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目的】了解貉和狼毛发的红外光谱特征。【方法】使用红外光谱对貉的绒毛和针毛、针毛的不同部位进行分析,并对貉和狼针毛的红外光谱进行了比较。【结果】结果表明,貉的绒毛和针毛都反映出该物种毛发的特征性成分,均可作为貉毛发识别的研究对象;貉的毛发中部图谱更能反映出毛发的物种特征,可作为有效的红外光谱检测部位;貉和狼针毛的红外图谱及其二阶导数谱能反映出二者的亲缘关系,也具有明显的种间差异,如655685cm-1和640685cm-1和640624cm-1范围内两种动物的峰形和出峰位置均有较大差异;貉的二阶导数谱在795cm-1位置有一个典型特征性吸收峰,在706624cm-1范围内两种动物的峰形和出峰位置均有较大差异;貉的二阶导数谱在795cm-1位置有一个典型特征性吸收峰,在706769cm-1波数范围内有7个较尖锐的单峰峰强依次减小,而狼的8个单峰的峰强变化较大。【结论】红外光谱分析方法可以应用于动物毛发的检测分析,二阶导数谱可更好地反映种间差异,在毛发的研究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以绿航绿萝和金边吊兰为试验材料,测定Pb2+胁迫下植物叶片的生理生化变化,探讨绿航绿萝和金边吊兰对重金属胁迫的响应。结果表明,绿航绿萝可溶性糖含量随着铅处理时间的延长和铅处理浓度的升高表现为先升后降的趋势;游离脯氨酸、丙二醛、叶绿素含量总体上呈现升高趋势;可溶性蛋白含量则呈降低趋势。金边吊兰可溶性糖、游离脯氨酸、丙二醛含量随着铅处理时间的延长和铅处理浓度的升高表现为升高趋势;可溶性蛋白含量呈降低趋势;叶绿素含量总体上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运用隶属函数法对绿航绿萝和金边吊兰抗重金属铅污染能力进行综合评判,结果表明, 金边吊兰优于绿航绿萝。  相似文献   

3.
为了比较火龙果与昙花的成分差异,以火龙果与昙花的茎为试验材料,采用红外光谱、二阶导数光谱和二维相关同步光谱技术对其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红外光谱图显示火龙果茎有5个明显的特征峰,昙花茎有4个;其中两者相同的吸收峰对应的官能团为C—O—C(脂肪烃)、C—O—C、N—H、O—H(二聚体),不同的吸收峰为1 041 cm~(-1)(火龙果)、1 077 cm~(-1)(火龙果)、1 033 cm~(-1)(昙花);667~1 866 cm~(-1)区间的二阶导数红外光谱图显示,火龙果茎有14个吸收峰,昙花茎有16个,955 cm~(-1)为火龙果茎特有的吸收峰,对应的官能团为酸酐C—O;1 520 cm~(-1)为昙花茎特有的吸收峰,对应的官能团为胺N—H;890~1 800 cm~(-1)区间的二维相关同步红外光谱图显示,火龙果茎和昙花茎的交叉峰相同,其中1 321 cm~(-1)与1 630 cm~(-1)形成了较强正交叉峰,1 046 cm~(-1)与1 634 cm~(-1)、1 049 cm~(-1)与1 329 cm~(-1)形成了较弱的正交叉峰,无负交叉峰;二维相关红外光谱图显示的自动峰位置与红外光谱的一致。  相似文献   

