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在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内,对20只人工饲养丹顶鹤繁殖季节采食行为、繁殖行为、领域行为、自卫行为、飞翔行为、栖息行为等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人工饲养丹顶鹤在行为模式及行为表现程度上与野生鹤相比有其独特性。并对如何加强丹顶鹤的饲养管理提出了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2.
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观察研究扎龙保护区野生丹顶鹤和散养丹顶鹤秋季迁徙季节日行为节律和时间分配。结果表明,野生丹顶鹤在此期间,觅食行为时间分配显著高于散养丹顶鹤,差异均达极显著;散养丹顶鹤整理行为和其他行为(驱赶、鸣叫)显著高于野生丹顶鹤;成年个体两性间行为时间分配也有一定差异。观察发现,野生丹顶鹤大量觅食,是为长途迁徙储备能量;散养丹顶鹤作为不迁徙种群,整理行为和其他行为的时间分配表现出对保护区环境的适应性。野生和散养丹顶鹤家庭组中个体间行为差异体现丹顶鹤个体在家庭组中地位和职责有所不同。从野生丹顶鹤和散养丹顶鹤在秋季迁徙季节中行为节律观察,建立行为谱,可了解野生丹顶鹤和散养丹顶鹤行为差异,改进人工饲养技术,改善丹顶鹤生存环境,也为完善丹顶鹤行为生态研究提供新资料。  相似文献   

3.
丹顶鹤俗称"仙鹤".丹顶鹤和其它鹤类一样,在生物进化、生态学、仿生学、遗传学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在医药、卫生、体育、文化教育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因此,解放后,我国先后有多家动物园开展了丹顶鹤的饲养与繁殖工作,1963年取得了繁殖工作的首次成功.近年来沈阳、天津、北京等市的动物园在繁殖工作上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在野生丹顶鹤的越冬地江苏盐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繁殖地黑龙江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先后进行了丹顶鹤的人工驯养和繁殖工作,并取得了成功.  相似文献   

4.
对浙江省安吉中南百草园动物园有限公司的13枚丹顶鹤种蛋进行了人工孵化和培育,并对其中的关键技术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鹤卵孵化期为31~33 d,两次人工孵化共得到成活幼鹤9只;温度对幼鹤出壳率影响较大,采用"前高后低"的温度控制可获得较高孵化率;人工孵育是提高丹顶鹤繁殖率的重要方式;合理的日粮配方及饲养方式是人工育雏成功的关键。采用本研究提供的日粮配方制成食糜饲喂幼鹤,其成活率达100%。  相似文献   

5.
丹顶鹤“表演”驯化实用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丹顶鹤"表演"驯化实用技术,以现代动物行为学和条件反射理论为指导,在对丹顶鹤的生态生物学特征、行为学特点研究的基础上,从雏、幼鸟开始根据动物"印记"行为特点,建立驯养人员和驯化对象的"亲和力",进行丹顶鹤的定向"表演"驯化。经长期的"表演"驯化,丹顶鹤可具有鸣叫、舞蹈、飞翔、伏卧等4种"表演"技能。"非条件反射"的生物学特性和本能行为与驯养人员的"条件反射"技术是丹顶鹤"表演"驯化技术的理论依据和基础条件,"人工驯化"不过是使其经人工长期驯化的"本能"行为在观众(人类)需要欣赏时,在驯养人员的诱发下即时做出相应的条件反射同步"表演"。野生动物的"表演"驯化用于人类的商业、娱乐、文化目的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应做进一步探讨研究。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圈养丹顶鹤和戴冕鹤在繁殖过程中出现的异常行为进行分析,探讨了发生原因,主要是由于更换笼舍改变了环境和人工取卵等不当因素引起应激反应,对鹤的繁殖性能造成了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7.
火烧及湿地注水后扎龙丹顶鹤孵化期行为的时间分配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2002年的4月~5月份,于扎龙自然保护区被严重火烧后注水的大面积湿地上,用扫描取样法对6对丹顶鹤(Grus japonertsis)的孵化行为进行了观察记录,结果表明:在孵化期内,丹顶鹤孵化行为所占的比例最高(47.84%),其次为觅食(27.77%),再次为警戒(15.59%),游走和静栖等其它行为所占比例较小;野生丹顶鹤的警戒行为(18.84%)所占比值明显高于半散养丹顶鹤的警戒行为(12.34%),而孵化和觅食行为要低于半散养丹顶鹤;营巢于芦苇沼泽中的丹顶鹤,花费在孵化(48.92%)和觅食(29.16%)行为上的时间要高于在苔草沼泽中营巢的丹顶鹤(分别为46.73%和26.63%),而花费在警戒(13.18%)行为上的时间却明显低于在苔草沼泽(17.93%)中营巢的丹顶鹤。  相似文献   

