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对粮,经,肥型复种方式“豌豆-稻-稻”5项关键配套技术试验结果表明:“豌豆-稻-稻”复种方式有着显著的增产,增收,培肥地力的优势,但“豌豆-稻-稻”连作对冬种豌豆生长发育和产量有影响,冬种豌豆氮肥利用率也偏低。  相似文献   

2.
红黄壤水田高产高效可持续复种模式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在全面分析红黄壤水田种植系统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国家科委“八五”攻关项目研究结果,作者总结设计了3种适应该区的新型复种模式(马铃薯/玉米-稻、草莓/糯玉米-稻、大蒜/西瓜-稻),以当地3种传统模式(油-稻-稻、肥-稻-稻、菜-稻-稻)为对照,在江西省临川市进行对比试验。两年试验结果表明:3种新模式的经济效益和效率、土壤肥力状况均好于对照,其中草莓/糯玉米-稻模式的经济效益和土壤肥力状况最好;粮食产量以马铃薯/玉米-稻复种模式最高,该模式的优质饲料生产所占比例较高,粮食生产结构比较合理。  相似文献   

3.
1991年,浙江龙游县58.2亩定位畈,平均亩产1113.1kg,比前三年增产9.7%,实现了持续亩产超吨粮;N,P2O5养分产投比为0.54和0.62,表明转化率较低,而K2O产投比为1.05,转化率较高,出现亏缺;单位产出的人工投能量,以作物划盼,是油料作物>粮食作物,以复种方式间划分,油菜-稻-稻>麦-稻-稻;光能利用率,季之间以早稻>晚稻>大麦>油菜>小麦,而复种方式间,以大麦-稻-稻>油  相似文献   

4.
合理的复种轮作与湖北省稻田耕作制度改革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元生朝 《作物学报》1981,7(3):211-216
<正> 解放初期本省稻田耕作制度,以冬闲或绿肥加一季中稻(其中少数蓄再生稻)为主。其它如“麦—稻”、“油—稻”、“绿肥—双季稻”,“早水晚旱”或“早旱晚水”等复种方式,也有一定面积。此外,还有小面积的不规则的“稻—棉”隔年水旱轮作。五十至七十年代,稻田耕作制度改革主要是以提高复种指数,发展“绿肥—双季  相似文献   

5.
为促进皖南烟-稻轮作区土壤和作物健康可持续发展,通过研究分析不同烟-稻连作复种年限(1年、3年和7年)对烤烟产质量和化学成分的影响,探寻皖南烟-稻轮作区适宜的烤烟复种年限。结果表明:烟-稻轮作复种达到3年,烤烟青枯病的发病率会显著增加,产量受到限制,烟叶产值显著下降12%,种烟的经济效益显著降低。烟-稻轮作复种7年,烟叶总糖显著降低,烟碱有增加的趋势,烟叶化学成分及其协调性受到了破坏,烟叶感官质量显著下降;并且复种3年烟叶总糖含量显著降低,烟叶甜度明显降低。综合分析烟叶产质量和种烟的经济效益,皖南烟-稻轮作区,烟-稻复种不宜超过3年,采用隔年复种或两年隔一年的方式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6.
曹林奎 《耕作与栽培》1991,(6):24-25,16
一、回顾上海市郊区多熟制的发展,大致经历4个阶段:第一阶段。一年一熟制或2年三熟制。50年代初以前,郊区种植业的土地利用率较低,西部地区(松江、青浦、金山等县)一般实行一年一熟制(单季晚稻一熟),东部地区(川沙南汇奉贤等县)基本实行2年三熟制(麦—粒→棉);第二阶段,一年两熟制为主。5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中期,随着水利条件的改善和耕作制度的改革,逐步增加三麦的种植面积,推广麦(油、肥)一稻两熟制。第三阶段,一年三熟制为主。60年代后期至80年代中期,推广和稳定麦(油、肥)-稻-稻三熟制,且与麦(油)-棉两熟制进行复  相似文献   

7.
杜才富  侯国佐 《种子》1998,(5):13-16
双低杂交油菜油研7号杂种优势研究采用四种优势指标分析,结果表明:父本不同株系所配制的组合优势不尽一致,在11个性状中,产量、主花序有效角、千粒重、角长均有较强的优势;单株有效角、角粒数为负优势,杂种的分枝部位升高,这。个性状与三系杂种优势研究结果相反;通过选择新父本,有可能得到优势更强的新组合。油研7号在长江流域各省试验示范,表现出一定的增产潜力,且适宜棉油、稻油两熟和稻稻油三熟制种植,是双低油菜生产较理想的推广品种。  相似文献   

