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野外大熊猫内寄生虫病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是我国特有的珍稀动物,近年来在死亡的大熊猫体内常发现大量施氏蛔虫(Ascaris schroederi)寄生,或进入胆管、胰脏,不仅影响大熊猫的生长发育,也是造成死亡的原因之一。为了摸清自然界野生大熊猫感染寄生  相似文献   

2.
2015年陕西大熊猫人工圈养种群有6只大熊猫相继出现抽搐、口吐白沫及严重的神经症状,其中5只死亡.为研究引起大熊猫死亡的病因,采集样本进行了实验室检测,并对1例病死大熊猫进行了病理剖检.初检使用犬瘟热病毒快速检测卡,检测结果为阳性.大体病理学观察发现病死大熊猫爪垫变厚开裂,皮下淋巴结肿大,气管和肺泡腔内有泡沫状黏液渗出...  相似文献   

3.
我国独有的享誉世界的珍贵动物大熊猫在告急: 当前,大熊猫生存地的大批箭竹因开花而枯萎死亡,大熊猫处于缺乏食物的灾难之中,全人类的宝贵财富大熊猫的生存问题引起国内外的关注。二月二十一日,局团委发出了致全局青  相似文献   

4.
大熊猫肠梗阻是大熊猫非传染性内科急腹症中的一种多发病,无论在野外或圈养条件下均可发生[1]。特点为发病急、进展快、病情严重,发病率较高,如不及时抢救,容易导致大熊猫死亡。近年来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多次遇到大熊猫患肠梗阻,通过经验积累和临床实践,探索出手术治疗大熊猫肠梗阻的方法,并成功治愈1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陕西省珍稀野生动物抢救饲养研究中心饲养的大熊猫"小明"进行白内障手术治疗,探索了大熊猫白内障手术及人工晶体植入的可行性,并对大熊猫眼科的多种数据进行了测定,总结了术前、术后护理及临床麻醉等方面的经验。经过手术治疗,大熊猫"小明"的白内障成功摘除,视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但人工晶体植入未取得成功,主要是缺乏大熊猫眼球的基础数据和适于大熊猫的人工晶体。  相似文献   

6.
成年大熊猫假孕现象在国内外大熊猫养殖单位报道较多,但未成年大熊猫出现假孕现象比较少见。2007年8月陕西省珍稀野生动物抢救饲养研究中心一未成年大熊猫出现食欲下降等异常体征,暂定为"假孕"。论文就该大熊猫妊娠变化及处理措施做一报道,以便同行在今后管理工作中予以借鉴。  相似文献   

7.
1984年12月12日至16日在兰州市召开第二次全国保护抢救大熊猫工作汇报会。林业部副部长董智勇、林政保护司副司长李贵令、甘肃省人民政府等120多名代表参加了会议。自1983年5月,根据各地汇报,共抢救病饿大熊猫30只,其中救活21只,有13只已放回野外,余下8只仍在护养中,抢救无效死亡9只。另外,还在野外发现病饿和自然死亡大熊猫尸体33只。据材料初步统计,大熊猫分布区共有各种竹林资源966.2万亩,开花枯死  相似文献   

8.
刘中奇  熊焰 《畜牧与兽医》2004,36(11):28-29
2003年12月,四川省宝兴县送检1只死亡的大熊猫。通过细菌分离鉴定,分离出多杀性巴氏杆菌和溶血性曼氏杆菌。结合临床症状、细菌分离培养及寄生虫检验,可以认为大熊猫是因年老体衰、抵抗力下降、感染细菌和寄生虫而死亡。  相似文献   

9.
大熊猫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及受精后的超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抽吸法和切割法采集死亡大熊猫卵泡卵母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和体外受精 ,对其培养前、培养后及受精后的卵母细胞进行了电镜观察。结果表明 ,( 1 )大熊猫卵母细胞中富含卵黄颗粒和卵黄泡 ;( 2 )经过 2 2 h的培养 ,大熊猫卵母细胞在超微结构上表现为成熟卵的特征 ;( 3)大熊猫卵母细胞中的线粒体为基质密度浅且均匀的线粒体。  相似文献   

10.
大熊猫的大肠杆菌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3年我们从一例死亡大熊猫体内分离到致病性大肠杆菌,介绍如下。一、一般情况雌性大熊猫,10岁,体重约96公斤,繁殖过两胎,11983年9月14日顺产二仔后,第五天开始发病,日趋严重,于9月23日死亡,病程四天。  相似文献   

