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腊梅科叶表皮的特征及其分类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下观察了腊梅科2属10种植物的成熟叶表皮及气孔器的特征。发现腊梅科植物叶上,下表皮细胞垂周壁式样为平无波纹,浅波纹或深波纹;外切向壁为平滑,短条状,芒状或瘤状。角质纹饰有条状,波条状,穴状,小丘状,小丘状中间具鳞盘的网状,小丘状之间镶嵌凹穴和小丘状到条状。腊质纹饰有平滑无腊质纹饰,芒状和颗粒状纹饰。气孔器仅在下表皮存在,皆为平列型。多数特征表现出种间差异,可以提供分种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在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观察了浙江产的12种(变种)榕属植物的叶表皮和瘦果形态。结果表明;叶下表皮均有气孔器,上表皮均未发现气孔器。气孔外拱盖内缘呈浅波状、啮齿状或平滑;叶表皮角质膜具浅波状细条纹、深波状粗条纹或具蠕虫状条纹;瘦果分为4个类型:脊条状纹饰,皱波状纹饰、乳头状纹饰和浅波状纹饰,上述特征在不同种之间都有一些差异,这些差异可作为区分种和变种的辅助特征。  相似文献   

3.
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观察了国产萝藦科牛奶菜族11属28种植物叶表皮的外表面和内表面形态特征.该族植物叶片上表皮细胞通常呈多边形,垂周壁平直或近平直;角质层有条纹状、乳突状、粗条状和脊状皱褶等结构;气孔器有平列型和环列型2种类型:眼树莲属D ischidia、球兰属Hoya和扇叶藤属M icholitzia具有环列型气孔器,其他属均为平列型.结合形态学、细胞学和分子生物学资料,提出牛奶菜族的气孔器可能是从平列型向环列型进化的.  相似文献   

4.
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观察了国产萝蘑科牛奶菜族11属28种植物叶表皮的外表面和内表面形态特征.该族植物叶片上表皮细胞通常呈多边形,垂周壁平直或近平直;角质层有条纹状、乳突状、粗条状和脊状皱褶等结构;气孔器有平列型和环列型2种类型:眼树莲属孤如矗地、球兰属Hoya和扇叶藤属Micholitzia具有环列型气孔器,其他属均为平列型.结合形态学、细胞学和分子生物学资料,提出牛奶菜族的气孔器可能是从平列型向环列型进化的.  相似文献   

