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台湾茶艺家范增平被汪怡记茶艺馆特聘为顾问,日前来沪参加茶艺馆开馆仪式,他向沪上茶友介绍了海峡彼岸茶艺的兴起和现状。范先生说,台湾重视茶文化并不早,是从70年代开始的,当年是洋饮料风行,咖啡馆林立,台湾的茶叶业势必十分萧条。1977年,在台北市仁爱路上开出了全省第一家茶艺馆,老板是留法学艺术的管寿龄小姐,里面陈设富有艺术气息,与旧式茶馆不一样。这种“茶艺馆”既发扬传统精神,又结合现代潮流,于是被一批思索“文化寻根”的知识界朋友所重视。他们想推动复兴中华茶文化,得有个“名”才能“言”顺。用“茶道”吧,  相似文献   

2.
逸人 《农业考古》2001,(4):130-131
西子湖畔近年消然崛起一种新兴行业———茶艺馆。而让人倍感欣慰的是 ,多达四、五十家竞争剧烈的这种文化休闲场所 ,没有一家搞“三陪”。近日在广州举办的第六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上 ,专家学者们把各地茶艺馆依据现状划分为三个类别 :清茶馆、荤茶馆和花茶馆。顾名思义 ,花茶馆就是充斥“三陪”的 ,也有变相聚赌的 ,惟清茶馆最能体现中华茶文化的境界 ,成为人们消闲遣兴、交友联谊、洽谈商务、品茗论道的好去处 ,对弘扬茶文化、开拓茶旅游、发展茶经济、繁荣茶科学起到了积极作用。当与会者了解到惠州的茶艺馆全是清一色的清茶馆 ,无不为之…  相似文献   

3.
(本刊讯)由华侨茶业发展研究基金会“茶人之家”召开的北京“茶道茶艺馆迎新年座谈会”于1998年12月24日在北京崇文区龙潭湖公园内京华食苑举行,有力多家茶艺馆负责人参加。据1998年底不完全统计,北京已有茶馆94家。与会者认为,国家昌盛,茶文化空前繁荣,全国茶馆业蓬勃发展。茶是东方文明的象征,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出类拔革的组成部分。茶既是健康饮料,又是富有文化色彩的产品,是人们进行社交的媒介。喝茶是一种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美的享受。应当在茶馆中进一步宣传和普及茶文化知识,可建立不同类型的茶艺馆…  相似文献   

4.
茶艺馆,是现代茶馆的称谓。九十年代初在中国大陆兴起,其源于台湾七十年代中期人们思乡、怀旧之风,也有人谓之受“日本茶道”的影响。其实,中国是茶的故乡,饮茶之风兴于唐,盛于宋,茶馆,唐时称“茗铺”。《封氏闻见记》记载“城市多开茗铺,煮茶卖之……。”《太平广记》卷,有“ 于茶肆”(《河东记》)。《梦粱录》载“今杭城茶肆亦如此,插四时花,挂名人画……”。宋人《清明上河图》名画卷中也出现茶肆,唐宋时还有称“茶坊”、“茶楼”、“茶邸”、“茶居”等等,茶馆之名始称于明代(张岱《陶庵梦忆》),清代也惯称茶馆。老…  相似文献   

5.
陈铭华 《农业考古》2002,(2):151-151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 ,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百花园中一朵奇葩的茶文化 ,得到社会的重新认识和推崇 ,由此兴起了上海茶文化热潮。 1 991年 7月 ,上海首家集茶文化、茶经济于一体的茶艺馆———宋园茶艺馆的建立 ,为茶文化活动的开展增添了新的内涵。 1 992年 8月 ,“宋园”建立了上海第一支以小学生表演茶艺为主体的苗苗茶艺队 ,也是当时全国第一支少儿茶艺队。以后逐渐形成了以上海黄浦、闸北和浦东为基础 ,以上海市黄浦区青少年活动中心为培训基地的少儿茶艺活动中心。上海市教委还专门组建了上海市中小学茶艺教研组 ,在上海的中小学中开…  相似文献   

