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 毫秒
1.
施用氮磷钾肥对夏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研究表明,夏玉米施用氮、磷、钾肥显著提高了产量,增加了玉米籽粒的矿质养分和有机养分。氮、磷、钾配合施用仍是玉米夺取高产、优质的有效措施。氮、磷、钾化肥对玉米产量和经济性状的影响程度为:N>P>K。  相似文献   

2.
不同质地土壤上玉米养分吸收和分配特征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采用池栽试验在4种质地土壤和2种施肥水平下,研究了玉米植株氮、磷、钾的吸收和分配特征。结果表明,不同质地土壤上玉米植株养分累积量为氮钾磷;不同处理玉米氮、磷、钾的累积量表现为中壤轻壤粘壤砂壤,且各处理间差异达显著水平。不同处理叶片和茎鞘中三元素累积量的变化与单株一致,氮、磷、钾分配以叶片中的比例略高于茎鞘。从后期氮、磷、钾的转移率看,不同质地土壤表现为砂壤轻壤中壤粘壤;不同处理中子粒中氮、磷、钾的含量与产量变化一致,且处理间达显著水平。施肥增加了各种质地土壤上玉米植株及器官氮、磷、钾的累积量和子粒产量,其中砂壤增加幅度最大,轻壤和中壤次之,粘壤最小。同时施肥使得叶片和茎鞘中的氮、磷、钾转移率略有降低。  相似文献   

3.
花生-春玉米轮作中氮磷钾的产量效应与养分平衡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田间肥料定位试验研究氮磷钾肥料对春玉米和花生生长与产量的影响。NPK处理的花生、春玉米产量分别为4 799、8 762 kg·hm-2,花生不施氮、磷、钾处理的产量分别为NPK处理产量的80.7%、80.8%、75.9%;春玉米分别为83.1%、84.7%、89.5%,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土壤氮、磷、钾限制因子排序:花生茬口为KN,P,春玉米茬口为N,PK,NPK处理土壤氮、磷、钾的收支表观平衡均为盈余,用量减半基本维持土壤氮、磷、钾收支表观平衡;不施氮肥和磷肥主要影响花生和春玉米的营养生长,不施钾肥主要影响生殖生长,氮、磷、钾对高产的贡献率为花生茬口KN,P,春玉米茬口N,PK。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苜蓿轮作玉米后玉米植株养分吸收与转运特性,以7龄紫花苜蓿地为前茬,连续3年采用当地同一高产栽培方案种植玉米,测定植株N、P、K养分的吸收、积累及转运。结果表明:苜蓿轮作玉米后,植株氮、磷含量吐丝后随着玉米种植年限的增加而显著下降,植株钾含量在吐丝前随着玉米种植年限的增加而降低。植株氮、磷、钾积累量随着玉米种植年限的增加而下降,不同年份植株氮吸收量和吸收比例在乳熟-成熟期差异最大,植株磷吸收量和吸收比例差异不显著,植株钾吸收量和吸收比例在出苗-大喇叭口期差异最大。植株氮转运量、转运率及对籽粒的贡献均随玉米种植年限增加而增加;植株磷转运量、转运率及对籽粒的贡献随玉米种植年限增加差异甚微;植株钾转运量、转运率及对籽粒的贡献均随玉米种植年限增加而降低。苜蓿轮作玉米后,随玉米种植年限增加,植株N、P、K吸收养分能力下降,氮养分转运率增加。  相似文献   

5.
栽培模式对寒地粳稻产量及养分吸收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讨寒地粳稻高产与养分高效利用协调的栽培技术,以龙庆稻3号为试验材料,设置未施氮处理(N0)、当地农民栽培(对照,FP)、高产高效栽培(HYHE)和超高产栽培(SHY)4种栽培模式,分析不同栽培模式对水稻产量和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高产高效栽培和超高产栽培两年的平均产量分别为8.58和11.73 t/hm~2,分别较对照提高13.19%和54.74%。与对照相比,在高产高效和超高产栽培模式下,水稻各器官及全株氮、磷、钾含量均显著提高,并在齐穗期保持了较高的全株氮素积累量,同时提高了全株氮、磷、钾素积累能力;在成熟期,植株各器官氮、磷、钾素积累量表现为穗部茎鞘叶片;高产高效和超高产栽培模式降低了氮、磷、钾素干物质和稻谷生产效率,不同栽培模式下的叶片和茎鞘氮素转运量、氮素表观转运率以及氮素转运贡献率和氮素收获指数均表现为:超高产栽培高产高效栽培当地农民高产栽培未施氮空白对照。综上所述,高产高效和超高产栽培模式在保证水稻高产的同时,显著提高各器官及全株的氮、磷、钾含量以及氮、磷、钾的积累量,有利于寒地水稻养分的高效吸收与利用,从而获得高产高效。  相似文献   

