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赵勤 《安徽农业科学》2011,(8):4436-4437,4449
[目的]优化根癌农杆菌介导烟草K326遗传转化体系。[方法]以烟草无菌苗的叶片为外植体,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对其遗传转化体系进行了优化研究。[结果]外植体在MS+2 mg/L6-BA+0.2 mg/L IAA培养基上进行2 d预培养后,用农杆菌GV3101(浸染浓度为OD600=0.6)浸染5 min,转化效率最高,达63%;经过PCR检测初步证明npt II基因已整合到烟草再生植株中。[结论]该研究建立了高效烟草K326叶片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体系。  相似文献   

2.
根癌农杆菌介导烟草K326遗传转化体系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优化根癌农杆菌介导烟草K326遗传转化体系。[方法]以烟草无菌苗的叶片为外植体,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对其遗传转化体系进行了优化研究。[结果]外植体在MS+2mg/L6-BA+0.2mg/LIAA培养基上进行2d预培养后,用农杆菌GV3101(浸染浓度为OD600=0.6)浸染5min,转化效率最高,达63%;经过PCR检测初步证明nptII基因已整合到烟草再生植株中。[结论]该研究建立了高效烟草K326叶片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体系。  相似文献   

3.
用携带TERF1基因的EHA105和LB4404 2种农杆菌分别转化糖橙实生苗节间茎段.根据已建立的再生体系和转化体系,对已得到的抗性芽经PCR和RT-PCR检测,验证已获得7个转TERF1基因的糖橙株系.此外,还比较了2种农杆菌菌株对糖橙的浸染能力,结果表明,EHA105农杆菌的浸染能力强于LB4404.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农杆菌介导番茄"美粉1号"遗传转化体系的优化。[方法]以番茄美粉1号无菌苗的子叶为外植体,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对其遗传转化效率进行了优化,建立高效番茄子叶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体系。[结果]外植体在MS+2mg/L6-BA+0.5mg/LIAA进行2d的预培养后,用农杆菌EHA105(浸染浓度为OD=0.4)浸染5min,转化效率最高;经过PCR检测初步证明nptⅡ基因已整合到番茄再生植株中。[结论]该研究结果为今后优良基因导入番茄品种美粉1号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一种基于农杆菌介导的拟南芥瞬时转化技术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根癌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介导的拟南芥瞬时转化体系影响因素来确定最佳转化条件。以生长15日龄的拟南芥幼苗为试验材料,以转化p CAMBIA1301空载体的根癌农杆菌EHA105为目的菌株进行瞬时转化。研究了吐温20、菌液OD值、乙酰丁香酮(AS)及转化时间等对拟南芥瞬时转化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以体积分数为0.05%的吐温、菌液OD_(600)值为1.0和120μmol/L的AS侵染拟南芥2.5 h后,再共培养72 h,能够得到高瞬时转化效果。  相似文献   

6.
农杆菌介导的黄瓜炭疽菌遗传转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建立并优化了农杆菌介导转化瓜类炭疽菌(Colletotrichum lagenarium)获得T-DNA插入突变体体系,包括农杆菌使用浓度、农杆菌与炭疽菌孢子共培养时间、抗生素配合使用抑制农杆菌污染等.所用的转化载体pBIG2RHPH2-GUS-GFP除了抗生素选择标记外还携带有融合GFP-GUS报告基因.转化106个孢子平均可获得约150~200个潮霉素抗性转化子.PCR检测表明,所有潮霉素抗性转化子菌株都能从其基因组DNA中扩增到转化载体中的GUS基因片段,而且都能产生GFP荧光或GUS染色阳性.转化子菌株经过连续继代培养后保持稳定.随机对36个转化子菌株进行致病性测定,发现1个转化子菌株对黄瓜致病性下降,1个丧失致病性,而大多数表现为野生型致病性.农杆菌介导转化瓜类炭疽菌体系的建立,为进一步构建大库容量的T-DNA插入突变体库、致病性突变体筛选以及致病性相关基因的克隆鉴定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李立芹 《安徽农业科学》2011,(9):5107-5108,5117
[目的]优化农杆菌介导番茄"美粉1号"遗传转化体系。[方法]以番茄美粉1号无菌苗的子叶为外植体,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对其遗传转化效率进行了优化,建立高效番茄子叶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体系。[结果]外植体在MS+2.0 mg/L6-BA+0.5 mg/L IAA进行2 d的预培养后,用农杆菌EHA105(浸染浓度为OD=0.4)浸染5 min,转化效率最高;经过PCR检测初步证明nptⅡ基因已整合到番茄再生植株中。[结论]该研究结果为优良基因导入番茄品种美粉1号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为建立以潮霉素为选择标记的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介导的玉米高效遗传转化体系,本研究利用携带p MDC141-CYP79A1(含GUS基因)质粒的农杆菌浸染玉米A188幼胚,共培养7d后通过GUS基因瞬时表达率,研究农杆菌的菌液浓度、热激时间和浸染时间等因素对玉米幼胚遗传转化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农杆菌的菌液浓度的增加、热激时间和浸染时间的延长,GUS表达效率均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当农杆菌菌液的OD_(600)为0.8、热激预处理时间3min和浸染时间5min时,其GUS瞬时表达率均最高,分别为46.8%、46.4%和51.7%。并在最佳条件下将GUS基因转入到玉米幼胚,以潮霉素为选择标记,进行3次选择培养,将重新分化的抗性愈伤组织进一步分化成苗,获得56株潮霉素抗性植株,经PCR分子鉴定,获得22株阳性植株,初步建立根癌农杆菌介导的高效玉米幼胚遗传转化体系,为以抗潮霉素基因作为筛选标记的玉米遗传转化和基因功能验证提供技术基础,获得的抗潮霉素转化植株为玉米育种提供新材料。  相似文献   

