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小陇山锐齿栎天然林的树种多样性和结构特征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运用林分结构参数混交度、角尺度、大小比数、直径分布、林层数和物种多样性指标,对小陇山百花林场王安沟经营区锐齿栎天然林样地的群落结构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锐齿栎天然林群落的树种组成十分丰富,树种多样性较高,群落中具有构成当地森林群落的主要树种,结构特征为复层异龄林;在水平结构方面群落中,林木个体分布的角尺度均值为0.489,林分内林木整体分布格局属随机分布;群落的树种隔离程度较高,平均混交度为0.598,处于强度和极强度混交的林木比例高达78.6%;群落中树种以胸径作为比较指标的林木个体的优势排列顺序为:白桦>湖北花楸>漆树>锐齿栎>三桠乌药>华山松>少脉椴>鹅耳枥>青榨槭>膀胱果;在垂直结构方面,群落的平均林层数为2.3层,垂直结构复杂,分化明显.  相似文献   

2.
用混交度、大小比数、角尺度3个参数研究山杨次生林的空间结构,得出山杨次生林树种间隔离程度较大,林分稳定性较高;山杨处于明显的优势地位,枫桦、椴树、云杉的优势和被压的林木在数量上基本相同,而杂木、水曲柳和榆树处于劣势;林地的平均角尺度为0.515,林木个体的水平空间格局为随机分布.  相似文献   

3.
三峡库区马尾松天然林林分结构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三峡库区无干扰马尾松天然林为研究对象,调查了群落物种组成和天然更新状况,并选择角尺度、混交度和大小比数3个空间结构参数及直径分布等非空间结构参数,对马尾松天然林林分结构特征进行分析,为马尾松次生林的科学经营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地区马尾松群落物种数量丰富,共出现维管束植物117种,林下天然更新状况良好,共有树种24种,数量达5 221株·hm-2,其中高度小于100 cm的幼苗占48.9%。林分随着直径增大,林木株数逐渐减少,呈典型异龄林直径分布特征。林分平均角尺度为0.508,林木整体分布格局属随机分布;林分平均混交度为0.60,整体处于中度以上混交;林分平均大小比数为0.50,大部分林木个体分化程度较高,处于不同竞争地位的林木个体数量基本相等。优势树种马尾松属轻度聚集分布,接近中度混交,且60.2%的个体处于竞争优势或亚优势地位。  相似文献   

4.
小陇山辽东栎次生林的结构特征和物种多样性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运用混交度、角尺度、大小比数、林层数等林分空间结构参数,直径分布和物种多样性等非空间结构参数,对小陇山林区辽东栎天然林林分结构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小陇山林区辽东栎天然林群落的灌木层和草本层物种丰富,多样性高;乔木层物种多样性指数明显低于灌木层和草本层;直径分布特征表现为典型的异龄林直径分布特征;林分天然更新良好,辽东栎实生苗占幼苗总数的46%;林分中林木个体分布角尺度均值为0.541,林木个体水平分布格局属团状分布;群落的树种隔离程度较高,平均混交度高达0.71,群落中77.4%以上的林木处于中度混交以上,处于强度混交的比例也接近于24%;林分中各树种以胸径作为比较指标的大小比数排序为:锐齿栎辽东栎漆树灯台树华山松青榨槭三桠乌药椴树秦岭白蜡梾木;在垂直结构方面,林分的平均林层数为2.45层,林层分化明显。依据辽东栎林分的天然更新和结构特征提出经营建议。  相似文献   

5.
吉林蛟河天然红松阔叶林的空间结构分析   总被引:65,自引:5,他引:6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混交度、大小比数和角尺度等三种结构参数,分析了红松阔叶天然林的空间结构。用平均混交度和混交度分布分析了林分的树种空间配置情况,得到该种林分主要以中、强度混交为主;用平均角尺度和角尺度分布分析了林木水平分布格局,得到该种林分以随机分布为主等结论。同时还应用大小比数和混交度分析了一些主要树种的空间属性,发现两种参数的结合可以清楚地描述树种的空间属性。  相似文献   

6.
于湖南省杜家冲林场湿地松枫香混交林内设置4块具有代表性的样地进行调查,利用混交度、大小比数、角尺度3种结构参数,分析其林分空间结构特征。结果表明:该林分的平均混交度为0.678,属于中度偏强混交,说明该森林群落较为复杂与稳定;林分平均角尺度为0.475,林木空间分布格局为均匀到随机分布;样地平均胸径大小比数的取值范围在0.27~0.87之间,且湿地松(0.27)枫香(0.47)香樟(0.59)木荷(0.87),说明各树种在样地中分化较严重,湿地松和枫香在样地中较占优势。  相似文献   

