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8 毫秒
1.
茶园杂草物种丰富,组成差异较大,对茶树生长和生态环境带来严重影响。为通过优化幼龄茶园管护,解决生产实际问题,探索操作简便、绿色环保的覆盖防草技术,以降低草害防控成本,同时达到提高茶叶产量的目的,于2022年进行了茶园覆盖防草试验。试验在同一幼龄茶园以清耕露地为对照,设置黑色地膜、PP防草布、PE防草布、水稻秸秆、银灰色地膜5种覆盖材料,分析比较不同处理下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及杂草鲜质量的变化。结果显示,各覆盖处理具有增温和降温双重效应,其中0~25 cm土层温度以PE防草布覆盖增温幅度最大,较CK增温1.9℃;除银灰色地膜出现降墒效应(平均含水量20.5%),黑色地膜、PP防草布、PE防草布、水稻秸秆覆盖处理平均土壤含水量分别较CK提高2.4、2.0、3.3、2.3个百分点;各覆盖处理对杂草生长具有抑制作用,其中PP防草布对杂草的防效达100.0%;通过成本核算,PP防草布第一年投入的材料成本最高,人工成本最低,从长远看,PP防草布综合效益最好,即PP防草布更适合作为茶园杂草绿色防控的覆盖材料。  相似文献   

2.
夏署季黄 茶园遮荫试验结果表明,遮荫显著改善了夏署季茶园的水热条件,能够避免连续高温干旱天气对茶树造成的热害和旱害,降低杂草的生长.与不遮荫的对照处理相比,5~8月份30%、45%和60%遮荫度3个处理树冠层的白昼平均温度、日极端最高温度及温度日较差分别下降了1.47℃~4.42℃、3.95℃~7.26℃和3.33℃~8.44℃,白昼平均湿度、日极端最低湿度分别增加了4.31%~12.31%和3.27%~12.62%,湿度日较差减少了3.58%~12.94%;地表日极端最高温度及日较差分别下降了4.56℃~13.44℃和4.53℃~12.80℃;茶园20cm内土层的温度明显下降,含水率明显提高;茶园持续高温干热天数明显缩短;白天温、湿度极端值出现时间较迟、历时较短.它们与对照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或显著水平,且效果(增幅或降幅)随着遮荫梯度的增大和光照强度的增强而加大.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越冬期不同的覆盖材料对茶园土壤温度及茶叶产量、品质的影响,寻求效果佳的防冻材料,研究采用稻草、白膜、黑膜、稻谷壳和防草布等5种材料在茶园行间进行地表覆盖,比较不同材料覆盖后对土壤温度和茶叶产量、品质,以及春茶萌发时间的影响。结果表明,相较于未进行覆盖的对照,5种覆盖处理均能提高土壤温度,平均增温1.5~2.9℃,且覆盖后可使茶叶产量提高4.3%~13.6%,春茶萌发时间提早2~4 d,其中增温效果稻草和稻谷壳优于其他材料。使用稻草和稻谷壳覆盖后,茶叶水浸出物、咖啡碱、茶多酚、氨基酸含量均有所提高。综合比较来看,稻草和稻谷壳的增温效果较黑膜、白膜和防草布更好,而且能提高茶叶产量与品质,更适合作为茶园越冬期防冻的覆盖材料。  相似文献   

4.
东北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对夜间升温的响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两套开放式增温系统,在吉林公主岭开展了4年的水稻全生育期夜间增温试验。结果表明,全生育期冠层夜间温度平均升高0.7℃~1.0℃,水稻始花期提前2~3 d,但灌浆时间延长1~2 d。夜间增温对水稻净光合速率无显著影响,但显著提高剑叶面积、花后总绿叶面积和叶面积指数,其中吉粳81和吉粳83叶面积指数提高了40.0%和45.5%。夜间增温下,水稻地上部生物量和籽粒产量呈现递增趋势,增幅皆为10%左右;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分别提高7.0%和5.7%。夜间温度升高主要通过缓解低温对水稻生长的影响,其对东北寒地水稻的直接效应将以增产为主。  相似文献   

