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3 毫秒
1.
猕猴桃软腐病的发生及防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猕猴桃软腐病是猕猴桃采后腐烂的主要病害之一,近年来,该类病菌的侵入使猕猴桃果实变软腐烂而失去商品和食用价值,给猕猴桃产业带来巨大经济损失。基于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报道,对猕猴桃软腐病的发病状态、病原鉴定、致病力差异、病原菌侵染规律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探讨该病害未来的研究与防控方向。  相似文献   

2.
“金艳”猕猴桃贮期腐烂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明确"金艳"猕猴桃贮期腐烂病病原菌的种类。[方法]采用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方法对"金艳"猕猴桃贮期致腐微生物进行分离鉴定。[结果]与"金艳"猕猴桃贮藏期间腐烂相关的菌有Botrytis cinerea、Sclerotinia sclerotiorum、Eutypella microtheca、Penicillium expansum、Cladosporium cladosporioides共5种。其中对于Botrytis cinerea、Sclerotinia sclerotiorum、Penicillium expansum 3种菌已有猕猴桃致腐的报道,Eutypella microtheca、Cladosporium cladosporioides感染猕猴桃为首次报道。[结论]该研究为"金艳"猕猴桃采后腐烂病防治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奉新县猕猴桃果实腐烂病病原菌分离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江西奉新猕猴桃果实腐烂的病原菌种类,对该县猕猴桃烂果进行大量病菌分离,对分离的病菌进行了分子鉴定和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引起奉新猕猴桃烂果的病原菌有6种,分别是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富氏葡萄孢盘菌(Botryotinia fuckeliana)、盘多毛孢菌(Pestalotiopsis sp.)、层出镰刀菌(Fusarium proliferatum)、拟茎点霉菌(Phomopsis sp.)和链格孢菌(Alternaria sp.),其中主要是葡萄座腔菌(分出率占83.0%),其次是拟茎点霉菌(分出率占8.9%).致病性测定结果同时表明葡萄座腔菌既可从果面伤口侵入,也可以从果皮直接侵入,其他5种真菌则只能从伤口侵入.研究结果对奉新猕猴桃烂果病害的防治和进一步研究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正>1根腐病甜菜根腐病是由真菌和细菌引起的病变,多发生在连茬和积水地区以及甜菜种植老区。严重发生时整株块根腐烂,或形成畸形块根。症状:甜菜根腐病是块根腐烂变质的总称。由于病原菌不同,发生部位及症状也不同。最常见的是块根尾部腐烂,向上扩展。腐烂组织呈黑褐色,尾管束黄褐色。块根罹病部位腐烂凹陷,叶片萎蔫下垂,最后全株死亡。  相似文献   

