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利用甲基磺酸乙酯(EMS)诱变处理大花萱草愈伤组织和分化芽,经过萱草叶枯病菌毒素离体筛选获得抗病愈伤组织和分化芽突变体。以不同浓度剂量EMS诱变处理大花萱草子房诱导的愈伤组织和分化芽,用经过毒力检测的萱草叶枯病菌毒素粗提液进行离体筛选,通过在继代培养基中添加毒素粗提液,对愈伤组织进行浓度递增法和分化芽一步筛选法,获得抗叶枯病突变体材料。结果表明,0.50%~0.75%EMS处理愈伤组织60 min,0.75%~1.00%EMS处理分化芽60 min,分别获得半致死剂量效应。对存活的愈伤组织进行病菌毒素浓度递增逐步筛选(10%30天~20%30天),分化芽用40%的毒素液一步法筛选21天。经定向筛选,初步获得抗叶枯病分化芽突变体103株,有待进一步进行抗病鉴定。愈伤组织未能获得抗病突变体再生植株。  相似文献   

2.
利用甲基磺酸乙酯(EMS)诱变大花萱草‘红运’愈伤组织和分化芽,目的是获得抗叶枯病愈伤组织和分化芽突变体。结果表明:0.50%~0.75% EMS处理愈伤组织60 min;0.75%~1.00% EMS处理分化芽60min,分别获得“半致死剂量”效应。对存活的愈伤组织进行毒素浓度递增的多步筛选(10% 30 d—20% 30 d);分化芽80%毒素21d的一步筛选。经定向筛选,初步获得抗叶枯病分化芽突变体103株,有待进一步进行抗病鉴定。愈伤组织未能获得抗病突变体再生植株。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旨在不通过愈伤途径,直接诱导大花萱草不定芽,并建立相应的植株再生技术体系。实验以大花萱草‘32-1’幼芽为外植体,配制不同激素和活性炭的培养基,考察各因素对大花萱草植株再生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激素配比对大花萱草‘32-1’初代培养、继代增殖和生根培养影响差异显著。最适初代培养基为MS+6-BA 3.0 mg/L+NAA 2.0 mg/L,启动率和增殖系数分别是100.00%和5.60,可直接诱导出不定芽;最适增殖培养基为MS+6-BA 2.0 mg/L+NAA 0.5 mg/L,增殖系数为3.47;最佳生根培养基为1/2MS+NAA 1 mg/L+AC 2 g/L。  相似文献   

4.
EMS诱变小麦愈伤组织选择抗旱突变体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以抗旱性差的小麦品种温麦6号和周麦17的花药愈伤组织和幼胚愈伤组织为材料,进行EMS诱变处理,结果表明:EMS溶液处理花药愈伤组织相对分化率近50%的浓度和时间组合为0.20%+(2~6h);处理幼胚愈伤组织相对分化率近50%的浓度和时间组合为(0.20%~0.40%)+(2~4h)。将EMS诱变处理后分化的224株再生植株接种到PEG浓度为80g/L的生根培养基中,进行抗旱筛选,共得到13株抗旱植株,平均变异率为5.8%。花药愈伤组织和幼胚愈伤组织EMS溶液诱变处理的适宜浓度和时间组合为0.20%+4h。  相似文献   

5.
为优化达乌里胡枝子愈伤诱导培养基的激素含量及比例,明确甲基磺酸乙酯(EMS)诱变愈伤组织及种子的最佳条件,本研究以达乌里胡枝子种子为外植体,探究了不同激素配比对愈伤诱导的影响,并针对愈伤组织和种子处理分别设置了两时间两浓度(2 h和6 h, 0.3%和0.9%)及三时间两浓度(6 h、8 h、10 h, 0.4%、0.8%)的EMS处理时间和浓度的组合,研究各处理对愈伤分化系数和后期植株成活率以及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和幼苗表型变异的影响。结果表明,达乌里胡枝子种子愈伤的最佳激素配比为0.25 mg/L NAA+0.5 mg/L 6-BA+0.5 mg/L 2,4-D,此时达乌里胡枝子愈伤诱导率为94.9%。EMS诱变达乌里胡枝子愈伤组织的适宜浓度为0.3%,处理时间为6 h,分化系数和植株相对成活率分别为46.31%和47.78%,接近半致死范围,且生根数、根长和平均株高等指标与高浓度EMS处理相比受到的负面影响较小。EMS诱变达乌里胡枝子种子的适宜浓度为0.8%,处理时间10 h,发芽率、出苗率、成苗率分别为53.61%、51.06%和53.28%,均接近半致死量,同时发现多株幼苗叶片...  相似文献   

6.
以冬枣花药为试验材料,研究影响愈伤组织诱导、增殖和分化的因素,优化各因素建立高效的冬枣花药培养体系。结果表明:在愈伤组织诱导过程中,加入0.4~0.6 mol/L的甘露醇4℃处理1~3 d可提高愈伤组织的诱导率。最适的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为:MS+1.0 mg/L 2,4-D+0.5 mg/L TDZ+30 g/L麦芽糖,诱导率可达到69.72%。愈伤组织增殖的最适培养基为MS+0.3 mg/LNAA+1.0 mg/LTDZ+30 g/L麦芽糖;在WPM+0.2 mg/L NAA+0.5 mg/L TDZ+20 g/L麦芽糖时,分化率最高可达89.00%。  相似文献   