5.
为对比福建云霄秃房野生茶群体花部结构的微形态性状差异,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云霄秃房野生茶树花器官的细胞形状、表皮纹饰和气孔器起伏程度等性状进行观察,继而进行了主坐标分析和聚类分析。研究表明,云霄野生茶树花器官萼片的内表皮中部及边缘存在平滑型茸毛;花瓣表细胞表面分布着条状、波浪状和脊状等3种纹饰,部分种质存在气孔;花丝表皮细胞排列紧密,有波状、丝状、条状3种表皮纹饰;萼片气孔器大小为195.29~539.52μm2,开度为0.18~0.40,变异系数为23.16%。通过对10份野生茶树种质不同性状进行PCoA比较,结果显示,采用花器官质量性状即可作为鉴别秃房野生茶种质的依据,也可作为探究云霄秃房野生茶种质亲缘关系的佐证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不同茶树种质资源花器官的微形态特征进行观察与分析,为种质资源鉴定评价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真空冷冻干燥和冷场发射扫描电镜技术,对11份茶树花器官的花柄、花托、萼片、花瓣、子房、花柱、柱头和花丝的表皮纹饰、气孔和茸毛纹饰等微形态特征进行系统观察,并进行变异系数和主坐标分析。【结果】茶树花柄和花托的表皮纹饰较相似,为细长条纹形,且在部分种质的花柄和花托上发现茸毛和气孔;萼片的内表皮光滑,可分为表皮细胞凹凸不平、凹陷和饱满3种类型,在其表面具平滑型茸毛;萼片外表皮光滑具条纹纹饰,在其表面分布着无规则气孔器且不同茶树种质气孔器特征不同;花瓣表皮细胞形状主要为不规则形、五边形、六边形和近圆形,其表皮分布着波状、条纹状、辐射状等纹饰;花丝表皮细胞为不规则多边形,排列紧密,具波状、丝状、条状的表皮纹饰,气孔主要分布在花丝的中下部;花柱表皮细胞排列整齐,其细胞形状可分为梭形、长条纹形和多边形3种类型;子房壁表皮细胞凹凸程度不同,满被平滑型茸毛。对参试茶树种质花器官的全部气孔数量性状进行测量统计,花柄气孔器大小为142.99~431.66μm2,气孔开度为0.19~0.92;花托气孔器大小为201.48~642.17μm2,气孔开度为0.26~0.62;萼片气孔器大小为219.74~563.32μm2,气孔开度为0.37~0.52;花瓣气孔器大小为401.80~1322.07μm2,气孔开度为0.38~0.66;花丝气孔器大小为257.90~706.74,气孔开度为0.32~0.73。对茶树花器官气孔数量性状变异分析,其变异系数平均值为18.5%;以40个微形态性状指标和16个微形态质量性状指标对11份种质进行主坐标分析,结果发现仅用质量性状时可有效区分种质。变异分析和主坐标分析表明茶树花器官的气孔相关数量性状种质内变异较大,而表面纹饰等质量性状具有较强的遗传稳定性。【结论】在茶树分类鉴定中,可适当考虑花器官的质量性状,并优先选择花器官的萼片、子房壁等纹饰特征作为识别不同茶树品种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蜡梅科的花粉形态及其系统位置的探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在光学显微镜下和扫描电子显微镜下对蜡梅科Calycanthaceae7种花粉形态进行观察,结果表明本科花粉至少有下列3种不同类型:(1)花粉具穴状纹饰,亦道面观呈长方形,中央部位不扩大,如美国蜡梅,或中央部位扩大,如夏蜡梅和西南蜡梅;(2)花粉具蠕虫状纹饰,赤道面观呈长方形或近圆形,如蜡梅、柳叶蜡梅和突托蜡梅;(3)花粉具瘤状纹饰,赤道面观呈长圆形,如浙江蜡梅。并与蔷薇目Rosales、樟目Laurales和毛茛目尽anunculales内各科花粉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认为本科花粉为独特类型,仅相似于Atherospermataceae,在被子植物花粉中罕见。Idiospermum应隶属于蜡梅科。仅从花粉形态提不出夏蜡梅成立新属Sinocalycanthus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中国鹅绒藤属(萝藦科)植物叶表皮微形态扫描电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环境扫描电镜对13种及1变种分布于中国的鹅绒藤属Cynanchum(萝藦科Asclepiadaceae)植物叶表皮进行观察,以了解鹅绒藤属植物叶表皮细胞轮廓、角质层纹饰、气孔器形状与外拱盖内缘、毛被等特征及其分类学意义.结果表明,鹅绒藤属植物的叶表皮形态具有较高的多态性,而在特定类群中也有相似性,体现在表皮细胞轮廓多为多边形或不规则形,多数种类上表皮气孔不明显,下表皮均有气孔分布,且多数气孔形状为非内陷或浅内陷,气孔外拱盖内缘多为浅波状,上、下表皮均具有较厚角质层,多数种类叶上、下表皮均无毛.叶表皮形态学结果支持将刺瓜C.corymbosum、海南杯冠藤C.insulanum和线叶杯冠藤C.insulanum var.lineare放在同一个组.  相似文献   