5.
胡波  李国元  姚国新  黄宏霞  邓青云  李淑艳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5):21790+22031-21790,22031
[目的]确定冬枣贮藏期腐烂的原因,为其针对性防治提供依据。[方法]从分离、鉴定引起鄂北冬枣贮藏期腐烂的主要病原菌入手,研究不同药剂对冬枣病原菌的抑菌效果。[结果]从冬枣病组织部位分离纯化得到的病原菌经鉴定为细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e(Fr.)Keissler]。咪酰胺、烯唑醇、代森锰锌、百菌清、甲基硫菌灵和多菌灵对病原菌的抑菌率分别为81.42%、64.51%、55.85%、37.67%2、9.04%和24.38%。供试药品的抑菌效果达极显著水平,其中以25%咪酰胺的抑菌效果最好。不同浓度咪酰胺的抑菌效果均达极显著水平且浓度越高抑菌效果越好。[结论]初步认定导致鄂北地区冬枣贮藏期腐烂的主要病原菌是细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e(Fr.)Keissler],咪酰胺作为一种广谱杀菌剂对病原菌的抑菌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6.
为延长冷藏90天后的秦美猕猴桃的货架期时间,提高果实品质,本实验将固体二氧化氯缓释剂分别置于保鲜袋包装和纸箱包装的果实中,测定其对货架期内猕猴桃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二氧化氯处理的装箱猕猴桃硬度、可滴定酸、维生素C下降缓慢,腐烂率为0%,低浓度的二氧化氯不影响猕猴桃的外观和口感;装袋猕猴桃的硬度、可滴定酸、维生素C下降较快,有腐烂果实存在。两种包装形式结合二氧化氯处理均不影响猕猴桃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实验表明,固体二氧化氯缓释剂应用于纸箱包装的猕猴桃,可以很好的延长猕猴桃的货架期时间,保持其品质。保鲜袋包装的猕猴桃处理与对照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7.
猕猴桃溃疡病病原菌及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猕猴桃细菌性溃疡病的发生具有潜伏性、传播速度快、防治困难等特点,目前已经成为一种危害世界猕猴桃生产的毁灭性病害,其病原菌为丁香假单胞菌猕猴桃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 Actinidiae,Psa)。综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报道,就猕猴桃溃疡病病原菌特点、防治、传播及检测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综述,旨在加深对丁香假单胞菌猕猴桃致病变种的认识,同时为开展该病原菌的早期检测及防治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正>猕猴桃溃疡病是猕猴桃生产上的第一大病害。一、防控重点时期猕猴桃溃疡病发生后,在发病部位流出菌脓,枝干溃疡,严重时甚至导致死树。采果后、落叶期、冬剪后至萌芽前、萌芽后至开花前、花后五个时期,是该病害防控的重点时期。二、不同时期的防控方法1.采果后。全树普喷1次1.5%噻霉酮水乳剂500~800倍液或20%噻菌铜悬浮剂600倍液,防止病原菌从果柄、叶脉等部位侵入。  相似文献   

9.
花卉灰霉病病原及发病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花卉灰霉病的主要病原菌为Botrytiscinerea,可危害100多种花卉。花卉灰霉病菌喜温暖潮湿条件,可侵染种子、叶片、茎、花、果实等部位,产生褐色病斑,并导致腐烂。  相似文献   

10.
为明确导致贮藏期红阳猕猴桃果实软腐的病原菌种类,本研究以冷藏期红阳猕猴桃病果为试材,采用组织块分离法分离软腐病病原菌,按照科赫法则确定分离病株的致病性,同时采用形态学结合分子鉴定技术对病原菌种类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共有4种软腐病病原菌被鉴定,分别是拟茎点霉菌(Phomopsis sp.)、间座壳菌(Diaporthe sp.)、互隔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和细极链格孢菌(A. tenuissima)。上述4种病原菌是新鉴定的冷藏期红阳猕猴桃果实软腐病的病原菌,其中细极链格孢菌作为猕猴桃果实软腐病病原菌被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1.
广东省猕猴桃根腐病病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广东省和平县猕猴桃根腐病病根分离到2个菌株,根据培养性状及开矿特征,分别鉴定为Phytophthora cinnamomi Rands(交配型为Al)和Fusarium solani(Mart.)Sacc..室内人工接种表明;P.cinnamomi有较强的致病力,F,solani是第2次侵入者,单独不能为害,但在P.cinnamomi为害的基础上,可加重猕猴桃根腐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大果灵在翠玉猕猴桃上应用效果的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翠玉猕猴桃为试材,系统地研究了大果灵对果实发育、果实品质、贮藏性及枝蔓生长与花芽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大果灵可使单果重增加约12%,但却显著降低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风味品质,极大地加速贮藏过程中果实软化和腐烂速度,并导致果实变宽和畸形。同时,施用大果灵的植株新梢基部异常膨大,节间缩短,大量基部芽当年萌发,并使翌年新梢上花量大幅度减少。鉴于大果灵对翠玉猕猴桃的严重负面作用,生产上不宜使用。  相似文献   

