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污染水域克氏鳌虾体内重金属选择性富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了生长于重金属重度污染环境下的克氏鳌虾体内及生长水域的水样、底泥等样品中Zn、Cu、Cd、Pb等重金属含量。结果表明:水样中Zn、Cd、Pb含量分别是地表水环境质量Ⅲ类标准的2.73、33和11.6倍,Cu含量高于I类而低于II类水标准;底泥中Zn、Cu、Cd、Pb含量分别是江西省水体底泥重金属平均背景值的20.5、12.8、221和11.9倍;克氏鳌虾体内Zn、Cu含量平均值分别是国家食品卫生限量标准的19.5和2.1倍,而Cd、Pb在所有样虾体内中均未检出。克氏鳌虾对重金属可能存在选择性富集机制。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贵州草海小龙虾不同部位重金属的富集情况及与其生活环境间的关系,为小龙虾的安全健康养殖和水体重金属污染状况的科学评估提供依据。【方法】采集草海不同样地的水样、底泥和小龙虾样品,并对草海小龙虾进行不同浓度重金属Cu~(2+)和Cd~(2+)室内富集试验,运用原子吸收法测定小龙虾不同部位Cu、Cd、Pb、Zn、Hg等5种重金属的含量,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方差分析对小龙虾不同部位重金属富集情况与样地环境进行分析。【结果】5种重金属元素在小龙虾样品、底泥和水样中均有检出,检出率100%,5种重金属在小龙虾不同部位含量由大到小均呈现出内脏虾壳虾肉的规律;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小龙虾样品中的Cd、Pb、Zn含量与底泥中的相应元素具有显著正相关,与水样具有一定相关性但相关性不显著;室内不同浓度重金属Cu~(2+)和Cd~(2+)富集试验显示,随着重金属离子的浓度增高,小龙虾内脏中的重金属含量升高,虾壳、虾肉、螯肢变化不明显。【结论】小龙虾不同部位对重金属的富集能力不同,小龙虾体内重金属含量的高低与环境中重金属含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东湖底泥肥料化利用研究——以培养小白菜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伟斯  杜耘  吴胜军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1):15202-15204
通过研究不同体积比例分配的东湖底泥和黄棕壤混合物对小白菜生长的影响,初步探讨了在营养元素和重金属方面利用东湖底泥种植小白菜的可行性。结果表明,东湖底泥营养元素远超过背景值,但是重金属污染并不严重。小白菜在基质中生长状况良好。底泥中Cd、Zn、Cu含量虽超过国家土壤环境二级标准,但是所培养的小白菜体内Cd、Cu、Zn含量基本在蔬菜重金属标准范围内。Zn值接近蔬菜重金属标准,成为利用东湖底泥种植小白菜的限制性因素;  相似文献   

4.
苍南县主要水产品及产地水域重金属污染评价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苍南县主要水产品、产地水体和底泥重金属含量测定结果表明,水产品中汞、铅、镉、铬、铜的含量均未超标,而在紫菜、缢蛏中砷含量较高,这与此类生物本身具有的富集作用有关。在紫菜、缢蛏养殖场底泥中也有类似的结果。除个别水样汞含量超标外,其余重金属含量均属正常。  相似文献   

