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豫芝八号在1988~1992年5年试验中,平均亩产57.73kg,比对照平均增产19.43%,其稳产性优于对照种豫芝二号和豫芝四号;高抗茎点枯病、叶斑病,抗枯萎病;含油量55.59%,分别比豫芝二号和豫芝四号高1.54和1.03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2.
丰产优质小麦——宁麦7号的选育及其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宁麦7号在1990~1992年南方冬麦区长江中下游(北片)小麦良种区域试验中,两年平均亩产分别为347.05kg和426.83kg,分别比扬麦5号(CK)增产15.76%和2.12%,在1991~1993年江苏省淮南片小麦良种区试中,平均亩产分别为401.20kg和351.53kg,分别比扬麦5号增产4.26%和4.08%,在1992~1993年上江苏淮南片小麦良种生产试验中,平均亩产389.96  相似文献   

3.
GS豫麦21号在1983-1993年黄淮流域三年区试和河南省两年生产试验中产量均居首位。地区、省、国家三级6年85点次试验,平均亩产416.2kg,比4个对照种平均增产11.67%。其中,1992年黄淮流域11处试验,平均亩产506.9kg。  相似文献   

4.
晋棉12号高产优质抗病性及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晋棉12号经1991~1992年省抗病区试多点鉴定,平均霜前皮棉亩产73.69kg,比对照中棉12号增产22.4%;经1992~1993年2年生产示范多点试验,平均霜前皮棉亩产59.98kg,比对照增产15.5%,是一个高产优质抗枯黄萎病棉花新品种。经方差分析,品种稳定性参数良好,变异系数较小。  相似文献   

5.
中粳早丰9号是武进市稻麦育种场1983年用常规复合杂交的方法,经8代系统选育,于1987年育成。1997年4月经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可在淮北、苏中稻区中、上等肥力条件下种植。该品种1995年参加江苏省中粳淮北组中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38.7kg,糙米亩产541.6kg,分别比对照泗稻9号增产10.9%和14.0%,米质为本届中间试验唯一无心腹白品种。1996年在继续参加中间试验的同时,被推荐提前参加生产试验。1995~1996两年中间试验平均亩产633.5kg,比对照增产1…  相似文献   

6.
<正> 豫芝五号(原名郑27)芝麻,是河南省芝麻研究中心针对生产中长期存在的产量低而不稳问题,选育成的高产型新品种。1990年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一、产量表现豫芝五号经6年70余点次试验,产量表现较为突出,平均比对照豫芝一号(下同)增产15%左右。目前,全省已示范推广近40万亩,出现了不少高产典型。1990年平舆县种植豫芝五号9.1万亩,平均亩产71.5公斤,比其它品种增产33.65%;南阳县谢庄乡连片种植135亩,平均亩产110公斤,比驻芝二号增产69.20%;郸城县汲水乡押岑村,连片种  相似文献   

7.
白皮优质小麦宁麦7号,经江苏省淮南片两年14个点(次)试验,平均亩产376.37kg,比扬麦5号增产4.12%,正常年份可具有超平均稳定性。在其产量构成因素中,对产量的作用每穗粒数>每亩穗数>千粒重。  相似文献   

8.
<正> 河南省农科院芝麻研究中心经10年选育出耐渍、抗病、高产、优质、适应性较广的杂交种——38CA006,1993年4月经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为豫芝9号,该品种将成为第一个用于大田生产的芝麻杂交种。同时还研制出用雄性不育系制种的技术。该杂交种母本为雄性不育系ms86—1,父本为韩国丹巴格。1989—1991年全国芝麻杂交种区域试验,3年24点次,平均亩产74.77kg,比对照豫芝4号增产29.52%。1991年河南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87.32kg,比对照增产22.23%,高产试验亩产达229.6kg。1992年全国芝麻杂交种生产示范,七  相似文献   