4.
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结合相关性分析研究番茄正常叶片和3种病害叶片。结果表明,它们的主要物质成分为蛋白质、多糖和脂类物质。正常叶片、叶霉病、晚疫病和煤污病叶片的光谱整体相似,仅在1 750~700 nm,正常叶片与病害叶片光谱的峰位、峰形及吸收强度比有一定差异,吸收强度比A1 102 cm-1/A1 636 cm-1为0.727、0.515、0.591和0.719,表明病害叶片中蛋白质的相对含量升高,而糖类物质的相对含量降低。为提高光谱灵敏度,对光谱进行二阶导数相关性分析,4个样品的二阶导数光谱在1 750~1500 cm-1和1 200~900 cm-1的相关系数差异明显,表明4种叶片样品所含化学成分结构或各成分相对含量各不相同,即病害影响了番茄叶片的化学成分。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结合相关性分析在鉴别番茄病害叶片方面具有方便、快捷等优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蚕豆病害叶进行鉴别研究。[方法]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结合统计分析对蚕豆锈病、茎基腐病、轮纹病、黄化卷叶病和正常叶片进行鉴别研究。[结果]病害叶片和正常叶片的红外图谱相似,仅有几个吸收强度比存在差异;对光谱进行二阶导数分析发现,病害叶片和正常叶片的二阶导数光谱在1200~700cm-1范围差异明显,对该区域内的光谱数据进行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正常叶片之间、同种病害样品之间相关系数都在0.928以上,而病害叶片和正常叶片以及不同病害样品之间的相关系数降低;45个样品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正确率分别为73.3%和82.2%。[结论]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具有快速、无损、准确等优点,有望为蚕豆病虫害诊断提供新的方法与途径。  相似文献   

6.
红外光谱分析在野生动物毛发鉴定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及其二阶导数谱对云豹等4种野生动物毛发进行了检测和分析,得到动物毛发特征性的图谱.结果表明,针毛和绒毛的红外图谱均可反映出该物种毛发纤维的特征性成分,针毛的特征性峰形更明显;不同科之间的动物毛发纤维图谱有明显差异,同科动物的毛发纤维图谱也存在一定差异,所以红外光谱分析在动物毛发的识别与鉴定领域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选用吊兰(Chlorophytum comosum)和金边吊兰(Chlorophytum comosum cv.variegatum)一年生幼苗进行盆栽试验,设置盐分(NaCl)梯度为0和0.8%,研究了盐胁迫对两种吊兰生长、光合特性及气孔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盐胁迫下,两种吊兰的叶片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和蒸腾速率(Tr)均下降,而细胞间CO_2浓度(Ci)增加,说明非气孔限制因素可能是两种吊兰光合能力下降的主要原因。两种吊兰通过改变根冠比和气孔密度、开放度来适应盐胁迫环境,表现出了一定的耐盐性,但两个品种间的耐盐性并无明显差异。本试验过程中发现两种吊兰都有泌盐的现象,通过扫描电镜技术分析发现,两种吊兰叶片和幼茎表皮气孔内都有残留的盐颗粒存在,说明吊兰气孔不仅仅用于气体和水分的交换,可能还兼有泌盐的功能。  相似文献   

8.
利用红外光谱及二阶导数谱技术,对贵州7个不同地区的125个烟草样品的红外光谱、二阶导数谱及红外特征峰强度进行了分析。在400~3 000 cm-1波数范围内具有605、1 053、1 436、1 616、2 952 cm-1五个明显的特征峰。各地区烟草的二阶导数谱在500~1 000 cm-1和1 500~2 000 cm-1两个吸收带存在差异。其中六盘水、铜仁、遵义三个地区的二阶导数谱在1 500~2 000 cm-1吸收峰较多。对光谱谱数据进行聚类分析,在一定的距离系数范围内,能很好的将所属"清甜香"型烟区域样聚为一类,说明"清甜香"型风格的烟叶红外特征性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9.
[目的]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FTIR)光谱结合主成分分析(PCA)和系统聚类分析(HCA)技术对不同品种辣椒(Capsicum frutescens L)进行鉴别研究.[方法]测试了5种辣椒50个辣椒的红外光谱.[结果]5个不同品种辣椒的红外图谱相似,但在1 800 ~ 800 cm-范围内红外光谱的峰位、峰形及吸收强度有一些微小差异.对原始光谱作二阶导数光谱处理,发现在1 800~ 800 cm-1范围内5种辣椒的二阶导数光谱图差异明显,利用1 800~800 cm-1范围二阶导数光谱数据对5个品种50个样品进行聚类和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其正确率为100%;主成分析前3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达到94.47%,其正确率达98%,能把5个辣椒品种分开.[结论]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结合统计分析的方法可以把不同品种的辣椒区分开来.  相似文献   

