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枇杷胚乳愈伤组织诱导和不定芽发生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以枇杷人工授粉 5~ 8周的幼果为材料 ,取细胞形成期的胚乳进行培养 ,结果表明 :低温处理的幼果的胚乳形成愈伤组织的频率有所提高 ;来自预培养在MS分别附加 6 -BA ,GA3 ,2 ,4 -D的 3种培养基中 2~ 4d的胚乳愈伤组织诱导频率明显提高 ;6 -BA、2 ,4 -D、GA3 对愈伤组织诱导频率有显著影响 ,其中 2 ,4 -D是诱导胚乳愈伤组织的主导因素 ,在 3种激素的共同作用下 ,诱导率最高达 33 3%。经 1~ 2代增殖的愈伤组织在培养基MS +ZT2mg/L+NAA 0 1mg/L和MS +ZT 3mg/L +NAA 0 1mg/L中分化芽苗数最多 ,芽苗分化率最高达 18 0 4 %。  相似文献   

2.
南方红豆杉愈伤组织诱导和继代培养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南方红豆杉为材料,建立了其愈伤组织诱导与保持的技术体系,主要为:(1)南方红豆杉侧芽是诱导愈伤组织的最佳外植体;(2)南方红豆杉愈伤组织诱导的最佳培养基为:B5+2.0 mg.L-12,4-D+1.0 mg.L-1NAA+0.2 mg.L-1IAA;(3)南方红豆杉愈伤组织增殖的培养基为:B5+4.0 mg.L-1NAA+0.5 mg.L-12,4-D+0.2 mg.L-1GA+500 mg.L-1AC+2000 mg.L-1LH.并在培养基中同时添加AC、LH和GA33种抗褐物质,取得较好的抗褐化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提高牡丹愈伤组织增殖倍数和质量,减轻增殖过程中的褐化现象,为牡丹愈伤组织增殖 提供途径。【方法】以牡丹胚轴、子叶愈伤组织为材料,对不同添加物组合及浓度、不同预培养时间等方法 手段进行探究。【结果】牡丹胚轴愈伤组织继代增殖最佳培养基组合是 PVP 1.0 g/L+IAA 0.2 mg/L+TDZ 1.0 mg/L+GA3 1.0 mg/L,增殖倍数为 5.75;子叶愈伤组织继代增殖的最佳培养基组合是 PVP 2.0 g/L+IAA 0.5 mg/L+TDZ 0.5 mg/L+GA3 1.0 mg/L,增殖倍数为 5.50。采用预培养 30 d 的外植体,可有效提高增殖倍数并减轻褐化。 1.0 mg/L GA3 有利于抑制愈伤组织增殖过程中的褐化现象,并促进愈伤组织增殖。呈淡黄绿色表面附着絮状物且 质地松软的愈伤组织在继代增殖过程中不易褐化,且中后期体积增殖变化明显。【结论】牡丹愈伤组织增殖中 加入 1.0 mg/L GA3 和采用预培养 30 d 的愈伤组织,可以获得较高的增殖倍数并有效抑制褐化,呈淡黄绿色且质 地松软的愈伤组织是良好的愈伤组织增殖状态。  相似文献   

4.
以萱草‘香宝’的花托为外植体,用正交试验法研究了不同激素及其不同浓度对愈伤组织诱导、愈伤组织增殖、不定芽诱导和不定根诱导的影响.结果表明:6-BA是影响‘香宝’愈伤组织诱导的主要因素,各因素影响的主次关系为6-BA>2,4-D>NAA>KT,最适愈伤诱导的培养基为MS+6-BA 2mg/L+2,4-D 2mg/L+NAA0.3mg/L,愈伤诱导率为81.28%;6-BA是影响愈伤增殖的主要因素,各因素影响的主次关系为6-BA>NAA>KT>2,4-D,愈伤组织增殖的最佳配方为MS+6-BA 1 mg/L+KT 1 mg/L+2,4-D 0.2 mg/L+NAA0.05mg/L,愈伤增值倍数为5.271;GA是影响不定芽诱导的主要因素,各因素影响的主次关系为GA>6-BA>NAA,最适不定芽诱导的培养基为MS+6-BA 1mg/L+NAA 0.1mg/L+GA 0.5mg/L,不定芽诱导率为78.21%;IAA是影响不定根诱导的主要因素,因素影响的主次关系为IAA>MS>蔗糖>NAA,最适不定根诱导的培养基为1/2MS+NAA 0.3mg/L+蔗糖20g/L,不定根诱导率为94.4%.  相似文献   

