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从凉山彝族起源与迁徙历史演变入手开启对凉山彝族农耕文化的源、迁、种、法、器、礼、艺7个大部分的多层次和全方面的诠释与意蕴,以史鉴今探寻凉山彝族农耕文化深度内涵与丰富内容,以期对凉山彝区发展乡村旅游、农耕文化传承与融合、农业可持续发展、巩固扶贫攻坚成果及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文化价值意义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5,(9):201-203
在对凉山州美姑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的调研,发现当前彝族地区农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引发对今后凉山彝区农村如何开展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提出了凉山彝区农村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路径,以期对凉山彝区农村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起到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彝族传统家支观念对凉山新农村建设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经同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6):18177-18179
首先,介绍了凉山彝族传统家支观念的概况,指出家支是凉山彝族社会的基本政治单位,带有原始氏族社会的若干痕迹,在彝族社会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和功能,具有培养社会角色、凝聚家支力量和传承彝族文化的功能,对凉山彝族的社会进步、民族发展、经济繁荣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次,探讨了彝族家支观念对凉山新农村建设的积极作用,其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不仅是凉山社会的组织结构,而且是家支成员的保障系统,具有新农村建设社会保障的功能;具有互动性,可促进凉山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是习惯法的实施者,对维护农村社会稳定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最后,分析了凉山新农村建设中的彝族家支观念的消极因素,其消极因素主要表现在:家支复仇事件及家支干政等群体事件时有发生;家支意识的强化导致凉山新农村建设中基层政权管理职能的弱化;在家支观念中十分突出的集体主义的价值观阻碍了个人及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标志性目标和重大战略,是党的“三农”工作总抓手。作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高职院校更要担负起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历史责任。通过研究,提出高职院校助力凉山彝区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要对标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重点围绕凉山彝区产业发展、人才培养、文化建设、环境治理、基层党建5个方面提供帮扶,具体要服务地方产业发展,夯实乡村振兴经济基础;创新本土人才培养,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参与民族文化建设,传承乡村振兴优秀文化;加强乡村环境治理,推动乡村振兴生态建设;结对指导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组织建设。  相似文献   

5.
凉山崇山峻岭,高山峡谷,立体气候,江河纵横等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对凉山的经济起着很大的影响。从自然属性角度研究了凉山自然地理环境对彝族文化的影响,以及由此带来的对彝区经济发展的阻碍,由此决定了对凉山彝区移民扶贫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6.
对凉山彝族地区的乡土景观基因要素进行提取、分类和编码,完成了凉山彝族地区乡土景观基因图谱信息链的构建。最后将其成果运用到凉山彝族地区乡土景观基因的保护与传承中,提出该地区乡土景观基因的保护和传承策略,以期为凉山彝族地区乡土景观的设计与建设提供一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7.
彝族的茶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烤罐茶”习俗是彝族人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造出来的文化传统,是彝族火塘茶艺与地域特色文化的有机结合。在彝族人的观念中,“茶”作为生活中的必需品也蕴含着他们图腾崇拜意识、待人接物的礼仪文化和民族之间凝聚力的表达等多种文化因素。新时代背景下,彝族的烤罐茶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得到传承,也蕴含着现代人的养生观念。本文以楚雄彝族烤罐茶习俗为研究对象,探索现代生活中的彝族烤罐茶习俗的传承发展及其丰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8.
该研究选取彝族文化中民族传说、色彩崇拜、图腾崇拜、彝文字、民族植物5个元素为彝族文化在园林中应用的具体研究对象,探讨了将这5个民族文化元素应用于现代园林设计中的方法,期望为在今后设计中融入民族性、地域性、现代性的园林景观特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凉山彝族家支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马吉勋 《农技服务》2009,26(10):146-147
从凉山彝族家支文化与新农村建设相互关系的角度,提出了如何充分发挥凉山彝族家支文化中的优良传统,引导彝族家支文化服务于新农村建设的途径和方法。以期为相关部门更好地完成国家建设小康和谐新农村的宏伟目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陈晓莉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4):16961-16963
凉山彝族服饰是彝族文化中最精彩、最耀眼的组成部分。凉山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孕育了鲜明、个性的彝族服饰文化。该文从自然属性的角度出发,探讨凉山特殊自然地理环境对彝族服饰文化的影响。认为凉山彝族的服饰无论从图案、色彩的搭配还是面料的质地选择都融合了大自然的和谐,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中国古典哲学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1.
随着2020年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我国正式步入了后脱贫时代。受制于自然条件与历史遗留的双重影响,以金阳县为代表的凉山彝区要实现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面临诸多困境。基于此,从后脱贫时代实现凉山彝族地区乡村振兴的视角出发,探寻以金阳县为代表的广大凉山彝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建立防止返贫机制,实现乡村振兴的路径。  相似文献   