6.
供磷水平对不同磷效率玉米氮、钾素吸收和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30,自引:7,他引:30  
在砂培条件下,以磷高效利用型玉米(KH5)和磷低效利用型玉米(西502)为材料,研究了低磷(Pi25μmol/L,LP)和正常供磷(Pi2mmol/L,NP)2个供磷水平对其氮、钾素吸收和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磷高效利用型玉米氮钾素吸收和干物质积累受低磷处理的影响较小,表现出对氮、钾的高效吸收。正常供磷水平下,磷低效利用型玉米氮、钾素吸收量和干物质积累量显著高于磷高效利用型,但其氮、钾吸收和干物质生产能力远低于后者。低磷处理使玉米干物质和氮钾营养向根系分配的比例增加,磷低效利用型玉米这种趋势更为明显,反映其耐低磷能力较弱。  相似文献   

7.
超高产春玉米干物质及养分积累与转运特征   总被引:22,自引:6,他引:16  
以金山27为供试品种,设超高产栽培(SHY)和普通高产栽培(CK)2个处理,通过2009年、2010年2年的田间试验,研究了超高产春玉米干物质及氮、磷、钾养分积累与转运特征。结果表明,超高产栽培下春玉米单位面积干物质积累量极显著高于普通高产栽培,尤以吐丝后为甚,吐丝后干物质积累率较普通高产栽培高4.5%(2009)和3.2%(2010),干物质积累对产量的贡献率较普通高产栽培高8.5%(2009)和3.9%(2010)。超高产栽培春玉米营养器官干物质转运率为15.1%(2009)和14.9%(2010),转运量对产量贡献率为16.6%(2009)和18.5%(2010),确保了协调的源库关系。超高产栽培植株吐丝后氮、磷、钾的积累率及其对子粒贡献率均显著高于普通高产栽培,其中,氮积累对子粒贡献较普通高产栽培高30.0%(2009)和16.3%(2010),磷积累对子粒贡献较普通高产栽培高10.8%(2009)和6.0%(2010),钾积累对子粒贡献较普通高产栽培高7.9%(2009)和8.2%(2010),在生育后期保持了较强的养分吸收能力。超高产栽培玉米茎鞘中氮、磷转运率均高于普通高产栽培,叶片中氮、钾转运率低于普通高产栽培。其中,超高产栽培玉米叶片氮的转运率为41.0%(2009)和42.9%(2010),对子粒氮的贡献率小于普通高产栽培,超高产栽培使叶片在玉米生育后期维持了较高的光合能力。  相似文献   

8.
硅、磷配施对玉米氮钾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土壤通报》2015,(6):1489-1496
以耐低磷品种(正红2号)和低磷敏感品种(正红115)为材料,研究低磷土壤条件下,不同硅、磷肥料组合对玉米氮、钾吸收、利用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耐低磷品种和低磷敏感品种成熟期植株氮和钾积累总量无显著差异,耐低磷品种籽粒氮积累总量、籽粒中氮分配比例和经济产量均显著高于低磷敏感品种,而耐低磷品种籽粒中钾积累量和籽粒中钾分配比例均明显低于低磷敏感品种。两个品种磷肥、硅肥以及硅、磷肥配施处理成熟期植株氮和钾积累总量、籽粒中氮和钾积累总量及经济产量均显著增加,表现出一定的硅、磷促氮钾的效应,而且还表现出一定硅磷协同作用;硅、磷配施处理灌浆结实期叶片氮转运量会降低,灌浆结实期茎叶钾素转运量会增加;耐低磷品种硅、磷配施处理籽粒中氮素分配比例增加不显著,籽粒中钾素分配比例显著增加,而低磷敏感品种硅、磷配施处理籽粒中氮素分配比例明显增加,籽粒中钾素分配比例增加不显著。综上所述,选择耐低磷品种并进行硅、磷肥配施能显著增加玉米生育前期对氮、钾养分的积累量,优化生育后期氮、钾的转运和分配比例,最终提高氮、钾利用效率及玉米产量。  相似文献   