9.
麦茬稻亩产600kg关键技术耿得亮,杨新文(封丘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封丘453300)封丘县司庄乡关帝庙村村民李忠,1995年种植水稻4.5亩,总产稻谷2750kg,平均亩产611kg,其中1.75亩总产1198.8kg,平均亩产685kg,创全县水...  相似文献   

10.
矮优L011系安徽省农科院水稻所于1989年育成的早熟杂交中籼及双季晚籼新组合,可作双晚种植。恢复L1011是从皖引4号中系选出的;不育系矮A是1987年育成的。该组合全生育期125天左右,平均亩产434.6~517.7kg,比汕优64增产4.5%~19.19%。中抗稻瘟病,轻感白叶枯病。1994年4月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审会审定,定名为“皖稻53号”。  相似文献   

11.
皖芝12号为芝麻三系杂交新品种,对杂交品种与常规栽培品种的株型特征和产量因素进行了比较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杂交品种与常规栽培品种在株型上有明显差异,杂交品种具有较高的株高、主茎直径、叶基角、叶长、叶宽、叶面积指数;杂交品种的干物质积累量较高,在盛花期比亲本材料豫芝98N09和对照品种豫芝4号分别高31.42%和20.19%,并具有最高的经济系数0.239;杂交品种在单株蒴果数、每蒴粒数、千粒重、单株产量表现优于常规栽培品种,皖芝12号产量为1570 kg/hm2,显著高于亲本材料和对照品种,体现出较强的杂种优势。  相似文献   

12.
豫芝20号是河南省农业科学院芝麻研究中心利用有性杂交与混合系谱法选择相结合选育的芝麻新品种。2012~2014年参加河南省芝麻新品种试验,平均产量为1 472.10 kg/hm2,粗脂肪含量56.99%,粗蛋白质含量18.75%。具有高产、优质、抗病、抗逆性好、抗倒伏能力强等特点。2015年5月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鉴定(豫品鉴芝2015002)。  相似文献   

13.
晋芝6号是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以豫芝4号为母本、晋芝1号为父本进行杂交,经多代定向选择育成的芝麻新品种,2010年通过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其具有高产稳产,品质优,抗芝麻枯萎病、茎点枯病和叶斑病,适应性广等特点。2008—2009年在山西省芝麻生产试验中,其平均产量为1 080 kg/hm2,较对照晋芝1号增产10.3%;枯萎病、茎点枯病和叶斑病病情指数分别为5.42%,2.94%,11.31%;种子含油量54.22%,蛋白质含量22.86%。  相似文献   

14.
为明确芝麻三系杂交品种皖芝11号的株型特征及产量表现,对芝麻三系杂交品种皖芝11号与常规栽培品种进行了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在盛花期,杂交品种皖芝11号的株高、主茎直径、叶长、叶宽、叶面积指数等性状较亲本皖芝2号和对照品种豫芝4号要高,表明其具有较强的光合作用能力;皖芝11号盛花期干物质积累量分别较亲本材料皖芝2号和对照品种豫芝4号高24.45%和34.45%,且其具有最高的经济系数(0.212);杂交品种皖芝11号的每蒴粒数、千粒重、单株产量等产量构成因子表现出超亲优势和超标优势,皖芝11号产量为1 430.00 kg/hm2,显著高于对照品种豫芝4号,适宜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5.
采用分光光度计法和实时荧光PCR分析茎点枯病菌诱导下芝麻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变化和基因表达,以探讨POD在芝麻抗茎点枯病过程中的作用。酶活变化分析表明,在芝麻茎点枯病菌诱导下抗病品种豫芝11POD活性比感病品种冀9014升高快,感病品种在病原菌诱导36h后,POD活性才明显上升且高于抗病品种。定量PCR分析结果显示,在芝麻茎点枯病菌诱导后,抗病品种豫芝11中POD基因的表达从开始就有上调表达趋势,而感病品种冀9014在24h后才上调表达,且表达量前者高出后者5倍多。在芝麻茎点枯病菌诱导下,POD活性和基因的表达在芝麻抗病品种豫芝11和感病品种冀9014中有明显差异,可以推测,酶的活性变化、基因上调表达时间及表达量上的差异与芝麻的抗病反应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6.
1986年从乌海市土壤中分离到1株细菌,对10种植物病原真菌均有抑制效果。经鉴定属于芽孢杆菌属(Bacillus sp)。室内接种试验表明,对芝麻叶枯病(Alternaria sesami)和黄瓜枯萎病(Fusarium oxysporium f. sp. cucumerinum)均有很好的抗侵染效果。  相似文献   

