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建立吡唑醚菌酯在香蕉全蕉、蕉肉及土壤中的残留分析方法,测定吡唑醚菌酯在云南、海南两地香蕉及土壤中的残留动态及最终残留。结果表明:在0.01~0.1 mg/kg添加范围内,吡唑醚菌酯在香蕉果、肉、土中的平均回收率为82%~104%,变异系数为1.3%~3.6%;方法最小检出量为1×10-10 g,最低检出浓度为0.01 mg/kg。吡唑醚菌酯在云南和海南两地香蕉中的半衰期分别为17.2、16.7 d,在土壤中的半衰期分别为19.9、17.9 d。施药后35、42、49 d收获的香蕉中吡唑醚菌酯残留量均低于0.02 mg/kg。该方法准确度高,灵敏度高,线性良好。  相似文献   

2.
为明确不同杀菌剂对甘蔗梢腐病病原菌的抑菌效果以便后续科学地指导病害防治,本文分别使用42.4%唑醚·氟酰胺悬浮剂,62.5 g/L精甲·咯菌腈悬浮种衣剂,250 g/L苯醚甲环唑乳油,325 g/L苯甲·嘧菌酯悬浮剂,25%吡唑醚菌酯乳油,43%氟菌·肟菌酯悬浮剂,60%唑醚·代森联水分散粒剂和19%啶氧·丙环唑悬浮剂对甘蔗梢腐病病原菌拟轮枝镰孢菌(Fusarium verticillioides)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进行室内药剂筛选,并通过扫描电镜(SEM)观测不同杀菌剂对病原菌孢子与菌丝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杀菌剂对病原菌菌丝生长均有一定抑制作用。扫描电镜结果表明,经不同杀菌剂处理后,病原菌孢子和菌丝均有不同程度的溃烂、畸形、干瘪甚至穿孔。其中,19%啶氧·丙环唑悬浮剂和325 g/L苯甲·嘧菌酯悬浮剂的抑菌效果较好,抑制中浓度(EC50)分别为0.260μg/mL和0.042μg/mL;而62.5 g/L精甲·咯菌腈悬浮种衣剂的抑菌效果较差,EC50高达2504.060μg/mL。供试药剂中,三唑类杀菌剂与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的复配剂抑...  相似文献   

3.
利用生长速率法对采自福建漳州的红麻炭疽病菌进行了不同杀菌剂的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在供试的9种药剂中,50%咪鲜胺锰盐WP的抑制效果最好,其EC50和EC90分别为0.0443μg/ml和0.8077μg/ml:25%吡唑醚菌酯EC和10%的苯醚甲环唑WG也表现了良好的抑制效果,其EC50分别为0.1410μg/ml和0.4098μg/ml,EC90分别为954.8009μg/ml和207.7769μg/ml.  相似文献   

4.
抗多菌灵的芒果炭疽病菌的杀菌剂筛选及其交互抗性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筛选抗多菌灵的芒果炭疽病菌的杀菌剂,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23种杀菌剂对8株抗、感多菌灵的芒果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gtoeosporioides Penz.)的室内毒力.通过EC50值、EC90值及杀菌剂间的交互抗性测定等综合分析表明:对芒果炭疽病菌毒力最强的杀菌剂是咪鲜胺,其平均EC50值和EC90值分别为0.04、0.21μg/mL;苯醚甲环唑、丙环唑、吡唑醚菌酯、氟硅唑、氟硅唑·恶唑菌酮、戊唑醇、腈菌唑和多抗霉素对芒果炭疽病菌的毒力也较强,与多菌灵不存在交互抗性,这9种杀菌剂均可作为防治芒果炭疽病的首选杀菌剂.另外,三唑酮、异菌脲、三环唑和代森锰锌也有较好的抑菌效果,可用于芒果炭疽病的防治.通过交互抗性分析,在苯并咪唑类杀菌剂之间,苯并眯唑类杀菌剂与烯唑醇,嘧菌酯、醚菌酯与腈菌唑·醚菌酯,嘧菌酯、醚菌酯与三唑酮,苯醚甲环唑与氟硅唑·恶唑菌酮之间存在交互抗性;而百菌清与嘧菌酯、醚菌酯和腈菌唑·醚菌酯,恶霉灵与嘧菌酯、醚菌酯、腈菌唑·醚菌酯和三唑酮之间存在负交互抗性.  相似文献   

