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红黄壤水田高产高效可持续复种模式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在全面分析红黄壤水田种植系统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国家科委“八五”攻关项目研究结果,作者总结设计了3种适应该区的新型复种模式(马铃薯/玉米-稻、草莓/糯玉米-稻、大蒜/西瓜-稻),以当地3种传统模式(油-稻-稻、肥-稻-稻、菜-稻-稻)为对照,在江西省临川市进行对比试验。两年试验结果表明:3种新模式的经济效益和效率、土壤肥力状况均好于对照,其中草莓/糯玉米-稻模式的经济效益和土壤肥力状况最好;粮食产量以马铃薯/玉米-稻复种模式最高,该模式的优质饲料生产所占比例较高,粮食生产结构比较合理。  相似文献   

2.
玉米与油菜复种栽培的综合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玉米与油菜的复种模式,分析了复种的综合效益。结果表明,玉米与油菜复种可延长土壤绿色覆盖时间,控制水土流失,改良土壤肥力。4种复种模式的经济效益均极显著地高于对照。玉米-冬油菜-玉米复种的净利润比对照高10.4%,收益极显著高于对照,且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玉米-冬油菜-玉米复种的综合效益高,为最优模式。1  相似文献   

3.
云南稻-鸭共生模式效益的研究及综合评价(二)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对云南高原冷浸田稻-鸭共生模式水稻生产效益进行试验分析,结果表明,稻-鸭共生模式的水稻经济效益明显高于传统稻作方式的水稻生产效益,以稻-肉鸭共生模式效益为最好。  相似文献   

4.
不同复种方式生产力及生态经济效益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试验经不同年次对四种不同复种方式的生产力及生态、经济效益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春甜玉米//花生//夏甜玉米-晚稻→豌豆的复种方式生产力最高,生态、经济效益最好;其次是早稻-秋甜玉米//花生→豌豆;再次是春甜玉米-晚稻→蚕豆;早稻-晚稻→冬闲较差。可见,实行间套多熟种植,不但能提高作物生产力,而且能有效地提高生态、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5.
对粮,经,肥型复种方式“豌豆-稻-稻”5项关键配套技术试验结果表明:“豌豆-稻-稻”复种方式有着显著的增产,增收,培肥地力的优势,但“豌豆-稻-稻”连作对冬种豌豆生长发育和产量有影响,冬种豌豆氮肥利用率也偏低。  相似文献   