12.
民族地区动物检疫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川省普格县是一个以彝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聚居县,全县居住汉、彝、回、布依等16种民族同胞。近年来,普格县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动物防疫法》,结合民族地区畜牧业发展情况制定措施,把动物检疫工作作为一种行政执法行为和动物防疫技术措施,在确保畜禽及其畜禽产品安全和人们身体健康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3.
彝族是具有鲜明火文化的民族之一,彝族的用火习俗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通过特有的习俗反馈大自然、保护大自然,在世代传承的过程中已内化为社会规范和文化自觉,对民族的长远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生态文明的背景下,以火文化为切入点,对彝族用火习俗中表现出来的森林生态思想进行探析,将彝族火文化中的用火习俗和用火智慧与其林业发展结合起来,从人类学、历史学、文化学等视角出发探究彝族火文化中的生态智慧,挖掘其中折射出来的森林生态思想。  相似文献   

14.
群众文化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农村群众文化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加强群众文化的建设,能有效推动我国基层文化的大力发展。新农村的建设关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关乎整个国家的和谐、发展,只有促进农村文化的建设,才能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  相似文献   

15.
新农村建设和彝区健康新生活运动使凉山旅游经济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研究推广彝、汉两族餐饮技艺互补的成功经验,传承创新凉山旅游餐饮产品结构,与时俱进地适应客源市场需求,培育彝、汉新村经济增长点,促进旅游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6.
新农村建设和彝区健康新生活运动使四川省西昌市凉山旅游经济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研究推广彝、汉两族餐饮技艺互补的成功经验,传承创新凉山旅游餐饮产品结构,与时俱进地适应客源市场需求,培育彝、汉新村经济增长点,促进旅游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在国家实施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的背景下,农村建设和发展在不断加速推进。但在建设过程中不注重农村特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等问题也较为突出。玉溪市境内少数民族村落很多,但目前村落汉化比较明显,在进行农村建设时,如果不注重民族特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则民族村特有的文化和一些原生态的景观将很难再被看到。因此,在乡村建设中保留特色的民族元素,打造特色乡村景观就显得尤为重要。文本就如何在彝族农村景观设计中提炼和引用彝族文化元素进行研究,为彝族乡村景观设计提供一些经验和思路。  相似文献   

18.
现代化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全球性趋势。由于区域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国内现代化发展呈现出很不平衡的特征,民族地区普遍落后于汉族地区。地处西北干旱地区的甘肃少数民族地区更是在外力推动下展开举步维艰的后发现代化进程。尤其是在现代化背景下少数民族面临的文化困境及走出困境的路径选择成为人们日益密切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重要内容。在这样的背景下,通过研究民族文化的困境,不仅有助于甘肃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发展,而且能够提高民族文化在社会变迁中的调适能力和生存能力,有助于甘肃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少数民族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文化是旅游发展的灵魂,旅游是文化发展的依托,民族文化发展的强弱对旅游业产生严重的影响。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本就是一种稀缺的文化资源,在国家政府大力支持旅游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具有很强的经济、市场开发潜力。以彝族"撮泰吉"为例,分析其非遗文化在旅游业开发中面临的困境,提出壮大"撮泰吉"旅游演出团队、完善"撮泰吉"旅游资源规划体系、延长旅游产业链等少数民族非遗文化传承策略。  相似文献   

20.
<正>云县大寨镇箐门口村属典型的冷凉山区,距离镇政府驻地约20千米,全村以彝族为主,彝族占总人口的73%。该村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建设工作中,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战略思想和在云南调研的讲话精神,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美、民族发展为核心,深化农村卫生整治和旧村、旧房改造,成功打造建成了彝族文化引领的彝族山村,架通了群众发展致富道路。2016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9804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