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2 毫秒
1.
农业面源污染主要包括化肥、农药、地膜残留、农业废弃物及污水灌溉对土壤和水体的污染,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地膜及污水灌溉和大量农业废弃物随意丢弃,不仅对土壤、水体等造成严重污染,而且影响农产品质量,危害人民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2.
新疆阿克苏地区棉田残膜污染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分析新疆阿克苏地区棉田地膜残留量,为阿克苏地区棉田残膜污染防控提供数据参考和理论依据.[方法]新疆阿克苏地区棉田经过多年的覆膜栽培技术,土壤中地膜残留量较大.对该地区棉田地膜残留状况、残膜分布特点、影响因素进行调查,采用梅花采样法采样,按照不同耕层以及不同残膜面积分类统计.[结果]阿克苏地区棉田土壤中地膜平均残留量高达134.09 kg/hm2,污染严重.残膜在土壤0~30cm耕作层中都有分布,三个层面(地表、0~12 cm、12~30 cm)中的残膜量依次约占总量的5.88;、44.92;和49.20;.残膜主要是以4~25 cm2的大小存在于土壤中,土壤中残膜质量与残膜片数呈正相关关系.阿克苏地区各县与第一师各团场相比棉田地膜残留量较多.[结论]土地管理模式和农作方式是影响地膜残留量的主要因素,通过对阿克苏地区各县和第一师各团场对比表明,土地管理模式较好的地区棉田地膜残留量相对较少.  相似文献   

3.
新农村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研究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新农村建设中生态环境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一)水污染严重农业种植施用化肥和农药对农村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化学肥料、农药的大量施用,过量的肥料、农药渗入浅层地下水,使地下水硝酸盐含量增加,将加重水质的污染,造成水质净化难。尿素和碳氨过量施用,使水体氮含量增加,造成耕地退化。大量施用农药对植物和土壤的残留影响很大,尤其是剧毒农药和生长激素不但破坏了农产品品质,而且在大气、土壤、水体间残留短期内难以消减。  相似文献   

4.
残留地膜对土壤污染及棉花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棉田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的广泛应用,残留地膜对土壤污染逐年大幅度的增加,试验结果表明地膜残留于土壤中使土壤物理性状恶化。主要表现在土壤水份下渗和上渗系数降低。使棉田出苗率降低,死苗率上升,改变了植株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形态,使主根下扎深度变浅,不利于根系对土壤深层水的吸收利用,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减产。虽然目前棉田地膜残留量尚未对棉花产量构成明显影响,但对自然环境污染程度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华北典型农区棉田土壤中地膜残留特点研究   总被引:41,自引:10,他引:31  
以华北典型农区一河北省邯郸市作为研究对象,对不同覆膜年限棉田地膜残留状况进行了分析研究.力求揭示棉田土壤中残膜数量、形态的时空变化特点.结果显示,邯郸地区棉田地膜平均残留量在59.1~103.4kg·hm-2之间.土壤中残膜含量与覆膜年限有关,覆膜年限越久,残留量越高.连续覆膜2 a、5 a和10a的棉田中地膜残留量分别为59.1、75.3和103.4kg·hm-2,且土壤中的残膜数量分别为393万片·hm-2、544万片·hm-2和965万片·hm-2.残留地膜主要集中在表层土壤中,3个土层(0~10 cm、10~20 cm、20~30 cm)中的残膜数量依次约占总量的75%、20%和5%.研究结果还显示覆膜时间越长.深层土壤残膜量越高.小块膜明显多于大块膜,3种不同面积大小(<4 cm2、4~25 cm2、25 cm2)的残膜片数分别约占总量的65%、30%和5%.  相似文献   

6.
地膜覆盖是我国农业应用最为广泛的农艺技术之一,极大地促进了我国棉花产业的发展,推动了我国棉花主产区的变化。笔者采用实地调研和文献统计数据,对我国主要棉区地膜应用和残留污染特点进行大范围采样,获取第一手数据;同时,对过去几十年中与棉花地膜覆盖技术应用数据进行整理归纳,总结了我国棉花生产格局的变化特点,分析了地膜覆盖技术对我国棉花产业的影响,探讨了主要棉区农田土壤地膜残留污染特点和趋势。结果显示,我国棉花的主产区从过去的黄河和长江流域迁移到现在的西北内陆地区(主要是新疆),其种植面积占全国的70%。新疆等西北内陆地区自1986年开始规模化应用地膜覆盖技术后,棉花单产(皮棉)快速上升,现在已经超过2 000 kg/hm~2,大幅度超过长江和黄河流域的棉花单产。同时,新疆棉区地膜覆盖应用所带来的残留污染已成为该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新疆连续10 a和20 a覆膜的棉田土壤中残膜量分别为259.70±36.78 kg/hm~2和307.90±35.84 kg/hm~2。因此,地膜覆盖是我国棉花生产格局变化的主要驱动力之一,对保持我国棉花生产的稳定至关重要,但同时棉田地膜残留污染非常严重,必须尽快研究棉田地膜残留污染的应对策略,实现地膜残留污染的有效防控。  相似文献   