5.
不同生境茶园弹尾虫群落的结构与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农业生态系统中,弹尾虫作为天敌的替代食物,起着间接控制害虫种群的作用。2006年3月至2008年4月(不包含2008年3月),在武夷山星村镇设置了4种不同生境的茶园,分别对其茶冠层和凋落层进行调查分析。在茶冠层,套种百喜草、套种圆叶决明和不除草茶园弹尾虫的物种丰富度(S),套种圆叶决明和不除草茶园弹尾虫的Shannon-Wiener指数(H′),都显著高于除草茶园;套种圆叶决明和不除草茶园弹尾虫的物种丰盛度(N)显著高于套种百喜草茶园。在凋落层,套种百喜草、套种圆叶决明和不除草茶园弹尾虫的SN和绝对丰盛度($\bar{n}$)均显著高于除草茶园,套种百喜草和不除草茶园弹尾虫的有效多样性指数(eH′)显著高于套种圆叶决明茶园。4种不同生境茶园对茶冠层弹尾虫的eH′、均匀性指数(E)和$\bar{n}$及对凋落层弹尾虫的H′E均无显著影响。4种不同生境茶园茶冠层或凋落层的弹尾虫群落相似程度很高。由此可见,合理进行套种,有利于提高茶园生境的多样化,强化中性昆虫在害虫综合治理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用定位方式研究黔北湄湘地区25℃左右坡地非梯式茶园和梯式茶园低空与土壤温湿度的部位分布和时空变化,结果表明非梯式茶园平均湿度高于梯式茶园,湿度的部位差异和季节变化小于梯式茶园;非梯式茶园平均温度略低于梯式茶园,日温差和季节温差又小于梯式茶园;夏秋高温季节非梯式茶园温度常低于梯式茶园,而冬春低温季节非梯式茶园温度又常高于梯式茶园。非梯式茶园水热分布的平衡效应与茶树对特殊气候的适应表现都相对好于梯式茶  相似文献   

7.
安吉白茶茶园防霜风扇系统应用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浙江省安吉县是我国名优茶的重要产区之一,主产安吉白茶。由于安吉地处江南茶区北缘,采摘季节晚,在早春季节容易发生“倒春寒”、“逆温”等农业气象灾害,形成霜冻,严重影响安吉白茶的产量和品质。许多传统的农作物防霜冻技术,如散水、薰烟、铺草等,对茶园防霜冻效果均不理想,因为茶园霜冻害的发生有其特殊性,需要采取更有效的防霜技术。  相似文献   

8.
寒地水稻苗床增温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预防水稻苗期低温冷害,将保温材料隔离层增温技术与三模覆盖技术进行结合,经2006年和2007年两年试验结果表明:利用不同保温材料在苗床30 cm下做隔离层进行水稻育秧,可以显著提高苗床地温,平均比常规高4.19℃,并且为秧苗生长创造了有利生长环境,提高了秧苗素质,水稻生育期提早2 d左右,平均增产3.2%。保温材料隔离层增温技术与三膜覆盖技术相结合可以大幅度提高苗床地温,平均比常规高6.7℃。三个保温材料处理间,稻壳隔离层两处理增温效果要好于发泡塑料隔离层。  相似文献   

9.
为比较单行双株、双行双株两种种植模式下黄金芽茶园的冠层光合特性,试验采用植物冠层分析仪、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系统对其叶面积指数(LAI)、光合有效辐射(PAR)、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水分利用效率(WUE)等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单行双株种植模式下叶面积指数平均值为4.60,较双行双株更接近高产茶园标准值;两种种植模式下光合有效辐射均呈现上冠层>中冠层>下冠层的趋势,说明单行双株种植模式下上、中、下冠层间密度分布更合理;综合分析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水分利用效率等因素,在茶园中单行双株种植模式优于双行双株。因此,黄金芽单行双株种植模式更适用于茶园生产中。  相似文献   