9.
利用光学显微镜对鳞毛蕨科6种鳞毛蕨属植物和2种耳蕨属植物叶表皮特征进行比较观察和分析.结果表明:8种蕨类植物的叶片表面无附属物;气孔器类型具多型现象,鳞毛蕨属植物气孔器类型主要为不等细胞型和极细胞型,耳蕨属植物气孔器类型多为无规则四细胞型;气孔均为下生型,不下陷,多沿叶脉方向排列,且叶脉间分布较密集;鳞毛蕨属植物气孔器较耳蕨属狭长,表皮细胞为不规则型,垂周壁呈波状或不规则凹凸状,而耳蕨属植物表皮细胞狭长,垂周壁为浅波状;6种鳞毛蕨气孔器指数总体上较耳蕨属大,而气孔器密度差异不大.由此得出结论,表皮的整体特征可以作为划分鳞毛蕨科植物的特征;可据细胞大小、气孔器大小与气孔器指数来区别鳞毛蕨属和耳蕨属植物,为鳞毛蕨属植物的分类鉴定提供了新的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乌龙茶种质叶片的微形态性状,为探明乌龙茶品种资源微形态特征及其分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场发射扫描电镜观察27份乌龙茶种质叶片的微形态,分析其叶片气孔、茸毛和蜡质纹饰形态特征.[结果]供试茶树种质叶片的茸毛纹饰分为长条纹型、短棒型和光滑型3种类型;叶表蜡质纹饰分为皱脊状、波浪状和平展状3种类型;气孔器较相似,均呈长卵形.通过聚类分析可将27份茶树种质分为3个分支.相同原产地种质的叶片茸毛微形态和叶表蜡质纹饰较相似.灌木型乌龙茶种质的茸毛长度显著短于小乔木型(P<0.05,下同),叶片气孔密度显著大于小乔木型,多数小乔木型乌龙茶种质的叶表纹饰呈平展状.[结论]乌龙茶种质的气孔形态特征不具有种间分类意义.茶树叶片的茸毛和蜡质纹饰可作为乌龙茶种质资源分类鉴定的手段之一.在利用叶片微形态进行茶树种质资源分类鉴定研究中,应注意树型对叶片茸毛和叶表纹饰特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完善海罂粟属(Glaucium L.)的系统分类,了解各种之间的抗旱性差别,为新疆植物的系统分类提供参考.[方法]应用叶片离析法和石蜡切片法,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海罂粟属(Glaucium L.)3种植物的叶表皮特征和叶解剖学特征,测量并统计了气孔器类型、气孔大小、气孔密度、气孔指数及组织结构紧密度等指标.[结果]表皮细胞为多边形和无规则形,垂周壁为平直、弓形、波状和深波状;上下表皮均有气孔器,气孔下陷,形状为圆形、椭圆形;气孔器类型均以无规则和四分体型为主,偶有不等细胞型;上表皮气孔密度大于下表皮;叶片均为异面叶.[结论]海罂粟属植物气孔器和叶表皮细胞特征在种间差异比较明显,可以作为种间鉴定的重要依据,具有重要的分类学意义;新疆海罂粟(G.squamigerum Karelin & Kirilov)的抗旱能力最强,海罂粟(G.fimbrilligerum Boissier)次之,天山海罂粟(G.elegans Fischer & C.A.Meyer)最弱.  相似文献   