9.
Dip法获得转反义磷脂酶Dγ( PLDγ)基因拟南芥植株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在含反义PLDγ基因的质粒根癌农杆菌的介导下,以生长到初果期的健壮拟南芥植株为转基因材料,用Dip法进行转基因实验,对影响转化率的浸染条件进行了比较研究。适宜的转化条件是将拟南芥的整个花序浸泡于农杆菌悬浮液中(含5%蔗糖,0.04%吐温—80),每次浸染10min,间隔3天浸染一次,共浸染3次。每次浸染后将植株横放于暗箱中24h,再置于22—24℃的光照下正常生长。待种子收获后在含有卡那霉素70mg/L的选择培养基中选择转化植株。PCR及PCR—Southem blot分析检测,该方法的转化率每100粒种子可高达2%。  相似文献   

10.
农杆菌介导的浸花法(floral-dip)是一种简便、快速、高效、重复性好、稳定性高的非组织培养的遗传转化法,在拟南芥中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其在油菜中的转化效率受到了很大的制约。以甘蓝型油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雌蕊柱头开裂时间的研究,发现即将开放的10~15个花苞的柱头是裂开的,此时最有利于农杆菌进入子房室完成转化。对这部分花蕾进行浸花法转化,得到的T_1代种子发芽后通过除草剂筛选获得抗性转基因植株,进一步对这些植株进行PCR验证,其阳性率高达72.7%。该研究能进一步提高农杆菌转化效率,实现甘蓝型油菜更有效的遗传转化。  相似文献   

11.
根癌农杆菌介导的悬铃木叶片遗传转化体系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以葡糖醛酸糖苷酶(GUS)基因瞬时表达率为指标,研究了不同因子对根癌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介导的悬铃木叶片遗传转化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预培养9 d的悬铃木叶片在OD600值为0.7的根癌农杆菌菌液中浸染10 min后,再在含有100μmol.L-1的乙酰丁香酮的共培养培养基上黑暗条件下共培养3 d叶片的遗传转化效率最高.该体系为进行农杆菌介导目的基因培养悬铃木新品种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利用根癌农杆菌LBA4404介导,建立了丝状真菌简青霉(Penicillium simplicissimum)H5的遗传转化系统.潮霉素抗性筛选、PCR和Southern blot分子鉴定等结果表明:筛选获得的转化子能够稳定遗传,外源的TDNA以单拷贝随机整合到简青霉的基因组中.实验初步研究了农杆菌浓度、乙酰丁香酮浓度和共培养时间等因素对转化效率的影响,经过优化后转化体系的效率可达50个转化子/105个孢子.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方法在简青霉上的运用,将为研究该菌的基因工程改造提供强有力的工具.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露地菊脚芽农杆菌真空渗透转化技术体系,为菊花品质改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农杆菌真空渗透和浸染转化法对露地菊火焰的脚芽进行目的基因遗传转化,分析其PCR结果,以抗性分化苗叶片进行β-葡萄糖苷酸酶(β-glucuronidase,GUS)组织染色验证转基因植株,分析农杆菌真空渗透转化率.[结果]将含AtLFY基因和AtCO基因的表达载体分别转入露地菊根部脚芽中,通过PCR检测GUS染色鉴定后,真空渗透1次的平均转化率为11.97%,真空渗透2次的平均转化率为15.86%,菌液浸染10 min的平均转化率为3.64%,菌液浸染20 min的平均转化率为11.14%,总体嵌合率为14.58%.[结论]建立的露地菊脚芽农杆菌真空渗透转化技术体系对露地菊的遗传转化效率高,可操作性强.  相似文献   