7.
采用6个加工番茄F_1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浓度和不同时间甘露醇预处理对形成加工番茄花药愈伤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利用甘露醇预处理加工番茄花药时,有3个杂交组合在0.2 mol/L甘露醇培养基上诱导4 d时,花药愈伤组织诱导率极显著高于未进行甘露醇预处理的;有2个杂交组合在0.4 mol/L甘露醇培养基上诱导4 d时,花药愈伤组织诱导率极显著高于对照;而杂交组合20040805×P1在0.2 mol/L或0.4 mol/L甘露醇培养基上经过4 d的预处理,花药愈伤组织诱导率均极显著高于对照。说明不同基因型加工番茄花药培养利用甘露醇预处理时,需要采用不同的浓度和处理时间。  相似文献   

8.
利用组织培养技术获得烟草抗性材料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彭剑涛  向结 《种子》2002,(3):26-27,30
烟草(Nicotiana tabacum L.)叶片在含有2mg/L 2,4-D 0.2mg/L KT的MS培养基上培养产生愈伤组织。用硫酸二乙酯(DES)进行诱变处理,其半致死浓度为0.34%。处理后的愈伤组织接种到含有15%聚乙二醇(PEG)的筛选培养基上,获得对水分胁迫具有抗性的愈伤组织,诱变率为5.4%。抗性愈伤组织与对照相比,相对电导率和丙二醛(MDA)含量差异均在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9.
化学诱变剂诱导番茄耐低温突变体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利用化学诱变剂在番茄作物上诱导耐低温突变体,以番茄品种TTI1103B-2的愈伤组织为材料,分别采用不同浓度甲基磺酸乙酯(EMS)和叠氮化钠(NaN3)处理不同时间,根据愈伤组织存活率,确定这2种化学诱变剂处理番茄愈伤组织的半致死浓度和适宜的处理时间。结果表明:在相同化学诱变剂浓度处理下,愈伤组织随着处理时间的增加存活的比率降低;在同一处理时间下,愈伤组织随着化学诱变剂浓度增加存活的比率降低;EMS处理番茄品种(TTI1103B-2)愈伤组织的半致死浓度为0.2%,处理时间为20~40 min;NaN3处理的半致死浓度为3.0 mmol/L,处理时间为40~60 min。  相似文献   

10.
张超 《中国种业》2020,(11):81-85
本试验以不同品种大花萱草为试材,研究了其品种间的杂交亲和性和结实状况。结果表明:大花萱草自交亲和性很低,杂交亲和性也普遍偏低。在17个杂交组合中,金娃娃与不同品种的杂交坐果率相对较高,其中金娃娃♀?红运♂坐果率最高,为27.9%;其次是黄绣客,红运最低。不同授粉方法对大花萱草杂交亲和性影响效果为:2g/L赤霉素 > 2g/L NaCl >4g/L赤霉素>切割柱头>蕾期授粉>1g/L赤霉素>常规授粉。大花萱草结实率的高低与父本的花粉活力、母本柱头可授性、花粉管萌发生长状态及胚败育等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11.
杏叶片离体繁殖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杏叶片培养可以产生不定芽,ZT与2,4-D配合能诱导出愈伤组织,其培养基为MS+ZT4.0mg/L 2,4-D 3.0mg/L,但只有在KT与NAA配合使用时才能从叶愈伤组织中分化出少量不定芽,30g/L山梨醇对叶片愈伤组织分化不定芽的作用比同浓度的蔗糖强,愈伤组织第11次继代培养中,在NAA浓度一定(5.0mg/L)的情况下,随着KT浓度的增加,新愈伤组织产生率逐步增加,且愈伤组织幼嫩,茂密,第13次继代培养时,只有MS+NAA6.0mg/L KT2.0mg/L 山梨醇30g/L及MS+NAA5.0mg/L KT4.0mg/L+蔗糖30g/L的培养基可以产生不定芽,产生率分别为6.67%和13.33%,叶片正铺与反铺对愈伤组织的诱导率均达100%,不仅正铺所产生的愈伤组织比反铺的重量大,而且只有正铺才能诱导出不定芽。  相似文献   