6.
湖南省稻田玉米复种制研究与推广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解决南方稻区单一稻谷生产局面,发展稻区优质饲料生产,改善稻田土壤理化性状,提高粮食生产水平及经济效益,促进饲料工业、饲养业的发展,以适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农业部农技总站于1985年下达了我省《南方稻田玉米复种制的研究与推广》课题,通过3年(1985~1987)试验示范,研究了稻田玉米复种制配套的高产技术,论证了经济效益,运用范围及主要优越性,在示范推广过程中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为促进皖南烟-稻轮作区土壤和作物健康可持续发展,通过研究分析不同烟-稻连作复种年限(1年、3年和7年)对烤烟产质量和化学成分的影响,探寻皖南烟-稻轮作区适宜的烤烟复种年限。结果表明:烟-稻轮作复种达到3年,烤烟青枯病的发病率会显著增加,产量受到限制,烟叶产值显著下降12%,种烟的经济效益显著降低。烟-稻轮作复种7年,烟叶总糖显著降低,烟碱有增加的趋势,烟叶化学成分及其协调性受到了破坏,烟叶感官质量显著下降;并且复种3年烟叶总糖含量显著降低,烟叶甜度明显降低。综合分析烟叶产质量和种烟的经济效益,皖南烟-稻轮作区,烟-稻复种不宜超过3年,采用隔年复种或两年隔一年的方式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8.
运用农业生态学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估理论与方法,通过定位试验研究双杂油—稻的生态经济功能。双杂油—稻复种模式的资源效应、生态效应、经济效应、社会效应4个方面19个指标的综合评分为0.409,比双季稻复种模式高0.078,比传统油—稻复种模式高0.149。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湘南红壤稻田多熟制的增产潜力,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和土壤肥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生产示范、领导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从1982年开始,在湖南祁阳官山坪中国农业科学院红壤站的红壤稻田布置了长期稻-稻-紫云英轮作制度长期定位试验。试验设四个处理,即:稻-稻-紫云英(豆科)、稻-稻-油菜(十字花科)、稻-稻-黑麦草(禾本科)、稻-稻-冬闲。28年研究结果表明:1.长期稻-稻-紫云英轮作能促进水稻增产;2.长期稻-稻-紫云英轮作能够明显的降低田间杂草密度,减少早稻期间田间杂草的种类,但对晚稻时期田间杂草种类的影响不明显。3. 稻-稻-紫云英轮作是一种值得推广的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10.
稻豆轮作是我国南方多熟制地区常用的水旱轮作种植模式,我国早在汉代就有对稻豆轮作的描述。长期实践表明,稻豆轮作对增加作物产量、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增加土壤肥力及防治病虫草害具有重要作用,对促进农业绿色高效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综述了稻豆轮作在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增加土壤肥力、优化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减少稻田碳排放和提升经济效益方面的作用,这为稻豆轮作在生产上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1991年,浙江龙游县58.2亩定位畈,平均亩产1113.1kg,比前三年增产9.7%,实现了持续亩产超吨粮;N,P2O5养分产投比为0.54和0.62,表明转化率较低,而K2O产投比为1.05,转化率较高,出现亏缺;单位产出的人工投能量,以作物划盼,是油料作物>粮食作物,以复种方式间划分,油菜-稻-稻>麦-稻-稻;光能利用率,季之间以早稻>晚稻>大麦>油菜>小麦,而复种方式间,以大麦-稻-稻>油  相似文献   

12.
针对江汉平原目前存在的20多种稻田复种方式,选取6种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复种方式进行避灾减灾效果研究。结果表明,“油瓜玉稻”方式政党年景效益最好”,“肥稻荠”第二,“新型油稻稻”方式第三;模拟灾年灾减去因灾受损部分后,经济效益排名次序不变;灾前粮食产量“新型油稻稻”第一“肥稻荠”第二,“油瓜玉稻”第三;计算其安全产出率,“肥稻荠”第一,“油瓜玉稻”第二,“新型油稻稻第三。“油瓜玉稻”、“肥稻齐”方式。因含有一定经济作物,易受市场影响,所以因将三种类型复种方式按其适种植区域和一定比例合理布局。  相似文献   

13.
稻油两熟田应用秸秆腐熟剂的效果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应用秸秆腐熟剂试验,分析了稻油两熟田稻草施用不同微生物腐熟剂腐熟秸秆还田的效果.试验表明稻油两熟田稻草施用微生物腐熟剂腐熟秸秆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有效钾的含量,改良土壤肥力状况,并能明显增加油菜产量,在实际生产中具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烟-稻复种连作年限对土壤钙镁硫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湖南烟-稻复种连作田与相邻未种烟的双季稻田进行土壤样品的采集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耒阳植烟1~5年土壤的交换性钙含量高于对照,但植烟5年后土壤交换性钙含量与对照相比则有不同程度的降低;浏阳、宁远植烟1年土壤的交换性钙含量低于对照,但植烟5~20年的土壤交换性钙含量与对照相比有不同程度的升高。植烟1年土壤的交换性镁含量高于对照,但随着烟-稻复种连作年限的增加,烟-稻复种连作田与对照相比土壤交换性镁的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在植烟年限1~15年之间,随植烟年限的增加,植烟土壤全硫和有效硫含量显著增加;植烟年限超过15年,植烟土壤全硫和有效硫含量趋于平稳。  相似文献   

15.
不同施肥制度对三熟制产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亚热带,紫色土,多熟制条件下,长期定位试验的结果表明,复种不会使土壤肥力降低,长期均衡施用化肥,不仅能使稻田一年三熟持续增产,也不会时土壤肥力带来不影响,为经济利用农业资源,稻田多熟种植时,施肥制度应实有机-无机肥相结合。  相似文献   