8.
高翔  陈泽辉 《种子》2002,(3):57-58
利用8种施肥方法对AC8328BNC1的耐瘠性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在肥力下低等试验地,AC8328BNC1在施底肥和追第二次肥下,第一次肥不施产量为349.04kg/667m^2,较追第一闪肥产量为278.43kg/667m^2经济有效,且差异显著;在不施底肥和追第二次肥下,第一次肥不追产量为254.46kg/667m^2,较追第一次肥产量为249.44kg/667m^2经济有效,但差异不显著。说明AC8328BNC1在低氮、低磷胁迫下,仍能较好地协调源、库、流关系,确保其产量稳定,具有较强的耐低氮和低磷能力;同时验证了玉米第二次追肥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9.
红黄壤水田高高效可持续复种模式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在全面分析红黄壤水田种植系统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国家科委委“八五”攻关项目研究结果,作者总结设计了3处适应该区的新型复种模式,以当地3种传统模式为对照,在江西省临川市进行对比试验。两年试验结果表明:3种新模式的经济效益和效率、土壤肥力状况均好于对照,其中草莓/糯玉米-稻模式的经济效益和土壤肥力状况最好;粮食产量以马铃薯/玉米-稻复种模式最高,该模式的优质饲料生产所占比例较高,粮食生产结构比较合理。  相似文献   

10.
<正>一、连作1.连作方式分为两种连作,也叫重茬,是指在同一地重复种植同一作物或采用同一种植方式。连作方式分为两种:一种叫单一作物连作,例如连年种植小麦—花生,第二年种植油菜—花生,就是花生的连作;另一种叫复种连作,如南方地区连续多年的肥(绿肥)—稻—稻就属这一类型。西瓜在同一土地上连续种植1~2年后,如果再连续种植,在其开花结果的时候,往往会出现萎蔫"放痨"现象,最后导致整株枯萎死亡。油菜在同一地里连续种植2~3年后,菌核病就容易大发生,油菜茎秆会被菌核病的病菌"吃空"而枯秆折秆,最后倒伏,连作时间越长,  相似文献   

11.
秸秆直接还田的产量效益及土壤有机质年际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表明,小麦、玉米两熟田年亩产750公斤条件下,在耕、耙时亩施2000~2500公斤土杂肥,农田土壤有机员基本维持平衡,在此基础上秋季将全田玉米秸秆切碎还田,农田土壤有机质输入大于输出。秋季翻耕秸秆还田(耕+玉)0~25cm土壤有机质含量逐渐提高,25~40cm基本维持平衡;作物产量比耕高,随秸秆还田年限加长,增产幅度逐渐提高。秋季以耙代耕实行耙秸还田(耙+玉),有“少耕”与“培肥”相结合的特点,第一、二年比耕与耕+玉产量高,具有“争时、节能、培肥,增产”的作用,但随耙秸还田年限加长,以15cm为界土壤养分上下层分异加剧,0~15cm有机质含量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但15~25cm有机质含量较耕与耕+玉偏低,且15~20cm处逐渐形成一肥力低、紧实度大、孔隙性差的耙底层,影响作物产量,至第四年与耕平产,但比耕+玉减产。益的耙秸还田与深松或翻耕秸秆相结合是提高秸秆还田效好途径。近年来,有关作物秸秆直接还田培肥地力的研究已有不少报道,但多是限于与传统耕法相结合,即翻耕秸秆还田培肥地力的研究。至于少耕加施作物秸秆还田使“少耕”与“培肥”相结合,提高秸秆直接还田效益的研究甚少。本研究自1979年秋开始,先后进行了两个周期(1979年秋至1985年秋为第一周期,1984年秋开始第二周期研究,现仍在进行)提高秸秆直接还田效益的研究。本文仅将秸秆不同还田方式产量效益及土壤有机质年际动态变化做一小结。由于两个周期的试验结论一致,文中以第二周期结果为主。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2.
天下第十泉     
六安是我国著名的古老茶区,自古即有“七碗清风自六安”的称誉。殊不知,位于古城六安城东五十华里的龙家山,山顶之龙池泉水,即为唐人张又新《煎茶水记》所品为的“天下第十泉”。书中记录了刑部侍郎刘伯刍把宜茶之水列为七等,又列陆羽所品二十水。“陆曰,楚水第一,晋水最下。李因命薄,口授而次第之:庐山康王谷水水,第一;无锡县惠山寺石泉水,第二;蕲州兰溪石下水,第三;……庐州龙池山岭水,第十;……雪水第二十。此二十水余尝试之,非系茶之精细,过此不之知也。夫茶烹于所产处,无不佳也,盖水土之宜。离其处,水功其半。”…  相似文献   