10.
不同灌水模式对小麦产量、形态和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寻快速筛选节水高产小麦品种的形态和生理指标,以黄淮冬麦区2003-2013国审或省审及两个对照品种共102份小麦品种为材料,设全生育期不灌水(T_0)、灌拔节水(T_1)、灌拔节+灌浆水(T_2)三种灌水模式,检测了不同灌水模式下小麦的产量、形态和生理特性及其关系。结果表明,T_1较T_0处理通过增加穗数和穗粒数提高产量,T_2较T_1处理通过增加粒重提高产量。T_1明显增加株高、旗叶的面积、周长、长和宽;T_2处理小幅增加株高,对旗叶形态影响年度间不一致。T_1和T_2处理明显增加冠层温差。T_1处理对灌浆后期小麦旗叶叶绿素含量影响年度间不一致,T_2处理提高叶绿素含量。T_0条件下,产量与冠层温差呈显著正相关;T_1条件下,产量与旗叶宽和冠层温差呈显著正相关;在T_2条件下,产量与旗叶宽、叶绿素含量和冠层温差呈显著正相关,与株高呈显著负相关。因此,冠层温差、旗叶宽和叶绿素含量可以用作筛选和鉴定相应灌水模式下节水高产小麦品种的形态或生理指标。  相似文献   

11.
安吉白茶特异性状的生理生化本质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成浩 《茶叶科学》1999,19(2):87-92
安吉白茶的特异性主要表现在春季发芽时新梢嫩叶叶色的可逆性白化现象, 在白化过程中新梢的叶绿素含量急剧下降和氨基酸含量显著上升。研究表明, 安吉白茶是一个温度敏感的自然突变体, 其白化表达的温度阈值在20 ~22 ℃之间, 但该温度仅在芽萌发初期发挥作用; 其正常复绿的启动温度在16 ~18℃之间。叶片白化期的主要生理生化变化是叶绿体膜结构发育发生障碍, 叶绿体退化解体, 叶绿素合成受阻, 质体膜上各种色素蛋白复合体缺失, 导致了叶色的变化; RuBP羧化酶的大、小亚基含量及酶活性下降, 同时伴随蛋白水解酶活性的升高, 终因叶绿体不能继续发育, 多余的可溶性蛋白水解, 导致游离氨基酸含量显著上升。文中对其返白机理进行了讨论, 认为该温度敏感型突变体的突变很可能是由核基因或核质互作控制的。  相似文献   

12.
铝氟交互处理对茶叶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以安吉白茶和智仁早茶为实验材料,营养液栽培条件下,研究不同铝氟浓度交互处理对茶叶品质的影响,30d后测定茶多酚、咖啡碱等主要品质成分的含量。结果表明,单铝处理时,随着铝(30mg/L)加入,茶多酚、咖啡碱、氨基酸、维生素C和叶绿素含量均上升,当铝浓度增加到90mg/L,含量却下降;单氟处理时,茶叶品质的主要成分均表现为低浓度(4mg/L)的促进生成和高浓度(12mg/L)的抑制产生;铝氟交互作用下,在铝氟比例分别为30/4、30/12和90/4、90/12两个过程中,安吉白茶鲜叶中各品质成分含量均呈现上升趋势,表现为协同作用,而智仁早茶呈现下降趋势,拮抗对方的促进效应。结果说明,茶叶在低浓度的铝、氟时表现出较好的品质,而铝和氟的不同交互比例产生不同程度的交互效应,减弱本身毒性,且安吉白茶和智仁早茶之间的不一致现象,体现品种之间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3.
茶树泛素活化酶基因全长cDNA克隆及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介绍景宁白茶两个品种的特性、母本园培育管理、短穗扦插及茶苗管理技术;分析了不同品种、不同时间、不同基质与景宁白茶扦插成活率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绿茶是我国种类最多、产量最大的茶类,外形是其分类的重要依据。图像分类是计算机视觉的核心技术之一,但其在茶叶领域的应用较少,茶类识别仍依赖感官审评方法。采集8种常见绿茶(丽水香茶、信阳毛尖、六安瓜片、太平猴魁、安吉白茶、碧螺春、竹叶青和龙井)共1 713张图片,基于ResNet卷积神经网络,从识别模型的预测能力、收敛速度、模型大小和识别均衡性等角度探索了不同网络深度和不同优化算法的建模效果,最终选择ResNet-18结构、SGD优化算法,建立了区分8种绿茶的深度学习模型,其对复杂背景茶叶图片的识别准确率达到了90.99%,单张图片识别时间仅为0.098 s,模型大小为43.7 MB。本研究为构建茶叶视觉识别模型并应用于移动端提供了基础,为茶叶种类识别提供了一种快捷而高效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6.
不同有机肥替代模式对安吉白茶品质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月  赖建红  孙万春  曹芸 《茶叶》2021,47(1):35-38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常规种植、秸秆覆盖和种草覆盖三种有机替代模式对安吉白茶产量品质及土壤环境及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覆盖和种植鼠茅草模式均能提高安吉白茶产量和品质,产量分别提高4.22%和5.82%,酚氨比分别下降0.12和0.04,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别提高3.79 g/kg和12.94 g/kg。种植鼠茅草还会增加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提高微生物活性,两种模式均能有效抑制茶园杂草的生长,减少农药使用,待腐烂降解后可进一步增加土壤有机质的含量,提升土壤肥力,是当前茶园值得推广的模式。  相似文献   

