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旱作条件下,选用4个高肥小麦品种与4个抗旱小麦品种,采用4×4不完全双列杂交方法配制16个杂交组合。同时将4个旱地亲本进行M2.5辐射处理,同样采用4×4不完全双列杂交方法配制16个杂交组合。通过对辐射前后主要性状遗传力的分析,结果表明,和辐射前相比,辐射后,中优9507、洛优9906、洛优9909的单株粒重一般配合力效应值增加,其产量构成因素单株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单株生物产量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值也增加。总小穗数、不孕小穗数、株高的广义遗传力和狭义遗传力均有所增加,但总小穗数的广义遗传力增加的幅度较大。单株生物产量、单株穗数、千粒重、单株粒重、穗长的广义遗传力和狭义遗传力均有所降低,但单株粒重的广义遗传力和穗长的狭义遗传力降低的幅度较大。穗粒数和单穗粒重的广义遗传力下降,狭义遗传力提高,但穗粒数的广义遗传力下降的幅度较大。  相似文献   

2.
廖晓虹  周庭莲 《种子》1999,(2):15-17
本研究选用2个抗旱小麦和4个农艺亲本,按Grifing双列杂交方法4配制15个组合。对2个抗旱小麦C抗8和C抗9和10个主要农艺性状的配合力和遗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抗旱小麦C抗8在单株穗数、单株产量和收获指数等性状有高的一般配合力,且收获指数的特殊配合力方差最大。C抗9的每穗粒数、千粒重、单株产量和收获指数等几个性状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值为负值,但其特殊配合力方差较高或中等。株高、千粒重、穗长、小  相似文献   

3.
冬小麦水旱品种间杂交主要性状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水地和旱地两种生态型的品种 ,采用 4× 4不完全双列杂交试验 ,对水旱品种间杂交主要性状的配合力和遗传表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水地亲本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对杂种后代主要性状的影响 ,除千粒重外 ,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 ;旱地亲本的一般配合力效应主要对株高、穗下节长、单株穗数、收获指数等与抗旱性有关的性状影响明显 ,且除株高和收获指数外 ,其余性状P1的方差均大于P2 的方差。说明水地亲本对杂种后代产量性状影响大 ,旱地亲本主要影响抗旱性状 ,水旱两种生态型杂交 ,实现了抗旱与丰产的有机结合。株高、穗下节长、穗粒数、单株产量、单株生物产量和收获指数以加性效应为主 ,而显性基因对单株穗数、千粒重、单穗重的影响较大。旱地小麦产量性状遗传力均较低 ,而株高、穗下节长、收获指数等与抗旱性有关的性状遗传力较高  相似文献   

4.
水稻广亲和品种农艺性状的配合力分析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用9个水稻不育系与3个广亲和品种进行不完全双列杂交,对其杂交组合10个性状的配合力效应分析结果表明,就杂种F1主要农艺性状而言,亲本的一般配合力效应比组合特殊配合力效应更为重要;株高、单株有效穗数、穗长、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单株粒重、千粒重等性状,以一般配合力作用为主,而每穗总粒数、生育期、着粒密度等性状虽以一般配合力作用为主,但特殊配合力的作用也不可忽视;株高、单株有效穗数、穗长、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单株粒重等性状以广亲和品种的一般配合力作用为主;生育期、每穗总粒数、千粒重、着粒密度等性状以不育系的一般配合力作用为主。  相似文献   

5.
利用6个粳型不育系和6个恢复系,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法配制了36个杂交组合,对其8个数量性状的一般配合力及亲本间组合的特殊配合力效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株高、穗长、穗总粒数、穗实粒数、稳秕粒数、千粒重这几个性状受亲本一般配合力的影响,单株粒重受特殊配合力的影响,单株稳数的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作用相近。其中不育系552A的穗总粒数、稳实粒数、单株粒重等一般配合力的相对效应值较大,恢复系FR796、2002FR24的穗总粒数、穗实粒数、单株粒重的一般配合力的相对效应值较大。  相似文献   

