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全面净化环境提高防微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蚕微粒子病是一种毁灭性蚕病,它有经口食下传染和经卵胚种传染两种途径,但必须先有食下传染才能显现其胚种传染的特点.因此,在通过母蛾检查、补正检查、预知检查等手段淘汰带毒原(母)种而控制胚种传染的前提下,严防食下传染是预防微粒子病的关键.而蚕儿随桑叶食下微粒子孢子致病是食下传染的主要途径.比如带毒的蚕粪污染桑叶,野外昆虫患有微粒子病污染桑叶,各龄用桑接触到被微粒子孢子污染的蚕具、饲养人员的手、养蚕用水等均可使蚕食下微粒子孢子而感染致病.由此可见,全面净化生产生活环境、桑园环境、饲育环境和原蚕区环境,消灭微粒子病原是种场控制微粒子病的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2.
研究柞蚕微粒子虫在母蛾不同部位的分布,对提高柞蚕制种过程中镜检准确性,确保柞蚕种质量及柞蚕生产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共检测了30只患病母蛾不同腹节的微粒子孢子数量分布情况,发现不同感染程度的母蛾均是第一或第二腹节的微粒子孢子数量最多,说明病原位置主要密集在第一第二腹节;重度感染病蛾,各腹节均可见较多的微粒子孢子,而中度感染和轻微感染母蛾其它腹节微孢子数量相对较少。在柞蚕制种镜检时,点片取样位置不同会影响镜检结果。  相似文献   

3.
家蚕微粒子与野外昆虫交叉感染试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家蚕微粒子Noseum bombycis通过胚种和食下传染使家蚕发生微粒子病。通过人工添食试验发现家蚕微粒子经桑叶传染能引起桑毛虫、桑尺蠖、野蚕、桑螟、褐刺蛾、白毛虫、甘蓝夜蛾、菜粉蝶等多种野外昆虫发生微粒子病。再从接种发病的野外昆虫桑尺蠖、野蚕、桑螟、菜粉蝶中抽提出微粒子,回接至家蚕,能再使家蚕发生微粒子病。但桑叶(?)人工添食N.b后不发病。 在桑田野外昆虫中检出多种形态的微粒子,但主要是家蚕微粒子。野外昆虫和家蚕间微粒子的交叉感染有二种情况:—是野外昆虫的微粒子感染给家蚕;二是家蚕微粒子传染给野外昆虫,反过来再由野外昆虫传染给家蚕。在生产上,后者是主要的。在多年饲育原蚕的地区发现,野外昆虫中的家蚕微粒子病有多发的倾向。  相似文献   

4.
柞蚕1~3龄用消特灵主剂0.15%,4~5龄用消特灵主剂0.3%(不加辅剂)药液喷施柞叶对柞蚕防病效果好,蚕期血液型脓病发病率下降18%,镜检各龄迟眠蚕、弱小蚕、病蚕、死笼茧、病蛹,制种后全部镜检母蛾,微粒子孢子检出率大大下降,蛾期微粒子孢子检出率降低16%,蚕期无毒性反应,大大提高结茧率、上茧率、茧层率、良卵率,对单蛾产卵数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5.
广东家蚕微粒子病流行状况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查与分析了1990年以来广东家蚕微粒子病的流行状况及原因。广东蚕种生产比较稳定,原种微粒子病蚕种淘汰率低,普通种微粒子病蚕种淘汰率7年平均为2.8%。在实施蚕种集团磨蛾集中检疫条件下,胚种传染不是广东微粒子病流行的原因。原种发生微粒子病的传染源主要来自野外昆虫;普通种生产微粒子病流行的原因是丝茧育蚕区广泛污染,病原多渠道传入原蚕区及原蚕区净化不彻底,原蚕期食下感染病原所致。丝茧育蚕区病原随洪水扩散至原蚕桑园和养蚕环境是近年几个重疫场微粒子病严重流行的主要原因。外地不良蚕种流入是导致蚕区病原污染的一个重要因素并两次使数县丝茧育遭受严重损失。发现广东蚕区桑园及野外昆虫患微孢子虫病比较普遍,对蚕种生产存在交叉感染的危险。提出了宏观防治对策及开展几项关键性防治技术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加强防微措施 提高蚕种质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亚军 《蚕学通讯》2004,24(2):50-52
家蚕微粒子病是一种对蚕业生产具有毁灭性的疫病,被养蚕国家列为检疫对象.该病是由微粒子原虫寄生引起的.微粒子原虫的生活周期有孢子、芽体、裂殖子、孢子芽母细胞等不同的发育阶段.通过其孢子传播而感染发病.蚕的各个发育阶段都可能发生微粒子病,感染后蚕的卵壳、蜕皮、鳞毛、蚕尿、蚕粪、蛾尿、蚕茧、病蚕、蛹、蛾及其尸体等,都会有大量的病原孢子.桑园害虫亦可感染微粒子病,也是该病的传染源.  相似文献   

7.
<正>微粒子病由微粒子原虫感染而发生,微粒子原虫能在蚕的幼虫,蛹、蛾、卵各期体内寄生繁殖,形成孢子.蚕种生产中我们利用显微镜检查微粒子孢子,测知各批饲养的蚕儿是否感染微粒子病.  相似文献   

