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设置人工鱼礁是以环境与生物体有机统一的科学思想为依据的。实践证明,人工鱼礁可有效地发挥保护、增殖、集鱼的效能。所以因地制宜的设置鱼礁是建设近海渔场的重要措施。人工鱼礁是敷设海底、长期固定的结构件。设置人工鱼礁当以发展海洋捕捞生产和增殖资源、改善渔场环境为前提,明确改造自然环境使其适应生物生长规律的指导思想。藉以达到改善海洋鱼类栖息环境、增加资源并使鱼类等趋近或集中于鱼礁,提高生产和经济效益之目的。  相似文献   

2.
鱼礁     
海底的隆起物和堆积物,会使海流形成上升流,将海底有机物和近底层的营养盐带到海水中上层,促进各种饵料生物大量繁殖生长,从而诱使各种鱼类聚集,形成良好的渔场。后来人们根据这个原理,为了增殖水产资源,发展到人工鱼礁。人工鱼礁一般选择在水深30-200米处,用砂或石或在海中经久不烂的杂物堆积而成。近年来人们又根据增殖资源的需要,出现了各种性能的人工鱼礁,例如:有以诱集中上层鱼类为主的浮鱼礁;有适合鱼类产卵的产卵礁;还有以增殖饵料为主  相似文献   

3.
王爽 《齐鲁渔业》2014,(6):20-21
1人工鱼礁建设的必要性 1.1人工鱼礁建设可修复海洋生态环境人工鱼礁能改善近海水域生态环境,为稚鱼以及鱼类提供栖息、索饵和产卵场所,增殖并保护渔业资源。因此投放人工鱼礁,建设“海底森林”,可使渔业生物资源和海洋生态环境得到较好修复。  相似文献   

4.
人工鱼礁是放置于海底以影响海洋生物资源的物理、生物或社会经济过程的人工设施。科学评价人工鱼礁对渔业资源生态容纳量的改善程度对揭示鱼礁的生态功能和指导鱼礁后续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人工鱼礁区鱼类和大型无脊椎动物可分为3种类型(I型、Ⅱ型和Ⅲ型),其中Ⅱ型鱼类和大型无脊椎动物身体不接触鱼礁,但在鱼礁周围游泳、在海底栖息。该生物学资料可通过拖网调查取样获得。根据2004年10月~2007年9月浙江嵊泗人工鱼礁海域渔业资源拖网调查数据,建立了模拟礁区渔业资源密度随时间变化趋势的Logistic模型,并据此求解了鱼礁海域资源数量容纳量模型。通过遗传算法求得了Logistic模型的参数。结果表明,人工鱼礁区Ⅱ型鱼类和大型无脊椎动物的原有生态容纳量约为6.00~8.03ind/km·kW,鱼礁投放所产生的新生态容纳量约为4.40~5.89ind/km·kW,容纳量随季节变化而呈周期性波动。  相似文献   

5.
正鱼礁是海底的隆起物和堆积物,其上附着和生长着大量饵料生物,人工鱼礁设置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和改善海洋生态环境,为鱼类构建一个觅食、生长、繁殖的"安全屋",以达到增加海洋水生动物多样性的目的。目前国内外已经广泛的开展人工鱼礁建设。作为最早开展人工鱼礁建设试点省份之一,广东省先后投入资金8亿元,建成人工鱼礁50座,礁区核心区面积达300平方公里,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已达到8处。人工鱼礁的投放,犹如神来的一笔,人工鱼礁不仅能保护、增殖鱼类,还  相似文献   

6.
人工鱼礁生态诱集技术的机理及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人工鱼礁是用于营造海洋牧场、调控和优化海洋生态环境、增殖渔业资源的人工设施。人工鱼礁所形成的环境可以作为鱼类良好的栖息、庇护和产卵场所,有利于鱼类的生存和繁殖,因此对鱼类具有良好的诱集效应。本文从多个角度论述了人工鱼礁生态诱集技术的机理以及鱼类行为和生态诱集技术的研究进展,探讨了目前人工鱼礁生态诱集技术研究所面临的问题和主要发展方向,旨在为我国沿海人工鱼礁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我国人工鱼礁的发展和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工鱼礁是人们为了诱集并捕捞鱼类,保护、增殖鱼类等水产资源,改善水域环境,进行休闲渔业活动等而有意识地设置于预定水域的构造物。我国是世界上开发利用人工鱼礁最早的国家,人工鱼礁建设状况及其发展趋势如何?本文就此作  相似文献   

8.
人工鱼礁树     
<正> 海洋中的鱼类,与其他动物一样,都需要一个良好的栖息环境和充足的饵料场所,人们按照鱼类的习性,设计制造各种不溶性物体,投放到海底,以附着大量的饵料生物,并形成某些经济鱼类所喜爱的栖息环境,以吸引鱼类聚集于物体周围,达到增加捕鱼量的目的.这就是所谓的人工鱼礁.  相似文献   

9.
丁增明  刘刚  郭正华  于峰 《齐鲁渔业》2008,25(12):52-53
人工鱼礁能改善近海海洋环境,使原本鱼种较少的砂泥底质环境变成生产力较高、鱼种较多的岩礁环境,可为鱼类等海洋生物提供繁殖、生长发育和栖息的场所。近几年来,日照市近海海域投入的各类增殖型人工鱼礁,有利促进了有机物的沉积和多种藻类附着生长,保护了恋礁性鱼类,形成了头足类的产卵场,同时,底栖海洋生物得到了保护,充分发挥了海洋资源修复、增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人工鱼礁的起源和历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人工鱼礁的起源和历史是鱼类增殖学专家研究的一个感兴趣的课题。本文围绕何谓人工鱼礁?人工鱼礁的起源、人工鱼礁的历史等作扼要的概述。  相似文献   