6.
几个小麦品种(系)主要农艺性状配合力与遗传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对15个小麦品种(系)的8个主要农艺性状的配合力与遗传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所有的8个性状(单株籽粒产量、单株生物产量、单株穗数、收获指数、株高、抽穗期、穗粒数、千粒重),其广义遗传力都较高,可在早代进行选择;株高与抽穗期的遗传主要受基因加性效应控制;其余性状(产量性状)的遗传除受基因加性效应控制外,非加性效应(显性效应和上位性效应)的影响更大。F1代的表现,同时受到双亲GCA的与SCA的影响。选择单株生物产量与单株穗数GCA较高、性状互补的亲本,才有可能选出单株籽粒产量高的强优势组合。从亲本的表现型不能推断其一般配合力效应的大小。本文同时对各材料的特点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春性杂交小麦优势测定与利用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12个杂交组合对T型春性杂交小麦的株粒数、株粒重、株穗数、主穗小穗数、千粒重、穗长6个主要性状进行了超标优势分析,结果表明:所有组合的株粒重、株穗数、千粒重、穗长4个性状具有明显的正向超标优势,株粒数、主穗小穗数2个性状的超标优势表现为正负优势且幅度较大,分别为-19.2%~56.5%、-2.1%~5.3%之间。采用配合力的同亲回归分析,克旱9A和克82R27特珠配合力最高,其次为克丰二A×克82R67、克丰三A×克82R27。用2个春性T型杂种小麦和2个化学杂交剂制成的CHA杂交小麦,3个亲本(其中2个为对照品种)共7个品种,研究了群体密度对春性杂交小麦主要性状及其杂交优势的影响,明确了春性杂交小麦适宜的密度范围,为合理利用杂交小麦的优势效应采取高产高效的栽培措施  相似文献   

8.
从中国不同大麦产区选取12份代表性的品种(系),按NCⅡ设计配制成35个杂交组合,对7个主要农艺性状,株高、穗下节间长、穗长、单株穗数、每穗实粒数、单株粒重、千粒重的杂种优势与配合力进行了分析,旨在为杂交大麦育种的亲本选配提供依据。结果表明,不同性状的中亲优势表现不同,株高、穗下节间长、穗长、千粒重大多为正向优势组合,所占比例分别为90%、73.3%、73.3%、73.3%;单株穗数、每穗实粒数、单株粒重多呈负向优势,其中每穗实粒数负向优势组合所占比例高达76.7%。同一性状,不同亲本的一般配合力(GCA)不同,同一亲本,不同性状的GCA不同,组合间的特殊配合力(SCA)也是如此。GCA高的两亲本所配组合的SCA并非一定高,SCA是相对复杂的基因互作结果。因此,在杂交大麦育种的亲本选配上,应先考虑GCA高的亲本,在此基础上,筛选SCA高的组合。  相似文献   

9.
分析比较了4个籼粳遗传分化程度不同的品系与8个常规籼稻品种配组杂交9个农艺性状的配合力效应。结果表明,一般配合力效应及特殊配合力效应与亲本的籼粳遗传分化程度没有明显的关系,4个不同遗传分化品系在9个性状上的一般配合力表现各异,总体上以偏籼品系G2417-1及偏粳品系G3005-4-1表现较好。122/G2417-1、4480/G2615、IR70/G3005-4-1、双桂35/G2615和明恢63/G2123等组合具有较高的单株产量特殊配合力。从2种配合力对杂种性状的影响程度看,在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和单株产量等性状上,杂种主要受特殊配合力的作用,在抽穗期、株高、单株有效穗数、穗长、每穗总粒数等性状上,杂种主要受一般配合力的作用,但特殊配合力的作用亦不容忽视。抽穗期、单株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单株产量等性状的超亲优势与两种配合力显著正相关,而多数性状的一般配合力与亲本表型效应值无显著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0.
特用玉米主要性状的配合力及相关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以 PST等 7个特用玉米自交系为亲本 ,按 griffing( )配成 2 1个杂交组合 ,分析单株粒重等 10个性状的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 ,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行粒数主要受加性基因控制 ,其余大部分性状的加性和非加性基因效应同时存在。在一般配合力效应上 ,同一性状不同亲本的效应值不同 ,各性状值的效应最高出现于不同亲本。在单株产量上 ,一般配合力效应值大小为 PHT>PYT>PHBT;特殊配合力效应较大的组合有 :PYT× PHT>PYT× PHBT>PHT× PHBT等 ,这些具有较高 SCA和 TCA的组合一般都符合本地种质与热带种质、本地种质与温带种质和热带种质与温带种质的杂交组配模式。相关分析表明 ,行粒数与产量关系最为密切 ,其次为株高、穗长。对于这些性状而言 ,一般配合力高的亲本容易产生特殊配合力高的组合 ,但也不排除一般配合力都不高的双亲获得较高的特殊配合力的可能性 ,根据配合力互补原理 ,可望从 7个亲本间选配出高产优质的组合。  相似文献   

