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正> 木质宝丽板华姿多丽、晶莹剔透,近几年来广泛应用于高档家具及室内装饰等,深受人们的欢迎。但木质宝丽板不耐高温,不耐腐蚀,怕潮湿,且消耗木材量大,成本高。针对木质宝丽板存在的弱点,河南省浚县科委科技开发中心的科技人员,在有关专家的指导下,经过多年的反复实验,研制出了一种生产工艺简单、成本低廉、质量强于木质宝丽板的新型化学宝丽板,并投入批量生产。新型化学宝丽板是采用锯末与几种矿物化  相似文献   

2.
木屑、木纤维经塑料化处理生产绿色餐具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木材塑料化处理的方法 ,对木屑、刨花进行表面处理 ,经模压生产可降解一次性餐具。与现行用纸浆生产的可降解餐具相比 ,不但可降低生产成本 ,亦可使大量木材废料得到合理利用  相似文献   

3.
等离子体处理对6种木材表面润湿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基于现有大量空气等离子体对人工林木材表面改性的研究,采用不同气体辉光放电等离子体对3种人工林和3种天然林木材进行改性处理,对比研究其对木材表面润湿性能的影响,为常压空气等离子体处理木材表面的工业化生产提供理论支持,为等离子体在不同木材表面改性的应用奠定理论基础。【方法】采用空气(Air)、氧气(O2)、氮气(N2)、氩气(Ar)和氦气(He)5种气体辉光放电低温等离子体分别处理山杨、云杉、蓝桉3种人工林木材和实木制品及木质制品表面饰面常用的红栎、白桦和黑胡桃3种天然林木材,测试计算不同等离子体处理条件下木材的接触角和表面自由能,以及经氮气等离子体不同时间处理后木材的表面水接触角,研究不同气体辉光放电低温等离子体对不同材质木材表面润湿性能的影响。【结果】木材表面经空气、氦气、氩气、氮气和氧气5种气体等离子体处理后,表面与水、二碘甲烷的接触角均明显减小,表面自由能增大,润湿性得到显著改善。试验条件下,氦气等离子体处理对云杉、山杨木材表面润湿性能影响最大,而蓝桉、红栎、白桦和黑胡桃木材均为氩气等离子体处理后的表面接触角降幅最大,表面自由能增大明显。等离子体处理时间对木材表面润湿性影响相对较大,一般人工林木材以3 min为宜,天然木材以4 min为宜。【结论】不同气体等离子体处理木材表面后,木材表面润湿性能均得到改善,且以空气作为等离子体处理气体的润湿效果相对较好。在实际生产应用中,可采用空气等离子体处理提高木材及木基复合材料间的胶合、接枝等性能。  相似文献   

4.
将不同木材表面喷涂不同量液体石蜡后,分别测定木材表面胶合强度、接触角和漆膜附着力,研究液体石蜡作为冷却介质对切削木材表面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不同木材表面喷涂液体石蜡会降低表面胶合强度,但其强度均仍符合国家标准相关规定;液体石蜡会增大木材表面润湿接触角,且不同木材的增幅不同。液体石蜡会降低木材表面漆膜附着力,且当液体石蜡喷涂量在0.002~0.005g/cm~2时,其漆膜附着力低于国家标准要求的3级。  相似文献   

5.
木屑、木纤维经塑料化处理生产绿色餐具有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木材塑料化处理的方法,对木屑,刨花进行表面处理,经模压生产可降解一次性餐具。与现行用纸浆生产的可降解餐具相比,不但可降低生产成本,亦可使大量木材废料得到合理利用。  相似文献   

6.
木材等离子体改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木材等离子体改性研究进展, 包括等离子体表面改性技术、木材亲水性和疏水性、木材表面形貌和表面化学组成、木材胶接性、木材阻燃性、竹材等离子体改性。  相似文献   

