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研究是用脱绒或不脱绒的棉种在80℃温水中预热2分钟后,放在枯萎或黄萎病的查别克氏液体培养的孢子悬浮液中,在25℃恒温下振荡(55~60次/分)接菌24小时,种子上的带菌率可达97.6%,种子内部带菌率为23.2%。人工接菌棉子用有效成分0.3%多菌灵胶悬剂药液,在常温下浸种14小时,可达到彻底消毒的效果。为防止病害扩大蔓延,病区种子应进行消毒处理。  相似文献   

2.
芝麻茎点枯病(Macrophominaphaseolina)在我省进贤、九江和鄱阳湖滨湖地区发生十分严重,是芝麻的主要病害,株发病率高达60%以上,一般也在20~30%,植株枯死,产量损失很大。现就芝麻种子带菌的研究报道如下。一、试验材料和方法199o年9月,取进贤县云桥乡葫果感病(而有大量黑点分生抱子器的葫果)的本地黑芝麻和白芝麻的种子,进行带菌分离。分离方法是用0二l%升汞做种子表面消毒1分钟,无菌水冲洗3次,然后将种子置PSA平板上28”C培养。1991年11月,取进贤县前坊乡大田发病收获后的芝麻种子(两个黑芝麻品种青麻和刑案麻),进…  相似文献   

3.
棉籽壳对黄萎病菌的抑菌作用和抑菌物质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过去观察,棉籽壳有明显抑制黄萎病菌的作用。本试验初步证明这一抑菌物质具有丹宁类物质的某些特性。不同铃龄各部位的抑菌强度总趋势,与用高锰酸钾滴定法测得的丹宁类物质含量趋势一致,即不论大、中、小铃,感病及抗病品种,种壳的抑菌作用均大于胎座。初步认为种壳中较高浓度的丹宁类物质是种子内部带菌率极低的主要原因之一。纯丹宁在棉籽饼粉酒精洋莱培养基中的抑菌作用较供试的其它培养基小,说明此培养基用于种子带菌分离的优越性。棉花枯萎病菌对丹宁的耐受力显著高于黄萎病菌。  相似文献   

4.
阐述了河北省康保县莜麦坚黑穗病发生和防治概况,初步分析造成近年该病回升的原因为调入种子带菌、药剂拌种剂量不足、莜麦收获后留带菌茬过冬、机械跨区收获传菌、种植感病品种,提出了搞好轮作倒茬、选用抗病品种、严格检疫、搞好种子处理、加强跨区作业机械的监管等防控策略和主要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5.
黄瓜枯萎病是一种毁灭性病害,近年来发生蔓延较快,种了带菌是传病的主要途径之一。我们于1976—1979年对种子带菌进行了初步研究,现报道如下: 一、病株种子带菌试验 1.病株种子分离:1977年对病株混收种子,进行6期抽样检验,方法是在无菌室内,把受检种子逐粒摆于加入0.01%制霉素和25PPM氯霉素眼药水的马  相似文献   

6.
黄萎病菌生长缓慢,使用普通方法作带菌分析,常因镰刀菌茂密生长而不易看到,仇元等的种子检验法操作程序复杂,我们在现有方法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探索。由于病原菌能以棉籽上生活,如果具备一定温湿度,利用种子内的养分使其生长估计有一定的可能性。据此我们设计了用流水直接冲洗棉籽、湿室进行培养的方法。试验方法:1963年4月22日取1962年在当地采得的黄萎病株种籽50粒,放入500毫升三角瓶中,瓶口用纱布罩紧,流水(系用本所自流井)冲洗24小时后,放入无菌室内,再用灭菌水振洗三次,以备接种。  相似文献   

7.
药剂处理种子防治哈密瓜细菌性果斑病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药剂处理带菌种子防治哈密瓜细菌性果斑病研究表明,以3%盐酸处理种子防效果最好,其次是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和新植霉素。用3%盐酸处理哈密瓜种子15min,水洗后,再用600倍加瑞农浸种处理过夜后播种,对哈密瓜细菌性果斑病具较好防效。  相似文献   