17.
为摆脱不良天气对白茶萎凋的影响,在萎凋室内同时配置电热风机、加湿机、空调、除湿机等设备,建立温湿度可控萎凋室,测试设备运行效果并运用于白茶萎凋。结果表明,萎凋室内温度在20~40℃,相对湿度在35%~100%范围内可任意控制,控制精度分别为温度±1℃,湿度±5%;设备运行30 min内可达到设定温湿度值,且运行平稳;萎凋室内控制温度25~30℃,湿度65%~75%,可获得较好的白茶品质,并能明显缩短白茶萎凋时间。  相似文献   

18.
套种圆叶决明改善茶园生态环境促进茶树生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福建丘陵山地茶园普遍面临的土壤退化,季节性干旱严重、生态组分简单、生态环境恶化等生态问题,结合目前茶园管理模式,以常规清耕茶园(定期锄草)为对照,研究行间套种豆科绿肥闽引圆叶决明(Chamaecrista rotundifolia ‘minyin’)对茶园温湿度、土壤理化性状、茶树生长等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清耕茶园相比,套种圆叶决明显著提高茶园土壤有机质、速效氮、速效磷含量(P<0.05),其中土壤速效氮含量增加57.78 mg/kg;在夏季高温干旱时期,套种圆叶决明茶园土壤含水量(0~20 cm土层)显著提高(P<0.05),达21.84%,空气温度日变化幅度降低5.1℃,空气湿度日均值显著提高3.9%;同时显著提高夏茶氨基酸及茶水浸出物含量(P<0.05)。茶园套种圆叶决明能有效改善茶园土壤质量及光、温、湿等小气候条件,表明该品种是一种适宜山地茶园推广利用的优良绿肥。  相似文献   

19.
山东茶园土壤高活性解钾细菌的筛选鉴定及肥效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筛选到适合山东茶园土壤环境的解钾菌株,以提高土壤钾素的高效转化效率,本研究经过菌株富集、分离、纯化等步骤,从山东茶园土壤中分离出9株解钾细菌。通过有效钾含量比较和菌株分类,筛选出1株活性最强菌株K2,经鉴定K2菌株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发酵试验表明,菌株K2最适宜生长的条件为pH值6.0,温度35℃,以麦芽糖、淀粉、玉米粉为碳源,酵母膏为氮源。施用该菌剂后土壤速效钾和速效磷含量比对照最大分别提高28.40%和28.49%。茶叶产量最大提高36.30%,同时茶叶中氨基酸含量显著增加,酚氨比值降低,有利于茶叶品质的提升。菌株K2可能是一株茶园土壤高效解钾细菌,可作为后续进一步研究茶园专用微生物菌剂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