16.
晋南旱地多熟种植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3年试验表明,在渗灌补水条件下,旱地多熟种植高产高效。多熟种植模式产量和效益依次为3-2式>6-2式>8-2式>单作,经济效益成倍提高。筛选出以小麦/棉花-秋作物组合模式,产量和经济效益较好。在极干旱年份不宜发旱地多熟种植。  相似文献   

17.
绿肥聚垄秸秆还土培肥增产添效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毕节百万亩粮食高产工程”项目区内黄壤和石灰土上进行了3个点的定位试验。1997年~1998年度试验结果表明,在施用一定量的氮、磷、钾肥的基础上,绿肥聚垄、秸秆还土和绿肥聚垄+秸秆还土均能提高土壤有机质和氮、磷、钾养分合量,增加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改善土壤物理特性,提高土壤肥力;能够促进作物生长发育,改善作物经济性状,提高产量,增加经济效益,各处理的多点平均粮食复合产量比对照增加28.2~94.8kg/667m2,增产5.66%~19.03%,平均纯收入比对照增加17.1~99.0元/667m2,增产3.8%~26.1%。其培肥增产添效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18.
陈学良  李子先 《种子》1995,(4):41-43
科选1号于1985年从农家稻种“一根插”中系统选育而成,在豫北平原多点品比结果,均产587.7kg/667m^2,比对照新稻68-11增产15.3%。从1990-1994年濮阳市累计种值1.3万多公顷,产量水平在550-650kg/667m^2之间。突出特点是抗倒、抗病、丰收性好。出糙率83.8%,精米率74.1%,粗蛋白质8.6%,直链淀粉20%,胶稠度97mm,糊化温度7级。除直链淀粉偏高外,  相似文献   

19.
不同稻菜模式技术经济效果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3种"稻—菜"不同耕作模式进行试验,采用农业技术经济评价指标评价和对比分析,得出"稻—菜"模式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显著提高的结论。在经济发达资金富裕而劳动力短缺地区,可采用处理①稻—秧草(经济绿肥)模式;在经济欠发达资金不足而劳动力富裕地区,则可应用处理②稻—菜—菜模式。  相似文献   

20.
为探明不同稻田综合种养模式下水稻产量、光合物质生产、品质和经济效益特征及差异,本研究于2018年和2019年以当地代表性优质水稻南粳9108为材料,设置稻虾(rice crayfish, RC)、稻鳖(rice turtle, RT)、稻鳅(rice loach,RL)、稻鲶鱼(rice catfish, RF)、稻锦鲤(rice koi, RK)和稻鸭(rice duck, RD)等6种主流和当地特色的稻田综合种养模式,与稻麦两熟模式下水稻生产(CK)进行对比,系统研究多种类型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光合物质生产特征、稻米品质与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稻田综合种养模式水稻产量显著降低3.66%~7.54%,其中稻鸭模式减产最少,稻锦鲤模式减少最多。稻田综合种养水稻产量降低主要由于穗数和每穗粒数的减少导致群体颖花量显著减少,并且主要生育时期干物质积累量较低和叶面积指数偏小,主要生育阶段光合势、群体生长率和净同化率较低,导致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较少。稻田综合种养模式较CK显著降低稻米整精米率2.40%~4.37%,显著降低垩白度8.14%~11.14%,增加直链淀粉含量9.35%~13.80%,降低蛋白质含量6.29%~10.01%,显著提高食味值评分3.91%~11.69%,其中稻鲶鱼、稻虾、稻鳅模式在提升稻米食味品质上的作用更明显。稻田综合种养模式下稻米淀粉RVA谱特征值峰值黏度、热浆黏度、最终黏度以及崩解值较对照升高2.75%~12.65%、3.24%~19.63%和2.47%~14.79%、1.67%~5.78%,消减值降低2.54%~15.15%,稻米品质变优。稻田综合种养模式经济效益较CK提高80.93%~511.52%,其效益增加主要源于水产(禽)养殖产品增收和稻米优质加价增收。综上所述,稻田综合种养是一种稳产提质增效的稻作生产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