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研究棉长管蚜和棉蚜对其胁迫棉花的选择行为。【方法】 以无翅棉长管蚜和棉蚜成蚜为研究对象,测定棉长管蚜和棉蚜对种群密度和不同时间蚜虫胁迫的棉花行为反应。【结果】 不同种群密度棉长管蚜取食胁迫下,棉长管蚜对低密度取食胁迫的棉花与健康植株选择性上不存在差异性,而高密度则存在显著差异;棉蚜对高密度棉长管蚜取食胁迫选择性上存在显著差异。不同种群密度棉蚜取食胁迫下,棉长管蚜对被取食胁迫棉花与健康植株的选择性上不存在差异性,棉长管蚜能够适应棉蚜为害的棉花;而棉蚜对高密度棉长管蚜和棉蚜取食的棉花与健康植株选择性上存在显著差异,取食胁迫密度越高则选择差异性越大。随着棉长管蚜取食胁迫棉花时间的延长,棉长管蚜对短时间取食胁迫的棉花选择性上不存在差异性,而在取食胁迫3、5 d的棉花上存在显著差异;取食棉蚜仅在取食胁迫5 d的棉花上存在显著差异。棉蚜取食胁迫棉花不同时间后,不同受害程度棉花对后期棉长管蚜的寄主选择性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 棉花蚜虫取食偏向选择健康植株,易造成田间扩散,导致棉花受害。棉长管蚜能够适应棉蚜为害的棉花,且与棉蚜长期在田间共存。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十一星瓢虫对棉蚜和棉长管蚜捕食选择性,为利用十一星瓢虫调控棉蚜以及研究由天敌介导的棉蚜与棉长管蚜种间竞争关系提供依据。方法 在室内控制条件下,测定十一星瓢虫对棉蚜和棉长管蚜不同密度下捕食量、取食棉蚜和棉长管蚜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以及对两种蚜虫的选择性。结果 十一星瓢虫对棉蚜和棉长管蚜具有良好的捕食作用,成虫日捕食量分别为107.67和98.67头;取食棉蚜和棉长管蚜均能完成正常的生长发育,体重和成虫性比等指标均无明显差异。两种蚜虫等密度组合,十一星瓢虫对棉蚜表现出一定选择性,成虫选择性强于幼虫,而且随密度增加选择性增强;两种蚜虫配置不同比例可影响瓢虫的捕食选择性。结论 十一星瓢虫取食两种蚜虫均能完成正常的生长发育,两种蚜虫等密度组合条件下,瓢虫对棉蚜表现出一定的选择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氟啶虫胺腈、噻虫啉和噻虫胺亚致死剂量对新疆阿拉尔棉区棉蚜和棉长管蚜生长与繁殖的影响。【方法】采用浸叶法,测定棉蚜和棉长管蚜成虫毒力,以3种药剂LC10和LC30处理F0代棉蚜和棉长管蚜,记录F0代及F1代蚜虫的寿命、产蚜量和发育历期等生命参数,建立种群生命表。【结果】氟啶虫胺腈、噻虫啉和噻虫胺亚致死剂量处理(LC30)显著抑制了棉蚜和棉长管蚜的寿命和产蚜量,寿命分别下降27.99%~40.09%和35.65%~50.79%、28.19%~37.67%和32.76%~40.27%,产蚜量分别下降45.01%~50.17%和50.25%~52.24%、21.54%~28.24%和44.57%~54.97%,且棉长管蚜的下降幅度大于棉蚜。经氟啶虫胺腈、噻虫啉和噻虫胺处理后,随各药剂亚致死剂量增加,棉蚜和棉长管蚜生命表参数净增殖率、平均世代历期和种群加倍时间降低或缩短,内禀增长率和周限增长率增高。【结论】氟啶虫胺腈、噻虫啉和噻虫胺亚致死剂量能够显著抑制F0及F1代蚜虫的寿命和繁殖力,且3种杀虫剂对棉长管蚜的抑制作用大于棉蚜。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棉蚜取食受蚜害胁迫棉花后,其体内酶活性的变化。【方法】 测定棉蚜取食受棉长管蚜危害24、48、72 h,及棉长管蚜、棉蚜交互危害的棉花后,其体内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乙酰胆碱酯酶(AChE)、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活性。【结果】 棉蚜取食经棉长管蚜危害的棉花后,体内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乙酰胆碱酯酶(AChE)、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活性均呈上升趋势。除SOD在棉长管蚜危害48 h后达到最大值86.03 U/mg,CAT、POD、AChE、GST均在棉长管蚜危害72 h后达到最大值,分别为452.82、8.12、0.080 9和52.24 U/mg。棉长管蚜和棉蚜交互危害中,2种蚜虫取食次序和取食时间对后取食棉蚜体内酶活性变化影响较大。第1次棉长管蚜危害对后取食棉蚜CAT、SOD、AChE、GST活性变化产生显著影响,第2次棉蚜危害对后取食棉蚜CAT、POD活性产生显著影响,第3次棉长管蚜危害对后取食棉蚜POD、AChE活性产生显著影响。对CAT活性影响最大的处理为:棉长管蚜-棉蚜-棉长管蚜依次危害72 h-72 h-24 h;对POD活性影响最大的处理为:棉长管蚜-棉蚜-棉长管蚜依次危害72 h-72 h-48 h;对SOD活性影响最大的处理为:棉长管蚜-棉蚜-棉长管蚜依次危害48 h-24 h-72 h;对AChE活性影响最大的处理为:棉长管蚜-棉蚜-棉长管蚜依次危害24 h-72 h-48 h;对GST活性影响最大的处理为:棉长管蚜-棉蚜-棉长管蚜依次危害72 h-48 h-48 h。【结论】 棉长管蚜危害棉花 72 h,对其后取食棉蚜体内酶活性影响最大;棉长管蚜和棉蚜交互危害中,第1次棉长管蚜危害对后取食棉蚜酶活性影响最大,第2次棉蚜危害和第3次棉长管蚜危害对后取食棉蚜酶活性影响均较小。  相似文献   

