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种子萌发胁迫下不同生态型油松抗旱性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将油松天然分布区7个生态型10个种源的种子在不同浓度PEG溶液中进行萌发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水分胁迫程度的加深,各油松种源种子的萌发均表现为发芽率、发芽势及发芽指数值降低,平均发芽时间延长.采用种子萌发抑制相对指数比较参试各类型的油松种子在萌发过程中耐水分胁迫能力的强弱顺序,可得出油松各生态型种源的抗旱性由弱至强的顺序为:东部型、东北型、中部型、西南型、中西型、西北型、南部型.其中以东部型、东北型和中部型为第一类;西南型、中西型为第二类;西北型和南部型为第三类.  相似文献   

2.
小麦籽粒A、B型淀粉粒淀粉构成与糊化特性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提纯的小麦胚乳A型和B型淀粉粒为测定对象,比较研究了A、B型淀粉粒的淀粉组成与糊化特性.结果表明,A型淀粉粒直链淀粉含量显著高于B型淀粉粒,而支链淀粉含量显著低于B型淀粉粒.与B型淀粉粒相比,A型淀粉粒含有较高的直/支链淀粉比.B型淀粉粒RVA参数中峰值粘度、低谷粘度、稀懈值、最终粘度、反弹值、峰值时间和糊化温度均显...  相似文献   

3.
不同类型小麦干物质积累动态呈"S"型曲线.中粒型品种干物质积累量低于小粒型和大粒型品种.中粒型和大粒型品种叶片干物质积累峰值在抽穗期,茎鞘干物质积累峰值在灌浆期;小粒型品种叶和茎鞘的干物质积累峰值均出现在灌浆期.不同类型品种叶片干物质的转运率和移动率表现为大粒型>小粒型>中粒型;茎鞘物质转运率和移动率表现为中粒型>大粒型>小粒型;子粒重量来源于开花前养分积累的比例表现为大粒型>中粒型>小粒型.大粒型品种在干物质积累和转运方面有明显的优势.小粒型品种限制产量的主要因素是茎鞘物质输出量较少,大量光合产物滞留在茎鞘中.灌浆至成熟期的CGR与产量的相关达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4.
氮素水平对不同穗型水稻品种光合作用、生产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不同穗型水稻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氮素水平下,水稻的生理特性和生产特性.结果表明:在高氮和低氮两种条件下直立穗型水稻品种的稻谷产量均高于弯曲穗型品种,收获指数却低于弯曲穗型品种.在低氮条件下,两品种的收获指数均提高,且弯穗型品种的稻谷产量略高于直穗型品种.在高氮条件下则相反.在相同肥力下,抽穗前两品种的物质生产差异不大,但抽穗后直穗型品种的物质生产明显高于弯穗型品种.在高氮条件下,两品种单叶光合速率、群体光合速率均高于低氮处理,下降速度也慢于低氮处理.  相似文献   

5.
小麦生理拔节-抽穗期的长短与气候条件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3年的小麦分期播种试验,探讨了不同类型小麦品种生理拔节-抽穗期经历天数的变化与温光因素的关系.此生育阶段的变化趋势是春型>半冬型>冬型.春型品种受5.1~8.0 ℃积温影响最大,长日照高温有促发育的作用半冬型品种和冬型品种受3.1~5.0 ℃积温影响最大,半冬型不存在长日照促进作用,冬型存在长日照促进作用,长日照高温能促进发育.  相似文献   