8.
作者等采用中生菌素(农抗751)浸种,杀灭稻种白叶枯病菌(Xanthomonas oryzae)。浸种方法有3种: (1)常温25℃浸种; (2)常温25℃浸种24小时,然后分别转至45℃、50℃和58℃中,浸5、10和15分钟; (3)在“三开一凉”(58℃)中生菌素中浸种,任其自然降温。 试验取得如下结果: (1)常温25℃浸种:24小时10倍液处理稻种,仅能杀灭或减少种子表面病菌,种子内部带菌率仍达55%。  相似文献   

9.
花生茎腐病对花生的为害很大,在黄淮地区一般减产10%左右,甚至更高。由于病原菌的连年积累,加之秋季花生收获季节,多连续阴雨天气,花生壳大多有霉点,种子带菌率高,很有严重发生的可能,应引起高度重视,加强防治。  花生茎腐病的防治,要以栽培管理为基础,严防种子霉变为中心,选用优良抗病品种,结合化学药剂防治,可收到良好的防治效果。  1)选用优良抗病品种。豫花7号、豫花8号、豫花9号、鲁花11号等均是较好的品种。  2)收好管好种子。用做种用的花生要及时收获,及时晒干。存放于通风干燥处,防潮,防霉变。选用无病种…  相似文献   

10.
白叶枯病是由病种、病草带菌,通过秧苗期水孔进入导管潜育繁殖,大田后期暴发的一种病害。 “一浸”:即药剂浸种,种子用1%的石灰水或用1:1000倍的“敌枯双”浸种48小时。 “三喷”:即喷芽、喷苗、喷发病中心。具体的做法是,在温室育秧中,用1:1500倍“敌枯  相似文献   

11.
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是控制大豆孢囊线虫病的最经济有效方法.本研究通过测定国内外大豆种质资源对大豆孢囊线虫2个生理小种的抗性水平,以期获得抗大豆孢囊线虫的品种与种质资源.2009年9月-2010年6月,采用PVC柱法在温室内鉴定了300份大豆种质资源分别对大豆孢囊线虫(SCN)3号和4号生理小种的抗性.用3号生理小种测定得到了抗性表现免疫的种质资源12份,表现高抗的28份,表现中抗的39份,分别占测试材料的4.0%、9.3%和13.0%;用4号生理小种测定得到了免疫的种质材料8份,高抗的18份和中抗的51份,分别占测试材料的2.7%、6.0%和17.0%.对2个生理小种的毒力差异比较表明,20份大豆种质资源的抗性表现差异明显,4号生理小种的毒力比3号生理小种强.本研究所鉴定出的抗病品种与资源,不仅对农业生产中利用抗病品种合理布局具有指导意义,而且为大豆抗孢囊线虫病的品种培育提供了重要的抗源材料.  相似文献   

12.
棉花黄萎病种子内部带菌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64—1966三年共分离采自严重黄萎病株下部的尚未开裂成铃种子11505粒,平均内部带菌率<0.026%。系统分离棉铃各部位,其带菌率的趋势为:铃柄>铃托>胎座。从已吐絮的成熟铃内种子内部带菌分析结果看:1964年共分离外部带菌率约为5%的种子1557粒,全部未长微菌核。1966年分离病铃内成熟种子4049粒,只有一粒在种壳上长出了微菌核,带菌率为0.025%。用浓胞子液在田间灌注接种初裂铃,依受病程度不同,种子内部带菌率为0.93—2.4%。青铃注射接种的内部带菌率为10.40—70.40%。新吐絮铃喷洒接种,虽保湿1—2天,种子内部未分离到病菌。说明在菌量大,营养及温、湿度条件非常适宜时,病菌也可自种壳侵入内部,使有相当高的带菌率。通过三年的试验,作者肯定在自然情况下黄萎病菌主要附着在棉籽短绒上。内部带菌率极低。在轻病或无病棉株上选收正常吐絮铃内种子,内部基本不带菌。  相似文献   

13.
小麦黄矮病毒寄主范围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进一步阐明小麦黄矮病流行病学和培育抗病品种,从1974—1984年对我国小麦黄矮病毒的寄主范围用生物学方法陆续进行了测定。除寄主小麦和大麦以外在温室共测定了禾本科19个属28个种。 一、材料和方法 1.材料:杂草种子由南京植物园、庐山  相似文献   