12.
马鞭草科9种植物叶表皮特征及其分类学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栗琼  招礼军  陶世红  彭琼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3):7057-7058,7061
在生物数码显微镜下观察了马鞭草科6属9种植物的叶表皮形态。结果表明:所有植物上、下表皮均有腺毛;表皮细胞的垂周壁有平直和波状弯曲2种类型,其中假连翘属上、下表皮和马缨丹属上表皮的垂周壁较为平直,赪桐属、牡荆属、冬红属、豆腐柴属植物都呈不同程度的波状弯曲;该科植物气孔器以无规则为主,且气孔器由横列型、平列型向无规则型方向进化;三对节表皮毛和气孔器类型的独特性表明该种植物在赪桐属的地位具有特殊性;气孔密度和气孔指数在属间的分类意义不明显,但在属内种间的分类上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3.
为了进一步研究蒿属植物系统分类及植物适应极旱生环境的机理,运用石蜡切片法,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了毛乌素沙地12种蒿属植物叶的解剖特征。结果表明,12种蒿属植物的叶片分等面叶和异面叶两种类型,叶表皮细胞形状为长条形和不规则型,垂周壁式样为平直、弓形、浅波状和深波状;气孔器以不规则型为主,仅有1种为环列型,保卫细胞椭圆形或圆形,隆起,气孔排列方式为平列型和散乱型,气孔指数差异较大。12种蒿属植物叶片具有明显的强旱生植物结构特征,如叶面积显著缩小,表皮毛发达,角质膜厚,栅栏组织极为发达并具环栅结构,维管束多且具维管束鞘,气孔器密集,均生于表皮细胞水平下面,孔下室较大等。12种蒿属植物的叶解剖特征表现出一定的种间差异,如叶表皮细胞形状、细胞垂周壁式样、气孔指数等,这些特征为蒿属植物种间分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
木兰科植物的叶表皮特征及其分类学意义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了木兰科Magndiaceae 7属16种植物的叶表皮特征.结果表明:木兰科植物叶表皮细胞形状不规则,垂周壁呈不同程度的波状弯曲;气孔器分布于下表皮,其长轴取向不规则,除鹅掌楸Liriodendron chinense为平列型与无规则型并存外,均为平列型;不同属种的上下表皮细胞大小、细胞垂周壁的波状弯曲程度和气孔器密度均存在差异,可为属种的划分提供实验证据.图3表1参10  相似文献   

15.
长白鸢尾叶片的解剖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扫描电镜(SEM)技术、常规石蜡切片技术,以及光学显微镜对长白鸢尾叶片结构,表皮、角质层及气孔器的形态结构,气孔外拱盖及拱盖内缘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长白鸢尾叶片表皮细胞多为矩形,垂周壁为平直。叶片两面均有气孔器,其类型为无规则形,气孔下陷明显。角质层致密,具乳突,维管组织发达。这些形态特征是植物自身对环境抗旱适应的一种表现。  相似文献   

16.
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了十字花科8种植物的叶表皮形态。结果表明,菘蓝属3个种与鸟头荠族的5个单种属植物叶的上下表皮细胞均存在着多边形和不规则形的特征,差异不显著。8种材料的气孔器类型表现的非常一致,即上下表皮的气孔器类型均为不等细胞型并有少量的无规则型。在气孔的大小、气孔指数和气孔密度上表现出一定差异,但没有明显的规律。通过研究证实了菘蓝属与鸟头荠族的亲缘关系较近。  相似文献   

17.
利用光学显微镜对叉蕨科(Aspidiaceae)4属6种植物的叶表皮特征进行观察.结果表明:它们的表皮细胞为不规则型,表皮细胞垂周壁呈浅波状或深波状;具6种气孔器类型,即极细胞型、聚合极细胞型、腋下细胞型、聚腋下细胞型、不等细胞型和无规则四细胞型,在气孔器组成上具多型现象,气孔为下生型;气孔指数相近;上、下表皮细胞中含有针晶或单晶;但6种叉蕨科植物在表皮细胞大小、表皮毛的有无、气孔大小和气孔密度、晶体的类型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在扫描电子显微镜下对木兰科4属7种植物的花粉表面微形态进行了观察和研究,其中3种为首次报道。结果表明,7种植物的花粉均为长球形,为远极单沟花粉,两侧对称,均有穿孔或疣状突起。4属有明显的属间差异,鹅掌楸属穿孔大而显著为典型的穴-网状纹饰,含笑属具穿孔或小穴拟网状纹饰,木兰属外壁平滑具稀疏的小孔或疣状突起,木莲属具不同程度的网格状的纹饰。根据花粉的极轴长度(P)、P/E值的大小和外壁纹饰的类型,证实木兰属和含笑属较进化,木莲属和鹅掌楸属较原始,和花粉形态的分析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