5.
南疆地区棉田蚜虫种群数量动态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2002~2004年研究了南疆地区棉花蚜虫的发生和种群动态及棉花品种的影响.结果表明为害棉花的蚜虫有棉蚜(Aphis gossypii Glover)、棉长管蚜(Acyrthosiphon gossypii Mordvilko)、桃蚜(Myzus persicae Sulzer)、拐枣蚜(Xerophilaphis plothikovi Nevsky)和棉黑蚜(Aphis atrata Zhang),其中棉蚜和棉长管蚜是主要为害种类.2002、2003和2004年,棉蚜和棉长管蚜的最高密度分别为15 138和2 787头/百株,25 333和1 213头/百株,343 925和13 643头/百株.对转基因抗虫棉GK19(表达Cry1A杀虫蛋白)、SGK321(表达Cry1A+CpTI杀虫蛋白)和普通棉花泗棉3号、石远321的研究表明几种蚜虫在不同品种上的季节性数量动态没有显著性差别.  相似文献   

6.
不同小麦品种(系)对麦长管蚜生命参数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郭萧  李克斌  尹姣  王冰  曹雅忠 《中国农业科学》2010,43(10):2056-2063
【目的】比较小麦品种抗性对麦长管蚜连续2个世代若蚜和成蚜主要生命参数的影响。【方法】采用田间罩网试验,调查和测量Pm232等10个具有不同抗蚜性的小麦品种上定殖的有翅成蚜数量及若蚜发育历期、存活率、体重、翅型分化和成虫寿命、繁殖力等生命参数。【结果】麦长管蚜对10个供试小麦材料的不选择性有着明显差异,抗蚜材料对蚜虫的趋避作用明显较强。发育历期等5个生理参数的比较表明,抗蚜材料上的若蚜发育历期较感蚜材料明显延长,若蚜存活率、成虫寿命、繁殖力和体重较感蚜材料明显降低或减少,并且这种影响随着小麦抗性的升高而加重。研究还发现抗蚜材料上产生的有翅蚜要显著多于感蚜材料。通过对比不同世代的蚜虫生理参数发现抗蚜材料对蚜虫下世代的影响存在加重现象。【结论】小麦抗蚜品种对麦长管蚜不仅具有明显的趋避作用和抗生作用,而且其抗生性在蚜虫世代间可能存在累加效应。  相似文献   