13.
对油稻稻三熟制改油稻双优两熟模式的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南省安乡县位于洞庭湖区西北部,常年稻田面积约26667hm2,是一个典型的产粮大县,稻田耕作制主要是油—稻—稻、肥 (紫云英 )—稻—稻,比例约各半。近年来稻谷出现相对过剩,尤其是早籼稻米质量差,价格低,卖粮难,以油—稻—稻为主的“满负荷”甚至“超负荷”运作的稻田耕作模式,无法挖掘作物的质量潜力。为了适应这一形势,我县把改革稻田种植制度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突破口,因地制宜调减早籼稻面积,改油稻稻种植制为优质油菜和优质晚稻各一季 (简称油稻双优两熟模式,下同 ),1999年下渔口镇国兴村示范22.8hm2,获得成功,2000年全县推广面积达……  相似文献   

14.
高大韧稻的抗折力与茎秆结构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高大韧稻新组合桂优360与3个大面积推广的杂交组合为材料,研究了高大韧稻与非高大韧稻的茎秆结构性状。结果表明:高大韧稻桂优360的株高高于非高大韧稻组合;第一、第二、第三节间的茎粗、壁厚以及抗折力均比非高大韧稻具有更大的优势;高大韧稻桂优360的大、小微管束的数目比对照多,髓腔直径及大、小微管束面积亦比对照大。相关分析表明,水稻的抗折力与第二伸长节间小微管束数、大微管束面积及第二节间粗度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15.
《新疆农垦科技》2012,(3):63-63
五福的说法,出于《尚书·洪范》。第一福是“长寿”,第二福是“富贵”,第三福是“康宁”,第四福是“好德”,第五福是“善终”。亦即寿、富、康宁、好德、考终命。长寿是命不夭折而且福寿绵长;富贵是钱财富足而且地位尊贵;康宁是身体健康而且心灵安宁;好德是生性仁善而且宽厚宁静;善终是生命即将结束时,没有遭到横祸,身体没有病痛,心里没有挂碍和烦恼,安详而且自在地离开人间。  相似文献   

16.
杭嘉湖地区高效复种方式的类型及其利用顾掌根,冯兴松(浙江省嘉兴市农科所314016)近几年,杭嘉湖地区根据自然条件和市场需求进行了多种复种方式的试验和实践,并已涌现出一些优化种植业结构的典范。因地制宜地选择和组合新型高效复种方式,对发展“一优两高”农……  相似文献   

17.
豫南稻区稻作技术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豫南稻区包括淮河沿岸、淮南山地、丘陵和南阳盆地,是河南水稻的主产区,常年种植面积近700万亩左右,占全省85%以上。本区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年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光热水资源丰富,自然条件优越,主要实行稻麦、稻油、稻肥一年两熟或稻—肥—稻—麦两年三熟轮作制,部分水田则为一年一季稻作。豫南稻区既属于“华南、华中中籼型”,又属于“华北、华中中粳型”,是典型的籼粳交叉地带,稻作历史长达五千年之久。1稻作生产源流的考述据光山、潢川等地发现的稻谷遗存表明,远在5000年前的新时器时代,豫南境内就已作有稻作栽培。我国古籍和地方志的…  相似文献   

18.
只有建立完整的高效农业体系,我国的农业生产面貌才能全面彻底的改观,农业生产就会进一步高速增长。建立高效农业体系主要有三个方面要素,而且是互相联系、密不可分。一是以粮食生产为基础,带动养殖业的全面发展;二是发展农B炉品工业、运销业和服务业,形成产业链、企业群;三是实现多层次增值的高效目标。第一要素是基础,第二要素是手段,第三要素是目标,三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如果只有第一个要素,那只能是一种传统农业;只有第二个或第三个要素,那将是无本之本,无源之水;只有第一个要素和第二个要素,而没有第三个要…  相似文献   

19.
《种业导刊》2013,(6):40-46
导语:天优华占、绵麦51、龙作1号、苗宝21、合交02-69、汉油8号等109个稻、小麦、玉米、棉花、大豆、油菜品种业经第三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审定通过。本刊自第2期起陆续刊登。玉米审定编号:国审玉2012006品种名称:泽玉709选育单位:长春市宏泽玉米研究中心品种来源:634150×TM特征特性:东华北地区出苗至成熟126d,比对照郑单958  相似文献   

20.
不同利用方式对紫色水稻土微生物量碳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通过研究西南大学试验农场包括不同的耕作、轮作和施肥的综合利用方式对经14年28茬的中性紫色水稻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差异,探究利用方式对紫色水稻土生物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耕层土壤微生物量碳主要介于200~600mg/kg,除垄作耕翻(稻油)处理外,基本随深度增加而降低。长期垄作免耕并实行稻油轮作的利用方式使其土壤微生物量碳在0~10cm土层与其他利用方式相比明显增加,并且差异显著;而水旱轮作(稻油)的利用方式不利于增加微生物量碳,说明微生物量碳可用作利用方式影响紫色水稻土土壤质量变化的生物学评价指标。从提高土壤生物活性与有机碳含量的角度来看,垄作免耕(稻油)的利用方式最适合于紫色水稻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