8.
家蚕微粒子病主要是通过食下和胚种两种途径传染,随着蚕桑生产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胚种带毒传染,已经可以通过母蛾检测和补正检查来得以有效的控制。而食下传染途径的杜绝,目前在蚕种生产过程中,仅对养蚕环境严加消毒是不够的,因为通过调查证明,带毒的野外昆虫对桑叶的污染,是导致家蚕食下传染微粒子病的主要的传染途径。因此,切实抓好漂白粉叶面消毒工作,是预防家蚕微粒子病发生的有效措施。1我分场质检部门对野外昆虫感染微粒子病情况调查几年来春蚕期各桑场及原蚕点驻点人员,通过人工捕捉野外昆虫,送场检毒室统一进行分类镜检,结果见表…  相似文献   

9.
<正>微粒子病是饲养家蚕时易发且高发的一种病,春季极易发生。春季梅雨季节频繁,日照少,微粒子孢子繁殖迅速,使微粒子病难以彻底控制。蚕微粒子病是由原生动物细胞孢子虫纲的微孢子虫寄生而起的传染性原虫病。因病原寄生于柞蚕和家蚕(桑蚕),故又分别称为柞蚕微粒子病和家蚕微粒子病。1微粒子病的传染途径1.1胚种传染患病雌蛾体内的病原可侵入卵巢,并寄生于蚕卵胚胎中,传入下一代蚕体造成发病。又称经卵巢  相似文献   

10.
从蓝萤叶甲分离出的大型微粒子孢子对家蚕的病原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沈中元  黄可威 《蚕业科学》1993,19(2):115-116
<正> 家蚕微粒子病是蚕种及养蚕生产的一大病害,其病原是家蚕微粒子孢子,但也有一些从野外昆虫中分离得到的微粒子孢子能感染寄生家蚕。我们从四川采集来的蓝萤叶甲(俗称蓝叶虫)中分离收集到一种大型微粒子孢子(以下简称蓝叶虫微粒子),其检出率为42/57。这种微粒子孢子形态为长卵圆形,大小为4.6—5.2×2.6 3.3μm,比较整齐,其间也有少数大型孢子(6.7×3.6μm)。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该孢子表面光滑,呈淡绿色,其析光性比家蚕微粒子孢子更强。我们将这种微粒子孢子纯化后作了对家蚕病原性等方面的试验,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家蚕不同发育阶段对微粒子孢子的感染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从蚁叠至5龄末期不同发育阶段,经口食下一定量的微粒子孢子,均可使蚕感染发病,发病率的高低与食下微粒子孢子数量呈正相关。同一龄期,起蚕比食桑24小时后的蚕对微粒子孢子的感染发病率高。蚕在1龄期食下大量的微粒子孢子,则全部在幼虫期发病死亡,无结茧个体;食下量较少可结茧化蛾,但蛾的微粒子孢子检出率可高达71.43~100%。4龄后期至5龄末期(5龄6足天)食下微粒子孢子虽在幼虫期内不发病死亡,能结茧,但在死蛹和蛾中微粒子孢子检出率均较高。  相似文献   

12.
<正>微粒子病的流行,是通过胚种传染和食下传染两条途径,使蚕儿感染发病。因此它的病源是带毒蚕种和带毒的养蚕环境、桑叶以及带毒的野外昆虫。我省对三级原种繁育,实行全部对号袋母蛾,全部显微镜检验,发现有毒蛾张,则整张蚕种淘汰。所以种茧育用种,带毒的可能性极小,原蚕区饲养原蚕,在蚕期中大都发育正常,防病预知检查亦未发现有微粒子孢子,直到母蛾镜检时才发现“微毒”,这充分证明原蚕种无毒,主要是在壮蚕期,特别到5龄期防病消毒工作不彻底,受食下微粒子孢子感染的,蚕期没有症状表现,种茧调查成绩和制种量亦影响不大。 80年代以来,我省蚕桑生产发展很快,蚕种供不应求,促使大规模发展原蚕区生产蚕种,现在已有80%左右的普通种是农村原蚕区种茧生产的。由于蚕种场技术力量和管理水平跟不上原蚕区发展的要求,对微粒子病的危害放松警惕,使已被控制的微粒子病又死灰复燃。一般原蚕区春季饲养原蚕,夏秋期饲养丝茧蚕,丝茧蚕用的普通种都是抽样检验母蛾,虽然用的都是合格普通种,但在合  相似文献   