14.
我县近年水稻稻瘟病再度流行,种子带菌率高,秧田发病普遍。我们选用内吸性持效时间长,又不影响种子发芽的三环唑浸种试验,取得理想效果。 试验方法 选感病的汕优2号作供试品种,上海联合化工厂生产的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为供试药剂。使用浓度分别为500、750、1000倍液,清水对照,不同浓度又分别浸种24小时和48  相似文献   

15.
导言 1956年,在太平洋沿岸西北地区,在小麦上过氯苯(六氯苯)成为处理种子以控制普腥和光腥喜用的药剂,以后在这地区普腥对小麦生产就变为次要问题了。优先使用六氯苯作种子处理是由于认为它对控制土壤带菌或种子带菌作为侵染原都非常有效。在太平洋沿岸西北部土壤带菌形成侵染原是普腥问题的关键,因土壤带菌用化学药剂处理无效。  相似文献   

16.
棉花黄萎病是土壤传染的病害,种子及棉秸等植株残体也能带菌传病。病菌一经随同种子或棉秸进入棉田,能在土壤中存活约八、九年之久,而且很难消除。世界各国的经验证明,选育抗病品种是经济而有效的防治途径。我国现有良种都具有不同感病程度,因此,选育较高的抗病良种至为迫切。  相似文献   

17.
侯天爵 《植物保护》1997,23(2):24-25
经鉴定胡卢巴灰斑病病原菌为尾孢属真菌CercosporatraversianaSacc.,该病及病原真菌在国内尚未见报道。文中简要描述了病害症状及病原菌的形态特征。用吸水纸法对发病田播种用的种子及当年病田所产种子进行样品检验,带菌率分别为15%和48%。初步认为种子带菌是病害发生的重要初侵染源  相似文献   

18.
不同发酵条件对瓜类细菌性果斑病菌感染西瓜种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甜)瓜果斑病是西瓜嗜酸菌Acidovorax citrulli侵染瓜类作物引起的典型细菌病害,种子带菌是该病最重要的传播方式,防止种子感染是病害预防的首要环节。本研究分析了西瓜种子不同发酵条件对种子感染病菌的影响。研究通过人工接种西瓜发酵液,设置发酵温度为20℃和30℃,检测在不同发酵时间下发酵液pH、A.citrulli菌量、种子外部带菌量、种子内部带菌率,以及出苗发病率,系统地分析比较发酵条件对西瓜嗜酸菌侵染种子的影响。结果表明:从开始发酵到发酵24h,发酵液中A.citrulli菌量快速增长并达到峰值1011cfu/mL,随后逐渐减少;发酵24h的种子外部带菌量最高,达到4×109 cfu/mL;发酵过程中A.citrulli可侵染种皮内部(10%)及种仁(1%);发酵温度对种子感染A.citrulli及幼苗发病率的影响不显著;此外,发酵液菌量与pH相关性显著。以上研究结果表明:控制发酵温度并不能够减少A.citrulli菌的种子感染,减少发酵时间才是减少病菌增殖感染种子的防控关键。  相似文献   

19.
大豆疫病种子传病研究简报周肇蕙严进(农业部植物检疫实验所北京100029)大豆疫病种子带菌传病是国际上长期没有澄清的问题。作者在种子带菌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种子传病的试验研究,现在种子传病研究已获得成功,简报如下。试验方法采取病种子直播和健康种子播于病...  相似文献   

20.
用离体平皿法对北京西瓜产区主栽的11个西瓜品种进行种子带菌检测、分离纯化和形态学、ITS序列比对,确定其属或种地位。结果表明:不同品种所带真菌种类有差异,种子表面携带的优势菌群主要为曲霉属Aspergillus spp.、青霉属Penicilliumspp.、链格孢属Alternariaspp.和镰刀菌属Fusariumspp.;种子内部寄藏真菌主要为青霉属、根霉属Rhizopus spp.和曲霉属。种子外部检出的主要病原菌有镰刀菌属的F.verticillioides,F.proliferatum及茎点霉Phomasp.;种子内部检出的病原菌有F.verticillioides和F.oxysporum。不同品种间种子表面携带真菌量与种子内部携带真菌率差异显著,但种子外部带菌量和内部种仁带菌率之间无显著相关性。本研究对开展西瓜种子处理研究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