5.
以无菌枸杞幼苗为试材,应用MS培养基为基本培养基,以枸杞子叶、下胚轴和真叶为外植体,利用6-BA、IBA和NAA的配比组合,研究了枸杞愈伤组织的诱导、器官发生和愈伤组织褐变的防治条件.结果表明:在培养基中加入1.0 mg/L维生素C以及加快继代时频率均可抑制愈伤组织的褐化;诱导愈伤组织的最佳外植体为下胚轴,诱导愈伤组织的最佳培养基为MS+IBA 1.0 mg/L+6-BA 1.0 mg/L;丛生芽诱导的最佳培养基为MS+6-BA 1.5 mg/L+NAA 0.3 mg/L;根诱导的最适培养基为MS+IBA 1.0 mg/L;生根苗经炼苗后移栽,成活率达85%.  相似文献   

6.
以掌叶木[Handeliodendron bodinieri (Lévl.) Rehd.]的叶片、茎段为外植体,在含有不同植物激素的培养基上诱导愈伤组织。结果表明,最佳诱导培养基为MS+2,4-D1.0mg/L+NAA0.5mg/L+6-BA0.5mg/L,最佳增殖培养基为3/4B5+NAA0.5mg/L+6-BA1.0mg/L+VC0.1%。2,4-D与NAA联合使用利于诱导率的提高;适量的6-BA、KT利于愈伤组织质量的改善;6-BA加KT的双因子组合没有单因子的诱导效果显著;采用B5培养基代替MS培养基,且将大量元素降为3/4,外加VC0.1%,并进行暗培养,能有效抑制愈伤组织的褐化。  相似文献   

7.
红叶石楠愈伤组织抗褐化研究以及悬浮细胞系的建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以红叶石楠无菌苗叶片为试材,诱导愈伤组织并建立悬浮细胞系。结果表明:红叶石楠愈伤组织初代诱导最佳培养基为MS+6-BA 0.5 mg/L+2,4-D 1.0 mg/L+NAA 0.1 mg/L,诱导率可达97%。继代培养以MS+6-BA 1.0 mg/L+NAA 0.1 mg/L为宜。针对红叶石楠愈伤组织继代培养过程中易褐化的问题,通过正交试验探讨了不同吸附剂、抗氧化剂及其它因素对褐化的影响。采用MS+6-BA 1.0 mg/L+NAA 0.2 mg/L+Vc 1.0 mg/L+Ch 100 mg/L附加1%蔗糖的继代培养基,可以明显降低红叶石楠愈伤组织的褐化现象。将胚性愈伤组织接种到1/2 MS+6-BA 1.0 mg/L+NAA 0.1 mg/L附加2%蔗糖,pH 5.5液体培养基中悬浮震荡培养获得了分散性好、色泽鲜艳的悬浮细胞。  相似文献   

8.
外植体及激素对SANDITI紫花苜蓿愈伤组织诱导和分化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SANDITI紫花苜蓿无菌苗下胚轴、茎、叶3种不同外植体为试材,在附加不同激素浓度的MS培养基上诱导愈伤组织。结果表明,SANDIT最佳外植体为下胚轴,最佳下胚轴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为MS 2,4-D2.0mg/L 6-BA0.5mg/L。15d继代1次,或适当降低2,4-D浓度,提高6-BA或KT浓度,可以降低愈伤组织褐化率。愈伤组织在6-BA0.5mg/L,NAA0.1mg/L,GA31.0mg/L,YE250mg/L,CH250mg/L的MS培养基上,可获得较高的分化率。  相似文献   

9.
龙牙楤木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技术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龙牙木匆心 木 [Araliaelata (Miq)Seen]的叶片、叶柄和幼茎进行组织培养 ,结果表明 :用叶片进行组织培养的效果最好 ,愈伤组织最高诱导率达 3 7.1%;最适诱导培养基为MS +6-BA 1.0mg/L +2 ,4-D 1.0mg/L ;最适分化培养基为MS +6-BA 2 .0mg/L +2 ,4-D 1.0mg/L ;最好的继代增殖材料为幼根。试验还发现 :用 40 μg/L的硫酸链霉素可以有效防止细菌的污染 ;5g/L的活性炭防止褐变效果最好 ;把握好琼脂的用量及适当降低 6-BA的含量可以降低玻璃化现象的发生频率。  相似文献   

10.
一品红茎段组织培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一品红(Euphorbia pulcherrima)中的深红一品红(AnnetteHegg)幼茎和腋芽为外植体,以MS为基本培养基并附加不同的生长激素,进行了愈伤组织诱导、愈伤组织分化出芽以及腋芽增殖的研究。结果表明茎段愈伤组织诱导的最佳培养基为MS+6-BA 0.1 mg/L+NAA 0.1 mg/L+2,4-D 2.0 mg/L;愈伤组织分化出芽的最佳培养基为MS+6-BA 1.2 mg/L+NAA 0.2 mg/L;腋芽启动的最佳培养基为MS+6-BA 1.0 mg/L。  相似文献   

