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9 毫秒
1.
为了鉴定抗麦长管蚜优异的小麦种质资源,以30份小麦种质为研究对象,利用田间自然感蚜和叶绿素含量的测定的方法,获得抗性的种质资源25份。通过小麦种质资源抗蚜性与叶绿素含量的相关性分析可知,两者的r=0.2974,可得小麦种质资源抗性与叶绿素含量之间有很弱的正相关,叶绿素含量对小麦种质资源抗蚜性的影响不大,因而不能只根据小麦叶片颜色判断小麦种植资源的抗蚜性。通过对小麦种质资源的抗蚜性和叶绿素含量的相关性分析,揭示了种质资源抗蚜性和叶绿素含量之间的关系,为小麦抗蚜育种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本文综述近半个世纪以来,国内外有关冬小麦品种对麦长管蚜抗虫性鉴定的通常方法和结果,品种抗麦长管蚜的形态学、抗生性、生化抗性机制的研究概况;抗性遗传动态为单基因的不完全显性遗传;抗麦长管蚜种质资源创新采用双轮回选择杂交系谱法,有目的的将不同抗虫基因逐代积累,选育了一批有利用价值的亲本资源和具抗性的优良品种。期望对今后的抗虫育种应用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小麦种质资源98-10-35抗麦长管蚜的世代遗传变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抗麦长管蚜小麦种质资源98-10-35和敏感种质资源1376为亲本,以其杂交F1、F2、F3、BC1和BC2群体为研究对象,采用遗传模型检验、配合力验证和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对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回交群体BC1是单一正态分布,BC2是2个正态分布且所占比例符合1∶1的分离比,推测主基因表现为完全显性;其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分别为:P(A)=46.7%,P(a)=53.3%,P(AA)=21.8%,P(Aa) =49.8%,P(aa)=28.4%;分析其配合力可知,一般配合力为0.006 16,特殊配合力为-0.220 41;同时由田间表型鉴定结果可知,亲本98-10-35和F1均表现为抗蚜,F2代群体经X2测验抗感分离为3∶1(x2 =1.667,P=0.168),符合孟德尔理论的比例.由此分析可知,小麦种质资源98-10-35对1376的抗蚜性是由1对显性基因控制.通过对种质资源抗蚜世代遗传变异规律的分析,以期为抗麦长管蚜新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和抗原材料,进一步为小麦抗蚜育种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4.
36份小麦种质资源抗麦长管蚜遗传多样性的鉴定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筛选抗麦长管蚜优异的小麦种质资源,以36份不同抗蚜水平的小麦种质资源为材料,调查记录不同时期供试材料.的蚜虫数量,并利用3对位于7D染色体的特异性简单重复序列(Simple Sequence Repeats,SSR)标记检测材料,采用蚜量比值、Shannon's信息指数及聚类分析的方法进行分析,在分子水平上探讨小麦抗麦长管蚜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分子检测结果表明,引物Xgwm44、Xwmc182和Xwmc121扩增条带数平均为6.7条,其中多态性条带数分别为5条、5条和2条;平均位点的有效等位基因数范围为0.119 5~1.080 0,Shannon's信息指数范围0.000 0~1.329 7.聚类分析结果表明,36份小麦种质资源按照阚值λ=2.06可分为4大类群,其中发现抗性品种矮抗58与其它品种具有较远的亲缘关系,可作为最新的抗蚜材料.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小麦种质资源对麦长管蚜的抗性,分析了种质资源的抗蚜性与农艺性状的关系.由田间表型鉴定结果分析可知:金铃麦1号与千斤早优系为中抗种质资源.灰色关联度分析表明,蚜情指数与农艺性状的关联度排序为:不孕小穗>穗长>株高>颈长>穗下节长>可孕小穗>成穗数>整齐度>穗粒重>穗粒数;参试品种与参考品种之间的关联度排序为:千斤早优系>豫70>陕糯1号>金铃麦1号>东旱1号>3399>长武613>98-10-30>Astron> PI 262660.聚类分析表明,可以把种质资源分为三类,第一类包括PI262660一个种质资源;第二类有98-10-30和Astron两个种质资源;第三类7个种质资源,分别为金铃麦1号、千斤早优系、东旱1号、陕糯1号、豫70、3399、长武613.通过对小麦抗蚜性和农艺性状的综合分析,筛选了主要性状和优异的种质资源,为抗蚜品种的选育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1985年对新疆小麦地方品种的抗蚜性鉴定,主要在乌鲁木齐市老满城试验站进行。这里麦蚜主要是麦二叉蚜Schizaphis graminum(Rondani)和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Fabricius)。麦二叉蚜出现较早,数量较大,为害时间长,麦长管蚜出现较晚,在小麦抽穗后为害穗部。  相似文献   