5.
铜锈环棱螺对汉江中下游重金属污染的指示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汉江中下游代表性淡水贝类-铜锈环棱螺(Bellamya aeruginosa)为研究对象,研究Hg、As、Pb、Cd、Cu、Zn 6种重金属元素在螺体内的积累和空间分布情况。结合对照水样以及采样点底泥的重金属含量,分析了铜锈环棱螺作为该地区重金属指示性生物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开封河流底泥中重金属垂直迁移与生态风险问题,分层采集了开封城郊三条河道底泥剖面样品,采用连续提取法测定底泥中Cd、Cr、Cu、Ni、Zn和Pb等6种重金属的赋存形态及总量,用风险评估编码法进行底泥重金属的污染评价。结果表明,底泥样点中Cd、Cu、Zn和Pb含量远高于中国水系沉积物背景值,不同采样点底泥剖面中重金属形态含量随深度变化特征存在显著差异,且没有呈现出一定的分布规律性;河流下游底泥剖面样点中Cd、Cr、Cu、Ni、Zn和Pb含量高于河流上游底泥中重金属含量,Cd和Zn以弱酸可提取态与残渣态为主,Cr、Cu、Ni和Pb以残渣态为主。风险评估编码法评价结果表明,表层(0~10 cm)底泥重金属对环境构成的风险大小依次为CdZnCuNiCrPb;在剖面上,Cd以高和极高风险等级为主,Zn处于中等风险到高风险等级之间,Cu和Ni处于轻微到中等风险等级之间,Cr和Pb以轻微风险级为主。  相似文献   

7.
沉水植物对养殖池塘底泥中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究苦草、黑藻、菹草等沉水植物修复对养殖池塘底泥中重金属的去除效果及其生物有效性,对沉水植物修复前后底泥中重金属Cu、Zn、Pb、Cd、Hg、As、Cr的总量和赋存形态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沉水植物修复可以有效去除底泥中重金属污染并降低生态风险,其中对底泥中Cu、Pb、Cd、Hg的去除率较高,但对Cr的去除率较低。不同季节生长的沉水植物对不同重金属的修复效果不同。聚类分析显示,苦草、黑藻等春夏季生长沉水植物对Cd、As、Cu、Zn、Pb的去除效果较好,而菹草等越冬沉水植物对Cr的去除作用较好。形态分析显示,底泥中生物有效态含量和迁移率(MF)较高的Cu和Cd在沉水植物修复后底泥中生物有效态含量和迁移率相比其他元素显著增加。此外,相关性分析显示,底泥中重金属的去除率与其生物有效态含量和迁移率均呈现极显著正相关(P0.01)。因此,底泥中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态含量和迁移率可以有效表征沉水植物对底泥中复合重金属污染的去除效果。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泰州与连云港的小龙虾及养殖底泥和水体进行取样,利用AAS和ICP-AES检测了样品中Zn、Cu、Pb、Cr、Ni和Cd的浓度。结果表明,小龙虾肉可以放心食用,但虾头(含虾黄)与虾壳中重金属均严重超标;龙虾按不同周期检测出来的重金属数据相差不大,按雄雌来分也无明显变化规律。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小龙虾体内重金属与底泥高度相关(r0.8)。人工饲养小龙虾试验结果显示小龙虾体内重金属和水体内的浓度总体上具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本实验研究小龙虾各部位重金属的分布规律以及环境对小龙虾影响,并探索小龙虾在富集和去除重金属方面的潜在价值。选择泰州与连云港的小龙虾及养殖底泥和水体进行取样,利用AAS和ICP-AES检测了样品中Zn、Cu、Pb、Cr、Ni和Cd的浓度。实验表明:小龙虾肉可以放心食用,但虾头(含虾黄)与虾壳中重金属均严重超标;龙虾按不同周期检测出来的重金属数据相差不大,按雄雌来分也无明显变化规律。Pearson 相关性分析表明小龙虾体内重金属与底泥高度相关(r>0.8)。人工饲养小龙虾实验结果显示小龙虾体内重金属和水体内的浓度总体上具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资江疏浚底泥重金属的赋存形态及其生态风险,对资江沿线18个底泥采样点的Cd、Zn、Cu、Pb、Ni、Cr、As的总含量及各赋存形态含量进行分析测定,同时进行重金属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Cd的污染最严重,100%的点位风险筛选值超标,66.7%的点位风险管制值超标;其次是Zn、Cu和As,风险筛选值的点位超标率分别为55.6%、50.0%和22.2%;Pb、Ni、Cr的含量均未超过风险筛选值。Cd和Zn的可交换态和碳酸盐结合态占比较大,易被生物利用。As仅以铁锰氧化物结合态和残渣态存在,Pb和Cr可交换态和碳酸盐结合态含量低且总量未超标,因此风险较低。7种重金属地累积指数中偏重度、重度和严重污染与潜在生态风险指数中的强、很强、极强生态危害的比例相似。Cd、Cu、Zn为资江较典型的重金属污染物,建议疏浚过程中进行重点监测,实施污染监控和环保处置措施,预防疏浚底泥利用过程中重金属的危害和生态风险。  相似文献   