7.
不同施肥条件对麦蚜同化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小区偏施N,P,K肥的方法和田间罩虫测量蚜虫蜜露分子量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施肥条件对麦蚜同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偏施N,P,NK肥对麦长管蚜和黍缢管蚜蜜露分泌量均有明显的影响;尤其N肥的施用,对2种蚜虫蜜露的分泌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偏施P肥对黍缢管蚜蜜露的分泌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对麦长管蚜蜜露的分泌有一定的抑制效果,同化率较差。协调施用N,P,K肥,对于调节麦蚜种群密度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噻虫嗪种衣剂对棉蚜(Aphis gossypii)和棉长管蚜(Acyrthosiphon gossypii)生长发育及繁殖的影响及其差异,本研究采用生命表方法分析噻虫嗪2.0、4.0、6.0 g/kg不同浓度种子处理对棉蚜和棉长管蚜实验种群生命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棉蚜若蚜发育历期随噻虫嗪浓度的增加而延长,6.0 g/kg处理显著长于对照。4.0、6.0 g/kg处理若蚜存活率较对照显著降低,棉蚜分别下降17.85%、34.57%;而棉长管蚜分别下降35.07%、59.13%。随噻虫嗪处理剂量增加,棉蚜和棉长管蚜寿命和产蚜量均下降,噻虫嗪2.0 g/kg处理棉蚜产蚜量高于对照,而棉长管蚜显著低于对照;6.0 g/kg处理下棉长管蚜和棉蚜的产蚜量分别较对照组降低47.78%和25.28%。不同处理间棉蚜达到繁殖高峰期时间基本一致,而棉长管蚜较对照延后1~2 d。2.0 g/kg噻虫嗪处理下棉蚜内禀增长率显著高于对照,4.0、6.0 g/kg噻虫嗪处理下内禀增长率与对照差异不显著。随噻虫嗪包衣剂量增加,棉长管蚜平均世代周期延长,6.0 g/kg噻虫嗪处理下平均世代周期显著长于对照;4...  相似文献   