13.
防消灵对家蚕微粒子孢子(N·b),家蚕中肠型脓病多角体(CPB)均有很好的杀灭效果,此蚕药可用于蚕室、蚕县、蚕体、蚕座消毒、桑树树体消毒、桑叶叶片浸泡消毒,对蚕体和制种无不良影响,通过我场1993年春季攻毒试验,蚕、蛹、蛾未镜检出微粒子孢子,无毒蚕种100%,防消灵用于蚕桑生产,特别是蚕种生产的消毒病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采用孤卵孵化单体跟踪方式进行饲养和继代表明:感染微粒子病的母蛾产下的卵中,并非100%发生微粒子病胚种传染,有29.59%的卵孵化出的蚁蚕不受微粒孢子感染。在受胚种感染微粒子孢子的蚁蚕中,87.77%在小蚕期(四龄饷食前)发病致死,只有12.23%能存活至大蚕期,未能发现能存活至结茧的。采用这一方式进行饲养和继代,可有效地从受微粒子孢子感染的母蛾产下的卵中分离净化出极少数未受微粒子孢子经胚种感染的个体进行安全继代。  相似文献   

15.
家蚕微孢子虫生命周期及胚种传染的回顾与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自然 《四川蚕业》2006,34(4):53-57
家蚕微粒子病的病原微孢子虫(NosemaBombycis Nagel,1897)。18世纪欧洲蚕业受微粒子病的危害,导致意大利和法国蚕丝业受到严重损失。1870年,法国巴斯德(Pasteur L)发表了微粒子病防治的论文[1],提出母蛾检验法是防预微粒子病胚种传染的有效措施,沿用至今130余年效果卓然。人们为防治微粒子病的流行而不懈努力,但仍然是时起时伏地威胁着蚕业生产的安全。本文回顾微粒子病的历史提出一些问题进行探讨。主要是微孢子原虫的生命周期,孢子发芽及极丝的功能,微孢子虫二次感染体及如何侵染蚕卵及胚胎等问题。1家蚕微孢子虫生命周期1870年巴斯德提…  相似文献   

16.
<正>不同类型的柞蚕,对核型多角体病存在着不同的抵抗性[1],而对微粒子病的抵抗性如何,至今未见报导。近几年,柞蚕微粒子病的危害日趋严重,查明不同类型柞蚕对微粒子病的抗性差异,对养蚕防病和抗病育种等将会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2002~2003年,我们用一化性柞蚕作材料,测定了部分蚕品种(生产种)和不同发育阶段的柞蚕对微粒子病的抵抗性。现将结果初报如下: 1 试验材料和方法 1.1 供试品种 三三、三九、一○一、河四一、早一、六号,均由本场柞蚕育种室品保组提供。 1.2 供试病原 取新鲜的柞蚕微粒子病蛹,加入适量灭菌水,通过研磨、过滤和离心提纯,将提纯的微孢子稀释、查数,配成一定浓度,保存于冰箱中备用。 1.3 测定方法 取不同类型的柞蚕作材料,在各龄起蚕时,将目的病液用微量进样器进行经口(蚁蚕  相似文献   

17.
龙眼裳卷蛾微孢子虫对家蚕致病性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概述微粒子病,是广泛地寄生在昆虫体内的一种原生动物病,已知昆虫纲的十二个目中都有此病发生。在微粒子属(Nosema)中发现:家蚕、柞蚕、蓖麻蚕、蜜蜂等经济昆虫中都有微孢子虫。特别是家蚕微粒子病与野外昆虫的关系以往作了大量的调查研究,据资料,桑园害虫中的野蚕、桑螟、桑青尺蠖、桑蓑蛾、桑毛虫等都可直接传染给家蚕,同时,它们的微孢子虫还能互相传染。另外,还有二化螟、灯蛾、芜青夜蛾、夜盗虫等害虫的微孢子虫也能传染给家蚕。据报道,玉米螟、甘蓝菜粉蝶、苹果蛾、棉钤虫、小蛱蝶、褐尾毒蛾、舞毒蛾、  相似文献   

18.
家蚕微粒子病是一种对蚕业生产危害非常严重的蚕病,具有食下和胚种两种传染途径。该病容易大面积暴发,严重影响和制约着蚕种业和茧丝生产的发展。在蚕种生产中采取母蛾检疫、蚕业消毒、防止野外昆虫微孢子虫交叉传染以及治疗药物应用等措施控制家蚕微粒子病发生。通过对各种家蚕微粒子病防治措施进行分析,以期为促进家蚕微粒子病防治技术创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柞蚕微粒子病镜检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镜检是柞蚕制种工作的重要环节,是防止柞蚕微粒子病母体传染的有效方法。镜检效果的好与差,直接影响种茧的质量和丝茧的产量。目前,柞蚕微粒子病发病重的原因,除了少数人自行发蛾制取春期用种,种卵不经镜检,普遍存在的蚕场污染和昆虫交叉感染问题外,最主要原因是制种单位镜检员盲目求速和制片方法存在问题而造成漏检所致。根据笔者多年繁种经验,微粒子病的防治,主要是严把镜检这一关,在镜检过程中,除抓住正常环节外,还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镜检工作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要有严密的组织分工,各把一关,明确任务,落实到人,镜检时,要秩序井然,…  相似文献   

20.
多年来,一些蚕病工作者对柞蚕母蛾的镜检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弄清了不同部位取样、制片方法对检出率的影响:证明了轻症蛾除脂肪组织制片外,其他组织很难发现孢子,该类蛾漏检率几乎达100%.为此从1986年开始,各柞蚕场都实行小蚕压片镜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