12.
矮牵牛(Petunia hybrida)是研究植物芳香性状的理想材料,但目前有关芳香型矮牵牛转基因技术体系的研究较少,为建立芳香型矮牵牛的高效再生体系,本研究以特异挥发苯环类物质的芳香型品种‘Carpet Blue’为材料,进行了表面消毒、愈伤组织诱导与不定芽分化、不定芽增殖、不定芽生根等研究。结果表明:先用75%酒精(C2H5OH)漂洗30 s,再用5%次氯酸钠(NaClO)消毒8 min,表面消毒效果最好,无菌外植体获得率可达93.75%;愈伤组织诱导与不定芽分化最适培养基为:MS+1.5 mg/L 6-苄氨基嘌呤(6-BA)+0.3 mg/L萘乙酸(NAA),诱导率可达100%,且能分化出健壮的不定芽;最适不定芽增殖培养基为MS+0.5 mg/L 6-BA+0.4 mg/L NAA,增殖系数可达14.67倍;最适生根培养基为1/2MS+0.05 mg/L吲哚丁酸(IBA),生根率为100%,平均根数达37.67条,平均根长达2.61 cm,生根指数最高,达9.82,单条不定根最长可达5.22 cm;炼苗移栽后,成活率高达92.50%。本研究初步建立了芳香型矮牵牛‘Carpet Blue’的高效再生体系,为后续通过转基因手段研究苯环类挥发物质的代谢规律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3.
甲基磺酸乙酯对草莓愈伤组织的生理效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不同浓度甲基磺酸乙酯对草莓愈伤组织进行诱变处理,测定了愈伤组织中的保护酶和氧化酶活性、总酚含量、MDA含量的变化以及愈伤组织的死亡率。结果表明,随着EMS处理浓度的增加和时间的延长,愈伤组织死亡率呈上升趋势;随着EMS处理浓度的增加,保护酶SOD,CAT和氧化酶PPO,POD活性升高,而后快速下降;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SOD活性逐渐下降,CAT,PPO活性先上升后下降,POD活性则表现为先降后升再降;随着处理浓度的增加和时间的延长,总酚含量变化为先升后降,但上升和下降都比较缓慢,而MDA含量则逐渐上升;处理后的愈伤组织在培养过程中,PPO,POD活性迅速下降并维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总酚和MDA含量逐渐下降,而总酚含量与PPO,POD活性呈显著正相关。由此认为,在用EMS对草莓愈伤组织进行诱变时,较适宜的剂量为0.1%~0.2%浓度处理1.0~1.5 h,在处理完成后的前12 h培养中,应采取措施以减轻褐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本研究旨在建立山丹丹高效原生质体分离体系,为山丹丹种质资源的有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山丹丹鳞茎胚性愈伤组织为材料,通过酶解法获得山丹丹原生质体,进一步采用3因素4水平L16(34)正交试验 。[结果]结果表明:(1)在预处理条件下(0.015 g/mL纤维素酶+0.005 g/mL果胶酶+0.65 mol/L甘露醇)得出最佳酶解时间为6 h,产量为3.47×106个/ mL;(2)对正交试验结果进行极差分析,确定原生质体产量主次因素为:纤维素酶>果胶酶浓度>甘露醇浓度,同时得到最佳酶组合为0.02 g/mL的纤维素酶浓度、0.008g/mL的果胶酶浓度和最佳渗透压浓度为0.6 mol/L甘露醇,原生质体产量最高为3.47×106个/ mL,活力为60.32%;(3)在最佳酶组合处理下,采用暗处理可将原生质体存活率提高到76.15 %;在15 min、1000 r/min时,原生质体产量最高,为3.51×106/mL;在10 min、800 r/min时,原生质体活力最高,为61.2 %。 [结论] 该试验获得了山丹丹原生质体最佳分离条件,建立原生质体分离体系,为山丹丹种质资源的有效利用提供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苦马豆抗盐愈伤组织突变系的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子叶外植体在MS培养基添加1.79 mg/L 2,4-D和1.15mg/L Kt诱导的愈伤组织为材料,添加不同浓度NaCl(100,200,280 mmol/L)下,经过不同时间(0,3,6,9天)胁迫处理,测定其可溶性蛋白含量、SOD和POD活性及丙二醛与脯氨酸含量,通过分析比较,筛选获得突变系的适宜盐浓度为200mmol/L NaCl。验证性试验表明, 200mmol/L NaCl胁迫下比100 mmol/L胁迫获得的抗性愈伤组织的数量多,而280 mmol/L胁迫下无抗性愈伤组织产生。本实验结果为获得抗盐再生植株及研究苦马豆的抗性机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利用呼吸抑制剂和解偶联剂探讨了在渗透胁迫下大豆下胚轴细胞透性与呼吸速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渗透胁迫和呼吸抑制剂KCN、解偶联剂DNP均可以引起大豆下胚轴细胞透性显著增大,尤以DNP的效应最大.各处理下,透出物中以K~+为主.渗透胁迫下,呼吸速率降低;细胞透性增大与渗透胁迫程度呈正相关,而与呼吸速率下降和ATP含量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7.
亚精胺预处理对渗透胁迫下小麦幼苗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以小麦绵农4号幼苗叶片为试材,以-0.6 MPa聚乙二醇-6000(PEG-6000)处理造成渗透胁迫,研究了外源亚精胺(Spd)预处理对小麦相对含水量(RWC)、H2O2含量、丙二醛(MDA)含量、电解质渗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的影响。在渗透胁迫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