9.
氟啶虫胺腈对棉田蚜虫的毒力测定及瓢虫的安全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研究氟啶虫胺腈对南疆棉田三种蚜虫的毒力及其对三种瓢虫的安全性。方法 以22%氟啶虫胺腈悬浮剂和5%吡虫啉乳油为供试药剂,室内通过药膜法测定棉蚜、棉黑蚜和棉长管蚜氟啶虫胺腈的敏感性,采用滤纸接触法测定两种药剂对十一星瓢虫、异色瓢虫和龟纹瓢虫的安全影响。结果 棉蚜、棉黑蚜和棉长管蚜对两种药剂表现出不同的敏感性,三种蚜虫3日龄若蚜和成蚜对氟啶虫胺腈敏感性均高于吡虫啉,棉蚜3日龄若蚜和成蚜对氟啶虫胺腈的LC50分别为1.17、0.36 mg/L,5%吡虫啉乳油和22%氟啶虫胺腈悬浮剂的相对毒力分别为55.41、60.11,棉蚜对5%吡虫啉乳油表现出较强的耐药性。22%氟啶虫胺腈悬浮剂对十一星瓢虫、异色瓢虫和龟纹瓢虫的毒力均小于5%吡虫啉乳油,22%氟啶虫胺腈悬浮剂对三种瓢虫成虫的安全系数分别是5%吡虫啉乳油的6.16、7.90和4.54倍,对3龄幼虫的安全系数分别是5%吡虫啉乳油的5.07、7.48和9.23倍。结论 22%氟啶虫胺腈悬浮剂可用来防治棉田棉蚜、棉黑蚜和棉长管蚜,且对棉田瓢虫有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棉蚜和棉长管蚜取食噻虫嗪包衣棉花后解毒酶活性的变化,分析二者的抗药性机制。【方法】使用2、4 g/kg噻虫嗪包衣棉花,三叶期时采用生化方法测定取食0、2、6、12、24 h后棉蚜和棉长管蚜体内解毒酶的活性变化。【结果】取食噻虫嗪包衣棉花叶片后,低剂量处理组的棉蚜和棉长管蚜体内乙酰胆碱酯酶(AChE)、羧酸酯酶(CarE)、细胞色素P450(CYP450)、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的活性除棉长管蚜AChE外均先被诱导,而后被抑制,不同酶受影响程度不同。高剂量处理组棉蚜和棉长管蚜体内各解毒酶均被抑制;供试棉蚜AChE、CarE、CYP450、GSTs的相对活力分别为棉长管蚜的4.62、2.51、1.08、1.51倍。低剂量处理后棉蚜和棉长管蚜间AChE、CYP450、GSTs相对活力比短时内均升高,随时间延续又有所下降,而CarE则表现为降低→升高→降低的趋势。高剂量处理后CYP450与CarE的相对活力比均表现为升高→降低→升高的变化趋势。【结论】噻虫嗪低剂量种子包衣对蚜虫CarE和CYP450有短时的诱导作用,高剂量对各解毒酶均表现出抑制作用,CarE与CYP450可能是蚜虫对噻虫嗪解毒代谢的关键酶,棉蚜较棉长管蚜对药剂包衣棉花适宜能力更强。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田间应用诱虫灯对棉蚜有翅成蚜种群动态监测,分析对棉蚜有翅成蚜进行诱杀的可能性。【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昆虫波长选择器,研究棉蚜最佳暗适应时间和光照时间,评价棉蚜有翅成蚜对8个波段光谱的选择性差异。【结果】棉蚜最佳暗适应时间为20 min,最佳光照时间为15 min。采用末位淘汰的方法,从8个不同波长光谱中筛选出5个对棉蚜引诱作用较强的光谱,分别为450、500、550、600和650 nm光谱。棉蚜有翅成蚜对500和550 nm波段光谱具有较强的选择趋性,其引诱率分别为37.28%和51.56%,显著高于其他两段光谱。【结论】500和550 nm波段光谱对棉蚜有翅成蚜引诱作用最强,为棉蚜迁飞期诱虫监测的备选光谱。  相似文献   

12.
采用半定量法、称量法和比色法,分析取食不同转基因棉对棉蚜排泄蜜露的影响,建立了棉蚜排蜜量与蚜口密度的回归方程.经比较3种检测方法发现,蜜露比色法具有准确度高、稳定性好和简易的特点,可以作为评价棉花抗蚜性的重要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3.
采用半定量法、称量法和比色法,分析取食不同转基因棉对棉蚜排泄蜜露的影响,建立了棉蚜排蜜量与蚜口密度的回归方程.经比较3种检测方法发现,蜜露比色法具有准确度高、稳定性好和简易的特点,可以作为评价棉花抗蚜性的重要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4.
棉株游离脯氨酸含量高低与棉花蚜景或蚜害指数成显著负相关。游离脯氨酸是棉花重要的抗蚜性物质之一,对棉蚜的寄主选择性、生长、发育及繁殖均有较强的制约作用。棉株受蚜虫刺吸胁迫后产生生理应激反应,可使游离脯氨酸含量大幅度升高,从而诱导提高棉花的总体抗蚜性强度。  相似文献   