11.
黄淮麦区4省小麦种质农艺性状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婷  逯腊虎  杨斌  袁凯  张伟  史晓芳 《作物杂志》2019,35(6):20-171
为明确小麦种质资源的遗传差异和特点,提高其利用效率,以株高、穗长、小穗数、穗粒数、千粒重5个主要农艺性状为指标,对来自黄淮麦区4省(河北、山东、河南和山西)的263个小麦品种(系)进行统计分析。显著性分析结果表明,除穗粒数外,4个省的小麦种质在其余各农艺性状上差异极显著。变异性分析结果表明,供试材料的5个农艺性状中穗粒数变异系数最大,小穗数变异系数最小;4省中,河北小麦株高、千粒重的变异系数最小,穗粒数变异系数最大;河南小麦穗长、小穗数和穗粒数的变异系数最小,千粒重变异系数最大;山东小麦穗长的变异系数最大;山西小麦株高、小穗数的变异系数最大。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株高与穗长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小穗数呈极显著负相关;穗长与小穗数、穗粒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小穗数与穗粒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千粒重与穗粒数呈极显著负相关。因此,在育种实践中,可根据4省小麦种质农艺性状的变异特点筛选符合目标性状的亲本材料,同时加强种质基因库的更新。  相似文献   

12.
籼糯稻产量性状及育种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提高常规籼糯稻育种和栽培水平及效率,通过相关和通径分析,研究40个早籼糯以及61个晚籼糯新品系和品种的产量性状对产量的效应及其相互关系,并结合育种实践探讨籼糯稻高产育种的主攻方向。结果表明:早籼糯各产量性状除生育期、结实率外均与产量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株高、穗长与每穗粒数之间的相关分别达极显著、显著水平,有效穗数对产量贡献最大(46.41%),其次为每穗粒数(34.16%);晚籼糯的每穗粒数、有效穗数与产量的正相关分别达极显著、显著水平,株高与每穗粒数、穗长之间的相关也达显著水平,每穗粒数对产量贡献最大(38.80%),其次为有效穗数(33.80%)。并根据试验结果和育种实践,提出早籼糯稻的育种主攻方向是在一定千粒重基础上重点提高有效穗数,并通过适当提高株高、穗长来增加每穗粒数;晚籼糯稻育种主攻方向是在一定有效穗数的基础上着重提高每穗粒数,并通过增加植株高度来提高穗长和每穗粒数。  相似文献   

13.
选用4份分枝型恢复系和6份雄性不育系材料作亲本,按照不完全双列杂交(NCII)设计配制24份向日葵杂交组合,对组合的小区产量、单株产量、单盘实粒数、百粒重、籽仁率、籽粒长度和籽粒宽度7个性状的亲本配合力、遗传参数及竞争优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4份组合的7个性状存在真实性的遗传差异。在亲本不育系一般配合力(GCA)选择的基础上,应注意组合特殊配合力(SCA)的选择,GCA效应值高的亲本育种潜力较大,组配出优势组合的概率大;籽粒长度和籽粒宽度的狭义遗传力较低,分别为7.91%和14.89%,不宜进行早代选择;GCA较高的不育系为亲本A和亲本D,其中亲本A在各性状上均为正向GCA效应值,且在供试不育系中,其GCA效应值最大,其次为亲本D;组合1×A小区产量的SCA效应值及竞争优势最高,为本试验中的最优组合,其他籽粒性状与对照相比也均有提升。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究甜高粱主要农艺性状与生物产量的关系,筛选出综合表现优良的甜高粱材料,进而为今后甜高粱育种提供理论依据。以24份甜高粱杂交组合为试材,对其主要农艺性状及生物产量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相关性分析、通径分析以及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主穗长度和穗粒数的变异系数较大;灰色关联度结果表明糖锤度与生物产量关联度最大。相关分析表明株高与茎秆长度,主穗长度与千粒重达到极显著正相关;通径分析结果表明主穗长度、茎秆长度、千粒重、榨汁率、糖锤度本身的直接效应对甜高粱的生物产量有正向作用。主成分分析得出株高、茎秆长度、穗粒数、糖锤度、榨汁率、主穗长度、生物产量这7个性状相对品种的综合表现影响更大。因此,在选育甜高粱杂交种时,要注重对糖锤度、茎粗、茎秆长度的选择,同时兼顾对株高、穗粒数、主穗长度、榨汁率、千粒重的选择。  相似文献   

