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通过多因素全面试验,定量分析研究了半负荷工况下S195柴油机燃油系中柱塞副供油压力、供油提前角和喷油压力等参数对耗油率的影响;用最优化推估方法解决了多因素试验中个别试验值的自然缺失问题。最后就柱塞副磨报后供油提前角和喷油压力的调整策略提出了新观点。  相似文献   

2.
<正>随着常规能源的日趋枯竭和环保法规越来越严格,电控共轨柴油机在重型卡车、长途客车、城市公交、船用发动机上的装机量越来越大。由于电控共轨柴油机采用电子控制单元控制喷油器的喷油量、喷油时刻以及喷油提前角等,所以,电控共轨柴油机的故障除了有机械方面的因素之外,还有电路、电子技术、计算机等方面的因素。本文将一些电控共轨才有机的典故故障的原因及排除方法进行了归纳总结如下。一、发动机不能启动1、油路故障:  相似文献   

3.
 在农用动力机械中占主要地位的单缸小型柴油机普遍存在碳排放高的严重问题。对X195型柴油机进行了试验和研究,分析了供油提前角、喷油压力、转速、负荷等运行参数对排放烟度的影响,为降低柴油机碳烟生成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大量检测表明,目前多数S195柴油机工作在非正常技术状态,使有效功率降低,耗油率增加,浪费了大量燃油。本文从理论上分析了燃油系中柱塞付密封性、供油提前角、喷油压力和出油阀密封性等参数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定量分析了各参数值及各参数值之间的交互作用对S195柴油机经济性的影响;提出了根据柱塞付的不同密封性、磨损程度,调整供油提前角的新观点和修正值。  相似文献   

5.
高压共轨电控喷油系统是建立在直喷技术,预喷射技术和电控技术基础之上的一种全新概念的喷油系统。具有高度的控制灵活性,是未来柴油机喷油系统的主要发展方向。本文介绍了高压共轨喷油系统的组成、特点和发展状况及在我军未来装甲丰辆动力装置上的应用设想。  相似文献   

6.
阐述了4190ZLC-2船用柴油机喷油系统电控化改造的实验方案.通过改变喷油泵柱塞直径的大小、喷油器喷孔直径的大小及喷油定时参数来分析影响柴油机经济性(耗油率)、排放性能(NOx,CH浓度的排放)和燃烧性能的相关因素.并分别在负荷特性和推进特性下,对该柴油机改造前后的燃烧性能和排放性能进行分析对比.从而给后续柴油机燃油系统改造提供理论和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掺混比对双燃料发动机循环变动的影响,将电控共轨柴油机改装为柴油引燃天然气的双燃料发动机,天然气在进气歧管前通过混合器与空气混合,引燃柴油由原高压共轨系统供应,喷油量和喷油正时由双燃料ECU控制.【方法】利用发动机试验台架,对比分析了转速为1 600r/min、50%负荷和1 200r/min、100%负荷下,柴油机和不同掺烧比的LNG-柴油双燃料发动机的燃烧循环变动.【结果】随掺烧比的增大,转速为1 600r/min、负荷为50%时,双燃料发动机峰值压力平均值增大,而转速为1 200r/min、负荷为100%时,双燃料发动机的峰值压力先增大后减小;峰值压力标准差增大,循环分布分散;峰值压力升高率的平均值和标准差均增大,循环分布分散;平均指示压力平均值降低,标准差增大.【结论】与柴油机相比,双燃料发动机循环变动系数增大.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柴油机低速部分负荷工况引入不同EGR对缸内燃烧排放特性的影响. 将CHEMKIN-Ⅱ化学反应求解器集成到KIVA 3V Release 2程序中, 用正庚烷化学反应机理替代柴油燃烧, 建立柴油机缸内燃烧数值模拟模型; 结合试验数据, 模拟分析喷油时刻保持不变, EGR率(废气再循环)从0%增加到 60%的燃烧过程、NOx和碳烟排放. 结果表明: 引入大比例EGR后点火延迟明显增长, 燃烧相位推迟, 燃烧温度降低; 较低燃烧温度避开了NOx的高浓度生成区, EGR率60%时NOx排放比无EGR时降低93.5%; 但高EGR率未使燃烧路径避开碳烟生成区, 加之较低的氧浓度不利于碳烟的氧化, 碳烟排放增高.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不同供油提前角下,直喷柴油机燃用体积比为30∶70的地沟油生物柴油-柴油混合燃料(B30)的经济性和排放特性.结果表明,B30地沟油生物柴油-柴油混合燃料在供油提前角18°CA时,燃油消耗率最低,增大或减小供油提前角,燃油消耗率都会增加,24°CA比18°CA在最大负荷处燃油消耗率最高可增加18%;随着供油提前角的减小,NOX的排放降低,但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CO和炭烟的排放;在供油提前角为22°CA时,HC排放最低,增大或减小供油提前角,HC排放都会增加,22°CA比16°CA在大负荷时可以降低68%,比18°CA降低50%.  相似文献   