7.
黄河三角洲地区棉田地膜残留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准确掌握黄河三角洲地区棉田土壤残膜的分布特征,科学制定棉田地膜污染防治对策,在黄河三角洲棉花主产区东营市开展了棉田地膜调查与残留监测研究,选择5个典型棉田进行取样,测定土壤中的残膜数量、分布密度及残膜面积等。结果表明:20年以上棉田的土壤地膜残留量为18.84~53.53 kg/hm~2,地块间差异较大。地膜残留密度(22.5~34.0)万块/hm~2;残膜大小差异较大,25 cm~2以上的残膜占残膜总块数的94.1%,100~500 cm~2的残膜占一半以上,500 cm~2以上的大片残膜约占21.0%。黄河三角洲棉区,土壤中地膜残留以"残块大、厚度薄、回收难"为主要特征,并具有向深土层迁移的可能,生态风险较高。  相似文献   

8.
一、新农村建设中生态环境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一)水污染严重农业种植施用化肥和农药对农村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化学肥料、农药的大量施用,过量的肥料、农药渗入浅层地下水,使地下水硝酸盐含量增加,将加重水质的污染,造成水质净化难。尿素和碳氨过量施用,使水体氮含量增加,造成耕地退化。大量施用农药对植物和土壤的残留影响很大,尤其是剧毒农药和生长激素不但破坏了农产品品质,而且在大气、土壤、水体间残留短期内难以消减。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我县农业生产的发展,农膜、化肥及农药等农资使用量及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蔬菜尾菜、生物秸秆废弃物不断增大,影响农村环境卫生,造成资源浪费,而且残留在土壤中的地膜污染土壤影响作物生长,导致作物减产,严重影响生态环境,亟须采取综合措施进行治理。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武山县农业生产的发展,农膜、化肥及农药等农资使用量及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蔬菜尾菜、生物秸秆废弃物不断增大,影响农村环境卫生,造成资源浪费,而且残留在土壤中的地膜污染土壤影响作物生长,导致作物减产,严重影响生态环境,急需采取综合措施进行治理。  相似文献   

11.
分析河南省平舆县农业环境污染的主导因素:土壤受废水、农药、化肥、地膜、畜禽粪便对环境污染现状,探讨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2.
完全降解(Reverte添加剂)地膜在棉花中的应用与示范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验证Reverte添加剂生物降解地膜在棉田中消除残膜污染和对棉花产量的影响.[方法]试验设置:(1)在相同田间水肥条件下,设置Reverte降解地膜与普通地膜在棉花上的生产对比试验;(2)分四个时间段,观测降解过程,测量Reverte降解地膜在棉田中的破碎情况;(3)把埋土和暴露在阳光下不同时间的8个样品放置老化箱中,测其脆化度.[结果]Reverte降解地膜与普通地膜相比,对棉花生育期和产量无明显影响;Reverte降解地膜在棉田中达到了消除残膜污染的效果.棉花诱导期120 d覆膜129 d时,地膜大面积崩裂并形成不规则小块和碎片,部分土地裸露面在85;左右,达到生物降解第一阶段(崩裂阶段).土壤表面小块残膜和埋于土壤中的残膜经红外线分析测定其羰基系数,进行计算分别为2~3月和3.8~4月进入生物降解第二阶段(生物降解阶段).[结论]Reverte生物降解地膜在棉田中有显著的崩裂,小块残膜脆裂现象.小块残膜最终在自然环境中被完全降解为二氧化碳、水,进一步研究还有待于堆肥模拟试验.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我国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农业面源污染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环境问题。目前,造成农业面源污染的原因主要是化肥农药的过量施用和流失,畜禽和水产养殖业污染,水土流失,作物秸秆大量废弃以及农膜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具有分散性、广泛性、随机性等特征,对土壤、水体、大气造成负面影响。本文针对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从生物、物理、化学以及农业管理等角度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及措施,以期有效治理农业面源污染,保护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液体地膜覆盖对滴灌棉花生长及土壤水温盐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干旱区棉田残膜污染日益严重,液体地膜覆盖能从根本上杜绝农田残膜增加。为探索液体地膜代替塑料薄膜与滴灌结合的可行性,采用测坑试验研究3种覆盖方式[液体地膜覆盖(LFD)、塑料地膜覆盖(PFD)和裸地对照(NFD)]对滴灌棉花生长及土壤水温盐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LFD棉花可提高土壤含水率和地温,加快滴灌棉花前期生长速度及适度抑制后期旺长。平均籽棉产量较NFD增长7.2%,相对PFD降低2.1%。LFD棉花对土壤环境无不良影响,在干旱区滴灌棉田具有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我国地膜覆盖和残留污染特点与防控技术   总被引:36,自引:13,他引:23  
地膜覆盖技术已成为我国农业应用最为广泛的农艺技术之一,但同时地膜残留污染也成为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系统分析梳理地膜覆盖种植技术、地膜残留污染的特点及防控技术对于该技术合理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已有工作基础上,系统分析了我国地膜覆盖种植技术应用情况、地膜残留污染特点和防治技术。结果表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地膜用量及覆盖面积一直呈大幅度上升态势,年增长率在8%左右,1991-2011年20年间,地膜使用强度增加了3~10倍,但存在明显区域差异。总体上,北方省区的地膜使用强度大,增长幅度快。地膜覆盖应用作物也从经济作物扩大到粮食作物,应用面积最大作物依次为玉米、蔬菜、棉花、烟草和花生等。地膜覆盖技术的应用产生了巨大效益,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污染危害。长期覆膜农田土壤中都存在程度不同的残膜污染,残留量一般在71.9~259.1 kg·hm-2。西北地区是残膜污染最严重的地区,土壤中残膜量远远高于华北和西南地区。残留地膜大小和形态多种多样,主要有片状、蜷缩圆筒状和球状等,在土壤中呈水平、垂直和倾斜状分布。目前,我国地膜残留污染防治技术滞后,人工回收是普遍和主要的回收形式,其他防治技术如机械回收、节约型地膜应用、生物降解地膜尚未较大规模应用。当前,为防止地膜残留污染进一步加剧,急需修订完善地膜标准和加强质量监管,提高可回收性;推广节约型地膜使用技术和残膜回收技术;开展地膜覆盖技术适应性研究,促进技术合理利用。  相似文献   

