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2005年1月份—2006年3月份,对黑龙江省部分地区奶牛养殖场及养殖户奶牛总的发病情况进行了调查,范围涉及大庆地区、八五五农场及八五七农场等3万多头奶牛,通过向基层兽医人员及养殖户询问与文献调查法相结合,同时查阅相关的病历记录并做跟踪调查,最后整理分析了真胃变位的病因,现报道如下。1饲料因素1.1高精料日粮表1发病率与日喂精料的关系[1]%日喂精料5·0~6.5 kg 6.5~8.5 kg 8.5~10 kg 10·0~15·0 kg发病率11.0 20.9 29.7 38.4表1的数据有力地说明了,真胃变位与高精料日粮有关。采食高精料日粮(如玉米等),且粗饲料不足时,可使瘤胃内容物…  相似文献   

2.
奶牛真胃变位是由于日粮中精粗料比例不当、过食精料、长期缺乏运动及产犊等原因导致奶牛真胃弛缓所引起。在饲养管理较差的奶牛场,该病的发病率较高,给奶牛场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3.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精粗比饲粮中添加凝结芽孢杆菌(BC)对绵羊羔羊生长性能、瘤胃发酵和免疫功能的影响。试验采用2×2双因子完全随机设计,2个因素分别为精粗比[40∶60(低精料)、70∶30(高精料)]和BC[不添加和添加1.0×1010CFU/kg BC]。选取48只体重相近的4月龄杜泊×小尾寒羊F1代公羔,随机分为4个组,分别饲喂低精料饲粮(LD组)、添加BC的低精料饲粮(LD+BC组)、高精料饲粮(HD组)、添加BC的高精料饲粮(HD+BC组),每组12只。预试期10 d,正试期60 d。结果显示:1)24只饲喂高精料饲粮的羔羊瘤胃内pH,氨态氮、乙酸、异丁酸浓度以及乙丙比值显著低于24只饲喂低精料饲粮的羔羊(P<0.05),丙酸、戊酸和总挥发性脂肪酸浓度显著高于24只饲喂低精料饲粮的羔羊(P<0.05);24只饲喂添加BC饲粮的羔羊瘤胃内丙酸浓度显著高于24只饲喂未添加BC饲粮的羔羊(P<0.05)。饲粮精粗比和BC之间在瘤胃发酵参数上不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P>0.05)。2)24只饲喂高精料饲粮的羔羊瘤胃内淀粉酶和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24只饲喂低精料饲粮的...  相似文献   

4.
奶牛真胃变位是由于日粮精粗比例不当、过食精料、长期缺乏运动及产犊等原因导致奶牛真胃弛缓所引起。在饲养管理水平较差的牧场,该病的发病率较高,给牧场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5.
奶牛真胃变位是由于日粮精粗比例不当、过食精料、长期缺乏运动及产犊等原因导致奶牛真胃弛缓所引起。在饲养管理水平较差的牧场,该病的发病率较高,给牧场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6.
蒙旭辉 《兽医导刊》2012,(9):52-53,63
奶牛真胃变位主要是是由于日粮粗精比例不当、精料过食、长期运动缺乏及产犊等原因导致奶牛真胃弛缓所引起。在饲养管理水平较差的奶牛场,该病的发病率较高,给牧场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7.
《畜牧与兽医》2017,(9):111-116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喂高精料日粮以及日粮中添加丁酸钠对奶山羊乳腺内组胺介导的炎症反应的影响。选用泌乳中期的18头萨能奶山羊,随机分成3组,每组各6头。对照组(LC)饲喂粗精比为6∶4的低精料日粮,即日粮包括60%粗料和40%精料;试验一组(HC)饲喂粗精比为4∶6的高精料日粮,即日粮包括40%粗料和60%精料;试验二组(BHC)饲喂粗精比为4∶6的高精料日粮,并在日粮中添加20 g丁酸钠。试验期为20周。试验开始前两周,所有试验动物手术安装瘤胃瘘管。试验第20周采集瘤胃液、外周血液和乳腺组织样品。结果显示:与LC组相比,HC组瘤胃液、外周血液、乳腺组织中的组胺含量显著升高,外周血液中的炎性因子IL-1β、IL-6和TNF-α显著升高,乳腺组织中的组胺受体基因表达显著升高,炎性因子在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上均显著升高。与HC组相比,BHC组瘤胃液、外周血液、乳腺组织中的组胺含量显著下降,外周血液中的炎性因子均显著降低,乳腺组织中的组胺受体基因表达显著降低,炎性因子的基因和蛋白表达显著下降。结果表明:泌乳奶山羊长期饲喂高精料日粮后,瘤胃产生的组胺经消化道吸收并转运到乳腺组织中,刺激炎症的产生;而通过添喂丁酸钠,组胺和炎性因子的产生显著降低,乳腺组织炎症反应减轻。  相似文献   