7.
作为生物质的木材其表面易受到环境的影响,从而影响使用寿命。为提高木材使用效率,采用稀土配合物处理木材,使木材具有一定的发光性的同时增强木材的表面稳定性。采用邻苯二甲酰氯和硅烷偶联剂制备改性配体与六水合硝酸铽反应制得稀土配合物,用一定浓度的稀土配合物与杨木在一定时间和温度下反应得到改性木材,然后在相同条件下,将改性木材和原木材放入紫外老化箱老化480 h。通过红外光谱,扫描电子显微镜及表面颜色分析,分析老化前后木材表面的化学元素和微观形态的变化以及老化过程中表面颜色变化并得出表面颜色稳定的最佳制备条件。结果表明:老化过程中改性木材的表面具有较好的稳定性,老化前后改性木材表面颜色的明暗度指数(ΔL*)和总色差指数(ΔE*)均小于原木并且当改性木材制备条件为铽配合物浓度0.04mol/L、反应温度40℃、反应时间4 h时,表面颜色明暗度指数最稳定,在铽配合物浓度0.04 mol/L、反应温度60℃、反应时间12 h时表面颜色总变化值最稳定。  相似文献   

8.
以往木制品的涂装是以传统样式的喷涂为主,传统喷涂的缺点足需要大量的人工,浪费涂料,增加成本,所使用的溶剂造成环境污染且危害人体健康。表面涂装的目的主要是改善木材表面的各种性质,保护木材,增进美观,增加其产品价值。近二十年来,正如其他各种行业,涂装产业亦深受环境污染、劳力缺乏、能源危机及不景气的影响,面临了重大的冲击。  相似文献   

9.
木材耐久性超疏水表面构建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木材作为一种天然可再生材料,富含亲水性基团且孔隙结构发达,因而具有很强的吸湿/水能力,易发生变形、开裂、腐朽等问题。基于“荷叶效应”原理,仿生构建木材超疏水表面是有效隔离木材与水分接触,赋予木材防水、防污、自清洁等优良特性的木材功能性改良新途径。然而超疏水木材在实际应用中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刮擦磨损、阳光辐射、化学腐蚀等外界因素的影响,容易造成表面微/纳米粗糙结构的破坏或低表面能物质的降解,从而导致超疏水性能的降低或丧失,限制了超疏水木材的实际应用,因此设法提高木材表面超疏水涂层的机械稳定性和耐久性是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笔者首先分析了木材超疏水表面耐久性差的主要原因,介绍了木材超疏水表面耐久性能的测试方法,重点综述了木材耐久性超疏水表面的构建策略及其最新研究进展,最后对超疏水木材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发展趋势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相似文献   

10.
表面光电子能谱(XPS)及其在木材科学与技术领域的应用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杜官本 《木材工业》1999,13(3):17-20,29
表面光电子能谱分析是固体木材及纤维表面化学组成分析最有效及最灵敏的工具之一。本文简要介绍表面光电子能谱的基本原理、分析方法、木材表面化学组成基本特征以及表面光电子能谱在木材科学与技术领域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木材含水率、木材切面和纤维方向以及运动速度等因素对木材表面摩擦系数的影响规律,为设计更加合理的木材切削刀具表面织构形式提供参考和指导。【方法】以水曲柳和樟子松为研究对象,在具有不同微坑直径硬质合金表面条件下,研究木材含水率、木材切面和纤维方向以及运动速度等因素对木材表面摩擦系数的影响。【结果】与无微坑表面相比,当微坑直径为60μm、含水率为67%±3%时,在水曲柳表面产生的摩擦系数由0. 151降低到0. 091,降幅为39. 7%,在樟子松表面产生的摩擦系数由0. 241降低到0. 164,降幅为32. 0%。木材径切面上纤维方向差异对表面摩擦系数的影响不大,但在横切面上,微坑直径越小,其表现出的摩擦系数越高。摩擦过程中运动速度对表面摩擦系数的影响与木材中的水分有较大关系,当含水率处于生材状态时,表面摩擦系数随运动速度增大而降低,且微坑型结构表面产生的摩擦系数降幅明显高于无微坑表面,无微坑表面产生的摩擦系数由0. 160降低到0. 134,降幅为16. 3%,微坑直径为60μm时的摩擦系数由0. 124降低到0. 071,降幅为42. 7%。【结论】木材含水率状态对微坑型表面微织构与木材之间的摩擦系数影响较大,木材中自由水的存在有利于降低硬质合金与木材表面之间的摩擦系数。微织构直径越小,其接触角平均变化率越大,表面铺展速度越大,越有利于改善木材/硬质合金摩擦副的状态,使表面间的摩擦系数减小。  相似文献   

