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代茶文化与陆羽《茶经》浙江湖州陆羽茶文化研究会朱乃良唐代中期,饮茶习俗蔚然成风,是我国历史上茶文化的第一个鼎盛时期。成书于唐建中元年(780)的陆羽《茶经》,是盛唐茶文化的结晶,又推动了茶文化向更高层次的发展。本文试就唐中期茶事活动的概貌、《茶经》...  相似文献   

2.
试述唐代的民间茶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试述唐代的民间茶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徐殿魁一、前言唐代饮茶已成风俗。陆羽(733—804)好茶,自栽自采,经多年研习,潜心成文,著《茶经》三卷罗列茶具二十四种,对弘扬我国茶学、茶道和茶文化作出了突出贡献。据文献记载,唐玄宗时期饮茶习俗己进入宫廷...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和世界的茶学古籍中,有一部光彩夺目的经典之作,那就是我国唐代茶坛大师陆羽所著的《茶经》,它是世界上第一部记载有关茶事活动的科技专著,是重要的茶史文献。“茶圣”陆羽陆羽(约公元733年—804年),字鸿渐,又号竟陵子,世称陆文学。他是复州竟陵(今湖北省天门县)人。其生平富有传奇色彩,他本是一个弃婴,后被竟陵的西塔寺智积和  相似文献   

4.
中国是茶的故乡。我们的祖先最早发现了茶树和利用了茶叶。茶叶由最初药用到成为世界性的饮料,至少有5,000年左右的历史。茶的发现和利用是我国对人类的重大贡献。茶是与中华民族文化内涵密切相连的,体现民族意趣、心态、习俗以及某些生活方式的文化。人们对茶的认识和广泛利用奠定了茶文化的基础,而唐代的陆羽在他所著的《茶经》中对茶的认识作了比较全面的总结和深刻的论述,对发展我国茶文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陆羽和他的《茶经》是茶文化中具有世界影响的茶学历史人物和历史文献。研究陆羽的《茶经》不仅对发展我国传统茶文化具有重要价值,而且对创造具有  相似文献   

5.
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唐代陆羽的《茶经》被称为世界上第一部茶文化专著。陆羽《茶经》涵盖了茶叶的历史渊源、采摘生产经验、饮茶技艺等多个方面。不仅总结了前代关于茶事的各种记载,并记述了陆羽本人多年对茶的调查研究和制作茶汤的亲身经验。因此《茶经》既是茶学专著,又是精辟的农学文献。其中对茶树、茶叶自然特性的总结,对茶叶采摘、烹煮生产经验都具有一定的科学性。特别是关于茶树种植中的"法如种瓜"的介绍,极有可能表明唐代种植茶树已经采用了混作的技术。  相似文献   

6.
中国茶文化的核心或者说中国茶文化的内在追求就是审美 ,而且是一种独具中国民族特性的审美。中国茶文化的形成、发展和成熟的过程 ,就是中国文人从唐代以来不断审美的过程。因此 ,中国茶文化充分反映了中国文人的审美取向。一、中国茶文化的发展过程就是中国文人审美的过程 ,这种审美以空灵的田园山水或超然物外的环境状态为取向。中国茶文化形成于唐代 ,以陆羽的《茶经》的写成并流传于世为标志。陆羽的《茶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对中国品茶经验的总结和中国茶艺进行规范的专著。也许《茶经》中还看不出多少陆羽的审美取向 ,他在《茶经》…  相似文献   

7.
尧水根 《农业考古》2012,(5):266-274
《茶经》、《大观茶论》和《茶疏》分别为唐代陆羽、北宋赵佶和明朝许次纾所著,这三大茶书对我国茶产业与茶文化的开创、传承与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一.《茶经》——世界最早的茶书《茶经》由陆羽于公元780年完成著述,是中国及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著,为我国茶文化形成的标志。全书分上、中、下三卷共十个部分,分别为:一之源,谈茶的性状、名称和品质;二之具,讲采制茶叶的用具;三之造,谈茶的  相似文献   

8.
法门寺塔地宫出土茶具与《茶经·四之器》对比研究法门寺博物馆王仓西,田生华陆羽一部《茶经》,深刻地真实地总结了中国唐代茶道。对唐以后,特别是宋代茶道、日本茶道产生了深刻影响。《茶经》是研究唐代茶文化的“圣经”,陆羽本人也被称为“茶圣”。陆羽一生主要活动...  相似文献   

9.
唐诗与《茶经》湖北襄阳师专附中郭孔秀源远流长的中国茶文化,在唐朝出现了新的高潮。而唐代有关的茶事的诗歌,则是唐代茶文化高潮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激起唐代诗人们赞美茶的重要因素之一是陆羽《茶经》的流传。唐代前期写茶事的诗是较少的,以咏茶为主题的诗则更少...  相似文献   

10.
陆羽与越州     
陈郑 《农业考古》2021,(2):197-201
陆羽《茶经》第一次系统整理了茶事,建构了后世茶学著作的基本架构,为普及茶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陆羽也被尊称为"茶圣"。为考察茶事,陆羽走访了很多地方,其中包括越州。在越州,陆羽品鉴越茶,到会稽山祭祀,和越州结下了深厚的渊源。越州的考察经历也影响到陆羽的创作,在其创作的作品中,尤其是《茶经》中,也留下了与越州相关的素材。  相似文献   

