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小麦条锈病中长期流行趋势预测方法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小麦条锈病的流行程度取决于寄主的感病性、菌源数量、气候条件三大因素[1]。寄主的感病性是小麦条锈病发生流行最为重要的因素,但在生产实际中,寄主的感病性的变化幅度较小,比如甘肃小麦感病品种种植面积多年来一直保持在85%左右,是一个极为有利的状态,理论上全省小麦条锈病年年都应该大流行,但事实并非如此。多年来,全省小麦条锈病流行程度却在轻发生至大流行之间急剧变化[2],由此可见,菌源数量和气候条件的影响是关键。菌源数量大,气候条件有利小麦条锈病就严重发生流行,反之,小麦条锈病发生流行就轻。因此,本文选择菌源数量即小麦条锈病越夏发病面积和秋苗发生面积作为预测因子,并结合气候条件预测翌年全省和全国小麦条锈病流行程度  相似文献   

2.
存在大面积感病品种的条件下,小麦条锈病菌是否当地越冬决定春季显病迟早。发生程度受4月中旬-6月上旬气象因素的影响,5月中至下旬降雨量是影响条锈病发生程度的主要因子,其分级相关系数r=0.9254**。本文选取条锈病菌越冬情况、4月中旬-5月上旬降雨量、5月中-下旬降雨量、6月上旬雨温系数4个因子,按条锈病发生发展的渐进规律,制定了简易预报模式,预报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3.
本文利用郯城县6年小麦白粉病资料,并选取了与郯城县小麦白粉病流行程度关系密切的前一年6月份降水量、3月份日平均相对湿度、3月份日照时数和3月下旬雨日等气象因素作为预报因子,应用模糊图的最大树聚类法对小麦白粉病流行程度中期预报进行了初步探讨。首先将包括预报样本(1991  相似文献   

4.
本文根据对我国1950年以来小麦条锈病发病动态和流行因素分析,提出条锈病多年预测依据主要有:(1)小麦品种抗条锈状况及其遗传变异规律,品种布局及其发展趋势;(2)气候条件,特别是3~5月份降雨量多年趋势展望;(3)条锈病各流行区自然生态条件;(4)对条锈病所采取的综合治理措施及其实施状况。分析与以上各项有关的情报资料,试对我国主要冬麦区小麦条锈病提出了多年趋势展望。预计今后五至十年内,小麦条锈病在我国主要冬麦区不会发生全国性的大流行;流行区将主要在甘、陕、川、鄂、豫相毗连的常年越夏和越冬区,流行年发病面积约3000~4000万亩,流行程度一般为轻度至中度发生,局部地  相似文献   

5.
基于GIS的中国小麦条锈病菌越夏区气候区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多年的气象数据(1980~2001年),首次从制约小麦条锈病菌越夏的温度因子入手,结合寄主小麦因素,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alInformationSystem,GIS),对我国小麦条锈病菌越夏区进行较详细的气候区划。本研究从温度条件上明确了全国适合小麦条锈病菌越夏的范围。研究表明,在我国小麦种植区适合小麦条锈病菌越夏的范围很广。其中甘肃、四川、云南、陕西境内适合越夏的地区是连成一片的,甘肃东部除了西边的几个县外,其他地方7、8月份最高一旬均温在20~23℃,条锈病菌越夏困难;西藏、青海境内的小麦种植区几乎都适合小麦条锈病菌越夏;贵…  相似文献   

6.
利用汉中市2001-2016年16年的小麦条锈病病情、品种和气象资料,采用逐步判别分析方法,对小麦条锈病的流行程度进行预测,建立了判别函数,回代检验正确判别率为87.5%。可利用该方法作为小麦条锈病预测预报的参考,以指导小麦生产。  相似文献   

