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根据生态育种理论,采用阶梯式复合杂交方式,分阶段地把来自国内外亲本的优良性状进行基因累加,培育出适应性广、丰产、多抗、优质的春小麦品种克丰2号。克丰2号在生产上累计种植200多万hm2,以它为亲本育成7个克字号小麦新品种。文中分析其遗传基础、育种策略和经验  相似文献   

2.
迟永芹 《小麦研究》2000,21(4):16-17
优良种质克丰2号是黑龙江省春麦育种的重要骨干材料之一,它具有配合力高、丰产、多抗等突出特点。近几十年来,黑龙江省各育种单位以克丰2号为育种亲本,先后育成了12个生态各异的春小麦新品种在生产上推广利用累计推广面积达694.35万公顷。  相似文献   

3.
抗旱类型春小麦品种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根据生态育种理论,利用国内外亲本,采用阶梯式复合杂交选育而成。本文分析克旱号小麦动态基因库的建立、开发利用和育种经验。  相似文献   

4.
笔者应用一套比较完善的田间抗病性鉴定方法,对719份小麦种质进行了根腐病抗性鉴定;其中黑龙江省内种质184份,国外种质535份。对照品种为新曙光1号,该对照品种发病快,且严重感病;中抗对照品种为克丰2号。  相似文献   

5.
介绍小麦优异种质资源漯麦4号,从利用漯麦4号作亲本选育出的小麦品种数量来表明漯麦4号是一个优秀的小麦种质资源,建议小麦育种者可以把漯麦4号作为主要育种资源。  相似文献   

6.
小麦骨干亲本豫麦2号的育种价值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河南审定的183个小麦品种中有75个小麦品种含有豫麦2号的血缘,豫麦2号成为河南小麦育种利用率最高的骨干亲本。利用系谱资料对豫麦2号种质与其75个衍生品种的共祖先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75个小麦品种与豫麦2号的共祖先度范围为0.0500~0.6250,累积的共祖先度为20.9041,占75个小麦品种的27.87%,占河南183个小麦品种的11.42%,豫麦2号具有极高的利用价值,豫麦2号及其衍生品种的利用还在继续。研究豫麦2号的育种价值,对于有效利用小麦种质资源,保持小麦品系的遗传多样性,恰当地选用杂交亲本,成功地创造出优良新基因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小麦新品种──克丰6号克丰6号系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克山小麦研究所以克85-869为母本,与克85-784为父本有性杂交选育而成,1995年经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推广。克丰6号为中晚熟品种,生育期90天左右,平均株高93厘米,穗长8厘米,有...  相似文献   

8.
景玉良 《作物杂志》2003,19(5):47-48
大豆优良种质是育成新品种的关键,如何筛选和利用优良品种资源是当前育种工作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通过我们多年的育种实践,初步筛选出配合力高、遗传力强的优良亲本材料二份,即绥农4号与合丰25;这两个品种曾经是黑龙江省两大主栽品种。同时以这两份材料为直接和间接亲本,育成了黑龙江省主推的第一大品种绥农14。……  相似文献   

9.
强筋小麦克丰12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孙开学 《中国种业》2009,(10):90-90
克丰12号是黑龙江省农科院克山分院以克94F4—555—1×克丰6号培育成的强筋小麦新品种。2007年经黑龙江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10.
黑龙江省春小麦抗旱性品种筛选与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苗期反复干旱法、全生育期抗旱鉴定法,对20个在黑龙江省小麦生产上应用的新老品种抗旱性进行评价,以筛选出抗旱性强的小麦品系;同时按照小麦全生育期的抗旱性评价标准进行分类,以指导小麦生产上的品种布局。结果表明:抗旱性极强的品种为龙辐麦19号,抗旱性强的品种为克旱21号,抗旱性弱的品种为克丰3号、克丰9号、克07-1370、龙辐麦18号,其他品种抗旱性均为中等。克丰12号、龙麦33号、北麦4号虽然抗旱性中等,但是在自然降水较充足和水分充足的条件下产量都较高,说明这些品种为喜肥水材料,应用时应选择水肥条件好的地区,以便发挥其产量潜力。  相似文献   

11.
为了进一步给氮素高效利用小麦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对以往国内外小麦氮素利用方面的研究工作进行梳理。结果表明,通过常规育种或基因工程选育氮素高效利用小麦品种在实践上具有可行性。阐明氮素代谢途径关键调控基因对最终氮素利用的贡献率有利于今后通过基因工程或分子标记育种途径提高小麦氮素利用效率。中国大规模、多年多点筛选鉴定氮素高效利用小麦种质资源的研究亟待开展。  相似文献   