17.
阐述了高校社会实践与脱贫攻坚融合的现实必要性,以及高校社会实践助力脱贫攻坚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并基于对山西省高校在贫困县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基地开展脱贫攻坚社会实践活动的走访调研,提出从精准服务体系、精准服务队伍、精准保障机制三个方面来构建高校社会实践助力脱贫攻坚的"三位一体"精准服务模式,以保证高校社会实践助力脱贫攻坚的常态化和实效性。其中,精准服务体系旨在实现社会实践的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服务方式三个关键环节的精准明晰,精准服务队伍旨在实现高校专家教授、指导教师、大学生三支队伍的有机结合,精准保障机制旨在实现高等院校、地方政府、实践基地三个层面的有效对接。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和确定芝麻ND-FISH最优试验条件,并对其在芝麻染色体识别中的可行性进行探索。【方法】以寡聚核苷酸(AC)8为探针,研究不同洗脱强度、酶解时间和杂交时间对ND-FISH的影响,确定芝麻ND-FISH最优试验方案。【结果】芝麻ND-FISH最优方案:制片在浓度100 μg•mL-1 RNase A酶解1 h,探针浓度6 µL(20 ng•µL-1),杂交4 h,4 × SSC/0.2% Tween 20溶液洗脱10 min;18条染色体存在(AC)8杂交信号,其中,14条染色体上存在较强杂交信号,4条染色体上有较弱杂交信号,结合染色体长度及臂比,18条染色体可有效识别。【结论】利用ND-FISH技术、以(AC)8为探针成功识别栽培芝麻的18条染色体。  相似文献   

19.
芝麻空间育种后代诱变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实践八号"航天育种卫星搭载豫芝11号、日本黑芝麻、郑芝D15、郑芝05N01和郑芝06ms030芝麻品种(系),对其SP2、SP3世代进行性状诱变效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SP2各材料均表现为生育期较对照缩短3~11 d(郑芝05N01除外),株高增加26.0~134.9 cm(郑芝06ms030除外);SP3生育...  相似文献   

20.
为了明确理化诱变剂对芝麻诱变当代(M1)根尖细胞的细胞学效应,利用化学诱变剂甲基磺酸乙酯(EMS)、叠氮化钠(NaN3)以及物理诱变剂60 Coγ-射线对3个芝麻品种进行诱变处理,研究处理后根尖细胞的有丝分裂指数、染色体畸变率及微核率的变化。结果表明,5g/L的EMS和2mmol/L的NaN3处理对不同品种芝麻根尖细胞有丝分裂有促进和抑制2种效应。但随着EMS、NaN3处理浓度和60Coγ-射线剂量的增加以及处理时间的延长,有丝分裂指数呈下降趋势,而且诱发芝麻根尖细胞的核畸变和染色体畸变,产生单微核、双微核、染色体断片、落后染色体、染色体桥和染色体团等多种畸变类型。豫芝11号和ms86-1较三黄芝麻对高质量浓度的EMS(15g/L)更敏感,ms86-1较豫芝11号和三黄芝麻对低浓度(2 mmol/L)NaN3更敏感,3个芝麻品种对60Coγ-射线的敏感性依次为ms86-1>三黄芝麻>豫芝11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