12.
《林产工业》2021,58(9)
探索了木材表面视觉特征色彩、纹理、光泽度在不同感性评价维度中对视觉感观评价的影响,以及不同性别、专业背景的群体对木材表面视觉特征在不同维度的评价差异。结果表明:人们对木材表面特征视觉感观评价主要受颜色和光泽度的影响,不同颜色和光泽度的木材表面特征会使人们在不同维度给出不同的视觉感观评价,设计师和消费者对木材表面特征的视觉感观评价存在较为显著的差异。研究结果为设计师提供了更为具体的木材视觉感观评价参考,为其产品设计提供了量化数据支撑,同时验证了木材视觉感观分维语义评价分析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对人造板采用表面装饰的方法,是提高人造板使用价值的主要途径。主要做法有油漆、贴纸、贴塑、木纹印刷和贴薄木等。其中,珍贵木材刨切薄木贴面产品的木材真实感最强,贴面成本较低,颇受用户欢迎。但珍贵树种木材资源短缺,如何合理利用薄木,降低薄木厚度,是当前的重要课题之一。我们使用厚度0.3mm的薄木(目前多为  相似文献   

14.
基于分形理论木材表面缺陷识别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木材表面缺陷检测是多学科交叉的技术,该技术对木材生产领域及其深加工等方面有着较高的应用价值。本文主要围绕分形理论对木材表面缺陷检测进行深入研究,通过将分形理论、小波多分辨率分析以及人工神经网络模式识别技术相结合,研究了木材表面缺陷特征提取、模式识别问题。在对200块试件进行测试时,系统平均识别率达96.5%。结果表明,用分形理论进行特征提取能够高精度地识别木材表面缺陷。  相似文献   

15.
杨木和杉木木材表面性质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鲍甫成  王正  郭文静 《林业科学》2004,40(1):131-136
以人工林杨木和杉木木材为研究对象 ,对其表面自由能、表面极性和表面化学官能团等木材表面特征因子进行测定 ,并探讨不同温度处理条件下木材表面特性的变化机理。研究结果表明 :杉木比杨木有较高的总表面自由能 (42 35mN·m- 1 对 38 93mN·m- 1 )和非极性表面自由能 (41 6 1mN·m- 1 对 35 5 2mN·m- 1 ) ,而杨木的极性表面自由能比杉木要高 (3 4 1mN·m- 1 对 0 74mN·m- 1 )。杨木和杉木木材经过不同温度处理后 ,其总表面自由能和非极性表面自由能都随着处理温度的升高而下降 ,而极性自由能则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产生此种现象的原因主要为木材表面羟基缔合状态的解除及表面脱羟基作用的综合结果。木材表面 3种主要化学官能团为羟基、烷基和缩醛基 ,在高温处理条件下 ,两种木材羟基对烷基和缩醛基吸收峰面积之比都有所下降 ,说明高温处理过程是一个使木材表面羟基密度减少的过程。木材表面自由能与木材表面化学官能团变化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以改性杨木和辐射松及其对照材为研究对象,采用3种水性涂料分别对其进行涂饰处理,系统地研究了蔗糖/DMDHEU改性处理对响叶杨和辐射松木材涂饰和老化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显示,与未处理木材相比,改性木材表面的水接触角稍微降低,漆膜附着力显著提高,这有助于增强水性涂料在木材表面的润湿性和耐久性。由于改性剂中含有大量未反应的自由羟基,因而导致漆膜在改性木材表面的干燥速度有所降低。经过12个月室外老化测试,改性木材表面颜色变化ΔE*较未处理木材小,改性木材表面产生的开裂比未改性木材少且小。红外光谱分析显示,所有老化木材表面的木质素典型特征峰均消失,表明该改性处理并不能实质性防止木材表面木质素的光降解。  相似文献   