15.
棉蚜的排蜜规律及蜜露中氨基酸成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棉蚜一生中,幼龄若蚜排蜜频率快,但蜜滴直径和蜜滴重量小;随着龄期增大,棉蚜体重增加,排蜜量也不断增多,每头夏型棉蚜一生排蜜量为2086.8μg。在田间,棉蚜排蜜量与昼夜节律有关,白天排蜜量为一昼夜的三分之二。棉蚜蜜露中氨基酸含量为0.536%。其中天门冬氨酸和谷氨酸含量较高,分别占所测定17种氨基酸的37.5%和20.2%;棉蚜蜜露中氨基酸的种类及含量与棉叶中氨基酸的种类及含量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6.
棉蚜是棉花的主要害虫之一。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研究转基因棉田伏蚜基数时期防治伏蚜对其他害虫兼治作用。6月底7月初是棉花伏期蚜虫的发生基数时期,此时对棉蚜的防治,能有效控制和推迟8月中下旬蚜虫发生量,减轻危害。并且对棉蓟马兼治作用超过80%。对棉蜘蛛兼治作用达60%左右,有效控制蕾铃后期虫害的发生和危害。  相似文献   

17.
槐蚜(Aphis Laburni kalt)和棉蚜(Aphis gossy pii Glover)虽然均属同翅目蚜虫科蚜虫属的昆虫,但其形态大不相同。槐蚜,体灰色或黑色,无翅蚜带白色粉末,有翅蚜且有光泽。而棉蚜则为绿色。其他特征也和棉蚜有显著区别。虽然槐蚜和棉蚜形态不同,但槐蚜能否加害棉花却是农业生产上存在的一个实际问题。很多农民要求砍去在棉田附近的槐树,认为槐树上集中了密度极大的槐蚜,就是棉花上蚜虫的来源。西北农学院林学系的教师和陕西省农林厅的干部几次征询昆虫学家周  相似文献   

18.
瓜蚜的发生及其综合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为害症状瓜蚜即棉蚜,俗称腻虫,蜜虫等,属同翅目、蚜科。主要为害温室、大棚和露地的瓜类蔬菜。成蚜和若蚜群集在叶背嫩茎和嫩尖吸食汁液,分泌蜜露,使叶片卷缩,瓜苗生长停滞。严重时蚜虫密密层层,瓜苗以致整株死亡。瓜的老叶受害后,干枯死亡,缩短结瓜期。除此之外,瓜蚜还易传播  相似文献   

19.
丽草蛉对不同寄主植物和猎物的趋性行为反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Y形嗅觉仪观测了丽草蛉对徂徕山常见寄主植物及寄主植物和蚜虫复合体的选择趋性行为。试验结果表明,赤松、板栗、麻栎、栾树和荆条在正常的生长状况下,不产生引诱丽草蛉的挥发性次生物质,而当赤松等这些寄主植物受到蚜虫危害后,释放出引诱丽草蛉虫的挥发性次生物质,丽草蛉对松树与松蚜、板栗与板栗大蚜、麻栎与栎大蚜、栾树和栾多态毛蚜和荆条与棉蚜混合体的选择率分别为50.0%、60.0%、58.3%、61.7%和68.3%。  相似文献   

20.
蜜露是蚜虫代谢的最终产物。1980年我们对棉蚜蜜露进行了初步研究,在于为预测预报及防治提供新依据。一龄棉蚜体重25微克,成蚜320微克,一生排蜜量2220微克,随发育而增加。若虫期排蜜频率高,强度大。棉蚜排蜜有明显的昼夜节律,白天多,晚上少,一天中群体排蜜高峰往往与最高温度同步出现。以~(14)C 标记表明,棉蚜排蜜量约为总取食量的72%,在一天内可达90%。棉蚜排蜜的频率(单位时间内排蜜滴数)同温度的高低、光照的强弱、叶片含糖量的多少,空气湿度的大小,以及土壤含水量的高低等因素密切相关。用砂培表明,对棉花增、减氮肥,蚜虫排蜜量都减少,但增氮者繁殖能力提高;磷肥的效应同氮肥相似,似有磷促氮的作用;钾多则排蜜量有增加趋势。棉蚜在不同棉花品种上取食,其排蜜频率差异很大,在具有一定抗性的品种上取食,排蜜频率低。因此,频率可作为测定棉花品种抗蚜性的指标。此外还探索用插叶法、同位素标记法测定成株期抗蚜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