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2 毫秒
1.
哈蜜瓜种子带细菌性果斑病菌检测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哈蜜瓜细菌性果斑病是世界性的检疫对象之一,主要以种子带菌进行远距离传播,本文通过温室育苗、室内分离和PCR(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对哈蜜瓜种子带菌情况和主要带菌部位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3种方法都可以对种子带菌情况进行检测,分离检测和PCR检测还可以确定种子的带菌部位,PCR技术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检测时间短等特点.另外检测结果也表明种子带菌以种皮为主,种仁的带菌量较少.  相似文献   

2.
黄瓜枯萎病是一种毁灭性病害,近年来发生蔓延较快,种了带菌是传病的主要途径之一。我们于1976—1979年对种子带菌进行了初步研究,现报道如下: 一、病株种子带菌试验 1.病株种子分离:1977年对病株混收种子,进行6期抽样检验,方法是在无菌室内,把受检种子逐粒摆于加入0.01%制霉素和25PPM氯霉素眼药水的马  相似文献   

3.
芝麻茎点枯病(Macrophoma Sesami Sawada)是河南省芝麻上的一种严重病害,一般田块发病率为60—80%,重的达90%以上,可使芝麻产量损失15.3—18.4%,含油量损失21.8%。 (一)温水浸种:采用55℃浸10—15分钟;或60℃浸种3—5分钟,可以杀死芝麻种子带菌,对种子发芽无不良影响。也可用0.1%升汞水浸种5分钟,浸种后用清水冲洗两  相似文献   

4.
大豆疫病种子传病研究简报周肇蕙严进(农业部植物检疫实验所北京100029)大豆疫病种子带菌传病是国际上长期没有澄清的问题。作者在种子带菌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种子传病的试验研究,现在种子传病研究已获得成功,简报如下。试验方法采取病种子直播和健康种子播于病...  相似文献   

5.
药剂处理种子防治哈密瓜细菌性果斑病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药剂处理带菌种子防治哈密瓜细菌性果斑病研究表明,以3%盐酸处理种子防效果最好,其次是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和新植霉素。用3%盐酸处理哈密瓜种子15min,水洗后,再用600倍加瑞农浸种处理过夜后播种,对哈密瓜细菌性果斑病具较好防效。  相似文献   

6.
进贤县是个芝麻生产大县,每年芝麻种植面积在1.3万hm2以上,但单产却一般只有20~25kg,病害是影响单产的重要因素。一般年份发病率20%~30%,重发地块甚至绝收。为此,笔者对秋芝麻病害的发生情况及防治技术进行了调查研究。秋芝麻病害主要有茎点枯病...  相似文献   

7.
山东省西瓜、甜瓜发生瓜类细菌性果斑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山东省寿光市和昌乐县发生瓜类细菌性果斑病,该病种子带菌,病原菌为Acidovorax citrulli(Schaad et al. 2009),危害葫芦科作物。应加强检疫和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8.
细菌性果斑病是典型的由种子带菌引起的传染性病害,解决种子带菌问题是防治该病的关键。通过综述近年国内外瓜类种子的发酵处理、热处理、药剂处理以及快速干燥对BFB的防治,对种子处理剂提出新的研究方向,为从事相关研究的工作人员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9.
棉花黄萎病种子内部带菌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64—1966三年共分离采自严重黄萎病株下部的尚未开裂成铃种子11505粒,平均内部带菌率<0.026%。系统分离棉铃各部位,其带菌率的趋势为:铃柄>铃托>胎座。从已吐絮的成熟铃内种子内部带菌分析结果看:1964年共分离外部带菌率约为5%的种子1557粒,全部未长微菌核。1966年分离病铃内成熟种子4049粒,只有一粒在种壳上长出了微菌核,带菌率为0.025%。用浓胞子液在田间灌注接种初裂铃,依受病程度不同,种子内部带菌率为0.93—2.4%。青铃注射接种的内部带菌率为10.40—70.40%。新吐絮铃喷洒接种,虽保湿1—2天,种子内部未分离到病菌。说明在菌量大,营养及温、湿度条件非常适宜时,病菌也可自种壳侵入内部,使有相当高的带菌率。通过三年的试验,作者肯定在自然情况下黄萎病菌主要附着在棉籽短绒上。内部带菌率极低。在轻病或无病棉株上选收正常吐絮铃内种子,内部基本不带菌。  相似文献   

10.
侯天爵 《植物保护》1997,23(2):24-25
经鉴定胡卢巴灰斑病病原菌为尾孢属真菌CercosporatraversianaSacc.,该病及病原真菌在国内尚未见报道。文中简要描述了病害症状及病原菌的形态特征。用吸水纸法对发病田播种用的种子及当年病田所产种子进行样品检验,带菌率分别为15%和48%。初步认为种子带菌是病害发生的重要初侵染源  相似文献   

11.
菜豆萎蔫病菌的种子检验鉴定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友福  高泉准 《植物检疫》1997,11(3):129-133
本研究对我国一类检疫性有害生物菜豆萎蔫病菌Curtobacteriumflaccumfa-cienspv.flacumfaciens(Cf)进行种子检测鉴定技术的研究,发现523,NBY+TTC和NBY+刚果红三种培养基均可作为分离培养基;对带菌种子分离的灵敏度为1.8×102cfu/ml,病叶柄和茎是分离的最佳部位,病菌可通过种子传给种苗引起种苗发病,发病时间为7~20天,针刺接种是Cf最有效的接种方法,接种发病率为100%。使用标准化的Biolog鉴定系统鉴定病原,在种水平的鉴定准确率达98.5%。  相似文献   