5.
为了明确本地区甜叶菊叶斑病在田间的发病情况并筛选杀菌剂,调查、分离和鉴定了该病病原菌,并对6种杀菌剂进行了室内药效试验。结果表明:甜叶菊叶斑病在田间的发病率为11.2%~65.6%,严重发病地块发病率达90%以上;初步鉴定此病菌为链格孢属真菌;通过6种杀菌剂对甜叶菊叶斑病抑菌效果与敏感性分析,10%苯醚甲环唑50μg/mL和20%吡唑醚菌酯80μg/mL的抑菌效果最好,抑菌率分别为93.50%和93.00%,而70%甲基硫菌灵和70%代森锰锌的抑菌效果较差。建议选用10%苯醚甲环唑50μg/mL和20%吡唑醚菌酯80μg/mL药剂防治甜叶菊叶斑病。  相似文献   

6.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9种杀菌剂对胶孢炭疽菌的室内毒力。结果表明:咪鲜胺、丙环唑、抑霉唑和苯醚甲环唑4种药剂对柱花草炭疽病菌株CH008的抑菌效果最好,其EC50值在0.032 3~0.735 2 μg/mL,成为最具潜力的替代使用杀菌剂;戊唑醇和吡唑醚菌酯的抑菌效果也较好,其EC50值在1.381 3~3.208 8 μg/mL。  相似文献   

7.
由镰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falcatum Went.)引起的甘蔗赤腐病是甘蔗上最具毁灭性的病害之一,在病害流行季节能导致严重的产量损失。为了解甘蔗赤腐病原对杀菌剂的敏感性,本研究测定了11种杀菌剂对该病原菌的毒力。结果表明,11种杀菌剂对甘蔗赤腐病菌的毒力存在明显差异。其中,戊唑醇、丙环唑、咪酰胺、苯醚甲环唑、多菌灵等5种药剂对甘蔗赤腐病菌菌丝体生长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EC50值介于0.227~0.818 μg/mL。其对应EC95值也都小于12 μg/mL,介于1.416~11.339 μg/mL。就敏感性而言,4株赤腐病菌菌株对多菌灵的b值在11种杀菌剂中均为最大。由此表明,甘蔗赤腐病菌对多菌灵的剂量反应变化比其它几种杀菌剂均要敏感。  相似文献   

8.
由甘蔗鞭黑粉菌引起的甘蔗黑穗病是我国甘蔗生产中危害最大的病害,给甘蔗产业造成严重的产量和经济损失。化学防治是作物病害综合防治的重要措施之一,开展甘蔗黑穗病高效、低毒、低残留防治药剂的筛选,进行田间防治试验,对甘蔗黑穗病的有效防治和提高甘蔗产量具有重要意义。为筛选适合大田防治甘蔗黑穗病的推荐化学药剂,通过测定11种杀菌剂对甘蔗鞭黑粉菌的抑菌试验,采用扫描电镜解析有效杀菌剂的抑菌机理,通过新植蔗和宿根蔗的甘蔗黑穗病大田防治试验,评价杀菌剂的防治效果和对产量、株高、茎径、公顷有效茎数、锤度、单茎重等甘蔗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经室内生物活性测定,获得4种杀菌剂对甘蔗鞭黑粉菌单倍体生长、有性配合、冬孢子萌发有抑制作用,分别是42.4%唑醚·氟酰胺悬浮剂、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250 g/L吡唑醚菌酯乳油和325 g/L苯甲·嘧菌酯悬浮剂。扫描电镜显示,这4种杀菌剂均对甘蔗鞭黑粉菌冬孢子和单倍体孢子细胞组织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使甘蔗鞭黑粉菌失活。在大田新植蔗的甘蔗黑穗病防治试验中,42.4%唑醚·氟酰胺悬浮剂、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250 g/L吡唑醚菌酯乳油和325 g/L苯甲·嘧菌酯悬浮剂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1.81%、82.84%、81.76%、70.92%,各药剂防治区产量分别比对照增产20.84%、17.13%、15.92%、13.35%。在宿根蔗的甘蔗黑穗病防治试验中,以上杀菌剂防治效果分别为89.35%、82.21%、81.51%、70.18%,其产量分别比对照增产30.15%、24.05%、20.33%、16.58%。新植蔗和宿根蔗药剂防治区的甘蔗其他农艺性状均优于对照区。这4种杀菌剂对甘蔗黑穗病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和增产作用,可作为大田防治甘蔗黑穗病的推荐杀菌剂。  相似文献   