9.
不同施肥处理对旱作春玉米光合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从高产施肥的角度,研究了不同氮、磷、钾肥用量对旱作春玉米穗位叶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各施肥条件下,净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随玉米生育期的推进呈现出相同的变化趋势,净光合速率和叶绿素含量呈降低趋势,而可溶性蛋白含量却先增后减。不同氮、磷、钾用量对穗位叶光合特性3个指标的影响也大体相同,即随施肥量的增加,净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均表现出先提高到一定程度后再降低的趋势,说明氮、磷、钾养分缺乏或过量均会使光合能力降低。适宜的氮、磷、钾用量(N240kg.hm-2、P2O5150 kg.hm-2、K2O75 kg.hm-2)可明显提高春玉米穗位叶的净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并能保持较长的高光合持续期,有效地提高玉米的光合作用,增加产量。  相似文献   

10.
水 、氮供应对玉米伤流及其养分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以玉米为供试作物, 在遮雨棚内进行了微区田间试验, 研究了不同水、氮供应玉米的伤流量, 伤流液中的硝态 氮、铵态氮、游离氨基酸及磷、钾含量, 以及对植株氮、磷、钾等养分含量和吸收量的影响。 结果表明, 供水明显增加 伤流量和伤流液中硝态氮、铵态氮、游离氨基酸及磷、钾含量。 水分充足或水分胁迫较轻时, 伤流量及其养分含量 随施氮增加而增加;水分胁迫严重时, 则减少。 在不同水、氮供应条件下, 植株氮、磷、钾养分含量及吸收量具有相 同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1.
采用盆栽土培方法,比较0~14 d持续淹水胁迫条件下,不同形态的氮肥以及施氮、磷和钾肥对砂姜黑土区富钾低肥土壤上种植玉米苗期植株的地上部生物量、氮、磷和钾含量与累积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玉米3叶1心期(淹水胁迫处理前),施硝酸钾处理地上部的生物量明显高于除施硝酸铵处理以外的其它处理(P0.05)。在3个缺素处理中,不施钾处理地上部的生物量明显低于不施磷处理(P0.05),但与不施氮处理差异不显著。在淹水胁迫过程中,施肥和淹水胁迫的交互作用影响不显著,在淹水胁迫处理7 d时,施不同形态的氮肥以及施氮、磷和钾肥显著影响玉米地上部的生物量和氮累积量(P0.05),并极显著影响磷累积量和钾累积量(P0.01);淹水胁迫也显著降低了此时玉米植株地上部的氮累积量,并极显著降低其钾累积量(P0.01),且当胁迫处理延长至14 d时,淹水胁迫还引起生物量和磷累积量的显著下降(P0.05)。延长淹水胁迫持续时间,对生物量、氮累积量和钾累积量的肥效差异与胁迫的抑制效应分别呈现加大和增强的趋势。比较F值大小可知,在淹水胁迫处理7 d时,氮肥种类是玉米地上部生物量、氮和磷累积量变化的主要诱因;而当胁迫处理延长至14d时,淹水胁迫则上升为主要决定因子。与此不同,胁迫处理开始后,淹水胁迫始终是钾累积量变化的主要决定因子。在淹水胁迫条件下,尿素可能是有利于提高富钾低肥土壤苗期玉米耐淹水胁迫性的氮肥种类。  相似文献   

12.
钾素营养对玉米生育后期干物质和养分积累与转运的影响   总被引:36,自引:10,他引:26  
为揭示钾素营养与玉米产量形成的关系,研究了3个施钾水平(K2O 0、113和225 kg/hm2)对玉米生育后期植株不同器官干重及氮、磷、钾积累和转运的影响。结果显示,施钾能显著提高玉米产量。随着施钾量的增加,玉米生育后期干物质积累的最大速率和平均速率提高,最大速率出现时间提前。玉米干物质在各器官中的分配比例随生长发育中心的转移而变化。生育后期干物质和养分由营养体向子粒转运,其中干物质和氮、磷主要来源于穗部营养体的转运,而钾则主要来源于叶片的转运。子粒中氮、磷、钾的积累量分别占总积累量的50.3%~57.1%,59.6%~67.2%和14.0%~33.3%。施钾不但能增加子粒中干物质和氮、磷、钾养分的分配比例,而且还有助于提高干物质和氮、磷、钾养分向子粒转运的转运率。氮的转运率以K1处理最大,为45.7%;干物质、磷和钾的转运率以K2处理最大,分别为7.4%、62.6%和22.4%;子粒养分中54.5%~60.6%的氮,56.0%~85.8%的磷及52.4%~100.0%的钾可以依赖于营养体的转运。  相似文献   

