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针对目前黑龙江省水稻生产中秧田播种量过大、秧苗素质较低这一普遍现象,笔者研究了不同播种密度的秧苗在本田插植密度、肥水管理等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对水稻生长发育、分蘖动态、产量构成因子等方面的影响,为降低秧田播种量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水稻苗期低温处理对水稻生长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来,低温对水稻生产的影响越来越严重,如何抵抗不良的自然环境条件,增加水稻产量已成为当前水稻生产过程中的重要课题,而秧苗素质是影响水稻物质转化和分配的重要方面,从而影响到水稻产量。通过试验,笔者就水稻苗期低温处理对水稻生长发育及水稻产量的影响进行分析,以探讨解决水稻生产中苗期遇低温产生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的推广,对北方稻区水稻生产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单产水平明显提高,每年推广应用面积达3千多万亩.但由于一些稻农尚未掌握此项技术的实质,影响了水稻旱育稀植技术的增产潜力的发挥。1存在的问题1.1秧田地的选择不合理。多数秧田设在本田或低洼处,由于本田或低洼处地势低洼冷凉,通气性差,水分过大,失去了旱育基础,造成秧苗素质差。1.2苗床管理不当.播量过大。由于苗床不平,易发生药害、肥害和病害.影响培育壮秧.苗床肥力不足,不能满足秧苗生长的需要,造成过早脱肥,秧苗素质下降;播量过大,群体结构不…  相似文献   

4.
苗强  张玉霞  赵伟  王长江 《北方水稻》2008,38(3):100-101
通过酿热物抗低温育苗,观察酿热物育苗对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和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水稻生产上应用酿热物抗低温育苗,对水稻的秧苗素质、生育进程、提高苗床温度以及不同生育期水稻干物质积累、产量等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验证地根宝在水稻苗期对秧苗素质的影响以及本田期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苗期施用地根宝可提高秧苗素质,本田期施用可促进生长,提高水稻产量,增产幅度0.4%~1.9%;整个生育期均未发生水稻立枯病、细菌性褐斑病和稻瘟病,轻微发生恶苗病和稻曲病,建议在育秧和促进早生快发方面进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水稻半固体播种是一种全新的栽培方式。为实现水稻"高产、高效、高质"生产,研究了不同浓度复合肥对水稻秧苗素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1∶100、1∶120、1∶140、1∶160、1∶180、1∶200的肥泥质量比例处理秧苗高度增加、整齐度适中、茎基部变宽、根系发育良好、干物质积累及分蘖增多、根冠比增大、叶片长势均匀,水稻秧苗素质明显提高,其中1∶120处理秧苗素质最优。1∶40、1∶80处理受到肥料毒害,秧苗细小、整齐度差、叶片发育不均匀,但干物质积累较多。而1∶20处理受到肥料的毒害最重,导致水稻无法出苗。  相似文献   

7.
稻草基质育秧不同水分管理对水稻秧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代土基质培育水稻机插壮秧的水分管理模式,以中嘉早17为试验材料,采取早稻稻草基质育秧,探讨3种水分管理方式(每隔1 d、3 d、5 d灌水1次致基质呈饱和状态)对水稻秧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水分管理方式对秧苗素质有明显的影响。适宜的水分亏缺能抑制苗高,促进秧苗根系生长及提高根系的活力,提高成秧率。秧苗2~3叶期对水分亏缺敏感;水分亏缺使秧苗出叶缓慢,叶片长度及鞘长度变短,叶色变淡,对秧苗生长有抑制作用。适宜的水分增强C、N代谢,增加秧苗的干物质量,提高壮苗指数。稻草基质育秧以3 d(W2处理)左右灌水1次的处理有利提高秧苗综合素质,是适于培育水稻机插壮秧的水分管理方式。  相似文献   

8.
以水稻品种龙粳31为供试材料,通过4组不同处理的水稻秧苗生长情况及秧苗素质的测定,对微生物菌剂促进水稻秧苗生长的相关作用及使用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应用可施可力生物肥250 g/盘,可有效促进水稻秧苗的生长发育,增强水稻秧苗抗逆性,提高水稻秧苗抗病性,并可作为寒地水稻培育壮苗的有效生产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9.
通过试验,研究应用红种子水稻种衣剂进行种子包衣对水稻秧苗素质的影响、防治水稻恶苗病、立枯病的效果及安全性。结果表明:红种子水稻种衣剂及配套肥的应用,能明显提高水稻秧苗素质,防治立枯病、恶苗病效果达到100%,且对水稻生产安全。推荐使用量:红种子水稻种衣剂1kg包种子50kg。  相似文献   