7.
麦长管蚜(荻草谷网蚜)是中国北方麦田发生范围最广、小麦灌浆期常年需要化学防治的蚜虫种类。麦长管蚜种群田间时空发生发展动态受地理区域、气象因素、天敌、农事操作、农田生物多样性、以及小麦品种抗蚜特异性及生长发育阶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一般年份,麦长管蚜种群发展的时间动态是随春季小麦的生长发育和田间气温的回升,由拔节起身期的零星发生,到孕穗期的快速增长,抽穗后种群数量的急速增加,至灌浆中后期达到高峰,乳熟期急剧下降;空间分布型的动态变化则按随机-核心-聚集(嵌纹)-均匀-聚集(嵌纹)-消失的规律变动。小麦抽穗前受蚜虫为害主要影响穗粒数,但由于田间种群数量小,对产量影响不大;抽穗后蚜虫种群数量增加,主要影响千粒重。本研究提出了针对麦长管蚜的分段生态防控策略,依据麦蚜的为害特点、小麦发育阶段及品种抗/耐蚜特性制定动态防治指标,抽穗前生防为主,防治指标宜严,抽穗后化防为主,防治指标宜宽的建议。同时提出植保无人机结合人工智能自动寻查病虫害发生中心,实时“一喷三防”精准施药的设想。  相似文献   

8.
国外引进小麦抗病种质资源简介刘三才,陈梦英(中国农科院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近几年来对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品种资源所引进的国外小麦材料进行了主要农艺性状鉴定及抗病性观察,发现国外引进材料中有不少抗病种质资源。现将经中国农科院植保所、河北农大植保系等单位重...  相似文献   

9.
1981-2000年,我们进行了麦长管蚜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麦长管蚜种群增长呈指数型Y=0.2673e^0.193x;百株蚜量与有蚜株率的关系是指数型Y=5.4068e^0.0864x。并探讨了黑光灯下有翅麦长管蚜的高峰与田间蚜量突增的内涵关系。  相似文献   

10.
1981年,作物品种资源所应作物所之请,和他们签订了一份合同,答应在1984年提供抗蚜性强的小麦种质资源。虽然合同上写的不够具体,但本着对人民负责的精神,感到不但要提供适合在水地种植的小麦抗蚜资源,还要提供旱地小麦抗蚜资源。因为生  相似文献   

11.
小麦品种抗旱性鉴定产量指标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6,自引:3,他引:36  
为了筛选适宜于小麦品种抗旱性鉴定的指标,在旱棚鉴定条件下,以国家北部冬麦区旱地组区试抗旱鉴定品种为试材,对抗旱系数、干旱敏感指数、抗旱指数和抗旱指数修订式等抗旱鉴定产量指标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小麦品种抗旱鉴定与小麦抗旱种质筛选不同。抗旱系数反映材料的稳产性,对于小麦种质抗旱性筛选更直观。抗旱指数修订式以对照品种的表现为参照,兼顾品种的相对产量(抗旱系数)和绝对产量,便于与品种区试和品种产量比较试验结合,可操作性强,是目前最适用于小麦抗旱育种和区域试验的综合性抗旱鉴定指标。  相似文献   

12.
利用远缘杂交技术选育小麦新品种之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八倍体小偃麦与普通小麦杂交、回交,选择异附加系和异代换系小麦新种质,再利用这些新种质与普通小麦杂交,培育出了早熟型小麦新品种-早优504。该品种比对照小偃6号早熟5~7d;培育出优质高产型小麦新品种-小偃503。该品种蛋白质含量165g/kg,沉淀值46.4ml,稳定时间13.0min,比对照陕229增产3.9%;培育出高产,抗逆性强小麦新品种-小偃597。该品种抗旱,后期耐阴雨,成熟黄亮。  相似文献   

13.
小麦纹枯病抗源的遗传多样性及抗性基因位点SSR标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揭示小麦纹枯病抗源的遗传多样性,发掘优异的抗性种质,利用沟带接种法对前期筛选出的88份抗性种质进行了3年田间抗性鉴定,鉴定出抗或中抗纹枯病的小麦种质32份。利用分布于全基因组的SSR标记对这些抗源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59个SSR标记共检测到308个等位变异,每个标记可以检测到2~13个等位基因,平均5.2个;多态性信息含量(PIC)的变异范围为0.12~0.89,平均为0.61,表明材料的遗传丰富度较高。根据聚类分析和主成分(PCA)分析,32份小麦纹枯病抗源按照遗传相似系数可划分为2个组群,国外引进品种和国内改良品种聚为一类,国内农家品种聚为一类,并且与地理分布特征相符。利用与纹枯病抗性QTL紧密连锁的14个SSR标记对32份抗源进行基因型分析,发现与抗性QTL连锁的2BS上的Xwmc154和7DS上的Xbarc126普遍存在,可用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在武农148、陕983、陕农78、Coker 983、H-Line、Mason和Compair中仅检测到一个已报道的抗病QTL,而在Tyalt中没有检测到已知抗病QTL,这些材料有可能携带新的纹枯病抗性基因/QTL,可以在育种中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14.
不同生态地区春小麦种质资源抗旱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选取300份春小麦品种,1988年在北京地区的自然条件下进行抗旱性鉴定.结果表明,利用反复干旱法测定的存活率是准确有效的抗旱性鉴定指标之一.抗旱性强的春小麦品种具有细胞膜比较稳定、积累干物质较多、保水力强等特点;叶片离体6小时后的失水率、相对电导率和叶片干鲜比是鉴定种质资源抗旱性的生理指标.甘肃省、黑龙江省、内蒙古自治区3个生态地区分布着较多的春小麦抗旱品种.  相似文献   