13.
以‘秦美’猕猴桃为试材,分离纯化在贮藏过程中引起腐烂的主要病原真菌。采用形态学观察及核糖体rDNA-ITS(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区序列分析法进行鉴定。结果表明:从腐烂猕猴桃中共分离出5株致病菌,对ITS区序列测序结果经GenBank数据库BLAST比对,A的ITS序列与Trichothecium roseum(EU552162.1)同一分支,支持率达100%;B的ITS序列与Fusarium tricinctum(AB587078.1)同一分支,支持率达99%;C的ITS序列与Penicillium expansum(AF330635.1)同一分支,支持率达99%;D的ITS序列与Colletotrichum boninense(KF819619.1)同一分支,支持率达99%;E的ITS序列与Botrytis elliptica(KJ638600.1)同一分支,支持率达100%。由形态学及ITS区序列分析,构建系统发育树,最终鉴定A为粉红聚端孢(Trichothecium roseum),B为镰刀菌属(Fusarium tricinctum),C为扩展青霉(Penicillium expansum),D为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boninense),E为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5种病原真菌中灰葡萄孢为主要致病菌。  相似文献   

14.
对福建省建宁县中华猕猴桃(Actinidiachinensis)的几个栽培果园的细菌性花腐病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该病害的主要症状是花或花苞褐色腐烂,叶呈现角状枯斑.该病的发生、流行与开花期的温、湿度和花的生态位有关.分离、接种、鉴定的结果认为该病的病原属于萨氏假单胞菌(Pseudomonassavastanoi)遗传种.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我省35个县市41种农林作物的调查、鉴定,发现有29种细菌病害。其中,严重影响生产的有稻白叶枯病、青枯病、软腐病。根癌病、猕猴桃溃疡病等,属于检疫性病害有番茄溃疡病、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柑桔溃疡病、甘薯瘟病、日本樱花根癌病,其中除柑桔溃疡病外,均属首次发生。同时,猕猴桃溃疡病也是首次发现。  相似文献   

16.
优质高效栽培是猕猴桃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而高效建园是猕猴桃高效栽培的基础。岚皋山地猕猴桃的种植面积逐年增加,猕猴桃将成为该地区的支助产业之一。但山地建园存在难度大,效率低等问题。基于岚皋县山地猕猴桃建园试验、调查和研究,详细介绍了品种选择,园区选址,园地整理,架材和架型的选择以及苗期管理的关键技术,以期为生产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随着猕猴桃栽植规模的不断扩大,虫害问题日益严峻。为了探究猕猴桃品种差异化的害虫生态调节理论,选择陕西关中地区主栽红阳、海沃德、翠香3个品种猕猴桃园,采用五点取样法、网扫法、陷阱法及灯诱法,系统调查各个品种猕猴桃园节肢动物种类和数量;分析群落的丰富度、多样性、均匀度和优势度等群落多样性特征和主要类群的时空二维生态位特征。结果表明,红阳猕猴桃园的优势类群为隐翅甲科(Carabidae)和薪甲科(Latridiidae),优势度指数分别为0.309 4和0.224 5;而海沃德、翠香猕猴桃园的优势类群均为薪甲科,优势度指数分别为0.471 0和0.550 9;3个品种猕猴桃园节肢动物群落稳定性无显著差异。在害虫-天敌体系中,红阳猕猴桃园中草蛉科(Chrysopidae)与蚜科(Aphididae)时空二维生态位重叠值较高,达0.90;海沃德猕猴桃园中姬小蜂科(Eulophidae)与介壳虫科(Coccidae)及蚜科生态位重叠值较高,达0.84和0.79;而翠香猕猴桃园中草蛉科与蚜科生态位重叠值较高,达0.91,瓢甲科(Coccinellidae)与蚜科和介壳虫科生态位重叠值也较高,达0.82和0.75。结果明确了不同品种猕猴桃园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和害虫-天敌体系的差异性,因此可差异化地利用天敌来防治害虫,并为提高猕猴桃产量和品质、保护果园生态系统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