11.
北京动物园一只健康亚成体大熊猫突发急腹症,临床出现典型的疼痛症状。经过抢救无效,12 h后死亡。剖检发现小肠扭转360度,肠腔内大量出血。病理诊断为肠道凝固性坏死。肾脏、胰腺、脾脏、心脏和肺脏等器官出现相应的病变。与其他大熊猫嬉戏打闹可能是该大熊猫小肠扭转发生的诱因,继发肠道坏死和肠道出血致使其在短时间内死亡。大熊猫小肠扭转的诊断需要根据临床资料和临床症状并结合病史进行分析和诊断,可借助超声波和X线进行诊断。确诊后不宜采取保守疗法,应该立即进行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2.
"国宝"大熊猫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珍贵遗产,是生物进化奇迹和动物保护旗舰,享有无与伦比的世界知名度.但大熊猫文化却一直埋于自然,深藏闺中,鲜为人知.发掘和弘扬最古老、最有价值的大熊猫文化,进而推动和丰富大熊猫文化,逐步实现大熊猫文化品牌的市场化、战略化,是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义不容辞的责任.本文分析了大熊猫文化历史发展现状、当前大熊猫文化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打造大熊猫文化品牌的几点思考:(1)用科学发展观来重新认识和定位大熊猫文化品牌及其核心价值;(2)用整合策划的手段来规划大熊猫文化品牌;(3)用市场化来打造大熊猫文化品牌;(4)推动大熊猫文化品牌产业化.  相似文献   

13.
《中国动物保健》2011,(3):84-84
2月19日,卧龙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二期野化培训大熊猫"草草"带仔转圈仪式在卧龙核桃坪大熊猫野化培训基地举行。"草草"的孩子、全球  相似文献   

14.
采用ELISA、巢式RT—PCR、免疫组织化学等多种方法对北京动物园保存的大熊猫组织材料和部分现存活个体的粪便、血清等样品进行戊型肝炎病毒抗原调查。调查发现在死亡大熊猫肝脏组织中戊肝病毒抗原阳性检出率为88.9%(8/9),肾脏的阳性检出率为85.7%(6/7)。现活体动物的粪便、血清抗原检查没有出现阳性结果。结果说明死亡大熊猫曾感染过戊型肝炎病毒,现有个体中没有戊肝病毒感染。  相似文献   

15.
大熊猫克雷伯氏菌病的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成年雌性大熊猫患病后,腹围增大,有多量腹水,精神沉郁,后期呼吸迫促,衰竭死亡.主要病变为肝肿大、硬化,经对肝脏组织作细菌培养,从肝组织中分离到纯粹的肺炎克雷伯氏菌.该菌对小鼠有致病性,是引起大熊猫死亡的致病菌.  相似文献   

16.
人工哺育大熊猫幼仔160天死亡的病理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工哺育大熊猫幼仔160天死亡的病理学观察张化贤,王德俊(四川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雅安625014)邱贤猛,何延美,汤纯香,陈猛(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1991─1992年在大熊猫繁殖研究协作组专家的努力下,四川卧龙大熊猫保护区人工哺育未吃初乳的...  相似文献   

17.
用抽吸法和切割法采集死亡大熊猫卵泡卵母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和体外受精,对其培养前、培养后及受精后的卵母细胞进行了电镜观察。结果表明,(1)大熊猫卵母细胞中富含卵黄颗粒和卵黄泡;(2)经过22h的培养,大熊猫卵母细胞在超微结构上表现为成熟卵的特征;(3)大熊猫卵母细胞中的线粒体为基质密度浅且均匀的线粒体。  相似文献   

18.
《养猪》2015,(3):32
今年成都圈养大熊猫繁育又一次实现"大丰收"。9月23日,在四川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月亮产房,14只今年新生大熊猫宝宝集体亮相,吸引中外游客在产房外驻足观看。  相似文献   

19.
2018年12月23日,陕西省珍稀野生动物抢救饲养研究中心从观音山保护区救护一只患病雄性大熊猫,当时大熊猫难以长距离运动,被毛粗乱,精神状况较差,消瘦。肩膀,后背有多处外伤。右后肢不能完全着地,跛行。综合临床症状,初诊为长期营养不良,或因为领地争斗失败,伴有外伤感染,腹水。经过一个多月的治疗,终因病情严重治疗无效死亡。本例野外秦岭大熊猫救护从患病大熊猫临床症状、病理学变化进行了研究,为以后野外救护大熊猫提供了救护经验和依据。  相似文献   

20.
大熊猫幼仔尸体组织LDH同工酶酶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燕 《野生动物》1990,(1):27-29
利用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板电泳法对产后30小时死亡的大熊猫幼仔的七种组织(心肌、肝、肾、骨骼肌、肺和肾上腺)的LDH同工酶的酶谱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其酶谱与成体大熊猫尸体组织的酶谱基本一致,也呈现出明显的组织特异性。同时进一步提供了七种组织对应酶带的迁移率基本一致,幼仔肝脏的LDH_2含量较多及小肠的LDH同工酶酶谱等新资料。此外实验还证实经急冻(-20℃)保留一段时间的大熊猫幼仔组织器官的LDH同工酶酶谱较稳定,可做电泳分析。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leuca)是世界珍稀动物之一,我国的国宝。近年来,对大熊猫研究主要有野外生态调查、形态解剖、人工驯化及饲养繁殖,还有少量生化方面的研究,其中主要是血清学的研究。由于大熊猫的新鲜整体和组织材料难以得到,冯文和等曾对成体大熊猫尸体组织的LDH同工酶进行了研究。本文对出生后30小时死亡的大熊猫幼仔的七种组织的LDH同工酶进行分析,旨在探讨大熊猫幼仔与成体LDH同工酶酶谱的异同及整体冰冻贮存对组织同工酶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