11.
水产品及其环境重金属含量监测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苏中地区重金属指标污染情况,研究水产品与产地环境重金属含量的内在联系。结果显示,水产品中Hg、Cd都有检出,As均未检出,且Cd的含量普遍较高,其中南美白对虾中Cd含量为0.19 mg/kg,是限量值的1.9倍,超标严重;养殖水中的Hg、As均有微量检出;底泥中Hg、Cd、As均有检出。水产品中的Cd含量与底泥中的Cd含量极显著正相关(r=0.993 2**);水产品中Hg含量均高于养殖水中的Hg含量,鲫鱼的Hg蓄积倍数高达264.3倍,鱼类对水中的Hg具有显著的生物富集作用;产地环境中As含量对水产品中As含量的影响很小。可见,所选水产品和产地环境中的Hg、As含量均符合无公害水产品/产地环境要求,该地区的水产品总体上在可安全食用的范围内。  相似文献   

12.
太湖流域典型湖泊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水体沉积物是重金属元素的重要载体,其含量高低能够反应水系环境质量状况.本文研究了太湖流域典型湖泊沉积物表层(0~20 cm)重金属元素的全量和有效量,并利用潜在污染生态危害指数法评价了湖泊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的风险.根据国家海洋沉积物质量一类标准、生态危害临界值(TEL)和国家土壤质量一级标准,湖泊进水口底泥中重金属的复合污染较严重,其它区域沉积物中的重金属全量也有不同程度的超标现象,底泥中污染重金属主要为Cu、Cd、Ni、Zn.根据国家土壤质量一级标准计算的底泥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性指数(RI)表明,进水口区域为中等污染风险,而湖泊的围网养殖区处于轻度污染风险.底泥中Cd、As、Cu、Ni之间相关性明显,Pb与其他重金属元素间的相关性不显著.这说明湖泊底泥中大多数重金属的污染来源相同,主要是工业污染及沿岸排污;而Pb可能易于沉积和被吸附,导致其在湖泊进水口迅速沉降,因此其空间分布与其他重金属不同.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陕西省产地养殖鱼类重金属的含量水平、分布特征以及食用安全。[方法]以陕西省主要水产品养殖区的主要养殖品种为抽样监测对象,应用原子吸收和原子荧光分光光度法,分别测定陕西省陕南、关中、陕北7个地市随机采集的当地主要养殖水产品肌肉中锌(Zn)、铜(Cu)、汞(Hg)、砷(As)、镉(Cd)、铅(Pb)的含量。并依据食品中污染物限量国家标准和水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限量标准分析重金属在陕西省养殖水产品中的分布特征和食用安全性。[结果]陕西省养殖水产品肌肉中重金属平均含量依次为ZnCuHgPbAsCd;其中Zn检出率最高,为100%,As检出率最低,为39.3%;Zn、Cu、As、Hg含量水平在不同食性养殖水产品中存在显著性差异,Pb和Cd含量水平无显著差异;陕西省不同地区养殖水产品As和Hg含量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Zn、Cu、Pb、Cd含量水平无显著性差异。食用安全性评价表明,陕西省主要养殖水产品的重金属综合污染指数小于1.0,无污染;综合污染指数关中地区(0.154)陕南地区(0.085)陕北地区(0.061)。[结论]研究可为渔业管理部门了解水产品质量安全状况,开展渔业环境及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长三角地区池塘养殖水产品重金属含量及其健康风险评价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为全面了解长三角地区池塘养殖水产品重金属污染现状及食用风险,于2015年5月至11月分别在上海、江苏和浙江的13个养殖池塘采集了5类共13种水产品并进行了重金属含量的测定,同时根据每周可耐受摄入量(PTWI)及风险评价指标分别评价了其食用安全性和健康风险。实验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水产品体内重金属Cr和As的残留量很低,Cu和Pb有近60%的样点超标,而Cd在所有样点都超标,且底栖类水产品中重金属的浓度高于鱼类。根据每周水产品摄入量进行食用安全性评价的结果表明,Cu、Pb、Cr和As 4种重金属的百分比都小于100%,但Cd的占比远远超过100%,存在较大威胁。健康风险评价结果显示:部分水产品存在食用风险,且该风险主要由重金属Cu和Cd所贡献;就水产品种类而言,鱼类水产品的整体健康风险低于底栖类水产品。通过与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的比较及相关性分析,初步得出长三角地区养殖池塘水产品体内的重金属Cd、Cr和As的残留可能与养殖池塘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污染有关。  相似文献   