13.
秸秆还田对冬小麦产量和氮、磷、钾吸收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目的】陕西关中平原是我国典型的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区,冬小麦播种前将上季收获后的玉米秸秆还田是当地普遍采用的作物秸秆管理方式。本研究以优化秸秆还田条件的小麦养分资源管理,实现作物增产和肥料增效为目标,通过2年的田间定位试验,探索关中地区玉米秸秆还田条件下,冬小麦高产高效的最佳养分管理措施。【方法】试验于2011年10月至2013年5月在陕西省周至县终南镇进行,供试冬小麦品种为周麦23,夏玉米品种为郑单958。采用裂区设计,主处理为玉米秸秆全量还田(S1)和秸秆不还田(S0),副处理为5个不同氮肥施用水平(N 0、84、168、252和336 kg/hm2),种植作物为冬小麦。通过不同氮水平的回归分析,研究了玉米秸秆还田对后茬冬小麦的籽粒产量、生物量和收获期地上部氮、磷、钾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与玉米秸秆不还田相比,秸秆还田对冬小麦籽粒产量和收获期地上部氮、磷、钾养分吸收量的影响均表现出低氮降低、高氮增加的趋势。第一年和第二年在施氮量分别低于N 153和187 kg/hm2时,秸秆还田处理小麦减产,相反则增产,并且增产量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而增大;生物量与产量趋势一致,前后两年玉米秸秆还田与不还田条件下,冬小麦生物量相等时的氮肥用量分别为N 190和202 kg/hm2。在产量构成要素中,同一氮水平时,秸秆还田对小麦穗粒数和千粒重没有明显影响,而每公顷穗数却表现为低氮降低、高氮增加的趋势,所以秸秆还田后穗数增加是小麦增产的主要原因。同时,在玉米秸秆还田条件下,小麦地上部氮、磷、钾吸收量增加时,第一年的氮肥用量分别高于N 275、123和213kg/hm2,第二年分别高于N 200、165和241 kg/hm2,但氮、磷、钾的收获指数不随施氮量的增加而递增。而且过量施氮也会造成小麦籽粒磷含量的降低。【结论】在综合同一施氮水平时,秸秆还田后的冬小麦籽粒产量和地上部氮、磷、钾养分吸收利用的变化,建议在陕西关中平原的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区域,氮肥用量应控制在N 150~200kg/hm2,以保证在玉米秸秆还田条件下小麦的增产和氮、磷、钾养分资源的高效合理利用。  相似文献   

14.
通过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不同控氮比掺混肥(非控、半控和全控)和运筹方式(基施、基施和追施结合)在玉米种植过程中对土壤速效磷、钾养分供应及其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控氮比52.5%掺混肥在基施运筹方式下,能够保证玉米各生育阶段尤其是生长发育中后期的土壤磷、钾养分供应,其磷素利用率最高,与其他控氮比掺混肥及运筹方式相比,其磷素利用率提高了2.85%~95.55%。控氮比52.5%掺混肥在基施运筹方式下,与控氮比52.5%掺混肥减量基施处理相比,钾素利用率降低了1.47%,但与其他控氮比掺混肥及运筹方式相比,其钾素利用率提高了6.42%~20.11%。因此控氮比52.5%掺混肥基施在生产实践中能够更好地促进玉米对磷、钾养分的吸收与利用,提高肥料利用率。  相似文献   