12.
王天民 《植物医生》1996,9(1):41-42
新技术在种子带菌速检中的应用王天民(沈阳市辽中化工总厂110200)种子带菌的检测,除过去和当前所用的传统方法外,已开发的各种新技术亦已经或逐渐应用于其中。1、血清学技术免疫学技术上多克隆抗体的某些问题(如交叉反应),可通过制备单克隆抗体的方法得以解...  相似文献   

13.
大豆种衣剂加钼防治大豆立枯病效果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材料和方法 (一)材料: 大豆种衣剂(重庆种衣制厂产),钼元素; 大豆种子;立枯病菌(Rhizoctoniasolani)及带菌土壤。 (二)方法: 1.种子处理。取大豆种子500g5等份,每份100g,分别记为B0,B1,B2,B3,B4,对B0不作任何  相似文献   

14.
玉米圆斑病(HelminthosporiumcarbonumUlstrupp)是吉林省补充植物检疫对象。通化县70年代曾有轻微发生,1998年在我县大川乡玉米制种田突然暴发,一般地块发病率10%,严重地块病株率达100%。据调查,玉米圆斑病主要侵害果...  相似文献   

15.
西洋参锈腐病药剂防治试验简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洋参锈腐病是陕西省西洋参生产上的重要病害,一般年份死苗率达10%以上,经分离鉴定病原以毁灭柱孢(Crlindrocarpondestructans)为主。种子、种苗带菌,是田间病害的重要侵染源,对种植后锈腐病的发生尤为重要。因此,种苗处理应该是病害综合  相似文献   

16.
为明确成团泛菌Pantoea agglomerans引起的玉米细菌干茎腐病经种子传播的规律,采用细菌常规分离法、Sherlock微生物鉴定系统、特异性分子检测技术,对与干茎腐病相关的杂交种金玉9856及其父本PS056、母本OSL190进行了种子带菌检测,证明金玉9856和PS056种子内部带菌,获得分离物Pagl和Pag2,2个分离物对感病的PS056均具有致病性.菌液浸种、种子注射接种和自然带菌种子直播都能够引发干茎腐病,发病率分别达到100%、100%和80%,而持续高温(50℃)处理4天的种子则在植株上不表现症状.对种子接种后长成的植株的系统检测证明,成团泛菌侵染种子后,通过植株维管束系统向地上部组织扩展,随着水分的运输,病菌通过茎秆到达果穗的籽粒中,完成从种子到植株、再到新种子的病害循环,同时能够引起植株发病.  相似文献   

17.
苹果和梨球壳孢腐烂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进  吴品珊  马菲  巫燕  郭静敏 《植物检疫》2006,20(4):225-226,F0002
2001年11月至2002年1月,美籍学者C.L.Xiao博士在美国华盛顿州的冬梨(品种:d’Anjou,属西洋梨)上发现一种不明真菌造成的储藏期果实腐烂,病梨来自14个果园,烂果率2%-8%,平均4%;2002年3月至5月,又从储藏的19个果园的病梨中分离到这种真菌,烂果率2%-21%,平均6%。经病原形态鉴定和致病性测定,将引起这种果实储藏期腐烂的真菌确定为球壳孢属一新种Sphaeropsis pyriputrescens Xiao & J.D.Rogers。2003年3月至7月间,作者又在华盛顿州的储藏期苹果上发现该病害,发病品种为Golden Delicious,Granny Smith和Red Delicious,其中在RedDelicious上造成的损失高达24%。C.L.Xiao提议将此新病害称为“苹果和梨球壳孢腐烂病”(Sphaeropsis rot of appple and pear)。  相似文献   

18.
甘肃向日葵霜霉病发生规律调查任光地,马平虎,王廷杰,高强(甘肃省天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741001)向日葵霜霉病Plasmoparahalstedii是向日葵的毁灭性病害。由种子、土壤带菌传病,引起系统侵染。病株严重矮缩,造成减产,甚至颗粒无收。甘肃向...  相似文献   

19.
通过芽期NaCl胁迫研究了不同浓度NaCl对芝麻种子成苗及幼苗生长的影响,分析了0.4% NaCl胁迫下不同基因型芝麻的反应差异。结果表明:(1)0~0.4%的NaCl浓度对芝麻种子成苗率影响较小,在NaCl浓度为0.6%~0.8%时表现为成苗率下降;芽长和简易活力指数均随NaCl浓度的增加而不断下降;根长和苗鲜重则因品种不同表现有异,部分品种随NaCl浓度增加呈先升后降趋势,部分品种则表现为不断下降趋势,不同芝麻品种表现差异较大。(2)所有参试品种在0.4%的NaCl浓度胁迫下在根长、芽长、苗鲜重、简易活力指数等测定指标上均表现出下降较为明显,认为0.4%的NaCl浓度胁迫可以作为芝麻种质资源耐盐性筛选鉴定的参考浓度。(3)聚类分析结果将39份种质资源明显聚为两类,即包含12份种质的耐盐类和包含27份种质的不耐盐类。(4)参试的改良品种(系)与地方种质耐盐性差异不大,地方种质的耐盐性指标的多样性指数要大于改良品种(系),即在NaCl胁迫下地方种质所表现的基因型差异要大于改良品种(系)。  相似文献   

20.
比较8个采自病株的种子的传病情况,结果是母株病指高于35.65的4个品种查到病株,而母株病指低于2.89的4个品种未查到病株。这说明,种子是否传病以及传病程度与产种母株的病情密切相关,产种母株发病重,种子带菌率高,发病就重;产种母株发病轻,种子带菌率低,发病就轻;当产种母株发病轻到一定程度时,种子也可能不表现明显地传病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