15.
溱湖鱼虾中重金属含量的调查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测定了溱湖鱼虾中Pb、Cd、Cu、Cr、Zn、Hg和As等7种重金属含量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溱湖鱼虾中7种重金属含量均低于国家无公害水产品重金属卫生限量值,所有样品都未发现超标现象,且7种重金属含量分布呈现一定的种群差异。  相似文献   

16.
选取我国南方平原区有作物生长障碍的典型旱地和水田,采集土壤样品进行分析,诊断作物生长障碍因子。结果显示,施用底泥的水田和旱地土壤p H值均显著下降,而有效硫、电导率以及土壤DTPA态重金属(Ni、Zn、As、Cr、Co、Cu、Hg和Sn)均显著升高:土壤p H最低值为3.63,有效硫最高值达1 667.74 mg·kg-1,电导率为2 216.67μS·cm-1。分析表明,施用底泥引起的土壤酸化和部分DTPA态重金属(特别是Ni、Zn、As和Cr)含量的升高是影响作物生长的主要因素,底泥中的盐分对其也可能有一定影响。因此,河湖库底泥农用前须进行分析和风险评估。  相似文献   

17.
通过现场调查采样及室内分析,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和修正的欧洲共同体标准物质局(BCR)连续提取法研究河南省淮河流域底泥中重金属铜(Cu)、锌(Zn)、铅(Pb)、铬(Cr)、镍(Ni)、镉(Cd)污染状况及特征,并利用N.L.Nemerow综合污染指数法和地累积指数(Igeo)法对重金属污染状况和潜在生态风险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河南省淮河流域中各重金属浓度均表现为表土底泥,其中表土Cr含量与底泥Cr含量差异不显著,Pb、Zn占重金属总量比例较高,Cr、Cd占重金属总量比例较小;河南省淮河流域中养分含量均表现为表土底泥,其中表土全磷含量与底泥全磷含量差异不显著。(2)Pearson相关性分析可知,河南省淮河流域底泥中有机碳含量与大部分重金属浓度均呈极显著正相关;除了Cr浓度与全钾含量呈显著正相关,Cr、Ni浓度与养分含量均没有显著的相关性。表明有机碳是影响这些重金属元素分布特征的重要因素,但有机碳的这种特性并非适用于所有重金属。(3)河南省淮河流域表土和底泥Cu、Cr主要以酸溶可交换态形式存在,Pb、Cd只要以水溶态形式存在,Zn则主要是以可氧化态和可还原态2种不稳定形态存在,Ni较均匀地分布于5种形态中;表土和底泥中6种重金属生物活性系数大小依次为CuNiCrZnPbCd,表土和底泥Cu、Ni表现出相对较高的不稳定性和可利用性。(4)河南省淮河流域表土和底泥重金属Cu、Zn、Cr、Ni单因子污染系数均值均小于1,多数属于安全级别,Pb、Cd单因子污染系数均值均大于1,属于轻度污染水平;表土和底泥污染系数均值由大到小依次为PbCdCrCuZnNi。(5)河南省淮河流域表土和底泥中重金属危害指数(Ei)基本表现为CdPbCuCrNiZn,其中表土和底泥毒害性最强的是Cd、Pb,多数处于严重危害范围(160Ei≤320),表土和底泥其他重金属的危害指数值则较小(Ei≤40),均处于低风险水平;各重金属污染水平基本表现为表土底泥。(6)累积指数(Igeo)评价结果表明,河南省淮河流域表土和底泥各种重金属元素的富集程度为CdPbZnCuNi、Cr,表土和底泥Cd、Pb元素达到了3级及以上的污染程度,其他元素则是轻污染、中污染或者无污染水平。  相似文献   