8.
奶牛真胃变位是由于日粮精粗比例不当、过食精料、长期缺乏运动及产犊等原因导致奶牛真胃弛缓所引起。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讨高精料饲喂产生LPS对奶山羊血浆游离氨基酸重分配的影响及其机制,本研究选用奶山羊6只,随机分为2组,分别饲喂精粗比为4∶6(低精料组)和6∶4(高精料组)的日粮,交叉试验设计,分2期进行,每期14d。在试验第3周测定瘤胃液pH、血液中LPS含量和游离氨基酸含量。结果表明,自第3周,高精料组山羊开始出现亚急性瘤胃酸中毒,外周血液中LPS含量显著升高(P<0.05);血浆中各氨基酸含量均发生变化,表现为Glu、Ala含量极显著降低(P<0.01),Gln、Arg、Thr、Lys、总非必需氨基酸、总游离氨基酸、总生糖氨基酸均显著低于低精料组(P<0.05)。结果提示,饲粮中精饲料比例增加,血浆氨基酸发生重分配,其机理可能与瘤胃pH下降和血液中LPS含量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不同日粮有机物瘤胃发酵量与全消化道消化量之间的关系,选择体重600 kg左右的荷斯坦(Holstein)公牛3头,安装瘤胃、真胃瘘管,以三氧化二铬(Cr2O3)作真胃食糜标记物,全收粪法收集粪样,测定真胃食糜和粪中的有机物(OM)、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流量及在瘤胃内、全消化道的表观消化,分别以3×3拉丁方和2×3不完全拉丁方试验设计测定不同日粮有机物瘤胃发酵率和消化道表现消化率,试验Ⅰ为饲喂粗料进食量相同而精料进食量不同的3种日粮,试验Ⅱ为以豆粕、全脂大豆为蛋白质补充料来源的2种等蛋白日粮.结果表明:不同日粮对瘤胃及全消化道的OM、NDF、ADF表观消化率没有显著影响(P>0.05),但明显影响有机物瘤胃可发酵量(P<0.05);日粮有机物瘤胃表观发酵量(FOM,g/d)与日粮有机物全消化道消化量(DOM,g/d)有显著的相关关系:DOM(g/d)=1.27×FOM(g/d)+962.81(r2=0.95,n=5,P<0.01).  相似文献   

11.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精粗比条件下饲粮添加凝结芽孢杆菌(BC)对绵羊羔羊生长性能和消化代谢的影响。试验采用2×2因子完全随机设计,2个因素分别为精粗比[40∶60(低精料)、70∶30(高精料)]和BC[不添加和添加1.0×1010CFU/kg BC]。选取48只4月龄的杜泊×小尾寒羊F1代公羔,按体重随机分为4个组,分别饲喂低精料饲粮(LD组)、添加BC低精料饲粮(LD+BC组)、高精料饲粮(HD组)、添加BC高精料饲粮(HD+BC组),每组12只。生长性能试验共计70 d,其中预试期10 d,正试期60 d;消化代谢试验共计7 d,其中适应期4 d,取样期3 d。结果显示:1)24只饲喂高精料饲粮羔羊的末重(FBW)和平均日增重(ADG)显著或极显著高于24只饲喂低精料饲粮羔羊(P<0.05或P<0.01),并且料重比(F/G)极显著低于24只饲喂低精料饲粮羔羊(P<0.01);24只饲喂添加BC饲粮羔羊的ADG显著高于24只饲喂不添加BC饲粮羔羊(P<0.05)。2)24只饲喂高精料饲粮羔羊对干物质(DM)、有机物(OM)、中性洗涤纤维(NDF)的表观消化率极...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日粮精料进食水平对肉牛真胃食糜淀粉流量及其表观消化率的影响,试验选择体重650kg左右荷斯坦(Holstein)公牛3头,安装有瘤胃、真胃瘘管,按3×3拉丁方试验设计分别饲喂粗料进食量相同而精料进食量不同的3种日粮,以三氧化二铬(Cr2O3)作真胃食糜标记物,全收粪法收集粪样,测定真胃食糜和粪中的淀粉流量及在瘤胃内、真胃后段消化道(简称肠道)内的表观消化率。结果表明:日粮精料进食水平对瘤胃及全消化道的淀粉表观消化率没有显著影响(P>0.05),日粮精料水平明显影响到达真胃的淀粉量(P<0.05)。  相似文献   

13.
真胃的正常解剖学位置改变,称为真胃变位。真胃变位是奶牛的一种消化机能障碍性疾病。真胃变位分两种类型:左方变位和右方变位,也称真胃扭转。粗饲料是饲养奶牛的基础,精料是饲喂奶牛的一种补充料。通过调查、统计分析表明,奶牛真胃变位的发生与奶牛饲喂高精料有密切关系。科学合理的平衡日粮精粗比和饲喂技术能有效降低奶牛真胃变位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随着奶牛产奶量的提高,奶牛营养及饲草饲料结构的不合理性日见明显,精料喂量偏大,粗料以玉米黄贮为主,不喂或少喂谷草、羊草和苜蓿等粗纤维含量高的饲草,造成奶牛瘤胃功能减退,继发前胃弛缓,从而引发奶牛真胃变位。真胃变位的发病率约占奶牛总数的3.5%。随着奶牛真胃变位病例的增多,真胃变位手术已成为奶牛的常见手术,虽然现在真胃变位手术操作比较成熟,但真胃变位手术成功与否并不完全在手术本身。现就影响奶牛真胃变位手术成功的因素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5.
本试验旨在探讨香芹酚和百里香酚对绵羊养分表观消化率、瘤胃发酵特性及纤维降解菌数量的影响.选取9只健康装有永久瘤胃瘘管的小尾寒羊公羊,采用3×3拉丁方设计,预试期5 d,正试期15 d.对照组(CON)饲喂基础饲粮,试验1组(T1组)在基础饲粮精料中添加香芹酚(2 g/d),试验2组(T2组)在基础饲粮精料中添加百里香酚...  相似文献   