6.
出席第十届上海国际茶文化节感赋上海国际茶文化节 ,从 1994年始办 ,迄今已成功举办十届 ,持之以恒 ,成就斐然。本届茶节开幕式于四月十二日晚在上海不夜城绿地举行。实堪纪念 ,遂咏一绝。十年茶节耀光辉 ,茶茗为媒( 1) 显作为。带动各方求发展 ,迎来经济尽腾飞。注 :(1)茶茗为媒 :上海茶人的理念是 :以茶会友 ,以茶为媒。喜观“松阳银猴杯”茶道交流偶成4月 13日晚 ,第十届上海国际茶文化节“松阳银猴杯茶道交流”在宋园茶艺馆举行。喜观之余 ,偶成一绝。茶道交流茶茗香 ,竞为茶节增辉光。不同表演相融汇 ,百态千姿各见长。喜观沪上少儿茶…  相似文献   

7.
本刊讯 福建泉州市茶叶学会以茶为载体 ,以茶馆为阵地 ,不断弘扬茶文化 ,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泉州市区各具特色的会员茶艺馆 ,以茶馆为舞台 ,推进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建设。观湖、刺桐、瑞龙、天福等茶馆 ,举行具有各民族特色的茶艺表演 ;茗山茶馆免费招待老干部茶话会、茶友联  相似文献   

8.
京城茶人相聚五福品茗论雅再创风流北京松波近期,首都文化人界开年即逢大喜事。以“天下茶人是一家”为命名的京城茶人大聚会,在阜外“五福茶艺馆”隆重举行。这次盛会以茶会友,汇聚了首都茶叶协会、各家茶叶公司、茶艺馆、茶馆及各界名流、新闻媒介等爱茶人士。在品茗...  相似文献   

9.
随着饮茶的普及,民间茶文化得以发展,茶馆的兴起就是典型的表现。从唐代开始萌芽,宋时茶馆已盛,明代进一步得到发展,清代更加繁荣。随着社会变迁,经济、文化的发展,旧时代的茶馆已不适应时代的需要,其经营方式陈旧,日趋衰落,或被兼并,或被淘汰,渐渐式微了,取而代之的是西方风行的酒吧、咖啡馆。目睹此情此景,茶界人士疾呼振兴中华茶文化。1977年在中国台湾诞生了第一家现代茶艺馆,1997年增加到七八家,1980年“陆羽茶艺中心”成立,努力从事茶艺文化的复兴,茶艺风气渐开,至1991年,茶艺馆在台湾已发展到了…  相似文献   

10.
茶文化与饮食文化、旅游文化、企业文化等众多的文化热一样,已经成为众所瞩目的文化热点。申城首家茶艺馆——宋园茶艺馆去年七月十日开馆迄今,轰动效应不减,吸引数千爱茶人士品茗观赏,海内外报纸、电台纷纷采访报导,称誉沪上。“宋园”超乎意料的社会反响,使我们对茶艺馆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也促使我们对茶艺馆应负的社会责任这一课题加以探讨、摸索、实践、总结。结合“宋园”的实践,我们体会到现代茶艺馆的社会责任有以下五个方面,不当之处,万望各界爱茶人赐教。  相似文献   

11.
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 ,今年夏季茶饮时尚在萍乡市渐成气候 ,精明的商家纷纷开办起了以品茶为主的茶馆、茶楼 ,或休闲吧。漫步夏日的萍城 ,你会发现 ,萍城似乎在一夜之间就时冒出了许多以品茶为主的茶馆、茶楼或休闲吧来 ,为朋友聚会、情侣相约、商家洽谈提供了一个雅致、清静的休闲场所 ,成为这个城市的一道靓丽风景。八一中路的金海岸茶艺馆是萍城第一家传授茶艺茶道的茶馆 ,得到了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陈文华先生的高度评价 ,被陈先生赞誉为“融中国传统茶文化的现代茶艺馆。”走进金海岸茶艺馆 ,器皿陈列架上 ,自制的古陶器皿与现…  相似文献   

12.
近些年,在中国提起茶馆、茶艺馆来,一般人都会知道,那是:休闲娱乐喝茶,说茶品茶,搞茶艺表演、茶文化讲座、学术活动的地方。如今它已遍布全国城市和乡镇。出现这么多的茶馆、茶艺馆,在上世纪五十代后期的一段时间里,那是个不可思议的事情!  相似文献   