16.
广西农村污染表现在生活垃圾、水体污染严重,化肥、农药过度使用导致生态污染,农用地膜处理不当导致土壤、大气污染,畜禽粪便排放导致江河、湖泊污染等。主要原因是环保意识薄弱、农业生产方式粗放、治污设施不足和对污染治理不力等。可以通过加强环保宣传教育,全面推进"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促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型、完善治污设施及加大农村环保执法力度,进而解决广西农村污染问题。  相似文献   

17.
通过调查监测,宁夏农村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集中体现在化肥污染、农药污染、畜禽粪便污染、农膜污染及农村生活污染5个方面,但其影响和污染主要表现在对水环境和土壤环境的污染上。其中,对水环境的污染形式则是通过地表径流和地下淋溶把过剩的氮、磷、有机农药、无机盐等带到地表水和地下水中,致使地表水富营养化,破环水生态环境,鱼虾难以生存。对土壤环境的污染形式是通过农业投入品超量施入,在改变土壤物理性状、破环土壤通透性、造成土壤板结、粘结的同时,造成重金属离子和病原菌的积累,给农产品质量安全带来危害。  相似文献   

18.
新疆南疆棉农生产行为对土地退化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010年新疆南疆农户调查资料为基础,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影响南疆土地退化的棉农生产行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棉农的文化程度、现有的棉花种植规模、作物种植模式、化肥的施用、地膜的残留、农业科技的培训与推广等因素对南疆棉田土地退化有显著影响.对此提出加大对棉农的教育与培训力度、优化棉花种植规模与模式、合理进行农资投入等措施以有效防治南疆土地退化.  相似文献   

19.
临沂市农用地膜残留系数研究与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农业地膜作为农业增产的重要手段,在带来显著经济效益的同时,残膜污染越来越引起重视,本研究采用实地调查和定位点采样,对主要覆膜作物及典型覆膜农区进行了实地调查,对3种主要覆膜作物、不同土壤类型设立定位监测点进行采样分析,初步摸清了影响地膜残留的主要因素和变化规律。从本次研究发现,所有监测地块农田土壤中地膜残留量均低于20世纪90年代农业部在全国17个省(市)调查的平均残留60 kg/hm2的水平,也没有超过GB/T 25413-2010《农田地膜残留量限值及测室》中地膜污染的一级标准;同种种植制度不同年限当季地膜残留系数差异不明显,而年均地膜残留量呈上升趋势;种植制度、覆膜年限、土壤类型、回收习惯和地膜质量对地膜残留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20.
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化肥、农药、农膜减量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研究政策性农业保险对农业绿色生产的影响,采用中国30个省份(统计数据未含西藏、港澳台地区,下同)2001—2019年的面板数据,使用渐进双重差分模型识别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化肥、农药、农膜减量效应。结果表明:1)政策性农业保险具有显著的化肥、农药、农膜减量效应,这一结论通过了多类稳健性检验。具体而言,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改革使得试点地区的化肥施用折纯量平均下降了3.50%,农药使用量平均下降了6.70%,农膜使用量平均下降了6.40%;2)机制分析结果表明,政策性农业保险在不同程度上改变了生产主体的经营结构、经营规模与生产技术选择,从而抑制了化肥、农药、农膜的过量投入;3)异质性分析表明,受灾农作物的保险赔付支出越多,农村居民的农业收入占比越高,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化肥、农药、农膜减量化效应越强;4)此外,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化肥、农药、农膜减量效应并未以牺牲农业产值和农户收入为代价。本研究发现对中国农业减量化综合治理具有一定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