16.
李万盛 《动物保健》2006,(10):46-46
奶牛真胃变位是由于日粮精粗比例不当,过食精料,长期缺乏运动及产犊等原因导致奶牛真胃弛缓所引起的一种高产奶牛的常见病。单纯的真胃变位有报道,但真胃变位并发幽门积食的报道甚少。笔者今春在临床实践中遇到一例奶牛真胃变位并发幽门积食病例,经过手术治疗现已痊愈,现将具体  相似文献   

17.
本试验旨在探究饲粮精料水平和蛋氨酸铬(Cr-Met)添加剂量对舍饲滩羊生长性能、屠宰性能、肉品质和脂肪沉积的影响。采用2×3双因素试验设计,2个因素分别为饲粮精料水平和Cr-Met添加剂量,其中饲粮精料水平分别设为35%(低精料饲粮,饲粮精粗比为35∶65)和55%(高精料饲粮,饲粮精粗比为55∶45),Cr-Met添加剂量分别设为0、0.75和1.50 g/(d·只)。将60只雄性滩羊羔羊[平均体重为(21±1)kg]随机分配到6个试验组,每组10只。试验期为80 d,其中预试期15 d,正试期65 d。结果显示:1)与低精料饲粮组相比,高精料饲粮组滩羊的平均日增重、屠宰率、背膘厚度、肌内脂肪含量和后腿肉比重显著增加(P<0.05),但料重比与肌肉蒸煮损失、剪切力、pH、亮度(L*)值、红度(a*)值和黄度(b*)值则显著降低(P<0.05)。2)低精料饲粮组滩羊背膘厚度、皮下脂肪厚度、肌内脂肪含量和后腿肉比重随Cr-Met添加剂量的增加而线性降低(P<0.05),但肌肉pH则线性升高(P<0.05)。3)高精料饲粮组滩羊肋肉比重、腰肉比重以及肌肉剪切力和pH随Cr-Met添加剂量的增加而线性升高(P<0.05),而肌内脂肪含量和肌肉a*值则线性降低(P<0.05)。综合本试验测定指标,建议在滩羊养殖中选择精粗比为55∶45的高精料饲粮,Cr-Met的适宜添加剂量为1.50 g/(d·只),且不建议在精粗比为35∶65的低精料饲粮中添加Cr-Met。  相似文献   

18.
旨在研究不同精粗比饲粮对西藏牦牛瘤胃内环境的影响.选取3周岁、平均体重(154.8±13.6)kg、健康无病的牦牛20头随机分为低精料组和高精料组,每组10头,公母各半,分别饲喂低精料(精粗比40∶60)和高精料(精粗比60 ∶ 40)饲粮,预试期10d,正试期90d(8、9和10月).结果:饲粮精料水平的提高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9.
奶牛真胃变位的流行及发病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奶牛真胃变位是高产奶牛的一种常发病,它可分为左方变位和右方变位2种,右方变位又称真胃右方不全扭转,指位于腹底正中线偏右的真胃,向前或向后发生位置变化引起的疾病。真胃扭转,又称真胃右方转位,是指真胃围绕自己的纵轴作180°~270°扭转。采用手术治疗216例,治愈168例。现将其流行及发病分析如下。1真胃变位的流行病学特点1.1真胃变位的发生与过食精料的关系最为密切,当日喂精料量达8~12kg时发病高。1.2头胎牛(2~3岁)易发生,占发病率的80%。饲喂时在各个阶段不科学地调整日粮很容易引起精料过多,而造成真胃弛缓。另外,头胎牛的体腔和身体…  相似文献   

20.
乳牛真胃左方变位原因及诊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真胃变位分为左方变位和右方变位,在临床中以左方变位常见。此病多发于高产奶牛,发病年龄以4~5岁为多。1 病因 真胃变位主要是因饲喂精料过多,而优质干草等容积性饲料缺乏所致。据资料:经产牛日喂精料3~4kg时,发病率为0.12%,精料增加到6.5~7kg时,发病率可达1.3%。由于本病与高产和饲喂精料过多有关,所以又称生产能力障碍病。 精饲料饲喂过多可使瘤胃食物向真胃流动增加,这样挥发性脂肪酸的增加可抑制真胃运动,使食物向十二指肠的流动减慢,产生的甲烷气体在真胃内部停积引起真胃扩展。在妊娠后期,瘤胃被胀大的子宫从腹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