14.
通过根癌农杆菌介导,将gag-gp120基因导入到苗龄为5 d的北京生菜无菌苗的子叶片中,同时针对影响农杆菌遗传转化的几个关键因素进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北京生菜适合的卡那霉素筛选的浓度是7.5 mg/L,添加乙酰丁香酮对农杆菌的浸染影响不大,农杆菌的浸染时间以30 min为宜,农杆菌适宜的浸染浓度为OD600值在0.4~0.8之间,培养时间以3 d效果较好。通过PCR和PCR-Southern分析证明,gag-gp120嵌合基因已经整合到生菜基因组中。  相似文献   

15.
选用两种不同基因型陆地棉华抗6号和06S62为材料,以无菌黄化苗茎尖为受体,用农杆菌介导法进行转化,对不同的菌液浓度、浸染时间和负压处理等进行了比较试验,探讨农杆菌介导对两种不同基因型棉花遗传转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农杆菌介导棉花转化的适宜条件是:对于华抗6号,菌液浓度OD600达到0.7、浸染时间10 min、负压处理10 min时,转化效果较好;对于06S62,菌液浓度OD600达到0.9、浸染时间15-min、负压处理15 min时,转化效果较好;华抗6号的转化率高于06S62,其最高转化率为8.81%.通过该茎尖遗传转化体系,将bar导入上述两种基因型棉花获得了抗除草剂的转基因植株.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了建立和完善以丹参叶柄为外植体的遗传转化体系.[方法]以丹参品系HLM为受体,以携带EDT1基因的表达载体pCB3000-EDT1为目的基因供体,采用农杆菌介导法进行遗传转化,对转化的关键因子进行分析.[结果]最佳的转化体系条件为以14 d叶龄叶柄为外植体,农杆菌液浓度D600=0.4浸染15 min,以MS...  相似文献   

17.
大叶女贞抗寒基因AmEBP1高效转化体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以大叶女贞为受体材料,利用农杆菌浸染方法对沙冬青抗寒基因AmEBP1进行转化试验,通过对不同的受体材料浸染部位、菌液浓度和浸染时间对转化材料的死亡率%、分化率%、分化芽数(个)、芽苗长度(cm)以及芽苗颜色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转化材料为茎段,菌液浓度稀释为50%,浸染时间15 min;其中浸染部位是影响基因高效转化的最主要因素,菌液浓度和浸染时间的作用次之;方差分析进一步发现,浸染部位的三个水平对于外源基因在植物体内的转化显著差异,因此选择合适的浸染部位、适宜的菌液浓度和浸染时间能提高基因转化效率;经在50 mg/L浓度的卡那霉素培养基筛选培养,获得一批抗性植株,经PCR检测获得5株转化株系.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大豆(Glycine max)Gm F-box基因的功能,以含有Gm F-box基因全长c DNA序列的p JET1.2-Gm F-box质粒为模板,通过PCR扩增获得Gm F-box基因的c DNA序列,并将该基因构建到植物表达载体p EGAD中,构建了由Ca MV35S启动子驱动Gm F-box基因的植物表达载体p EGAD-Gm Fbox,利用冻融法转入农杆菌GV3101菌株,通过农杆菌浸染方法转化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通过除草剂筛选和PCR检测转基因拟南芥,初步证明已获得转大豆Gm F-box基因的拟南芥。  相似文献   

19.
为建立低成本、快速、高效的根癌农杆菌介导的致病疫霉转化体系,以菌株 HK0919为材料,从抗生素筛选浓度、共培养转膜方式、乙酰丁香酮(AS)浓度、共培养时间和共培养温度等方面对致病疫霉的转化体系进行了研究。综合各因素优化结果,建立的转化体系条件为:以1.0μg/mL的潮霉素B进行转化子筛选,采用玻璃纸作为共培养介质,AS浓度为200μmol/L,培养6 d,温度为22℃。在此条件下的转化效率为每106个游动孢子获得50~60个转化子。随机选取10个转化子,利用特异性引物对潮霉素抗性基因hph进行PCR扩增,转化子均能扩增出800 bp左右的预期条带;同时,利用根癌农杆菌vir基因特异引物对转化子进行 PCR扩增,排除了转化子被农杆菌污染所致的假阳性;转化子继代培养5代后,仍能在含潮霉素 B的黑麦培养基上生长。说明外源T DNA已成功整合到致病疫霉基因组中,并能稳定遗传。  相似文献   

20.
土壤农杆菌介导的转GST基因拟南芥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耐盐相关基因盐地碱蓬谷胱甘肽转移酶基因(Glutathione s—transferase,GST)克隆到表达栽体pROKⅡ中以构建植物表达栽体pGST,直接转化法转化土壤农杆菌,PCR验证后的阳性土壤农杆菌利用花序浸泡法转化拟南芥.转化子通过含有卡那霉素的培养基初步筛选,用PCR方法进一步验证外源基因插入到拟南芥基因组中.通过几代选育得到了稳定遗传的转基因拟南芥纯合品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