15.
小麦穗发芽使小麦的产量大幅度降低,严重影响小麦的加工品质,而西南麦区一直是小麦穗发芽的重发区。为了在历史小麦品种(系)中鉴定出抗穗发芽的种质材料,本研究以来自西南麦区的87份小麦主推品种及后备品系为研究材料,利用PM19、Vp1B3两种抗穗发芽候选基因进行分子标记,为抗穗发芽育种提供种质资源。结果表明,在87份小麦中有4份含有PM-19A1a基因,分别是科成4号、兴0217、蜀麦1763、SW 1747;有9份含有Vp-1Bb基因,分别是黔麦0504、16092、绵麦303、内麦366、川麦604、BL 5002、BL 6007、2017 P 4-2、SW 1747。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克丰2号的遗传基础与在小麦育种中的利用,从而探讨了种质资源的创新与利用。优异种质春小麦品种克丰2号由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根据生态育种理论,利用国内外亲本,采用阶梯式复合杂交选育而成,具有配合力高、丰产、多抗优质等突出特点。黑龙江省多家育种单位以克丰2号为育种亲本,采用不同育种途径,先后育成了15个小麦品种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刘静  吴海燕  彭德良 《作物杂志》2012,28(1):111-114
本研究利用孢囊指数方法室内鉴定31个小麦品种(系)对Heterodera avenae的抗性,结果表明:供试31个小麦品种中大多数品种表现高度感病(HS)、无高抗(HR)和中抗(MR)品种。淄麦12和山农8355两品种的单株孢囊数为11~20个,属中度感病(MS)品种,仅占供试品种的6.5%;其他29个品种单株孢囊数大于20个,均为高度感病(HS)品种,占供试品种的93.5%。在接种量相同的条件下,小麦根系特点和生长状况与最终形成的孢囊数没有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30份国内外小麦种质资源主要农艺性状的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给小麦育种提供更适合的亲本材料,选择具备优良性状的种质资源,以13个主要农艺性状为指标,对30份国内外种质材料的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农艺性状的前5个主成分所构成的信息量占85.077%,其中,第1主成分为产量因子,贡献率为39.947%;当欧氏平方距离为5.00时,供试品种可分为3类,第Ⅰ类群共有18份种质材料,属于中矮杆中高产型品种;第Ⅱ类群有6份材料,属于中矮杆高产型品种,产量及产量要素表现最优,是农艺性状综合表现优良的育种材料;第Ⅲ类群有6份材料,为国外引进或弱春性材料,属于高杆中低产型。分析结果显示出部分国外材料表现出对环境的不适应性,需加以改良后再利用,以满足当地育种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规模化定位小麦品种携带的抗白粉病基因对于抗病性种质创新和新品种选育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采用Illumina Infinium iSelect 90k SNP芯片结合集群分离分析法(bulked segregate analysis,BSA)对36个河南省小麦新品系携带的抗白粉病基因进行了定位。SNP芯片检测表明,在24个小麦品系构建的抗、感池DNA间可检测到一个明显富集的SNP峰,表明其可能携带单一主效抗白粉病基因;在其他12个小麦品系构建的抗、感池DNA间可检测到多个SNP峰,推测其可能含多个抗白粉病基因。有26个小麦品系在2AL染色体上检测到的SNP数目最多,推测其携带位于2AL染色体上的Pm4b抗白粉病基因。开发出与2AL染色体上抗白粉病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Xwggc116,可用于这些小麦品系中抗白粉病基因的分子检测。研究结果表明高通量SNP分析技术平台可以用来规模化定位小麦品种中的抗白粉病基因,明确了河南省抗白粉病小麦品系中携带Pm2、Pm4b、Pm21和新1BL/1RS易位等有限的抗白粉病基因,抗病基因资源非常狭窄,亟需引进新的多样化抗病基因资源,拓宽遗传基础,培育抗病小麦新品种。  相似文献   

20.
黄淮麦区水资源严重紧缺,人均、每公顷水资源占有量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培育出抗旱耐热的优良旱地小麦品种是最经济有效的技术措施。本研究通过多种途径平均收集旱地小麦种质资源500余份,经过生态指标观测及分子水平检测,筛选出目标性状优良并有较高遗传力的核心亲本。利用这些核心亲本,以常规杂交选育为主,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生态育种与穿梭育种相结合;形态特征、生育特性与仪器指标测试相结合的育种方法,对后代材料进行抗逆性、节水性、优质性能和高产潜力的综合评价。最终育成‘运旱137’(晋审麦2016004)和‘运旱139-1’(晋审麦20170004)2个抗旱耐热的旱地小麦新品种及若干遗传基础丰富并具有特殊优良性状的中间材料。其中,‘运旱1411-2’、‘运旱1512’、‘运旱1818’、‘运旱1816’、‘运旱139-2’等已经参加了各类区域试验。本研究为其他育种者提供了参考,也为后续新品种的推广做好了准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