11.
人工鱼礁的流态效应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人工鱼礁投放到海底后对鱼类产生多种效应,如饵料效应、阴影效应、流态效应等。本仅就流态效应一项进行探讨,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介绍了关于人工鱼礁的种类、作用、聚鱼原理、材料选择等方面的基本知识,阐述了国内外人工鱼礁发展状况,以及人工鱼礁投放场地的选择原则,对我国发展人工鱼礁的可行性作了比较深入的分析和探讨.建设人工鱼礁,构筑"海洋牧场",营造"海底森林",对促进渔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少"的矛盾日益突出,对渔区经济影响较大.随着沿海国家的200海里专属经分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海洋中,能吸引和聚集鱼类的物体,称为鱼礁;用人工将沉鱼礁与浮鱼礁连结起来,悬浮部分伸展如树状的物体,称为人工鱼礁树. 近年来,在广西钦州地区近海投放的人工鱼礁树的结构特点是,多层(分柱体层、方格层和船体层),层层有阴影;多孔(分鱼类进  相似文献   

14.
曾胜勇 《科学养鱼》2022,(10):74-75
<正>为有效改善水域生态环境,为鱼类提供生长、索饵、庇敌和繁殖的场所,人们通过向江河、海域投放人工鱼礁,从而达到对鱼类的保护、增殖和提高渔获量的目的。目前国内外已经广泛地开展人工鱼礁建设,原有的人工鱼礁在使用过程中虽然能得到一定的聚鱼效应,但不能随时监测周围的鱼以及环境状态,效果不好评估,资源利用率不高,经济效果也不甚理想。这样不但降低了人工鱼礁的功能性,而且不能为工作人员、科研人员带来较为直观的观测分析便利。笔者通过对目前人工鱼礁存在的缺陷及不足,提出一种具有智慧监测效果的人工鱼礁应用技术。  相似文献   

15.
从日本人工鱼礁建设探讨我国鱼礁建设的方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豹德 《海洋渔业》1985,7(6):248-253
<正> 根据日本内阁会议1974年颁布的沿岸渔场整建开发法制定的整建开发计划,在日本沿海大规模建设人工鱼礁。人工鱼礁是根据一些鱼类的趋性,专为吸引鱼类栖息和繁殖、成长,而设置在鱼类洄游通道上的人造礁。日本是世界人工鱼礁建设历史最早、规模最大的国家。为了借鉴  相似文献   

16.
人工鱼礁,就是在海底人为地设置一定形状的礁状物,吸引和增加鱼类及其它动植物,达到提高渔获量或繁殖保护水产生物的目的。近十几年来,随着第三世界沿海国家200海里专属经济区的划分,以及近海渔业资源的不断衰退,建没人工鱼礁的国家和地区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采用的技术也越来越新,  相似文献   

17.
人工鱼礁区的增殖鱼类资源效果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9年春季采用地笼网分别对山东省西港小石岛、牟平养马岛、威海寻山和日照前三岛附近人工鱼礁区及对照区的鱼类资源进行调查.结果表明,人工鱼礁区的鱼类种类数比对照区增加了1.8倍,平均数量和平均质量分别比对照区增加了3.5倍和1.9倍.人工鱼礁区的主要优势种为岩礁性鱼类大泷六线鱼和许氏平鲉.人工鱼礁区鱼类资源的物种丰富度指数、物种多样性指数和物种均匀度指数的均值分别大于对照区相应生态指数数值.人工鱼礁的建设可以增加鱼类资源的种类、数量及鱼类群落的丰富度和多样性.  相似文献   

18.
建设人工鱼礁是修复海洋生境、养护渔业资源的重要措施.钢筋混凝土鱼礁是常用的人工鱼礁类型,鱼礁竖板(侧板、内部间板)方形开孔是钢筋混凝土鱼礁结构设计中主要设计参数,竖板方形孔径大小是影响鱼类诱集效果的重要因素.以人工鱼礁区常见的礁栖鱼类黑鲷(Sparus macrocephalus)幼鱼为研究对象,设计制作具有不同方形孔...  相似文献   

19.
国外简讯     
美·国·研·究·人·工·鱼·礁美国早在30年代已从事人工鱼礁的研究工作,在新泽西州海域建造了第一个人工鱼礁。从1950年以来,美国沿海有12个州建造的人工鱼礁主要材料是废旧汽车、有轨电车车身、石块、轮胎、混凝土以及管状物等,特别是汽车和有轨电车车身对鱼类具有引诱力。通常人工鱼礁设置1~2年后,潜水员就定期观察鱼类增殖情形。J.R.Randall博士将设置在维尔京群岛的石块人工鱼礁与周围海区的自然鱼礁作了  相似文献   

20.
框架型人工鱼礁布放过程的动力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解决不当的人工鱼礁布放操作导致的鱼礁碰撞破坏、布置点偏离目标地点过大等问题,对静水环境下框架型人工鱼礁布放的动力学过程进行了研究。基于人工鱼礁下落过程的水动力学模型、鱼礁与海底接触碰撞模型,对现有碰撞力公式进行合理修正,建立了人工鱼礁布放过程的整体动力学方程;采用数值方法对动力学方程进行求解,得到鱼礁下落速度以及不同海底底质条件下的着底冲击力。分析表明,海底底质越硬,着底冲击力越大。采用多体动力学软件ADAMS对鱼礁在不同初始姿态下的布放过程进行模拟,采用有限元软件ANSYS Workbench对鱼礁结构进行强度分析。结果表明,鱼礁初始姿态倾斜角度越大,下落达到的稳定速度越小;棱着底的最大冲击力比面着底的要小,但产生的应力更大;最大应力发生在着底棱的中部。本研究可为合理规划人工鱼礁的布放和人工鱼礁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