11.
茶沫与唐代茶文化福建省建瓯市农业局郑立盛茶沫,古代称沫饽,近代叫汤花,都是指由茶汤产生的泡沫。在唐代,茶沫已不是简单的物理现象,对于造茶、品饮、茶具、诗歌、茶艺等都占有重要位置,增进了唐代茶文化的发展与繁荣。据陆羽《茶经》记载,唐时饮用的茶有四类:粗...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中国茶文化第一人,茶圣陆羽为唐代茶文化的大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其《茶经》是中国乃至世界第一部茶书,其所著《顾渚山记》亦是一部著名茶书。本文对惜已遗佚的《顾渚山记》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考证与注释,以供茶叶生产和茶文化研究者参考。顾渚山是陆羽撰写《茶经》的主要地区之一,是"中国茶文化的发源地","茶以顾渚为第一"。  相似文献   

13.
唐中期,茶逐渐成为一种文化载体,陆羽所著的《茶经》标志着唐代茶文化日趋成熟。唐代能够形成茶文化的主要原因有四个:其一,唐代寺院僧侣的推动;其二,文人儒士的推崇与宣扬;其三,种茶业的发展;其四,茶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陆羽姓氏名字问题源于文献史料记载不一、理解不同。陆羽姓氏名字和来历的研究应以《陆文学自传》为依据。陆羽在《茶经》中说自己"远祖纳"(陆吴兴纳)、其祖籍应是吴兴(湖州)。由于陆羽移居吴兴,在《茶经》中认祖归宗,陆羽故乡竟陵(天门)和后来移居、长期生活并终老的第二故乡吴兴(湖州)两地亲情源远流长,茶文化事业的友好合作关系应更加亲密、紧密。  相似文献   

15.
陆羽《茶经》是茶文化的“圣经”.发展当代茶文化必须继续重视陆羽《茶经》,以弘扬光大陆羽的精神;必须精研陆羽《茶经》,于继承中创新;必须超越陆羽《荼经》,接轨世界,与各国茶人合作.建议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组织各国茶经济、茶文化专家编撰《世界茶经》,以推动全世界的茶经济、茶文化持续发展,造福全人类.  相似文献   

16.
叶静 《农业考古》2012,(2):134-142
唐代陆羽所著《茶经》自诞生以来,一直受到历代学者的推崇与重视。作为中国乃至世界的第一部茶书,这部七千余字的著述被誉为茶的"百科全书",它成为研究中国茶学、茶史、茶文化的一个绕不开的、必须的"标本",陆羽所开创的茶学也被称为"陆学"。改革开放至今,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30余年,围绕着陆羽  相似文献   

17.
陆羽及其《茶经》对当代青年学子的人生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上确有陆羽其人,后人奉他为茶神、茶圣、茶祖等,并且根据各自的揣度,绘其像、塑其形以供之。他所著的《茶经》对茶的认识作了比较全面的总结和深刻的论述,他为我国茶业科学的建立、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研究陆羽及其《茶经》,不仅对发展我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价值,而且对于塑造当代青年学子的良好品行也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一、陆羽的坎坷人生1、童僧生活遭苦难陆羽(约733—804),字鸿渐,又字季疵。复州竟陵人(今湖北省天门县人),其人生既坎坷,又富有传奇色彩。据《天门县志》等文献所载:陆羽原本是一弃婴,被龙盖…  相似文献   

18.
(本刊讯)为纪念陆羽《茶经》问世1220周年,澳门茶艺界在今年4月15至24日,于 于花城公园举办了一系列茶文化活动。其内容包括: 《茶经、茶书、茶具展》:展出《茶经》各种版本、陆羽生平简介、各种茶文化书刊、历代茶具。时间从4月15日至4月24日。 “茶缘茶会”暨茶艺示范:来自澳门、台湾、香港、广州、珠海五地的茶艺爱好者,举行露天茶会。时间为4月15日下午3时开始。 陆羽《茶经》专题讲座:由台湾茶文化专家范增平和香港茶艺专家叶惠民两位教授主讲“《茶经》对中国及世界茶文化的影响”、“《茶经》对中国茶…  相似文献   

19.
刘祖生 《农业考古》2003,(2):185-185
各位领导、各位茶友 ,您们好 !今天 ,海内外茶人代表在陆羽的第二故乡湖州欢聚一堂 ,隆重纪念茶圣陆羽诞辰 12 70周年 ,其意义十分重大 ,对继续弘扬陆羽精神 ,促进茶学在新世纪的发展 ,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为此 ,请允许我代表浙江省茶叶学会代表团全体成员向大会表示热烈的祝贺 ,预祝这次纪念活动取得圆满成功。茶圣陆羽是世界茶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茶经》的出版 ,标志着古代茶学的创立。《茶经》涉及茶的起源、形态、生态、栽培、加工、品质以及茶史、茶区、茶事等 ,内容极其丰富 ,是涵盖茶的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古代茶学百科全书。自…  相似文献   

20.
一.湖州与茶 湖州,即湖边之州,据说这是湖州得名的最初缘由。 然而,湖州的著名却不是因为其是湖边之州,而是因为茶,不仅仅因为湖州产好茶,远在唐代就出产名闻全国的贡茶——顾渚紫笋茶,更因为湖州培育出了中国茶学的奠基人陆羽,陆羽在湖州生活了30多年,完成了中国茶学的奠基之作或者说是开山之作——《茶经》,被后人称为"茶神"、"茶圣"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