17.
木材在户外应用过程中易发生开裂、变色、霉变、腐朽等材性劣化现象。利用10%氮羟甲基树脂(1,3-二羟甲基-4,5-二羟基乙烯脲)/20%蔗糖作为改性剂对杨木和辐射松进行改性处理,系统评价了改性处理对木材在哈尔滨户外39个月老化后的性能动态影响。结果显示:老化过程中木材表面的颜色变化主要发生在第1年,未处理木材表面由浅黄色向灰色转变,而氮羟甲基树脂/蔗糖改性木材则由改性后的棕色逐渐褪色至灰色,表明改性处理不能长期保护木材表面颜色。改性处理在最初的12个月内能够明显抑制木材表面微裂,之后抑制效果减弱。老化期间,改性木材含水率及含水率波动均低于未处理材,因此,改性处理有效抑制了木材在户外的变形。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X射线衍射分析显示,改性处理可有效减缓木材三大组分在老化初期(12个月)的降解速度,但经39个月老化后,改性与未改性木材表面木质素浓度和纤维素相对结晶度均下降到相似水平,表明改性处理对木材表面组分的长期保护能力有限。木材老化表面微观形貌观察显示,改性处理抑制了木材表层细胞(尤其是早材细胞)的脱落及变色菌在木材内部生长的深度。氮羟甲基树脂/蔗糖改性能够有效抑制木材在户外老化过程中的含水率波动、变形及变色菌的生长,有助于增强木材的户外耐久性。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杉木、杨木木材及其主要成分在与苯乙烯接枝共聚反应过程中化学官能团及临界表面张力变化的研究,探讨了木材各化学组成在接枝共聚过程中的反应性能和对木材表面极性的影响。研究表明:木材可与苯乙烯发生接枝共聚反应,反应只在木素和苯乙烯之间进行。木材与苯乙烯接枝共聚可降低木材临界表面张力,即降低木材表面自由能,从而有效地改善木材的极性。  相似文献   

19.
聚多巴胺(PDA)修饰的木材表面具有较强粘附特性和表面化学反应活性,通过引入氨基改性纳米二氧化硅(SiO;)粒子构建木材粗糙表面,采用乙二醇二缩水甘油醚为交联剂,提高纳米SiO2粒子在木材表面的稳固性,采用十八烷基三甲氧基氯硅烷为低功能化改性剂制备表面稳固的超疏水木材。研究表明:当纳米SiO;粒子浓度为2%时,接触角最大为156.6°,滚动角为4.7°,超疏水木材表面经过超声波震荡、模拟下雨冲刷、加热、酸碱腐蚀及有机溶剂浸泡等处理后,仍具有较强的超疏水稳固特性。  相似文献   

20.
装饰木材美感度的评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65种具代表性的装饰木材为评价对象,采用大众评判法获得公众对每种装饰木材的喜好度值,用多元数量化理论Ⅰ模型建立喜好度与14个装饰木材表面要素间的回归关系,并用影响装饰木材美感度的颜色、色差、表面硬度、表面粗糙度4个主要因子建立了装饰木材美感度模型.结果表明,装饰木材的美感度随着表面硬度的增大而增大,随着表面粗糙度和色差的增大而减小,深暗色装饰木材具有较高的美感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