6.
多球果型马尾松的形态和生殖生物学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对多球果型马尾松和常见型马尾松在生长状态、形态结构、生殖发育等方面的差异进行研究和分析.在多球果型马尾松雌性生殖枝上,能够着生40~80个球果(大孢子叶球),有的甚至可以达到193个以上.而在常见型马尾松的雌性生殖枝上, 通常只着生有1~8个球果,最常见的是着生2~4个球果.多球果型马尾松和常见型马尾松在雌球花的芽组织结构和雌球花的分化过程中有着明显的差异.通过显微分析我们发现:多球果型马尾松雌球花原基的发育在当年生过冬顶芽的下部,在它的上部,还发育有一系列的营养芽原基(10列以上).而常见型马尾松雌球花原基的发育在当年生过冬顶芽的顶端.雌球花发育机理的不同,决定了多球果型马尾松球果的着生部位发生了变异.多球果型马尾松球果着生在春梢的下(基)部,常见型马尾松球果着生在春梢的顶部.多球果型马尾松与常见型马尾松球果(大孢子叶球)的发育过程和发育起始时间不相同.通过对8~12月标本进行显微切片分析,多球果型马尾松球果的发育起始时间在当年的8月(过冬顶芽开始形成的同时),与小孢子叶球的发育起始时间同步.常见型马尾松球果的发育起始时间是当年的11月,两种类型马尾松的大孢子叶球都是在次年4月受粉,到第三年的11月种子成熟.多球果型马尾松球果比常见型马尾松球果多3个月的发育时间.多球果型马尾松个体大量的长串状多球果性状在历年都能重复出现,这说明该性状具有个体水平的稳定性.无性繁殖研究证明,多球果型马尾松的长串状多球果性状,可以通过嫩枝嫁接的方式,进行性状的传递.对多球果型马尾松进行有性繁殖研究时我们发现,多球果型马尾松的球果可以发育出种子,且成熟种子的发芽率为60%~76%.这说明多球果型马尾松与常见型马尾松一样,可以用种子进行后代繁殖.多球果型马尾松与常见型马尾松在形态和生长速率方面没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小麦育种的高产途径,此试验以大穗型(01-35),中间型(62008,4133-2)和多穗型(02-48)高产小麦品种为实验材料,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小麦植株和籽粒可溶性糖含量变化及干物质积累动态.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的品种植株、籽粒可溶性糖含量变化与其地上部分及籽粒干物质积累速率和积累总量有密切关系.就群体而言,多稳型品种地上部分干物质积累量最多,产量也最高,中间型次之,大穗型最低.大穗型品种具有较强的营养物质外运能力,其千粒重最高,多穗型次之,中间型最低.充分协调源库流的关系,选育出大穗型和多穗型相结合的、综合农艺性状更佳的品种,将实现小麦高产、优质、高效的育种目标,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大田生产.  相似文献   

8.
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的产量与食味品质的关系比较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本试验采用辽宁省近年来主栽的13个水稻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的产量与品质间的差异和相互关系,以期为高产优质栽培及育种提供理论基础.结果表明: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的产量为:密穗型>中间型>散穗型.密穗型品种的成粒数、总颖花数均高于散穗型品种.密穗型品种的食味值高于散穗型品种;密穗型品种的蛋白质含量低于散穗型品种.着粒密度8.5~9.2粒/cm,320万~330万穗/hm2,每穗颖花数150~170个,成粒数达125~150粒/穗,产量和食味品质均能达到较高水平,因此,中间类型品种具有更高产优质的潜力.  相似文献   

9.
水稻育性恢复基因Rf-1是目前水稻上克隆的唯一恢复基因.通过位于Rf-1位点的两个特异性CAPS(cleavable amplified polymorphic sequences)标记对滇I型、野败型、红莲型及BT型恢复系基因型分析,发现这四种不同胞质的恢复系在Rf-1位点具有相同的带型,滇I型的两个保持系具有不同的带型.结果表明这四种不同胞质系统的恢复系均具有Rf-1基因.该结论与从恢复系选育的系谱分析的结果相一致的.  相似文献   