15.
冬小麦种质材料主要农艺性状研究   总被引:9,自引:5,他引:4  
小麦种质资源是小麦育种的重要基础,小麦遗传多样性评价不仅有助于种质资源的搜集、管理和利用,也有利于核心种质的研究。为了合理利用小麦种质资源,降低组配小麦杂交组合的盲目性,选取73份国内外种质材料,在旱地条件种植,以株高、穗粒数、千粒重、有效穗数和产量为指标对其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在雨养条件下各性状的变异系数大小为:产量>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株高;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相关程度为: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供试材料可以分为六类,并对各类种质材料的特点及在育种中的应用作了评述。试验中综合表现较好的4个亲本材料为第Ⅵ组的18th FAWWON-IR-023、18th FAWWON-IR-111、18th FAWWON-IR-027和18th FAWWON-IR-169,可为选育抗旱优质丰产小麦新品种提供优异基因。  相似文献   

16.
马卡小麦主要农艺性状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对29份马卡小麦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考察与分析。结果表明,马卡小麦具有植株高大、分蘖力强和小穗数多等特点。偏相关分析表明,分蘖数与有效穗数,成穗率与有效穗数,千粒重与小穗数偏相关均达极显著水平。单株产量与穗长偏相关显著,与有效穗数、穗粒重偏相关达极显著水平。蛋白质含量与穗长偏相关显著。主成分分析揭示了粒重、有效穗数、成穗率、株高和穗长对变异的贡献率达90.32%。基于因子得分与主成分贡献率的遗传距离在0.62水平上可将供试材料分为四类。这些结果为进一步利用马卡小麦基因资源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Hybrid breeding is a widely discussed alternative for triticale. Heterosis as well as general (GCA) and specific combining ability (SCA) effects were estimated for eight agronomic traits. The experiment comprised 24 F1 hybrids, produced by a chemical hybridizing agent, together with their six female and four male parents, grown in drilled plots in two locations. In comparison with the mid‐parent values, hybrids averaged a 6.4 dt/ha (10.1%) higher grain yield, 8.4% more kernels per spike, a 6.8% higher 1000‐kernel weight, 9.7% lower falling number (FN) and 4.4% greater plant height. SCA effects for grain yield were significant and ranged from 4.5 to 6.9 dt/ha for grain yield. Together with GCA x location interactions, they explained most of the variation. For 1000‐kernel weight, GCA effects were predominant. SCA and interactions with location accounted for most of the variation in FN, whereas interactions were negligible for plant height. Correlations between mid‐parent and hybrid performance and between GCA and per se performance of parents were tight for all traits except grain yield, which allows for pre‐selection of parental lines. Although the amount of heterosis in triticale at present is closer to wheat than to rye, by selecting parents for combining ability and identifying heterotic patterns, grain yield heterosis of up to 20% appears sufficiently encouraging to embark on hybrid breeding.  相似文献   

18.
按Hayman方法对8×8完全双列杂交F_1的6个性状进行基因效应分析与模型检验,株高、穗长、实粒数符合加性-显性模型.株高、实粒数为部分显性,加性方差和显性方差均显著,基因的加性效应比显性效应更重要;穗长为超显性,显性基因效应比加性基因效应更重要.对杂交F_1、F_2进行配合力效应值分析表明,一般配合力方差和特殊配合力方差对所研究性状均重要,多数性状为加性基因效应占主导.亲本85G63、81-18、82-14为最佳配合者,其主要经济性状一般配合力好.杂交F_1各性状均有明显杂种优势,组合间和性状间的优势具有显著差异,以单株籽粒产量优势最强,其余依次为实粒数、穗长、株高、小穗粒数和千粒重.  相似文献   

19.
小麦收获指数与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性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收获指数是指籽粒产量占地上部生物产量的百分率。研究小麦品种主要农艺性状和经济性状间与其产量的相互关系,采用相关性分析与回归方法,对影响收获指数的10个主要农艺性状及因素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供试小麦HI具有较大的改良空间;HI与穗颈长、株高、穗长、小穗数、主茎生物产量有显著负相关,与单穗质量、产量呈正相关,与生物产量没有显著相关性;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3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达 87.427%,表明 3 个主成分已覆盖所有性状的主要信息;通过回归分析,小麦HI与单穗籽粒产量、生物产量、千粒质量有显著回归关系。结论: 通过对10份小麦材料农艺性状的统计分析,得出如下结论。HI受单穗质量、生物产量、千粒重影响较为明显有显著回归关系,与单穗质量、产量和穗粒数有明显正效应,生物产量对其有负效应。小麦HI提高可通过选育生物产量不宜过大,而穗粒数较高、单穗重较大的小麦品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