9.
《中国马铃薯》2017,(5):296-301
为筛选可有效防治马铃薯坏疽病的杀菌剂,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13种杀菌剂对马铃薯坏疽病病菌的抑菌作用,并对入选杀菌剂对坏疽病病菌的毒力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13种供试杀菌剂中有6种能有效抑制坏疽病病菌,但这6种杀菌剂毒力差异较大。EC50值由小到大依次为10%苯醚甲环唑ME3%甲霜·噁霉灵(秀苗)AS40%溴菌腈·多菌灵·福美双(炭息)WP62.5 g/L精甲·咯菌腈(亮盾)FS68%精甲霜·锰锌(金雷)WP80%代森锰锌(大生M-45)WP,其中10%苯醚甲环唑ME、3%甲霜·噁霉灵(秀苗)AS、40%溴菌腈·多菌灵·福美双(炭息)WP的EC50值均小于1μg/m L,说明病原菌对这3种杀菌剂更为敏感。该试验为田间防治马铃薯坏疽病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甘蔗环斑病是甘蔗较为常见的一种真菌性病害。针对海南昌江十月田甘蔗种植地出现一种严重危害疑似环斑病的叶斑病,本文通过对其病原菌的形态学特征观察,并结合ITS序列系统聚类分析,将叶斑病病菌鉴定为引起环斑病的甘蔗小球腔菌Leptosphaeria sacchari。生物学特性分析结果表明:适宜该菌生长的温度为13~30℃,最适温度为25℃;适宜菌丝体生长的p H为4~11,最适p H为5,全黑暗有利于菌丝体的生长;适宜生长的碳源为麦芽糖和葡萄糖、氮源为硝酸钠和L-丝氨酸。采用生长速率法对6种杀菌剂敏感性进行了测定,结果揭示咪鲜胺、丙环唑、多菌灵、腈菌唑等4种药剂对甘蔗环斑病菌具有显著的抑制效果,其EC50值分别为0.397 6、2.251 9、2.163 4、4.827 3μg/m L。  相似文献   

11.
套袋对芒果中甲基硫菌灵与吡虫啉农药残留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甲基硫菌灵与吡虫啉喷施套袋后的热农1号芒果,通过不同果袋处理、多次喷施农药和检测不同果实部位农药残留量3个试验研究套袋对芒果农药残留的影响及农药在果实上的残留和分布情况。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PLC-MS/MS)同时检测甲基硫菌灵、降解物多菌灵和吡虫啉,3种残留物最低检出限分别为0.5、0.12和0.5μg/kg。结果表明,不同果袋处理均能显著减少农药残留量,但白色纸袋(白袋)处理和黄色双层纸袋(黄袋)处理无显著差异。多次喷施农药时,对照(CK)果肉中3种农药总残留量在前50 d(喷药4次)持续极显著增加并超标,白袋处理在40 d(喷药3次)达到最大值并处于安全范围,果实成熟时CK和白袋处理农药残留均有所下降。不同果实部位的农药残留差异极显著,CK的外层果皮富集86.02%的甲基硫菌灵残留物和45.62%的吡虫啉,白袋处理则分别为66.93%和43.78%,但吡虫啉在白袋处理中的分布差异不显著。综上说明套袋能有效减少热农1号芒中的农药残留,甲基硫菌灵残留物主要富集果实表皮中,而吡虫啉内吸性更强,在果肉中也有大量残留,在多次喷药时,套袋能将2种农药控制在安全范围。  相似文献   