10.
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FTIR)光谱结合主成分分析(PCA)和聚类分析(HCA)方法对8种薯进行了鉴别研究,测试了40个薯样的红外光谱。结果表明,8种薯红外图谱相似,但在1 800~700 cm-1范围内,红外光谱的峰位、峰形及强度差异明显。将8种薯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与可溶性淀粉的光谱进行相似性分析,结果显示,相似度从大到小依次为:马铃薯、木薯、薯蓣、毛薯、红薯、姜薯、豆薯、菊薯,表明马铃薯含淀粉量最多,其次是木薯,最少是菊薯。对原始红外光谱作二阶导数处理,并利用1 800~700 cm-1范围内的二阶导数光谱数据对8种薯40个样品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前3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达89.18%,正确率为97.5%,聚类分析正确率为100%。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结合统计分析的方法可鉴别区分不同种的薯类。  相似文献   

11.
为了提取适合于PCR-RFLP分析的高质量的吊兰DNA,采用改良CTAB法提取了南阳市常见的宽叶吊兰、金边吊兰、金心吊兰的基因组DNA.通过测D_(260nm)/D_(280nm)检测了所得DNA的纯度及浓度.以所得3种吊兰DNA为模板,以植物中常用的通用引物trnH-trnK扩增了3种吊兰叶绿体中的基因及基因间隔区,并把所扩增的PCR产物用限制性内切酶Sau3A Ⅰ进行了酶切.结果表明,用该方法获得的吊兰DNA纯度高,D_(260nm)/D_(280nm)多在1.7~1.9之间,且电泳条带清晰,无拖尾,无降解,用作模板能扩增出目标产物,适合于吊兰的PCR-RFLP分析.  相似文献   

12.
选用观赏植物吊兰进行漂浮栽培实验,研究吊兰对水体铅污染的耐性和吸收特性,以期为铅污染废水修复过程中人工湿地植物的选择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在2个测定期内(21、42d)吊兰的鲜重增量、株高、新增根数、最长根长、过氧化氢酶(CA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随铅处理浓度的升高,表现为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呈上升趋势;丙二醛(MDA)水平变化不显著;叶的富集系数逐渐减小;在水体铅污染物浓度达到50mg/L时,吊兰根部对铅的富集系数最大。总体上,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吊兰的鲜重、株高、根数和最长根长、CAT活性略微升高,SOD活性、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升高,根部富集系数减小,叶富集系数增大。本研究结果显示,吊兰是一种对铅具有极大耐性的植物,可以用于高浓度铅污染水体的修复。  相似文献   

13.
陈艳  黄朝朝  陈娟  杨谷良 《湖北农业科学》2011,50(8):1619-1620,1633
为了研究生长素对吊兰[Chlorophytum comosum(Thunb.)Baker] 系负向光性的影响,试验对处于不同浓度吲哚乙酸(Indole-3-acetic acid,IAA)溶液中受单侧光照射的吊兰根生长情况进行了研究.通过观察恒温条件下吊兰根的生长速率及负倾斜度,发现水培液中的IAA对吊兰根的生长和向光...  相似文献   

14.
梁丽莹  杨芝洁  张浩彬  梅云仙  张军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5):6591-6593,6596
[目的]为了分离鉴定吊兰附生甲基营养菌。[方法]通过微宇宙方法对吊兰进行甲醇和甲醛喷施和熏蒸30 d,采用水洗、过滤和离心从吊兰叶际和根际采样;优化的甲基营养菌无机盐筛选培养基中添加1%(V/V)甲醇和0.1%甲醛(V/V)混合液为仅有碳源,并添加50 mg/L放线菌酮抑制真菌生长;结合16S rDNA技术,鉴定菌株类型。[结果]分离鉴定12株甲基营养菌,其中叶际分离甲基营养菌属菌株和根际分离分支杆菌属菌株分别显示出叶、根代表性甲基营养菌特征,可分别耐受0.1%(V/V)和0.3%(V/V)的甲醛。[结论]该研究建立了吊兰附生甲基营养菌的一种有效分离和鉴定方法。  相似文献   