7.
林分空间结构一般包括树种混交、林木竞争和林分中林木分布格局等三个方面,对它们一般分别采用竞争指数中的混交度、大小比数及角尺度来进行描述。在纳板河流域不同群落类型林分中设置样地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从空间竞争中的混交度方面看,热带雨林、季雨林、季风常绿阔叶林及山地雨林林木主要集中在极强度混交之中,只有少许树种会出现强度混交和中度混交,几乎不出现零度混交和弱度混交,稳定性较高;而落叶阔叶林的稳定性由于样地位置不一而表现较大差距,有较稳定的,也有稳定性较差的。从大小比数看,保护区主要林分内树种大小分化较大,优势程度从优势至劣势都有不均等的分布。各林分的角尺度为0.22~0.34,说明样地林木分布格局为均匀分布。  相似文献   

8.
以云南省镇沅县思茅松天然林为研究对象,对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的固定样地进行调查,应用林分角尺度、林分混交度和林分大小比数等空间结构指标,对思茅松天然林空间分布格局、树种隔离程度和林木生长竞争等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在林木空间配置上,林分平均角尺度达0.53,反映出思茅松天然林主要呈现聚集分布的空间分布格局;在思茅松天然林...  相似文献   

9.
以福寿林场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用角尺度、大小比和混交度3个空间结构参数分析了其空间结构特征。结果表明:林分平均混交度是0.138,为零度混交和弱度混交过渡类型。说明树种的空间隔离程度较小,林分的稳定状态差。平均角尺度为0.533,分布格局为聚集分布。大小比数为0.478,林木大小比数分布均匀,表明林分内林木个体胸径差异不大,林木分化不严重。  相似文献   

10.
利用混交度、大小比数和角尺度3种结构参数,结合树种组成,对湖北桂花林场4块苦槠混交林样地的林分空间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苦槠为优势树种,多单种聚集生长,其他树种强度混交、极强度混交的比例大;枫香在大小分化上占有一定的优势,其他树种则分化严重;从林木水平空间格局上来看.该试验地树种分布格局以团状分布为主。  相似文献   

11.
12.
从汪清林业局大荒沟林场、大柞树林场等11个林场的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中选取优势树种为蒙古栎、阔叶混交林及针阔混交林的小班。以海拔、土层厚度、坡位、坡向、腐殖质层厚度、坡度6个立地因子以及年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差等19个气候因子为输入变量,以树种年平均蓄积生长量为输出变量,应用随机森林回归算法分别建立蒙古栎、阔叶混交林及针阔混交林的立地质量评价模型,对不同立地条件下的造林地进行生产潜力预测。同时,分析了各环境因子对树种生长的影响权重。结果表明:1)所建立的3种回归模型的RMSE的值分别为:0.22、0.54、0.52,R^2值分别为:0.79、0.79、0.72,模型的拟合效果较为理想。2)研究区域内,对蒙古栎生长影响较大的因子依次为月平均气温差、温度季节性变化、坡度、年降水量、年平均气温差;对针阔混交林生长影响较大的因子依次为:坡度、腐殖质层厚度、月平均气温差、最湿季度降水量、最暖季度降水量;对阔叶混交林生长影响较大的因子依次为:坡度、坡位、坡向、温度季节性变化、最干旱季平均气温。3)通过对比同一立地3种类型的生产力,针阔混交林、阔叶混交林的年平均蓄积生长量均高于蒙古栎纯林,针阔混交林略高于阔叶混交林。4)因此,应客观考虑环境因子对于林木的影响程度,使其生长环境条件尽可能地处于最佳组合状态。  相似文献   

13.
森林蓄积量能够评估林地生产力的高低及经营措施的效果,为森林经营与采伐提供重要依据。目前,大多基于无人机影像的蓄积量估算,均建立在测绘标准所生成的DOM、DSM、DEM等测绘成果基础上,而未充分利用原始影像数据上的林业特征,无法从点云层面上加入林业业务逻辑产生成果数据。获取无人机影像后,利用特征点提取与匹配方法自动相对定向,结合控制点和光束法平差的迭代求解,解算出精确的相机姿态数据,并沿核线方向一维搜索特征点进行影像密集匹配生成密集点云。对原始三维点云过滤后进行树冠分割,在聚类后的林冠点云中提取了树顶点和树高因子估测了森林蓄积量。研究结果表明,冠幅的提取精度85.15%,树高的提取精度83.69%,林分蓄积量估算的精度达到了82.46%。  相似文献   