8.
丹顶鹤繁殖期行为时间分配及活动规律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4  
在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繁殖期的丹顶鹤进行了观测,结果表明:丹顶鹤繁殖期的各种行为具有较强的规律性,所占频率依次为:繁殖38.34%、觅食29.14%、警戒15.67%、静栖9.13%、游走5.77%、其它1.95%。在不同繁殖阶段,丹顶鹤各种行为的时间分配存在一定差异。在产卵前期,觅食行为比值最高;在孵卵期,繁殖行为比值最高。温度和降水是影响丹顶鹤繁殖期各种的行为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9.
人工湿地是人类对滩涂进行围垦开发形成的一种湿地类型。通过在盐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人工湿地对丹顶鹤越冬分布影响的调查,得出鹤群分布动态及其影响因素。人工湿地丹顶鹤的越冬分布随其栖息环境的改变而变化,其中安全度、食物和水源为其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0.
散放丹顶鹤的繁殖行为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通过对散放条件下丹顶鹤繁殖行为的观察,掌握了其交配、筑巢、产卵、孵化、育雏等生态习性。观察表明:在繁殖期的开始日期、雏鸟成活率、迁行徒、针对人的防御行为和巢址选择等5个方面,散放丹顶鹤与野生丹顶鹤的行为存在显著不同。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天津市动物园饲养的8只短冠紫蕉鹃为研究对象,讨论在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地区人工饲养短冠紫蕉鹃的技术要点,基于该物种的生物学特性以及人工饲养条件下对环境要求、行为管理、饲料营养、丰容等多方面的分析总结,并对短冠紫蕉鹃的饲料用量和饲养管理方式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在中高纬度地区饲养热带物种的饲养措施,为短冠紫蕉鹃的人工饲养提供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2.
选择4只成龄丹顶鹤(雌雄各2只)为试验材料,应用按摩法对2只雄性丹顶鹤进行人工采精,SPSE液稀释,并对2只雌鹤进行人工输精,受精率达82%。进行人工孵化,受精卵孵化率达89%;移走已产的卵,促使雌鹤比自然状态下多产卵2.8倍;人工育雏使丹顶鹤雏鹤成活率达到88%,生长发育良好。  相似文献   

13.
扎龙自然保护区丹顶鹤繁殖期的个体行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目标取样法和所有事件取样法研究了4对野生丹顶鹤在繁殖期的各种行为。结果表明:丹顶鹤的行为类型主要有觅食、静栖、警戒、游走、修饰、繁殖(包括求偶、交配、筑巢、产卵、孵化、育雏)。丹顶鹤为保证繁殖成功而建立领域,在繁殖期的不同阶段,其行为存在一定的变化:在产卵前期,觅食行为显示的强度最高;在孵化期,繁殖行为显示的强度最高,静栖行为显示的强度下降,警戒行为显示的强度则显著升高。  相似文献   

14.
丹顶鹤群体的驯化放飞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能够更好地保护鹤类和引导良性的野生动物娱乐,扎龙保护区通过人工繁育建立了丹顶鹤观赏群体。结合丹顶鹤的生物学特征,从2月龄雏鸟开始建立群体并进行训飞训练。对2003—2004年9次放飞结果的分析表明:丹顶鹤最适飞翔温度为15~20℃,但低温不会严重影响飞翔,在高于30℃高温时,丹顶鹤拒绝飞翔的比率达到60%左右;雨雪天气丹顶鹤多数拒绝飞翔。丹顶鹤最适飞翔风力为3~4级,风力大于6级时,丹顶鹤拒绝飞翔。在提供30只丹顶鹤飞翔时,场地起降区面积应不少于1000m2,且应保证约30°的起降角。放飞地点空中的可移动物体和放飞场地内及附近过大的噪音会严重影响放飞效果。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西宁野生动物园在饲养繁殖和野外救护的猫科动物雪豹、荒漠猫、猞猁等,都遇到因母猫弃子或无母猫管养而只能采取人工饲养措施进行抚育的情况。此时,猫科动物的人工饲养技术水平成为保证幼体成活和健康成长的关键所在。从饲养环境、饲养管理、疾病防治和行为发育等方面阐述了西宁野生动物园圈养猫科动物的人工饲养技术。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丹顶鹤雏鹤驯化工作区的气候概况,从学习期、加强期、应用期等3个驯化期总结了丹顶鹤的雏期行为与驯化技术,以期为丹顶鹤的驯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李志阳  田伟 《现代农业科技》2010,(18):250-251,255
江苏盐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丹顶鹤的越冬数量已由1982年的200多只增加到现在的1000只左右,但分布点却由原来的连续分布变化为岛状分布,分布范围也在缩小,丹顶鹤等珍禽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受到影响。近年来由于受栖息空间的限制,盐城沿海滩涂越冬丹顶鹤在人工湿地中的分布数量已超过总数的一半。据此及其滩涂湿地特性,规划实施人工湿地生态经济系统,可以协调保护与开发之间的矛盾,有效保护丹顶鹤等珍禽及生物多样性,实现栖息地保护与地区经济的共同战略。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石家庄市动物园人工饲养的琉璃金刚鹦鹉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生物学特性以及人工圈养条件下的环境、行为、营养、繁殖、等多方面进行分析总结,为人工饲养条件下琉璃金刚鹦鹉的饲养繁殖工作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由于受栖息空间的限制,盐城沿海滩涂越冬丹顶鹤在人工湿地中的分布数量已超过总数的一半。依据滩涂湿地特性,规划实施人工湿地生态经济系统,可以协调保护与开发的矛盾,有效保护丹顶鹤等珍禽及生物的多样性,实现可持续发展与保护共同战略。  相似文献   

20.
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及可操纵试验法研究人为干扰前后不同群体丹顶鹤(Grus japonensis)的行为变化。结果表明,丹顶鹤在春季对人类干扰具有耐受性并表现出适应性。人为干扰对3种小群体丹顶鹤有不同影响,不同时期的丹顶鹤对人为干扰的耐受性有所差别。建议保护区在春季适时禁止放牧、控制捕鱼、控制放火烧荒等人为干扰活动;在保护区内尽量减少人为景观的建设,控制进入保护区的游客人数,合并或迁出人口较少的自然村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