15.
水培吊兰对富营养化污染水的生物修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吊兰(Chlorophytum comosum)水生栽培技术的探讨和吊兰水体净化功能的研究,表明吊兰具有良好的耐污性以及对江南水环境较好的适生性,可以通过对陆生吊兰的驯化,移植于水环境中参与污染水体的修复。吊兰对富营养化污染水体中的C、N、P有一定的降解功能。在试验条件下,吊兰对COD的降解率在50%以上,总氮去除率45%以上,总磷去除率35%以上。吊兰可以作为江南城乡水体生态修复体系中的理想组合植物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筛选出防治吊兰白绢病的有效杀菌剂。[方法]以PVC盆栽吊兰为材料,采用叶面喷药方式,进行了5种杀菌剂防治吊兰白绢病的药效试验。[结果]菌核净、世高、丙环唑和烯唑醇对吊兰白绢病的防治效果优于恶霉灵,其中烯唑醇的防治效果最佳,达到91.90%;世高对吊兰白绢病的防治效果最快,1次用药后防效可达83.10%。[结论]为吊兰白绢病的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孙宾  聂立水 《农学学报》2014,(12):56-59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4种家庭常见厨余垃圾(过期牛奶、沤制茶渣、新鲜茶渣、鸡蛋壳)在盆栽观叶植物(吊兰)的施用效果。结果表明,过期牛奶能促进吊兰叶长生长,使其叶绿素含量提高,并增加了土壤有效养分含量如有效氮、有效磷和速效钾等。茶渣和鸡蛋壳虽能使吊兰叶长生长有一定促进效果,但后期效果不明显。茶渣能使吊兰叶绿素含量下降,建议观叶植物不宜施用茶渣。厨余垃圾当作肥料用于家庭盆栽花卉是一条厨余垃圾循环利用新途径。  相似文献   

18.
赤霉素对吊兰吸收甲醛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孟少帅  乔羽  宋琳  苗祯  韩晓弟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7):7208-7209
[目的]探究赤霉素对吊兰吸收甲醛能力的影响。[方法]通过测定在赤霉素梯度溶液的作用下吊兰叶片对溶液中甲醛的吸收量来探究赤霉素对吊兰的作用。[结果]随着赤霉素浓度的增加,赤霉素对吊兰吸收甲醛能力的促进作用有先增强后减弱的趋势。[结论]通过合适浓度的赤霉素处理可以提高吊兰吸收甲醛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陈艳  范媛媛  方元平  陈娟 《湖北农业科学》2011,50(10):2036-2038
研究了在水培液中添加乙二胺四乙酸(Ethylene diamine tetraacetic acid,EDTA)后对吊兰[Chloro-phytum comosum(Thunb.)Baker]的根生长和负向光性的影响,结果发现,EDTA抑制吊兰根的生长和负向光性弯曲度,抑制程度随着EDTA浓度的增加而加剧,当EDTA浓度达到1.0 mg/L时,吊兰根尖出现坏死;吊兰根尖坏死的过程为先从根尖生长点开始出现红色斑点,然后逐渐向伸长区和成熟区扩散,颜色也逐渐转变为褐色至黑色;EDTA还影响吊兰根毛的形成,不添加EDTA时,吊兰根在水培液中形成的根毛少,EDTA浓度在0.1~0.5 mg/L之间时,随着EDTA浓度的增加,根毛数量不断增加,浓度大于0.5mg/L后又不断减少,当浓度达到1.0 mg/L时,根毛消失。  相似文献   

20.
吊兰的子株和母株之间光合特性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系统,研究了吊兰[Chlorophytum comosum(Thunb.)Baker]子株叶片和母株叶片的光合特性,并对其进行比较分析,从中分析同一吊兰植株的母株叶片和子株叶片不同时间光合速率的区别。结果表明,吊兰子株叶片的水势高于母株叶片的水势,子株叶片补给母株叶片水分;吊兰母株叶片在测定时期大都有比子株叶片较高的净光合速率,在营养获得方面,母株强于子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