10.
采用砂培试验研究了不同小麦基因型对施锌的反应.通过比较小麦幼苗根冠比的大小(是否大于1),以及根据培养过程中植株的生长表现,将供试的25种小麦基因型划分为两类:即缺Zn敏感型和非敏感型.结果还表明,供Zn可以促进小麦地上部和根系的生长,均较大幅度提高了叶绿素SPAD值(25个小麦基因型中18个的增幅都超过10%),而根冠比则相对保持稳定.小麦种子中的锌含量、幼苗根冠比与小麦叶片叶绿素SPAD值之间均无显著性相关关系.由于地上部积累了较高浓度的Zn,缺Zn非敏感型可有效减轻缺Zn对其造成的危害.非敏感型与敏感型相比较,缺Zn条件下地上部和根系锌含量平均值分别高出96.6%和28.8%,而在供Zn条件下则高出47.6%和10.9%.施Zn对敏感型与非敏感型小麦体内磷含量并无显著性影响.小麦幼苗中P/Zn的大小主要受到小麦体内Zn含量变化的影响,与磷含量则无明显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通过分析21世纪初广西育成"小粒丝苗米型"常规优质稻品种与杂交稻品种及国际高档优质品牌米的差距,提出以增加谷粒长度从而提高千粒重为核心,实现优质常规稻产量和品质同步提高的广西长粒型高档优质常规稻育种策略,该策略包括了大长粒型育种策略和细长粒型育种策略.采取大长粒型育种策略育成了桂育7号等4个大长粒型品种,千粒重在22 g以上,产量、品质均较"小粒丝苗米型"品种显著提升,粒长有较大幅度增长,平均粒长达70.mm,最高产量达到109.t/hm2,实现广西优质常规稻产量和品质的最新突破,采取细长型育种策略育成力源占2号,米粒长达到75.mm,长宽比达46.,粒长和米质赶超国际名牌米水平,填补了广西细长粒型高档优质稻品种空白.  相似文献   

12.
运-12型飞机是我国哈尔滨飞机制造厂在运-11型飞机的基础上进行深入改进的发展机型.该机型于1980年初开始研制,1985年开始批量生产投入使用.运-12飞机系列有:运-12 Ⅰ型、运-12Ⅱ型、运-12Ⅲ型、运-12Ⅳ型和运-12E型.该机型操作简单、故障少、安全系数高、易维护.外销非洲、澳洲、南美洲、亚洲、北美洲的18个国家,国内使用率日益增加.  相似文献   

13.
水稻不同穗型品种穗颈节间组织与籽粒充实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5  
本文用7个不同穗型的中稻品种,研究了重穗型、中穗型、轻穗型品种的穗颈节间组织特性及其与籽粒充实的关系.结果表明:穗颈节间维管束数目,维管束、韧皮部面积,茎横切面、茎壁、髓腔面积,均是重穗型>中穗型>轻穗型品种.穗颈节间输导组织特征与空壳率的大小无关,但它是籽粒充实的重要前提和解剖学基础.穗颈节间茎的粗度、茎壁的  相似文献   

14.
小麦双胚苗类型及后代观察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小麦与天蓝偃麦草杂交诱导后代筛选的36个双胚苗株系进行形态特性分类.共有6种,即双鞘同步型.双鞘异步型,单鞘同步型.单鞘一叶重叠同步型.单鞘一叶共生同步型、单鞘异步型,小麦双胚苗二代再现双苗率极小,三代双胚苗两苗系再现频率分别为0.823%和0.139%.二代分离奇异,三代按株系趋向整齐.双胚苗及后代去雄套袋有不同程度的自主结实特性.是有性和无性基因型细胞的嵌合体,双苗特性可通过有性或无性过程传递给后代,无性的表达可能需特定的环境条件.双胚苗是选择兼性或专性无融合生殖的一个中间型桥梁材料.  相似文献   

15.
大豆MIKC型MADS-box基因家族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拟南芥的MIKC型MADS-box蛋白序列构建HMM(hidden markov model)模型,在大豆基因组中确定了57个MIKC型MADS-box同源基因.分子进化树分析表明,57个大豆MIKC型MADS-box基因分为14个亚类,而MIKC*型基因又分为两个进化支.控制花形态建成的ABCDE同源异型基因(如API,AG,AP3和PI等)和重要的控制开花时间的基因(如SVP和SOC1)在大豆基因组中表现出多拷贝的特征.MEME和SMART分析表明,大豆和拟南芥MIKC型MADS-box基因具有保守的MADS和K-box基序,还有一些亚类具有特异的基序.MIKC型MADS-box基因结构较为保守,多数基因具有7~8个外显子.本研究得到的MIKC型MADS-box基因为下一步研究大豆花形态建成和开花时间调控的分子机制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不同叶位叶片对水稻籽粒充实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采用8个水稻品种,抽穗期进行剪叶处理,研究不同叶位叶片对籽粒充实的影响.结果表明:剪叶降低水稻的成粒率、粒重,尤其对后开花的籽粒影响较大,从而降低籽粒产量.各部位叶片对弯曲穗型品种的籽粒充实作用大小依次为剑叶>倒二叶>其他叶片,而半直立穗型品种剑叶影响最大.剪叶处理会显著增加空秕粒率.半直立穗型品种各叶片对产量影响差异较小;弯曲穗型品种剑叶对产量的影响远大于其他各叶片,且剑叶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弯曲穗型品种远大于半直立穗型品种.  相似文献   

