝特性的品种提供理论指导。【方法】通过对多头切花菊300个品种的9个与茎、枝特性相关的性状进行连续两个年度的观察记录,借助专家调查法、层次分析法以及K-Means聚类分析法建立评价体系,并进行品种评价。【结果】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9个性状的权重值,其中花朵横向聚拢程度和花朵竖向聚拢程度的权重值最大,均为0.219,其次是花枝角度、茎充实程度,权重值分别为0.123、0.121;综合9个评价指标,通过K-Means聚类分析法将300个品种划分为4个等级,62个品种为优秀、114个品种为良好、80个品种为一般、44个品种为较差,分别占比为20.7%、38%、26.7%、14.6%。【结论】运用专家调查法、层次分析法和K-Means聚类分析法构建出的评价体系可以有效的对多头切花菊品种茎、枝特性进行评价分级,筛选出的优良品种可以在生产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寻求库尔勒香梨杂交植株性状早期选择的有效指标.[方法]观察12个库尔勒香梨杂交组合一年生实生苗的叶形、叶基、叶缘、叶脉、叶片颜色等叶片形态特征,测定各杂种实生苗组合的株高、地径、叶长、叶宽、叶柄长等相关植株性状,对杂交组合间植株性状分离变异状况及差异程度进行分析.[结果]12个库尔勒香梨杂交组合中,父本为早酥、晋蜜、翠冠、酸梨生长势较强,父本为81-15-10杂交组合叶片出现明显变异,呈掌状缺刻形,一年生杂种实生苗在组合内各性状存在分离变异,其中叶片大小和株高变异系数最大,可以作为杂交苗植株性状早期选择的有效指标.[结论]库尔勒香梨杂种实生苗组合内各植株性状的分离表现结果,可为库尔勒香梨杂交育种的早期性状鉴定和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