12.
为了提高千粒重,连续8年对普通小麦(T.aestivum)和硬粒小麦(T.durum)的正反交后代进行种质创新研究。结果表明:利用普通小麦、硬粒小麦种间杂种优势,是实现种质创新,培育高千粒重新种质的一条有效途径,在入选的319个子粒饱满度一级的株系中,260个株系千粒重超全国小麦黄淮区域试验对照品种石4185(亲本),占入选株系的81.5%,其中,最高千粒重为61.22 g,超亲优势为46.28%;正交、反交后代在该性状上无差异,表明子粒千粒重与细胞质无关;目前已选育出抗旱、抗病、农艺性状优良,千粒重40.1~61.22 g的株系263个,可直接用于小麦遗传育种研究及新品种选育。  相似文献   

13.
黄淮麦区水资源严重紧缺,人均、每公顷水资源占有量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培育出抗旱耐热的优良旱地小麦品种是最经济有效的技术措施。本研究通过多种途径平均收集旱地小麦种质资源500余份,经过生态指标观测及分子水平检测,筛选出目标性状优良并有较高遗传力的核心亲本。利用这些核心亲本,以常规杂交选育为主,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生态育种与穿梭育种相结合;形态特征、生育特性与仪器指标测试相结合的育种方法,对后代材料进行抗逆性、节水性、优质性能和高产潜力的综合评价。最终育成‘运旱137’(晋审麦2016004)和‘运旱139-1’(晋审麦20170004)2个抗旱耐热的旱地小麦新品种及若干遗传基础丰富并具有特殊优良性状的中间材料。其中,‘运旱1411-2’、‘运旱1512’、‘运旱1818’、‘运旱1816’、‘运旱139-2’等已经参加了各类区域试验。本研究为其他育种者提供了参考,也为后续新品种的推广做好了准备。  相似文献   

14.
几个抗条锈病小麦品种杂交组合的杂种优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邦发 《种子》2004,23(9):21-24
利用来自不同生态环境的5个抗条锈病品种,组配了10个小麦杂交组合,对杂种一代的不同性状进行了杂种优势以及和双亲平均值的相关性作了分析.结果表明,杂种一代的多数性状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杂种优势,产量性状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前小麦育种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种质资源匮乏,改变这种现状最基本、有效的途径之一,是应用理化诱变剂进行诱变育种,即人工诱导产生突变经多代筛选和鉴定,培育高产、优质及综合性状优良的小麦新种质。EMS是一种良好的化学诱变剂,目前已成为在作物诱变育种中应用最广泛、应用效果最好的一种化学变剂。本研究利用不同浓度EMS对小麦品种新春11号籽粒进行诱变处理,确定EMS适宜诱变剂量,并探讨EMS对小麦产量性状和农艺性状的诱变效应。  相似文献   

16.
小麦育种亲本材料Dx5、Bx14亚基及1BL/1RS易位的分子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给小麦优质育种的亲本选配等研究提供参考,利用优质谷蛋白Dx5、Bx14亚基及1BL/1RS易位的特异性分子标记,对本课题组近年常用的38份杂交亲本材料进行了分子检测.结果表明,在引进品种和自育品种(系)中,含Dx5亚基的材料分别占16.0%和7.7%,含Bx14亚基的材料分别占16.0%和23.1%,1BL/1RS易位材料分别占24.0%和38.5%.与引进品种相比,自育品种(系)含Dx5亚基的材料很少,而含Bx14亚基和1BL/1RS易位的材料较多.总体来看,育种亲本含Dx5、Bx14亚基的材料较少,而含1BL/1RS易位的材料相对较多.因此,今后小麦优质育种中应重视含Dx5、Bx14亚基材料的引进和利用,合理使用1BL/1RS易位材料,并加强杂种后代的分子鉴定与选择.  相似文献   

17.
为阐明小麦关键遗传资源的发现及创新在品种改良中的重要作用,分析讨论了冬小麦优良种质蚰包麦的选育过程和特点,对它作为种质资源的作用、意义和应用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认为蚰包麦是黄淮冬麦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个小麦新类型和最重要的亲本材料,由此衍生了48个省级审(认)定品种和18个国审品种,获国家技术发明四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各4项,为山东省和黄淮冬麦区的小麦生产和育种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18.
吉前华  任正隆 《作物学报》2004,30(9):855-860
本研究分析了西南地区地方品种资源的几个组培特性的变异及优良转基因受体小麦品系选育的可能性。研究指出,小麦幼穗的脱分化能力和愈伤组织再分化能力具有基因型间的广泛变异,农家品种和育成品种中的变异趋势一致。在不同的品种中,半愈期和成愈率分别分布在6~28 d以上和15.85%~100%,半愈期呈现了连续的分布,并在12 d  相似文献   

19.
小麦种质资源对麦长管蚜抗性的鉴定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1999~2002年先后引进国内外小麦种质资源468份,在山西省小麦主产区临汾市设立试验点,对其进行了抗麦长管蚜特性鉴定。鉴定结果表明,引进的小麦种质资源中不同品种(系)对麦长管蚜抗性有明显差异,其中表现高抗的有11个,表现中抗的有63个,可作为抗蚜材料为育种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