17.
火力楠不同天然种群种子发芽速度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广西壮族自治区火力楠(Michelia macclurei Dandy)天然种群种子为试验材料,采用人工气候葙发芽,研究火力楠种子发芽速度的差异.结果表明:火力楠天然种群种子露白速度、幼苗展开子叶速度、幼苗展开真叶速度均存在极显著的差异,英发芽速度分为速萌型、常速型、慢萌型3种类型.确定种子发芽的幼苗展开真叶阶段常速型种群数量占50%、速萌型和慢萌型种群数量各占25%.  相似文献   

18.
主要对西藏栽培油菜与野生油菜遗传资源的表型性状、抗寒性、含油率、熟期和千粒重做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野生芥菜型油菜种质资源子叶类型最为丰富;野生芥菜型油菜和野生白菜型油菜以宽萼片为主,栽培芥菜型和栽培白菜型油菜以中萼片为主;野生白菜型油菜的抗寒性强于其他油菜,栽培芥菜型油菜抗寒性较栽培白菜型和野生芥菜型好;野生白菜型油菜和野生芥菜型种质资源的含油率大多超过40%,野生油菜种质资源含油率高于栽培油菜含油率;在山南和日喀则,无论是野生型油菜种质资源,还是栽培型油菜种质资源,除极早熟外分布有不同熟期的油菜类型;千粒重大于5 g的种质资源中,野生白菜型和栽培芥菜型油菜所占比重较大.野生芥菜型和栽培白菜型油菜的千粒重以1~5 g的居多,而千粒重小于1 g的种质资源分布在野生芥菜型和栽培白菜型油菜中;野生油菜的成熟期比栽培油菜要早20~40 d.  相似文献   

19.
花青素是导致芥菜型油菜叶片颜色差异的重要物质,PAP1基因是花青素合成途径中的一个关键转录调控基因.本研究利用同源克隆技术,以不同叶色芥菜型油菜为材料,根据同源性较高的白菜PAP1基因序列设计引物,克隆芥菜型油菜PAP1基因序列.芥菜型油菜PAP1基因的基因长度在1348~1669 bp,编码序列长744~753 bp,包括3个外显子和2个内含子区域.PAP1蛋白包括两个MYB结合域,分别位于第9~59和62~110氨基酸.进化分析表明芥菜型油菜PAP1基因与白菜和芜菁具有较高的同源性,与拟南芥亲缘关系较远.对比不同叶色芥菜型油菜基因序列发现,紫叶芥和红叶芥PAP1基因的编码区序列无差异,但编码的蛋白质与绿叶芥有22个氨基酸差异,定量PCR分析表明PAP1基因及其调控的下游基因如DFR、TT19等在绿叶芥油菜中表达水平较低,上述差异可能导致了芥菜型油菜叶色的差异.本研究为探究不同叶色芥菜型油菜的可能形成机制及遗传改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鸡猪源大肠杆菌CTX-M型ESBLs的分子检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解河南地区鸡猪源CTX-M型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流行情况,并进行基因型分析,通过表型确证试验检测产ESBLs大肠杆菌,分别用5组CTX-M型引物对其进行聚合酶链式反应扩增.表型确证试验检测结果显示,鸡、猪源大肠杆菌中产ESBLs菌株检出率分别为62.8%(59/94)和78.3%(36/46).PCR扩增结果进一步显示,鸡源大肠杆菌中CTX-M型ESBLs阳性率为89.8%(53/59),其中CTX-M-2组型14株,CTX-M-9组型26株,CTX-M-2和CTX-M-9组型13株;猪源大肠杆菌CTX-M型ESBLs的阳性检出率为69.4%(25/36),其中,CTX-M-2组型7株,CTX-M-9组型17株,CTX-M-2和CTX-M-9组型1株.河南地区鸡、猪源大肠杆菌CTX-M型ESBLs的产生率较高,而以CTX-M-2组型和CTX-M-9组型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