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2篇
农作物   2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谈陆羽研究中几个有异议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朱乃良 《农业考古》2004,(2):253-255
我曾写过《试析》、《再读》,现在又写了《三谈陆羽研究中几个有异议的问题》,作为续篇,以求正于大家。  相似文献   
2.
朱乃良 《农业考古》2012,(2):129-131
2010年5月22日上午,"陆羽《茶经》问世1230周年纪念大会"在湖州"太湖春天"会议厅举行。与会的茶文化学者沈冬梅、余悦在低声交谈,大意是《茶经》问世应该提前20年,即从780年提前至760年,至今应该是1250周年。当时我就坐在他俩旁边,能听到他们的谈话,但因大会正在进行,不便插嘴参与讨论,会后又各自匆  相似文献   
3.
朱乃良 《农业考古》2000,(2):252-254,258
陆羽是举世公认的茶圣,近年来,对陆羽的研究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与此同时,对陆羽的身世和思想品德等问题,也存在一些异议和歧见,其中有些问题,对认识陆羽不能说无关紧要,因此必须经过讨论,集思广益,予以匡正。现择几点试作分析,以求教于大家。 一、陆羽是弃婴还是孤儿? 《新唐书·隐逸传》、《唐才子传》和《唐国史补》,都说陆羽是弃婴,“不知所生”。另如道光《天门县志》说得更具体:“或言有僧晨起,闻湖畔群雁喧集,以翼复一婴儿,收畜之。”但《陆文学自传》却说:“始三岁,茕露,育乎大师积分之禅院。”所谓“三岁…  相似文献   
4.
《陆羽茶文化研究》是湖州陆羽茶文化研究会的会刊,每年一期,至今已出15期。以研究陆羽、弘扬茶文化为宗旨,坚持唯物史观,贯彻“双百”方针,15年来已取得一定的成果。  相似文献   
5.
朱乃良 《农业考古》2003,(4):194-194
春暖多清韵 ,尤佳谷雨芽。卞峰呈碧翠 ,苕水映青霞。崇圣群贤会 ,传经万国夸。幽幽临别业 ,是处有新茶步沙金学东词长原玉@朱乃良  相似文献   
6.
我曾就陆羽研究中一些有异议的问题写过<浅析>、<再谈>、<三谈>,近来又对几个问题有所感悟,兹分述如下,以求教于大家. 一、对皎然诗句"楚人茶经虚得名"该作何解释? 皎然是陆羽的忘年交,以陆羽为挚友,在生活和事业上对陆羽有较大的支持和关怀.但在<饮茶歌送郑容>一诗中,有一句"楚人茶经虚得名",有学者认为是对陆羽的批评,而且批评得不轻.(下转245页)  相似文献   
7.
一、中国茶文化学科建设应在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下进行,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服务。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最优秀的部分之一,其核心内容如和谐、俭德等,与结合中国实际的当代马克思主义思想是相通的。弘扬茶文化,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陆羽与湖州     
朱乃良 《茶叶》2003,29(3):128-129
20 0 3年 (癸未年 )是茶圣陆羽诞辰 12 70周年 ,陆羽编著的世界第一部全面论述茶业的专著——《茶经》,被历代中外史学界誉为茶的经典名著 ,具有划时代意义。《茶经》问世后 ,一再刊行 ,至宋时已有数种版本流行。《茶经》对茶的起源、生产、加工、烹煮、品饮以及诸多人文与自然因素作了深入细致的研究与总结 ,使茶学真正成为一种专门的科学 ,《茶经》还倡导品饮艺术 ,使饮茶成为一种艺术活动。陆羽被后世恭称为“陆子”,陆羽茶学理论体系的研究则被称为“陆学”,茶商们则把陆羽奉为“茶神”。陆羽的品德和精神至今仍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为缅怀陆羽 ,弘扬茶学 ,振兴茶业 ,本刊特辟“纪念茶圣陆羽诞辰 12 70周年”专栏 ,以资纪念。  相似文献   
9.
10.
经常而又适量的饮茶,不但是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也是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民间流传的“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文人学子中流传的“琴棋书画诗酒茶”,都说明了这一点。也就是说:无论名人雅士抑或凡夫俗子,都不可一日无茶。一人不可一日无茶,或者说人应该经常饮茶,这是自古以来许多有识之士的共同见解。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王安石(1021—1086年),两次为相,两次被罢,推行新法失败后,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经常饮茶赋诗,并继续研究新法。熙宁十一年(1078年),他写成《议茶法》一文,其中说:“夫茶之为民用,等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