18.
采用温室盆栽试验,对生长于污泥中的几种耐性植物遏蓝菜属(Thlaspigoesingense)、羽叶鬼针草(Bidensmaxi-mowiczianaOett)、酸模(RumexacetosaL.)、紫苜蓿(MedicogosativaL.)和印度芥茉(Indianmustard)的植物干重、体内重金属(Cu、Zn、Pb、Cd)的含量、叶片中叶绿素含量和植物根系对重金属的活化率做了研究。结果表明,生长于污泥中的植物其干重比对照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羽叶鬼针草与对照相比差异极显著;不同植物对不同重金属的吸收量亦不同;各种植物叶片中的叶绿素含量变化不同,与对照相比,差异不显著;遏蓝菜对Cu、Zn的活化率最高,印度芥茉对Cd的活化率最高。  相似文献   

19.
东北地区鲤、鲫、草鱼肌肉中重金属含量评价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2012年8月至9月,在东北三省的哈尔滨、绥化、齐齐哈尔、长春、舒兰、前郭、沈阳、铁岭、辽阳9个市县45家鱼场采集鲤鱼、草鱼、鲫鱼共计177个样品,利用微波消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检测样品中As、Hg、Pb、Cd、Cr、Cu、Zn 7种重金属(含类金属As)含量。这7种重金属元素在不同鱼类肌肉中残留范围分别为nd~0.534、nd~0.175、nd~1.76、nd~0.130、nd~0.521、nd~2.00mg·kg-1和1.68~27.2 mg·kg-1(湿重)。7种重金属在3种鱼体中的平均含量均低于限量标准,但个别样品鱼体肌肉中As、Cd和Pb含量超出国家水产品质量安全标准,超标率分别为0.6%、1.1%和9.0%。Pb超标样品多来自于局部区域或个别渔场。东北地区3种鱼肌肉中7种重金属综合污染指数(MPI)在0.113~0.163之间,三种鱼肌肉中的Zn、As、Hg的含量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鲫鱼体内重金属总体含量明显高于鲤鱼和草鱼,不同省份之间鱼体肌肉的Cr含量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吉林省明显低于黑龙江省和辽宁省。研究结果反映了东北三省养殖的3种大宗商品鱼类重金属的污染状况,对了解该地区水产品质量安全状况以及开展环境及水产品安全评价等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采集玉米籽粒及对应土样,分别测定籽粒Cu、Pb、Ni、Zn、Cr五种重金属元素的含量和土壤中五种重金属 DTPA态的含量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表明,玉米籽粒中Pb、Ni、Cr含量与土壤相应元素DTPA态极显著正相关,Cu、Zn的相关性不显著;将 Cu、Zn分别与另四种重金属元素进行偏方差分析,结果反映其它四种重金属元素含量与籽粒中Cu含量相关性不显著;土壤中Cu含量与籽粒中Zn含量显著正相关。依据模拟的回归模型,可以通过检测土壤重金属DTPA态的含量来预测玉米籽粒是否有重金属超标的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