7.
平凉市小麦条锈病发生流行趋势预测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平凉市25年(1984~2008年)的小麦条锈病病情和气象资料综合分析,筛选出影响本市小麦条锈病越夏菌量、秋苗发病、翌年春季流行趋势的主要因子,并应用逐步回归方法建立了本市小麦条锈病越夏菌量、秋苗发病、翌年春季流行趋势预测模型.回测结果表明,模型预测准确率达73.9%~82.6%.对准确预测小麦条锈病短、中、长期发生流行趋势,指导当地乃至全国冬麦区适期开展综合治理、及时控制其为害,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西藏林芝地区气象因子对小麦条锈病的影响及其流行动态,2016年采用五点取样法对林芝地区小麦条锈病的发病情况进行监测,通过相关性分析、逐步回归C(p)统计法和线性回归等方法,分析了病情指数与气象因子的关系,并结合时间和病情指数建立了病害预测模型。结果表明,在林芝地区,温度X_1、湿度X_2均与小麦条锈病病情指数Y呈极显著相关,降雨量X_3与病情指数Y呈显著相关;线性回归方程为:Y=-482.5991+19.7494X1+3.7974X2-0.8439X3。根据模拟情况选择的病害流行动态方程为Y=1/e~((0.914t+0.385)),决定系数为0.952,模型的拟合效果较好,表明该模型能够为林芝地区小麦条锈病的预测预报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基于GIS的中国小麦条锈病菌越夏区气候区划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基于多年的气象数据(1980~2001年),首次从制约小麦条锈病菌越夏的温度因子入手,结合寄主小麦因素,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GIS),对我国小麦条锈病菌越夏区进行较详细的气候区划。本研究从温度条件上明确了全国适合小麦条锈病菌越夏的范围。研究表明,在我国小麦种植区适合小麦条锈病菌越夏的范围很广。其中甘肃、四川、云南、陕西境内适合越夏的地区是连成一片的,甘肃东部除了西边的几个县外其它地方7、8月份最高一旬均温在20~23℃,条锈病菌越夏困难;西藏、青海境内的小麦种植区几乎都适合小麦条锈病菌越夏;贵州境内适合越夏的地区可能和云南越夏区是一个整体。云南适合越夏的地区甚广,且地形复杂,需要进一步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10.
晚稻白叶枯病流行程度的通径分析及预测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稻白叶枯病(Xanthomnas oryzae pv.oryzae)是广东省化州市晚稻上的主要病害之一.该病的发生流行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年度间流行程度的波动,在品种基本一致、耕作栽培模式基本稳定的前提下,气象条件是决定该病流行的重要决定因素.为了探索晚稻白叶枯病流行因子的相互关系及主导因子,给流行趋势预报及防治对策提供重要信息,作者通过整理1985~2007年田间系统调查资料和根据气象资料,分别对晚稻白叶枯病流行程度与主要气象因子进行了通径分析和回归模型建立.  相似文献   

11.
为提高陕西省小麦条锈病发生面积的预测准确度,以2010年-2018年陕西省小麦条锈菌冬繁区和越冬区的发生县区数、发生面积、温度和降雨量为数据集,通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筛选病害流行的主要影响因子,利用全子集回归筛选病害流行的因子集。以筛选得到的影响病害流行的5个因子,即累计发生县区数、冬繁区条锈病发生面积、1月平均温度、1月平均降雨量和3月平均降雨量为自变量,采用全子集回归和BP神经网络算法开展小麦条锈病发生面积的预测研究。结果表明,全子集回归和BP神经网络算法对2019年-2020年的小麦条锈病发生面积预测准确度均达90%以上,预测2021年陕西省小麦条锈病发生面积分别为46.11万hm~2和52.85万hm~2。  相似文献   

12.
应用GIS和地统计学研究小麦条锈病菌越冬范围   总被引:3,自引:6,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温度和冬小麦是影响小麦条锈病菌越冬的主要因子.依据1960~2001年间全国气象站点12月、1月份最冷月平均温度大于-7℃的概率和冬小麦种植区图,首次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对小麦条锈病菌在我国的越冬区进行了区划研究.结果表明,12月、1月份最冷一月平均温度大于-7℃的概率在70%~85%的地带可以认为是小麦条锈病菌越冬的界线.这一线大致沿北京大兴-河北徐水-山西阳泉-山西介休-陕西延长县-甘肃庆阳-甘肃平凉-甘肃甘谷-甘肃礼县-四川松潘-四川马尔康,该线以东和以南冬麦区均适合条锈病菌越冬.这与前人确定的条锈菌东部越冬线在很大程度上是一致的,差别在于本研究确定的北部界点在北京一带而不是山东的德州.  相似文献   