12.
以受黄曲霉毒素B_1(aflatoxin B_1,AFB_1)污染的米糠为原料,研究微波辅助酶法对米糠中AFB_1脱除效果的影响。初始米糠中AFB_1浓度为102.54μg/kg,以料液比(g∶m L)1∶10、加酶量0.50%、α-淀粉酶和纤维素酶酶解液pH6.0、温度50℃、处理时间2 h的工艺条件制备米糠蛋白。结果表明,米糠中AFB_1残留浓度为56.03μg/kg(脱除率为45.36%),米糠中蛋白质回收率为78.20%;基于该工艺研究,在单位体积微波功率750 W和处理时间10 min的条件下,由酶法提取的米糠蛋白制品中AFB_1残留浓度为4.21μg/kg(脱除率为92.48%),符合国家标准(≤10μg/kg),而蛋白质回收率达到81.36%。本研究采用免疫亲和柱净化结合HPLC-FLD检测法,提高AFB_1的检出限至0.10μg/kg。微波处理不仅对米糠蛋白中AFB_1有明显的脱除效果,且有利于蛋白回收率的提高。该法操作简单,脱除效率高,可应用于受黄曲霉毒素污染的米糠制品中。  相似文献   

13.
湘莲腐败病是一种对湘莲危害极其严重的病,发病严重时,可导致莲藕严重减产甚至绝收。本试验从患病的莲藕上完成了对病原菌的分离,并对该致病菌进行了纯培养,从病菌的生物学特质、ITS序列分析及致病性接种鉴定等方面,确定该病菌的病原菌类型为尖镰孢菌。同时应用菌丝体生长速率法,对生产中防治湘莲腐败病的常用化学农药如多菌灵、百菌清等进行室内毒力测定,选择出最适的防治药剂。测试结果显示,不同药剂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存在明显的差别,抑制效果最明显的为硫磺·多菌灵,抑制中浓度( EC50)为19.87μg/mL;其次为多菌灵,EC50为104.11μg/mL。  相似文献   

14.
为使甘蔗皮得到资源化利用,本研究采用慢速热解技术于400、500、600℃条件下制备生物炭吸附剂(BC400、BC500、BC600),以去除废水中的苯酚。吸附试验结果表明,废水中苯酚的初始浓度、生物炭的制备温度、吸附温度和时间等因素均能影响甘蔗皮生物炭对苯酚的吸附效果。3种温度制备的生物炭对苯酚的吸附能力表现为BC600>BC500>BC400。35℃下苯酚初始浓度为50 mg/L,生物炭BC600吸附300 min后苯酚的去除率可高达96%,生物炭对苯酚的等温吸附线符合Langmuir模式和Freundlich模式。   相似文献   

15.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研究了多菌灵、吡虫啉和啶虫脒在毛叶枣中的消解动态和最终残留量。毛叶枣样品经乙腈提取,低温冷冻液萃取后,采用正离子多反应监测模式(MRM)测定,结果表明:在 0.1~10 μg/L范围内,3 种农药的线性关系良好,检出限为 0.06 μg/kg,定量限为 0.20 μg/kg,回收率范围为 89.1%~97.0%,相对标准偏差为 5.3%~6.9%。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多菌灵、吡虫啉和啶虫脒在毛叶枣中的消解半衰期分别为 3.2、3.3、2.8 d,最终残留试验结果表明,在毛叶枣采收期时 3 种农药均有低含量检出,表明 3 种农药在毛叶枣上的残留时期较长,喷施时需控制好喷施浓度和间隔期。  相似文献   