11.
马尾松大叶相思混交林生长及土壤肥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丽红 《安徽农学通报》2007,13(6):109-110,50
在较为贫瘠的迹地上开展马尾松与大叶相思单行、带状混交及马尾松纯林造林对比试验,对10年生试验林研究结果表明,采用马尾松与大叶相思带状混交,各个树种保存率高、生长量大,与马尾松纯林相比较,带状混交林中马尾松生长状况表现出明显优势,混交林林内小气候条件适宜,土壤理化性质良好,改善土壤肥力效果明显.马尾松与大叶相思单行混交,马尾松受压严重,保存率、生长量低,应及时采取对大叶相思进行适度修枝,增加林内透光度,促进马尾松生长.  相似文献   

12.
研完了北京西山地区人工油松栓皮栎混交林的生物量、营养元素的积累和生物循环等。并与类似立地条件的同龄油松纯林和栓皮栎纯林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混交林生物量和生长量分别大于纯林;本文并从营养元素生物循环方面,分析了混交林生态系统油松和栓皮栎营养元素利用特点及营造油松栓皮栎混交林的适宜性。  相似文献   

13.
火炬松木材纤丝角和管胞长度的变异及其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3处立地上各选5株17.5a生火炬松木材,分别测定其管胞长度、纤丝角,并对2性状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火炬松管胞长度由髓心向外递增,纤丝角由髓心向外递减,2性状在径向上呈显著的线性负相关;3处立地上林分内以及不同立地上林分间2性状均不呈显著的负相关,这说明株间木材管胞长度不能预测纤丝角。林木育种在评定优良种源、无性系,以及营林培育评价营林措施对木材材质的影响时,只能实测纤丝角。  相似文献   

14.
在广东省高要市活道镇马尾松林地,于晴天就地选取马尾松针叶,每隔1 h1 次用快速称重法测定其从上午8 时到下午5 时的蒸腾强度;与此同时,测定立地光照强度、气温、叶面温度、相对湿度、风速、气压等小气候因子的日变化- 研究表明:马尾松针叶蒸腾强度日变化符合正弦波动,与气压相关性不显著,与相对湿度呈极显著负相关,而与光照强度、风速、叶面温度、气温均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3个不同立地条件上15株17年生湿地松木材管胞长度,微纤丝角的变异及二性状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立地指数对管胞长度,微纤丝角有着较大的影响。株内径向管胞长度由髓心向外递增,纤丝角递减,二性状间呈显著的线性负相关。  相似文献   

16.
樟子松无性系种子园种子生产及其苗木培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樟子松种子园无性系间的花粉量、种子产量均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是由樟子松无性系本身的遗传基因决定的.种子园中,往往少数无性系控制着园内50%以上的花粉量和种子产量.由于部分无性系种子产量低,育苗、造林时这些家系则容易丢失.为减少家系的丢失数量,育苗时,应改善圃地的环境条件,增加土壤肥力,加强除草等抚育措施,提高育苗水平.  相似文献   

17.
红松落针病与红松生物量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Lophodermium maximum B.Z.He.et Yang引起的红松(Pinus koraensis sieb.et zudd.)落针病,在我省的发生面积逐年扩大,较为严重地威胁了红松人工林的生产。本文通过主要林分因子大致相同的三块典型样地51株调查生物量的样木、11株解析木样木、39株标准木样木,研究由红松落针病的为害而造成的不同患病级间的生物量损失与材积损失。得出,林木因落针病所引起的损失是一整体的动态损失,是一个以时闭(年)为系数的累积变量。同时拟合出各患病级林木的器官生物量方程,对防治森林病害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用埋入法将NaH_2~(32)PO_4(1.78mci/株)引入油松侧柏个体,分别于3、7、14天采样用液体闪烁仪测其叶的放射性脉冲;用注射法将NaH_2~(32)PO_4(0.45mci/株)引入油松侧柏个体,两周左右取土壤一根系样品用定标器测其放射性脉冲。结果表明混交林提高了油松对磷的吸收能力;一定时间后,生理机能越旺盛的部位,吸收到磷越多;侧柏根系更趋于表层,油松根系更趋于深层,从而使混交林提高了抗逆性和土壤养分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19.
以配子供量、球果量数量性状对油松种子园去劣疏伐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本研究对油松种子园内118个无性系的球果量、雄球花量及花粉量、花期同步性进行观测调查,并对数据进行方差分析、聚类和秩次排序处理。结果表明:各无性系间球果量和雄球花量的差异显著,无性系内差异不显著。不同土壤条件与管理水平对球果量与雄球花量影响极显著,并筛选出球果量大、配子供量多的13、43、100号等16个优良无性系,将118个无性系分为4类,为种子园的留优去劣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0.
辐射松是澳大利亚针叶树人工林的主要树种之一。本文集中论述澳大利亚发展辐射松人工林的历史,经营管理与改良方式,存在问题与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