13.
 根据河南、河北两省多年多点对玉米小斑病流行进程的观察记载,共积累20个年次的病情系统调查资料,结合相应的气象数据,按照本病的流行规律,设计8个供选因子,用北京大学DJS-18型电子计算机进行逐步回归运算,分别推导出从7月中旬至8月中旬的30天中期预测式和从7月中旬至9月中旬的60天长期预测式。
所谓测报时间范围内相应时期的气象因素,在中期预报中为7月份的总雨量、总雨日、日平均温度等,在长期预报中为7、8两个月的上述气象因素。
两个预报式的确定系数分别为0.8125和0.6843,经用建立模型以外的多个实际病情对所得方程式进行检验,证明预测式有较高的可靠度。
长期预报式可用做流行强度的趋势性预报,中期预报式可供确定防治适期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本文总结了2014年湖北小麦条锈病的发生与流行情况,具有秋苗见病偏早,春季流行速度快,持续时间长,流行范围广、鄂北、鄂西北麦区发生重的特点。并从菌源、气候、小麦品种等方面分析,秋冬陕西、甘肃等地秋苗发生重,菌源多,湖北冬季温湿度适配度较低,不利于病菌冬繁,4月份长期阴雨,较常年偏低气温是条锈病流行为害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本文针对枣阳市2021年小麦重大病虫害发生情况进行了总结,主要发生病虫害有条锈病、赤霉病、纹枯病、蚜虫及红蜘蛛等.并结合气象因子、栽培模式、病源基数等因素对其发生原因进行了系统分析.  相似文献   

16.
河南新野小麦条锈病发生特点及监测防控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001年以来小麦条锈病在河南新野的发生规律及特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小麦从冬前到春季都可受到外来条锈病病菌侵染而发病,4月中旬进入流行盛期,5月上旬达到高峰。南部、东南部乡镇发生早、发病重。条锈病发生程度与始见期、冬季温度、春季降雨、小麦后期气候条件等关系密切。侵入早、冬季温暖、春季雨水多,后期温度低、降水多则发生流行重,反之则轻。针对条锈病的发生规律和影响因素,在防控中应采取加强健身栽培、严密监测预警、科学合理用药等对策。  相似文献   

17.
2017年我国小麦条锈病流行特点及重发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7年小麦条锈病在我国黄淮海麦区大范围流行, 表现出汉水流域及黄淮南部见病时间早、扩散速度快、黄淮海麦区流行范围广等特点。本文在系统总结2017年全国小麦条锈病流行特点的基础上, 分析认为极端暖冬气候、春季多雨适温气候条件和主产麦区缺乏抗性品种等因素是导致2017年我国小麦条锈病大流行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甘肃省小麦条锈病周期流行规律及其预测方法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以往小麦条锈病周年侵染循环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全省小麦条锈病周期流行规律,组建了6年周期的灰色灾变预测模型GM (1,1):ŷ=496.8e0.4353k-414.4,则可预测出周期内小麦条锈病流行程度和流行面积的理论值。在以往中短期预测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工作为校正系数,通过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模型(y=ŷ·x),则可预测出周期内各年度的实际流行程度和流行面积。  相似文献   

19.
 针对小麦远缘杂交的一系列衍生系,在陕西杨凌人工条锈病圃(CYR32和CYR33混合小种)选择压力下,兼顾抗病性与农艺性状,经过连续6年系统选择,筛选了106份远缘杂交衍生后代选系。在此基础上,通过杨凌人工混合小种接种鉴定圃和甘肃天水自然诱发鉴定圃,对其进行成株期抗条锈病鉴定;利用当前流行小种CYR32、CYR33和G22-9进行苗期分小种鉴定;结合Yr26的分子标记检测评估抗源价值。建立基于成株期与苗期抗病性鉴定相结合,异地抗病表型鉴定与分子标记筛查的抗源筛选和评价体系。结果表明:106份远缘杂交后代衍生系中,筛选出54个能够抵抗包括G22-9在内的多个流行小种的选系;结合标记筛查结果,筛选到36份不含Yr26的抗病材料,其中4份为全生育期抗条锈病性类型(ASR),32份为成株期抗性(APR)类型。推测这些抗性选系可能具有抗条锈病新基因。  相似文献   

20.
甘肃陇东1990~1994年小麦条锈病流行状况分析李刚(甘肃省植保植检站,730000)甘肃陇东是我国小麦条锈病北方麦区的传播桥梁区。该区小麦条锈病的春季流行不仅直接影响当地的小麦生产而且对甘肃、宁夏、青海等省区晚熟冬春麦条锈病的流行程度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