15.
以长期定位试验为平台,夏玉米品种郑单136为材料,设置CK(不施肥),NP(施氮、 磷肥),NPK(施氮、 磷、 钾肥)和1.5MNPK(小麦季施高量氮、 磷、 钾肥+有机肥,玉米季仅施用化肥)4个处理,研究夏玉米钾素吸收规律及生育期内土壤钾素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生育期内施钾与不施钾处理夏玉米干物质积累量均一直增加,在成熟期达到最大值; 在施用氮、 磷肥的基础上增施钾肥不但可以提高夏玉米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同时也可以提高叶片及茎秆中的钾素含量,进而提高夏玉米整个地上部吸钾量;而在氮、 磷、 钾肥基础上增施有机肥,对夏玉米干物质积累无显著影响,但可显著提高茎秆及叶片的钾素含量和地上部钾素吸收总量。夏玉米钾素吸收主要集中在灌浆期之前,在灌浆期达到最大值,之后钾素出现回流现象。夏玉米收获后与播种前相比,土壤水溶性钾和交换性钾含量无明显下降或者略有增加,而非交换性钾明显下降,非交换性钾是夏玉米钾素吸收的主要形式。夏玉米吸钾量与播种前土壤3种形态的钾素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因此,增施钾肥对于改善夏玉米生产,维持土壤钾素平衡及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6.
沿淮低洼地玉米施肥效应与土壤供肥能力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3414"试验设计,研究了沿淮低洼地玉米施肥效应和土壤供肥能力。结果表明,玉米施用氮、磷、钾肥的增产率分别为78.0%、3.7%和16.7%,施用每kg氮、磷、钾肥增产量分别为11.9、2.9、5.3 kg。氮、磷、钾肥对玉米产量的影响表现为N>K>P。玉米全株分析表明,其籽粒和茎叶氮、磷、钾养分含量分别为12.692、.56、2.84 g kg-1和5.982、.40、18.46 g kg-1,玉米100 kg经济产量所需氮、磷、钾养分量分别为1.77、0.46、2.02 kg。通过数学模拟获得玉米肥料效应方程,并计算出氮(N)、磷(P2O5)、钾(K2O)肥最佳经济施肥量分别为299.1、99.0、175.3 kg hm-2。在本次试验条件下,氮、磷、钾肥利用率平均分别为29.5%、14.8%、35.0%。试验结果还表明,本次玉米试验期间,土壤氮素供应能力较低,磷素供应能力较高,钾素供应能力中等。当季土壤氮、磷、钾养分供应量分别为55.51、1.1、65.4 kg hm-2,土壤氮、磷、钾养分校正系数分别为30.9%1、10%和44.8%。  相似文献   

17.
施氮量对杂交棉氮、磷、钾吸收利用和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在高产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对杂交棉氮、磷、钾的吸收利用和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施氮肥显著提高了杂交棉氮、磷、钾的积累量,特别是显著提高了杂交棉后期氮、磷、钾的积累量和积累比例。施氮量N300 kg/hm2的子棉产量最高,比施氮量N 225 kg/hm2处理增产0.9%,但差异不显著。氮、磷、钾养分利用效率随施氮量增加而提高;但氮肥利用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下降。施氮可以显著提高纤维长度和纤维比强度,而不同施氮量处理间纤维长度和比强度差别不大。  相似文献   

18.
不同生长条件下槟榔叶片氮、磷、钾含量及其比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田间调查与实验室分析相结合,探讨海南地区不同产量水平、不同生长年限、正常结果与黄化槟榔叶片氮、磷、钾含量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槟榔叶片氮、磷、钾比例约为1:0.081:0.356.高产组槟榔叶片平均氮含量比中高产组和中产组的分别高10.45%和21.73%;而比低产组槟榔叶片的高了36.86%.正常结果树(低产组槟榔...  相似文献   

19.
超高产春玉米氮磷钾的吸收与分配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在供试玉米产量15 435 kg/hm2的超高产水平下,对春玉米氮、磷、钾吸收、分配与转移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在灌浆期前,超高产春玉米对氮、磷、钾养分吸收规律变化较为相似,即阶段吸收量和日均吸收量随生育时期的推进逐渐增大;而灌浆期后,植株对氮、磷、钾养分吸收趋势出现显著差异,即氮、磷吸收持续增高,钾吸收迅速下降。养分在各器官体内的分配特点体现在氮、磷分配随生长中心的转移而发生变化,而钾向生长中心的转移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20.
盐化潮土中硫酸钾对夏玉米产量及氮钾交互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田间试验探讨了轻度盐渍化潮中施用硫酸钾对夏玉米干物质产量及氮钾养分吸收和再利用的影响。在速效钾含量较高的供试土壤中,施钾对高产夏玉米具有明显的效果和促进植物对氮钾的吸收,但明显降低了生长后期植物体中的钾和氮的再循环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