14.
利用Granier热消散探针法(Thermal dissipation probes,TDP),对我国南亚热带鼎湖山针阔叶混交林中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的树干液流变化进行了监测,结合同步监测的光合有效辐射、空气相对湿度、空气温度等环境因子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1)马尾松树干液流速率的日变化呈单峰型曲线,日间中午(13:00—14:00)的树干液流速率最高,湿季最高峰值为25.24 g·m-2s-1,干季最高峰值为17.75 g·m-2s-1,夜间也存在微量树干液流;2)马尾松树干液流速率主要受光合有效辐射和水汽压亏缺(vapor pressure deficiency,VPD)的影响,湿季中光合有效辐射起主要作用(P<0.001),干季中水汽压亏缺起主要作用(P<0.001);在干湿两季,树干液流速率滞后于光合有效辐射,提前于水汽压亏缺;3)湿季的蒸腾量显著高于干季(P<0.001);与森林恢复初期的马尾松树干液流相比,本地区树干液流速率相对较低,表明随着演替的进行,马尾松树干液流速率下降;4)研究结果揭示了华南地区的群落先锋树种马尾松在演替中期时的水分利用特征,对该地区森林恢复和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城郊森林公园是新近发展的一种森林公园形式。近年来在公园规划方面得到较为迅速发展,但目前还缺乏一个城郊森林公园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考虑城郊森林公园的特殊性,本研究采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在考察国内26个森林公园的基础上,结合20位业内专家的支持,构建了一个包含生态建设、生态服务、设施建设和综合管理4个准则层,生态保护、生态修复、环境调节、游憩价值、游憩设施、自然教育设施、机构建设和支撑能力8个因素层24个评价指标的城郊森林公园评价体系。选取北京鹫峰国家森林公园作为案例地,进行了评价体系的实证应用,得出鹫峰国家森林公园的综合评分为7.33分。以鹫峰国家森林公园为参照,提出城郊森林公园4个等级划分标准,基于这个标准,鹫峰国家森林公园可以评定为三星级城郊森林公园。通过对该评价体系的分析,笔者对城郊森林公园的发展提出了重视城郊森林公园的生态服务和生态建设、着力发挥城郊森林公园自然教育功能、提升城郊森林公园的设施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针对北京西山地区的立地条件与旅游发展规划的要求,应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景观游憩林树种选择的评价体系。结果表明:栾树、山杏、山桃、元宝枫、黄栌、臭椿、白蜡等落叶树种因其观赏性高且立地适应性较强,综合性状表现较好。由于抗性表现突出且四季常青,侧柏、油松两种常绿针叶树种综合评价也较高。在北京西山风景游憩林的营建中,树种选择宜采取针阔混交的方式,以花色、叶色较好的高分树种(山杏、黄栌、元宝枫、栾树、白蜡等)为基调,搭配常绿针叶树种(侧柏、油松),营建以季相美景为特色的风景游憩林。  相似文献   

17.
针叶林阔叶化改造目的树种选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调查与试验,结合有关研究成果,筛选出105种以乡土树种为主的针叶林阔叶化改造的优良常绿和落叶阔叶目的树种.从地带性建群树种、广泛应用程度、技术熟化程度并充分考虑阔叶树种的防火型、生态型、经济型、景观型等多功能,分别5个选择层次,其中第一层次的首选树种有木荷等11种,第二选择层次为石栎等10种,第三选择层次为马褂木等4种,第四选择层次为刨花楠等44种,第五选择层次为短柄枹等36种.  相似文献   

18.
无人机摄影获取单木三维信息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无人机航空摄影测量技术的成熟和发展,改变了传统森林调查的手段,加快了森林调查的数字化、智能化发展。为提高单木因子的采集效率和精度,降低外业的工作强度,基于倾斜摄影测量技术,以多旋翼无人机为数据采集平台,实现了孤立单木的三维点云模型重建。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单木三维信息量测算法,提出切割法和投影法两种提取树冠投影面积的方法,并提取树高、树干任意处直径、树冠投影面积、冠幅、树冠表面积、树冠体积6项测树因子参数。结果表明:1)树木的总高度和第一枝下高的提取精度分别为96.28%和95.61%,胸径和上部直径的提取精度分别为96.24%和93.78%;2)利用切割法和投影法提取树冠投影面积的精度分别为96.28%和98.24%,提取冠幅的精度分别为89.65%和91.50%,提取树冠表面积的精度分别为96.78%和97.58%,提取树冠体积的精度分别为94.29%和96.14%;3)实践证明,该技术可很好地应用到古树名木的保护工作中,并可对森林调查的方式提供新的技术参考,具有较高的现实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20.
森林生物量是评估区域森林碳储量的重要参数,也是森林固碳能力的重要标志,而生物量方程是估算森林生物量的主要途径。收集了自1996年至2012年在国内外正式出版的66篇文献中的乔木生物量方程,包括44个乔木树种、612个分量方程,涵盖了中国主要的乔木树种。通过对自变量的选择、方程的形式、样本数量的多少、决定系数的大小、样本采集地区等方面对收集到的生物量方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生物量方程多以胸径(D)、树高(H)或两者的组合作为自变量,方程决定系数(R^2)较高,方程均具有较高的拟合精度;2)树木生物量方程主要采用幂函数、对数函数、多项式函数以及指数方程的形式,其中以幂函数W=a(D2H)b形式的方程居多;3)建立方程的样木数量从3~399不等,样本数量在3~10株的方程数量最多;4)样本采集地区主要分布于中国森林植被丰富的东北地区与西南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