10.
用田间试验的方法,研究了绿色水稻不同插秧密度对其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秧苗在 壮秧超稀植栽培30.0 cm×(16.5-20.0)cm条件下,每穴基本苗2株为理想的插秧密度,水稻产量高,值 得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水稻壮秧营养剂增产机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稻旱育抛秧技术由于省工、高产而具有较大的推广价值,然而,旱育抛秧培育壮秧技术难掌握。针对湖南土壤、气候特点而研制的壮秧营养剂,简化了旱育秧操作,在生产上推广应用增产效果明显。为阐明壮秧营养剂对秧苗的壮秧效果和大田增产机理,2000年早季在大田条件下比较研究了壮秧营养剂对秧苗素质及生理特性的影响以及对抛栽大田后的生长发育特性和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壮秧营养剂具有明显的抑菌效果,能显著提高秧苗素质;抛栽大田后缓苗期短,穗分化提前,能提高分蘖成穗率和穗粒数,进而增加产量,实际产量平均增加5.39%。  相似文献   

12.
水稻僵苗不发的类型、成因及应对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2012年江苏省丰县地区水稻生产中出现的僵苗不发问题进行调查、分析和分类,总结了水稻僵苗不发的几种主要症状类型;就不同症状查究其形成原因,分析了肥水管理不当、化学除草不当、麦草还田不当、秧苗栽插质量不高、秧苗素质差、病毒病危害等引起僵苗的因素;根据不同的成因类型提出了相应的预防补救措施。  相似文献   

13.
早稻育秧期间低温频发,严重影响水稻秧苗质量,抑制水稻在大田期间的生长发育,导致水稻减产.深入研究低温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及适宜的外源调控途径对保障我国早稻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低温对早稻秧苗期、营养生长期与生殖生长期的影响,概括了水稻响应低温胁迫的生理、生化和分子机制,包括抗氧化系统、低温应答基因表达等.最终提出...  相似文献   

14.
用小区试验的方法,研究了水稻不同播量对秧苗素质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旱育苗播种芽200~750gm/2,随着播种量的增加,叶龄、根数、地上干重、分蘖率、成苗率明显下降,产量逐渐降低。现有的生产条件,最佳播种量应为200~250gm/2,育出的秧苗壮,水稻产量高,应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NEL生物活性肥对水稻种子发芽及秧苗素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杂交水稻P88S/747为材料,通过室内发芽试验和田间试验,研究了NEL生物活性肥对水稻种子发芽和秧苗素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用NEL生物活性肥浸种可显著提高发芽率和成秧率;幼苗期(2叶1心)喷施NEL生物活性肥能明显降低秧苗高度,促进秧苗横向生长,增加秧苗茎基宽和分蘖数,促生新根和白根,显著提高水稻秧苗素质,喷施NEL生物活性肥的适宜时期为幼苗期。  相似文献   

16.
《杂交水稻》2014,(6):37-41
豫西南山前稻区属籼、粳稻过渡地带,特殊的气候条件、土壤类型和生产习惯等因素导致异地成熟的旱育壮秧技术不适应于本地。为解决水稻旱育秧秧苗素质差、水稻产量低且不稳的生产实际问题,研究了旱育秧田培肥、适期精量稀播、秧田覆膜、药剂浸种等旱育壮秧技术。结果表明,综合应用上述关键技术所培育的秧苗,成秧率达80%90%,秧苗素质好,单株分蘖多,秧龄弹性大,抗逆性强,比习惯旱育秧增产28.17%,达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7.
水稻不同播量对秧苗素质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小区试验的方法,研究了水稻不同播量对秧苗素质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旱育苗播种芽200~750g/m^2,随着播种量的增加,叶龄、根数、地上干重、分蘖率、成苗率明显下降,产量逐渐降低。现有的生产条件,最佳播种量应为200~250g/m^2,育出的秧苗壮,水稻产量高,应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浅谈氮肥对水稻秧苗素质及产量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氮肥对水稻秧苗素质的影响;从氮肥与水稻群体质量、氮肥与水稻倒伏及叶片光合作用的关系等方面总结了氮肥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从氮肥的施用量及运筹方式与水稻产量形成的关系等方面总结了氮肥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综合阐述了施氮量及施氮时期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水稻大棚旱育苗不同播期对秧苗素质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过小区试验,研究了水稻不同播期对秧苗素质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播期自3月28日到4月20日,随着播期提前,秧苗素质提高,产量越高;3月28日到4月5日播种,秧苗素质好,产量高,应在水稻生产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采用对比试验的方法,研究利用粒子流能量场原理制造的种子处理装置处理水稻种子对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处理后水稻的秧苗素质增强,返青、分蘖、成熟期均提前,分蘖增多,成穗率增加,水稻增产73.4 kg/667m2,增加效益102.76元/667 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