16.
天然橡胶是四大工业原料中唯一的可再生资源,由炭疽病菌侵染引起的橡胶树炭疽病是当前我国橡胶生产上最为严重的两大叶部病害之一。本研究以分离自云南保山的喀斯特炭疽病菌MeCkYN1705为对照,对海南新发炭疽病菌喀斯特炭疽菌HCkHNQZ1736进行抗药性评价。结果表明,菌株HCkHNQZ1736对苯并咪唑类杀菌剂多菌灵表现出高抗药性,EC50达1107.2654 µg/mL,而MeCkYN1705的EC50仅为0.0554 µg/mL。克隆了菌株HCkHNQZ1736的tub2基因,序列分析发现其所编码的第198个氨基酸位点由谷氨酸(Glu-E)突变为丙氨酸(Ala-A),推测该氨基酸位点突变是导致该菌株产生多菌灵抗性的原因。此外生物学特性测定发现,该菌株最适生长温度为28 ℃,致死温度为35 ℃;最适生长pH为6;光暗交替利于菌落生长;果胶、蛋白胨分别为最适碳源和氮源。  相似文献   

17.
为筛选适宜栽培种甘蔗花粉离体萌发的培养基配方,建立有效的离体萌发体系,以糖用甘蔗主栽品种ROC22花粉为材料,通过单因素试验探索满足甘蔗花粉离体萌发的基本条件,然后利用L16(4 5)正交试验,寻求甘蔗花粉离体萌发的最适宜培养基配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不同温度对甘蔗花粉萌发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中,培养基以刚好凝固时为最佳。蔗糖、硼酸和硝酸钙在一定范围内对甘蔗花粉萌发起促进作用,超过一定浓度则起抑制作用。硫酸镁作用不稳定,硝酸钾影响较小。正交试验中,蔗糖对甘蔗花粉离体萌发率和花粉管生长速率影响最大,呈显著水平,硼酸次之,硫酸镁影响最小。花粉萌发的适宜温度为30 ℃,萌发率和花粉管长度分别为89.83%和143.03 μm。200 g/L蔗糖+400 mg/L硼酸+100 mg/L硝酸钙+400 mg/L硫酸镁+1 g/L琼脂,在30 ℃下培养花粉萌发率最高,花粉管生长状态良好,这种方法可快速有效鉴定不同甘蔗花粉活力差异。  相似文献   

18.
以EGCG-O-甲基转移酶催化EGCG生成EGCG3′′Me、EGCG4′′Me和EGCG3′Me等3种主要的EGCG甲基化衍生物的生成量为主要指标,考察了EGCG甲基化衍生物酶促合成的反应条件。结果表明,EGCG甲基化衍生物的酶促合成最佳反应条件为:温度35℃,pH7.5,DTT和Mg2+的浓度为2mmol/L;在该反应条件下,反应体系中EGCG3′′Me、EGCG4′′Me以及EGCG3′Me的生成量分别可达到386.39μg/mL、23.40μg/mL和107.01μg/mL。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外源褪黑素处理对菜用大豆残留杀菌剂降解的影响,以菜用大豆品种浙鲜12为材料,以多菌灵和百菌清为杀菌剂,通过测定外源褪黑素处理对菜用大豆农药残留量、抗氧化系统、解毒系统的影响,探讨外源褪黑素处理在菜用大豆农药降解中的作用。结果表明:外源褪黑素处理提高菜用大豆中抗坏血酸和谷胱甘肽含量以及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活性,有效清除菜用大豆体内活性氧,并且诱导了菜用大豆解毒相关基因的表达,增强其对残留多菌灵和百菌清的解毒代谢,从而促进残留农药的降解,降低菜用大豆中多菌灵和百菌清的残留量。  相似文献   

20.
选用70%噻虫嗪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根施进行防控甘蔗绵蚜和蓟马试验。结果表明:70%噻虫嗪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对甘蔗绵蚜和蓟马均具有良好的防控效果,是防控甘蔗绵蚜和蓟马理想的缓释长效低毒新药剂,可在蔗区大面积推广应用。70%噻虫嗪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最适宜用量为450 g/hm~2(有效成分315 g),可在2~6月,按hm~2用药量与hm~2施肥量混匀一次性施用,对甘蔗绵蚜和蓟马的防效分别达98.4%和82.9%以上。甘蔗实测产量和糖分分别较对照增加34 290 kg/hm~2和6.8%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