13.
鲁迅与茶     
有一文艺单位,想在上海开爿艺术茶馆,取名“鲁迅茶馆。”。上海的“鲁迅茶馆可与北京的“老舍茶馆”齐名。一来,鲁迅、老舍都是文艺界著名人士。二来,上海是鲁迅长期生活、战斗过的地方(可说是鲁迅的“第二故乡”),三来鲁迅生前十分爱喝茶。他一边品茗,一边构思佳作,在他的日记中,就有买茶、赠茶及外出饮茶的记载。鲁迅对品茗有一论说:“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不过要享这种清福,首先就必须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随着茶文化的兴盛发展,作为茶文化重要的物质与精神载体之一的茶艺馆亦得以兴盛发展。北京、上海、成都、广州、武汉等大都市所拥有的各类茶馆、茶楼、茶园、茶社都是以数百家为计。笔者所在的南昌市这样一座中等城市,近一、二年也新开有禧龙茶馆、苏圃茶馆、红太阳茶艺馆、有空来坐坐、艺品楼、桃源茶艺轩等不下几十家大小不等的茶馆。茶馆之多大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馆万馆皆茶馆之势。茶艺馆的大量涌现,为茶文化的弘扬发展涂抹了绚丽的色彩、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在市场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尚有不少茶艺馆经营者却远没有迎来…  相似文献   

15.
上海第一家融茶文化、茶经济、茶科研于一体的茶艺馆——宋园茶艺馆自去年七月十日开馆以来,已得到社会广泛的关注和支持。上海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新闻报、工业经济报、电台、电视一台、二台等二十多家新闻机构相继发表消息和专访文章;数千名文化教育界、政界、工艺美术界等各界“茶人”以及茶文化爱好者慕名而来,品茗谈艺,了解茶文化知识,交流茶事信息,甚至有多名八十多岁的老者冒暑远道而来,情景十分感人;包括瑞典瑞华公司等众多企业和社会团体已前来举办团体专题茶事活动,目前前来预约登记团体活动的单位仍连接不断。宋园茶艺馆发展前景十分可观。  相似文献   

16.
沪上崛起第九菜系:茶菜上海《新闻报》张冠城继京、粤、川、扬、闽、鲁、浙、沪八大菜系之后,华夏美食林中又绽放出一朵新秀奇葩──茶菜。这异军突赶的“第九大菜系”经过三、五年来的不断创新、发展,如今已卓然特立于沪上餐饮界。茶菜早已有之。“龙井虾仁”等名茶名...  相似文献   

17.
茶艺馆是我国茶产业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目前,全国正在推广实施茶馆经营服务规范标准与等级划分评定。本文从茶历史文化、茶馆演变和外地经验等方面提出了建议,以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8.
从茶馆到茶艺馆 ,中间一个字的横插 ,历经了一千多载。饮茶的起源 ,众说纷纭 ,未有定论 ;茶馆的源起 ,是莫衷一是 ,尚需博考。心契美好的中国人 ,情愿把它们归功于远祖神农氏与一善心老妪。因而 ,茶馆自其雏形起 ,就带着中国人独有的神奇风情。但不管怎样 ,“在那古老的或稍有装潢的茶厅里 ,一壶绿茶 ,两三朋侣 ,身体歪斜着 ,谈的是海阔天空的天 ,一任日影在外面慢慢地移过” ,是实实在在、真真切切的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了 ,“的确 ,再没有比茶馆更能够充分地表现出东方人那种悠闲、舒适的精神了。”(钟敬文先生语 )中国的茶馆 ,萌芽于西晋 ,…  相似文献   

19.
再谈茶馆和茶艺馆湖州市教师进修学院钱大宇茶馆、茶艺馆是中国民俗文化的产物,均带有中华民族的烙印,最近时期,各地茶馆和城市里茶艺馆的兴起,不妨说是一个信号,它表明人们在生活亟欲现代化的变化过程中,一度丢失的传统正重新被重视和找回。民俗、传统有顽强的性格...  相似文献   

20.
名闻国内外的上海乔氏中国茶道艺术表演系列 ,曾被国外同行称为“中国会说话的茶道”。其舞之蹈之的独特茶道语汇 ,融千年古茶道的绝技绝艺 ,一经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竟会情不自禁地渐渐将您带入茶文化的深邃境界之中。近年来 ,已有美国纽约丁丁茶道馆、日本大阪樱花雨茶屋 ,澳大利亚盈盈中国茶馆及我国北京、南京、深圳、郑州、银川、大连、武夷山等国内外五十三家较有影响的茶艺馆、宾馆、职业学校、大专院校、艺术团体、航空公司纷纷来接受乔氏中国茶道的培训。许多茶艺馆来电说“有中国茶道的表演 ,茶馆的生意就是不一样 !”深圳有家接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