10.
【目的】在电控共轨柴油机上应用液化天然气,为电控共轨柴油机增加天然气供给系统和双燃料电控系统,将其改装为天然气-柴油双燃料发动机,天然气在进气歧管前通过混合器与空气混合,引燃柴油由原高压共轨系统供应,喷油量和喷油正时由双燃料ECU控制.【方法】在双燃料发动机试验台架上,对比研究了发动机转速为1 200r/min,负荷率为25%和75%时,原柴油机与双燃料发动机的燃烧特性.【结果】与原机相比,双燃料发动机缸内压力和缸内温度升高;25%负荷时,压力升高率和瞬时放热率降低,75%负荷时升高;双燃料发动机峰值压力循环变动系数升高.与25%负荷相比,75%负荷时,原机与双燃料发动机缸内压力、压力升高率、缸内温度和瞬时放热率增大;与25%负荷相比,75%负荷时,原机的峰值压力循环变动系数升高,而双燃料的峰值压力循环变动系数降低.【结论】与原机相比,双燃料发动机燃烧特性在小负荷与大负荷时,变化趋势不同.  相似文献   

11.
替代率对柴油引燃天然气发动机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为研究替代率对柴油引燃压缩天然气(CNG)发动机性能的影响,将涡轮增压柴油机改装为柴油引燃天然气的双燃料发动机.在原柴油机柴油喷射系统中加装喷油泵齿条限位装置,并加装电控系统和天然气供给系统,控制柴油和CNG的喷射量.利用发动机台架试验,对比分析不同替代率对柴油引燃天然气双燃料发动机燃料经济性和排放特性的影响,研究了双燃料发动机在转速为1 400r/min、全负荷下的NOx、HC、CO与碳烟排放及有效燃料消耗率.结果表明:与原柴油机相比,双燃料发动机替代率为32.7%、38.9%、41.6%、47.2%、51.3%、55.8%、61.5%、65.8%、70.7%、75.8%和80.9%的有效燃油消耗率平均降低了5.4%;NOx排放平均升高了22.1%;HC排放平均升高了344倍;CO排放平均降低了20.1%;碳烟排放平均降低了47.9%.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扫气压力对缸内直喷船用双燃料发动机燃烧排放特性的影响规律,在通过试验数据对模型验证的基础上,采用有限容积法进行燃烧过程方程组的离散,同时采用半隐式法进行多变量耦合数值求解,分别就船用天然气/柴油双燃料发动机不同扫气压力对发动机缸内压力、缸内温度、缸内湍流和排放产物的影响进行了数值计算。结果表明:扫气压力的提高可导致缸内最大爆压增大,缸内最高温度与缸内湍流动能峰值降低;同时NO和CH~4排放量均随扫气压力的提高呈下降趋势;扫气压力每提高0.25 bar,缸内最大爆压平均升高5%,而缸内最高温度平均降低2.5%,缸内湍流动能峰值平均降低6.9%,NO排放量减少7.8%,CH~4排放量减少10.9%,扫气压力对CH~4排放的影响比对NO排放的影响更明显。研究表明,船用天然气/柴油双燃料发动机在运行过程中,应在发动机热负荷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采用高的扫气压力,以降低未燃CH~4和NO的排放,从而提升发动机的动力性和经济性。  相似文献   

13.
甲醇/柴油混合燃料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楚宜民  袁增春  单士睿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6):11948-11950
[目的]为柴油机掺烧甲醇技术的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在柴油机结构不变的情况下,把甲醇、柴油、OP乳化剂按体积比15:80:2.5混合,采取新的乳化工艺研制混合燃料,并与柴油作比较。[结果]甲醇-柴油混合燃料的密度和粘度较柴油降低,粘度为1.20°E20,雾化质量和蒸发性能得到提高。"微爆效应"对柴油机的负荷特性有影响,使热效率提高。随着负荷的增大,柴油机燃用混合燃料的耗油率低于燃用柴油的油耗率,经济性有所提高。甲醇-柴油混合燃料平均节油率达9.5%,在中、高负荷下节油率平均达12.4%。在中、高负荷范围内燃用混合燃料的烟度均低于燃用柴油时的,下降达25.6%,NOx的排放值显著降低。[结论]柴油机燃用甲醇-柴油混合燃料热效率有所提高,中、高负荷时耗油率显著下降,经济性好,减少了环境污染,具有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4.
柴油机电控高压共轨式喷射技术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阐述了柴油机电控高压共轨式喷射系统的由来及现状,比较分析了柴油机电控系统的技术特性,同时指出共轨式电喷技术是今后柴油机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5.
以瓦锡兰Sulzer 7RT—flex60C型船用柴油机为研究对象,首先介绍了燃油共轨系统的组成,分析了燃油共轨系统的特性,然后利用流体力学原理构建了燃油共轨系统各个模块的数学模型,最后采用MATLAB/Simulink软件进行仿真计算.仿真结果与船用柴油机台架数据误差符合要求,具有一定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16.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